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254-毛泽东与贺子珍 >

第16部分

1254-毛泽东与贺子珍-第16部分

小说: 1254-毛泽东与贺子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贺子珍太年轻了,过早地做母亲,并非她之所愿。但是,孩子生下后,看着那稚嫩的脸庞,一种怜惜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这大概就是母爱吧!    
      眼看着孩子一天天在变样,这种感情在她的心中更加强烈。她不由得想到,要是这个孩子能在她的怀里长大,那该有多好!    
      但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红军要行军打仗,无法带孩子,也不允许带孩子。这个女儿呆在她身边的日子是有限的,只要部队一开拔,她们就得分开。在那个年代,所有在红军中出生的孩子,不是送回老家,就是寄养在老百姓家里,等到以后环境好一些,再设法接回来。贺子珍的女儿当然也不能例外。    
      孩子生下后,毛泽东就托人为孩子找到一个可以寄托的人家,他对贺子珍说:    
      “把孩子寄养出去,今天我们只能这样做。我们以后会回来的。等到革命胜利了,我们再把她接到身边。”    
      贺子珍隐忍着心中的巨大痛苦点点头,没有说什么。她是个刚强的人,不愿意让毛泽东为这些事情多操心。    
      红军这次打下龙岩,没停留几天,又主动撤出,为的是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由于红军很快会打回来,毛泽东没让贺子珍跟着队伍走,把她们母女俩隐蔽在城外一家老百姓家里,为的是让贺子珍产后能多休息几天。    
      这样,贺子珍在龙岩一共休息了20天。    
      但是同孩子分别的一天总是要到来的。这一天,贺子珍用被子把婴儿裹好,自己把她抱到联系好的那户大嫂家里。她没有什么衣物给孩子留下,只把事先准备好的十五块银元,放到大嫂的手里,说:    
      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时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财政部长。“麻烦你把孩子抚养大,日后我们会回来接她的。”    
      送走孩子以后,她心里有些难过,觉得周围零零落落,极其冷清,但她没有落泪。当时,她还有个乐观的想法,以为红军常在这一带活动,见面是不困难的。毛泽东回来后,见孩子不在了,问起这件事。贺子珍回答得很爽快:    
      “我送走了。”    
      毛泽东点了点头,拍了一下贺子珍的肩膀,没有说什么。    
      那时他们夫妻俩都认为,同女儿的分离也许是暂时的,不久又会见面。他们哪里想得到,那一次竟是同亲生女儿的永别。    
      1932年4月,红军再次打开龙岩,贺子珍回到这个县城。她忙着为军队筹粮筹款,也没忘记要去看望自己的女儿。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按照贺子珍的讲述,找到旧日寄养孩子的大嫂,打听孩子的下落。可是得到的答复是:孩子已经不在人世了。    
      乍一听到这个消息,贺子珍半天没有说出话来,愣愣地坐在那里。    
      她仅仅做了二十天的母亲,痛苦、愧疚和惆怅之情充满了她的心胸。她觉得对不起孩子,如果不是自己忙于革命,这个孩子能夭折吗?    
      毛泽民的爱人钱希均劝慰她说:    
      “不要太难过,为了革命,我们只能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    
      事实上,贺子珍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儿女之情中。有多少工作等待着她去做呀,几千人的队伍的筹粮筹款工作,发动群众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这都是红军政治工作人员的任务。红军的政治工作人员不多,一个都要顶几个用。艰苦的环境,复杂的斗争,占去了她全部的精力,她无暇为女儿的事多伤感。她很快把这件事丢开了。    
      红四军创建了赣南和闽西的根据地,军队有了新的落脚地,生活安定了一点,不再过那样前无住所、后有追兵的日子。    
      但是,新的矛盾又发生了。    
    


第四卷 患难相随精心陪护(1)

    由于在红四军七大上落选,毛泽东离开部队来到了上杭县的蛟洋。这时,病魔又向毛泽东袭来。在贺子珍精心陪护下,毛泽东恢复了健康。    
      红四军三打龙岩取胜后,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形势处于一个相当稳定的时期。此时,担任代理前委书记的陈毅主持召开了筹备红四军七大的前委扩大会。    
         
