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463-联想风云 >

第29部分

1463-联想风云-第29部分

小说: 1463-联想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想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更名为“联想集团公司”;把“香港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更名为“联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但是谁也不肯放弃联想旗帜上的“Legend”,以致在三年以后不得不再次考虑改换标识的时候,付出了更加巨大的代价。    
    


第九章 起跳第83节:新财年

    1998年3月28日,李勤完成了他的《工作报告》。“每年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时候,”他在报告的第一句这样说,“也就是我们总结过去和展望未来的时候。”听上去他的心情很不错。他的报告题目叫做《起跳的1998》,后来拿到新财年的誓师大会上去宣读。    
    自从1994年联想在香港上市,公司财政年度周期就改了—从每年的4月1日到次年的3月31日。在刚刚过去的这个财政年度,公司的记录相当不错:净资产25。1亿港元,销售收入125亿元,其中20%变成了利润,比1996年几乎增长了一倍。这些利润中62%的部分来自联想微机。公司不再代理外国品牌的微机,因为自己生产的微机已经占有市场10。7%的份额。在这种局面下,没有哪一家企业还会把自己的微机交给他们。但是联想仍然延续着庞大的代理计划,在中国的市场上,34%的东芝笔记本电脑、30%的惠普喷墨打印机、35%的惠普激光打印机,都是联想卖出去的。    
    “1997年是公司快速助跑的一年,”李勤说,“1998年是起跳的一年。”很显然,“起跳”这两个字,是事先和柳传志商量好的,因为柳传志紧接着就做了一个长篇演讲,向公司的员工详细阐述“从助跑到起跳的标志”是什么。    
    尽管战绩骄人,但公司不敢停下来喘一口气,因为市场上的那些对手都在身后紧追不舍。国内厂商个个发奋图强,虽然还不能说群雄并起,可是联想每天都能感觉到周围杀声震天。“同创”是距离最近的追击者。它在过去12个月里卖了20万台电脑,被《每周电脑报》说成“迄今为止计算机行业发展最快的企业”。“北大方正”电脑诞生还不到一年半,现在每个月也能卖出至少1万台。“清华同方”宣布将在未来三年里把电脑的生产规模扩大到50万台。“实达”稍逊一筹,可也不是等闲之辈,自称要在未来12个月里生产10万台,进入国产微机的前八名。”“长虹”本来是做电视的,现在也成立了一个计算机规划组,一个名叫任东卫的规划人员宣布,“长虹”将全力进军信息产业,“先上显示器,后上整机,最后上网络产品。”当时的彩电行业流行着一句话:“把电视机生产线稍加改造,就能生产电脑啦。”媒体上有很多标题形容这种局面,诸如“虎虎生威创名牌”、“大老虎下山了”、“全面进军信息产业”等,都不是送给联想的,这叫联想有些紧张。    
    关心联想命运的人还是很多,人们在这个春天联合起来,发起了一个“给联想出点子”的活动。有个人给报纸撰文说:“几年前,联想集团有一条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很有气魄,但这条广告语也有一个问题,就是看了这个广告语很难明白联想是做什么的。”鉴于这个理由,作者认为联想应当修改广告词,还提出了相当具体的建议,可以改成“人类失去联想,电脑将会怎样”、“世界失去联想,电脑将会怎样”,或者“科技失去联想,电脑将会怎样”。    
    又有人说,这是把“整体广告改成局部广告”,未免小气。如果一定要改,就不如只是将“人类”和“世界”颠倒了一下,改成“世界失去联想,人类将会怎样”。还说:“联想的形象意义整个升华了,这样岂不是更好?”    
    好虽好,可是,要让戴尔公司亚太区总裁菲利普·凯利(Phillip E。 Kelly)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也许会说,“电脑将没有什么怎么样?”这年2月的最后一周,他到北京访问,让大多数中国人终于注意到了这家年轻的美国公司。《每周电脑报》有个叫李逊的记者去采访他,他声称“第一个进入市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赢得市场”。接着反客为主,向记者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第一家个人计算机厂商是谁呢?”    
    “是IBM。”    
    “第一个凭借个人计算机取得成功的公司呢?”    
    “是苹果。”    
    “第一个进入中国PC市场的是哪一家外国公司呢?”    
    “是AST。”    
    “这些公司现在怎么样呢?”    
    凯利笑了笑,接着说:“戴尔前几年在亚太区排在第32名,现在已跃至第九,但这并非戴尔的最终目标,戴尔将按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几年后,中国会看到戴尔的成功。” 这家与联想同岁的美国公司显然把矛头对准“中国市场第一”—联想,这叫记者大起戒心,回去就在报纸上发表一则消息,题目是《“直销王”在中国图霸业》。    
    新财年的第一周,公司的股票价格升至3元。第二个星期结束的时候,公司在香港股市扩张1。5亿股份,换得现金4。5亿港元。这是联想公司上市后第一次扩股集资。按照股市记录,当日买盘的需求四倍于扩股数量,所以,次日联想股票大幅攀升。这也表明几个月前完成的“京港整合”得到市场认可。“联想集团掌权的年轻同志们尝过了很多酸甜苦辣,但是有一件事情他们不知道,那就是贷款的难处,”柳传志在那个星期的一份备忘录里指出,“这次扩股集资的意义非常重大。它大大地降低我们负债的比例,减轻我们的利息压力。”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不过,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知道,“有钱没处花”的滋味并不比“没钱花”更好受。    
    


第九章 起跳第84节:“ERP工程”(1)

    1998年11月,公司正式启动了“ERP工程”。这项旨在改善公司内部管理流程的计划将持续14个月,耗资2 000万元,还把公司上下6 500多人全都卷进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在这中间,有一老一少两位女性扮演了重要角色。老的名叫龚国兴,40多年前是柳传志的同学,后来成了他的妻子,20多年前和他一同进入计算所,十多年前成了联想公司早期的一个创业者,具有谦和、含蓄、任劳任怨的品格;年轻的一位叫王晓岩,是个泼辣、强硬、敢说敢干、任劳不任怨的人。人人都说计算机行业是男人的世界,可是在联想,女性相当多,即使在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中,也有四分之一是女性。我们此前提到的胡锡兰、周晓兰、马雪征、乔健,都是不同年龄层中相当杰出的女性。在1999年,最引人瞩目的是龚国兴和王晓岩,前者是率先提出引进“ERP”的人,后者则将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    
    “ERP”这个词有点难懂,需要解释。它可以直译为“企业资源计划”,实际上是一套企业管理的系统软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德国SAP公司开发出来之后,一直为发达国家的大企业争相采用,效果明显,它所包含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也迅速流行。联想是中国企业中第一家对“ERP”产生兴趣的公司。那时候国内公司还没有先进的管理系统,像用友那样的财务软件,也是后来才有的。联想把全世界所有最先进的管理体系加以对比,权衡再三,用了12个月才终于下定决心,把ERP引进来代替原来的管理系统。谁都知道这中间隐藏着极大风险,因为新系统与公司奉行多年、驾轻就熟的那套管理模式完全是两回事。    
    总裁室为此专门开过一次誓师大会,期望全体员工能够同仇敌忾,弃旧迎新。之所以想到“弃旧”,是因为公司的业务量不断成长壮大,但是管理体系停滞不前,而且各个部门彼此分割,信息不能集成。每个月底是财务人员最头疼的日子,单据数量巨大,还经常对不上账。李勤把这局面比喻成一个成年人却穿着儿童装。“一个孩子不断长大,可是原来的衣服小了,”他说,“再这样下去会影响发育。”    
    虽然总裁室态度坚决,誓师大会也气势雄壮,柳传志还号召全体员工参与其中,“全力以赴,克服困难,树立必胜的信心。”但是好几个月过去了,事情却进展缓慢。柳传志和李勤一起指名高级副总裁朱立南统领“ERP工程”。这个年轻、精明的苏州人,是柳传志三年前从深圳挖过来的。他与陈国栋两人为联想带来了某种新鲜的气息,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公司高层管理者“近亲繁殖”的窘况。他后来在公司很多决策中担当重要角色,也是柳传志手上继杨元庆和郭为之后的“第三张王牌”。此人视野开阔,知人善任,长于控制节奏,拿捏分寸,既富有弹性也能在关键时刻铤而走险,但是他缺少杨元庆的那种深入事务细节的能力,也不愿意把精力花在执行过程的繁文缛节。1999年,当他成为“ERP工程”的总指挥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把企划办副主任龚国兴调过来,执行这一计划的每一个细节。龚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功地为公司建立了第一套信息管理系统,现在也是对“ERP”最为了解的人,朱立南希望“依靠她的经验和威信,来弥补我自己的短处”。    
    龚国兴很顺利地完成了与德国SAP公司的谈判。让人意外的是,她在公司内部出师不利。当时几乎所有部门都以一种抗拒心理对待ERP,完全没有后来尝到甜头之后那种大唱赞歌的情景。公司三大事业部的总经理,全都用将信将疑的眼光看着龚国兴,问出同一句话:“这东西能行吗?”公司这么多年的风雨都过来了,虽然业务量巨增,原来的系统不堪重负,但毕竟还在运转。那个“ERP”不过是德国人弄出来的玩意儿,虽然有个汉化版本,但能不能符合中国的国情还很难说。最重要的问题是眼前压力巨大,一个每天早晨一睁眼就要看销售报表的经理,无论怎样都不愿意节外生枝,让既定的秩序乱了套。“我能理解经理们当时的看法,”朱立南说,“他们也不是坚决反对,就是担心这东西行不行。”    
    公司弥漫着怀疑的气氛,人人议论纷纷。要理解这种局面,就必须对当日我们国家的公司管理体系有个大概的了解。几乎所有公司都被分成一个个部门,各自为政,联想以十年之力打破部门间的壁垒,还制定一个包括100多条款的《部门接口制度》。那时候公司的管理概念是部门之间的接口和配合,但是ERP完全不同,它的核心就在于它的集成性。它要求所有员工遵循同样的行为规范,还把公司当做一个整体,其基本的管理概念叫做“流程”。这有点像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大江,大小河流发源于千山万壑,每一滴水各居其位,由上游而中游,汇入主河道,浩浩荡荡进入东海。一旦进入这个“流程”中,每个员工的责任和权利都会改变。过去熟悉的做法现在要被抛弃,你必须用新的方式来工作。企业的各种资源—资金、技术、人员、权力、销售渠道等,都被集合在一起。一个人的行动会让全局跟着动起来。成千上万的员工,每个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一律清清楚楚。每个业务活动之间既不能有空白也不能有重叠,当然更不能有冲突。    
    


第九章 起跳第85节:“ERP工程”(2)

    与德国人的合作是第二个难题。SAP公司由于联想采用他们的系统特别受鼓舞。他们怀抱进入中国市场的野心,觉得联想用他们的软件就是个无形的广告,却不知道中国企业里的种种“中国特色”,是中国之外那些先进的管理软件怎么也不能包容的。意识到这一点之后,SAP公司请来德勤公司的人员组成顾问团。后者是相当著名的咨询公司,自信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可还是无法洞悉中国企业内部的许多奥妙。比如当公司的财务人员王立界提出“内部银行”的时候,那群外国人就怎么也弄不明白。他们问:“银行就是银行,为什么还要分成内部和外部?”    
    龚国兴虽然力主公司使用“ERP”,可也无法说清这条路上的风险有多大。也许事情真像柳传志说的,“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她接连好几个星期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这件事上,试图说服经理们和她一样对新系统抱有信心,苦口婆心,却收效甚微。她的谦和、忍让和与世无争的秉性,让她无法突破整个公司的“心理防线”以及部门经理的消极抵抗。    
    眼看日子一天天过去,事情毫无进展。龚终于无法忍耐,跑到朱立南那里去,一边哭一边说:“我不干了,我干不了。”朱立南拉着他尊敬的龚老师到茶馆里去喝茶,第一次意识到问题严重。“连柳总的夫人都被逼得直哭,可想而知这件事有多难,”朱立南对柳传志和李勤说,“这件事情一定要找一个业务部门的人来推动。”两个老板说,只要把事情做成,他想找谁都可以。他当即说出一个人来:王晓岩。    
    这王晓岩是联想电脑公司的副总裁,杨元庆的助手,真正角色有点像个秘书长,什么事情都能管,所以被别人说成是“杨元庆的大管家”。她是那种心直口快、作风硬朗的女性,既自信又固执,喜欢做困难的工作,喜欢和上司吵架,也喜欢下级向她挑战,是常人心目中的“女中豪杰”。最重要的是,她是公司业务的管理者,对于任何事情都有一种强悍的推进力度,还能势如破竹地克服那些反对她的人。对于ERP计划,王晓岩本来是不以为然的,觉得那东西会让部门耗去很多额外的精力。但也正是这些情节让朱立南看中了她。“推进ERP阻碍最大的就是她,”朱说,“但是要想成功,还非她不可。”    
    朱知道要让王晓岩出山,就非得先过杨元庆这一关,他煞费苦心地陪着杨元庆打网球,还挑了个安徽菜馆请杨元庆吃饭,陪着笑脸说:“元庆你喜欢吃安徽菜。咱好好吃一顿。”然后回到正题:    
    “你说咱们的ERP是不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杨元庆点头。    
    “我想只有一个人能让它成功,你说是不是?”    
    杨元庆想了想,又点头。    
    朱立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