      当时,红四军内部在党的领导、政治思想工作、红军的任务等不少问题上存在着意见分歧。解决这些问题,对28岁的陈毅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关于红四军党内的分歧,毛泽东在当时已把问题说得很清楚:“到近日两种不同的意见最明显的莫过于军委问题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在现时军部要不要的问题。”    
      要说明这个问题是怎样产生的,需要回顾一下红四军党的领导机构沿革的情况。    
      1927年4月,朱毛会师后,成立红四军时,毛泽东任军委书记。5月20日举行湘赣边界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成立湘赣特委。毛泽东当选为湘赣边特委书记,军委书记改由陈毅担任。6月,恢复由湖南省委直接领导的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为书记。    
      红四军政治部主任陈毅。10月,中央指定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朱德任军委书记。1928年11月,红四军召开第六次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军委,朱德当选军委书记。陈毅改任红四军士兵委员会主席。这期间,军委在前委领导下做了不少的工作。    
      但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环境恶劣,军情紧急,遇事要开会商量,原来存在的前委和军委两个机构就显得有些重叠,不适于战争环境灵活机动地指挥作战。于是,前委会议讨论决定军委暂停办公,把权力集中到前委。这样,朱德领导的军委就暂时停止了活动,当时大家并没有什么意见。    
      经过艰苦转战,红军向赣南、闽西的进军获得很大的成功。根据地扩大了,红军发展了,原来的前委既要负责军队,又要负责地方工作,十分繁忙。在这种情况下,前委又开会决定恢复组织军委。正好这时中央派来了曾在苏联学过军事的刘安恭,前委便让他担任了军委书记一职,同时兼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当时,大家对恢复军委和新任军委书记两决定都表示拥护。    
      可是,刘安恭上任后,机械地搬用苏联红军的一些做法,在军委会上提出:前委只讨论行动问题,不要管其他事,并作出相应的决定。很显然,这个决定限制了前委的领导权,使前委无法开展工作。这就促发了红四军党内关于建军原则的一场争论。    
      5月底,在福建永定县湖雷村,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前委会议。会上,就党对军队领导的问题发生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红四军内是否仍要设立军委。一种意见认为,“既名四军,就要有军委”,指责前委“管的太多”,“权力太集中”,是“书记专政”,有“家长制”。一种意见认为,当前前委的领导工作重心仍在军队,“军队指挥需要集中而敏捷”,由于战斗频繁和部队经常转移,由前委直接领导和指挥更有利于作战,不必设立重叠的机构,并批评在前委之下、纵委之上硬要成立军委实际上是“分权主义”。    
      争论中,大家的意见没能达到统一,前委书记难以继续工作。    
      6月8日,毛泽东在上杭县白砂召开的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上,一度以书面提出辞职。会议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取消临时军委的决定,刘安恭的临时军委书记自然免除。但争论的根本问题仍未解决,少数人还把党内分歧意见散布到一般指战员中去,情况日趋严重。    
      会后,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请江华转交。江华后来回忆说:“当天夜里,林彪给毛泽东同志送来一封急信,主要是表示不赞成毛泽东同志离开前委,希望他有决心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毛泽东根据前委“各作一篇文章,表明他们自己的意见”的要求,于6月14日给林彪写了回信,并送交前委。    
      这封复信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红四军党内存在的问题和争论的原因,归纳为“个人领导与党的领导”、“军事观点与政治观点”、“流寇思想与反流寇思想”、“形式主义与需要主义”、“分权主义与集权”等十四个问题。指出红四军还没有能建立起党的绝对领导的原因是:第一,红四军的大部分是从旧式军队脱胎出来的,便带来了一切旧思想、旧习惯、旧制度;第二,这支部队是从失败环境中拖出来结集的,原来党的组织很薄弱,因此造成了个人庞大的领导权;第三,一种形式主义的理论从远方到来。    
      复信还批评了不要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流寇思想,指出:流寇思想历来在红军中是很厉害的。流寇思想产生于四军中的游民成分。党与这种思想曾经作过许多的斗争,但它的尾巴至今还存在,这种思想影响到城市政策与红军军纪。    
      毛泽东在复信中还指出:红四军中向来有些同志偏于军事观点,同站在政治观点即群众观点上的人的意见不合。复信指出:“四军党内显然有一种建立于农民、游民、小资产阶级之上的不正确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不利于党的团结和革命的前途的,是有离开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危险”,必须“克服这种思想,以求红军彻底改造”。    
    


第四卷 患难相随精心陪护(2)

    从这封信的内容可以看出,毛泽东在信中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和红军建设的一系列根本原则,为半年后起草古田会议决议打下了初步基础。    
      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七大在龙岩城中山公园公民小学召开。当时军政治部驻扎在这里。出席的代表有四五十人,有前委委员,有各支部的代表。除各级领导骨干外,还有一些士      
    兵党员参加。    
      军政治部主任陈毅是大会的主持人之一。他首先代表前委作了红四军七大的工作报告。这个报告事先征求了毛泽东的意见,有些问题吸收了毛泽东的观点,有些问题则坚持了陈毅自己的看法。    
      毛泽东在会前曾向前委提出建议:通过总结过去斗争经验的办法达到统一认识,解决红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高红军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    
      当时,毛泽东正在长汀生病,病得很厉害。他原来就有恶性疟疾的根子,这次不仅是疟疾发作,还可能有其他病,根据地医疗条件很差,诊断不出来。他开始发高烧,烧退以后,只觉浑身酸痛,两腿无力,行动困难,连大小便都要贺子珍搀扶。他在病中,仍惦记着红军的问题,打算通过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让大家坐下来,把这些问题研究研究,统一思想。    
      所以,他抱病来到龙岩,出席了这次代表大会。    
      红四军七大由陈毅主持,号召“大家努力来争论”。代表们围绕井冈山斗争以来的各方面问题进行讨论。会议所作的决议对许多具体问题的结论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    
      然而,会议却错误地否定了毛泽东提出的党对红军领导必须实行集权制(当时对民主集中制的称谓)和必须反对不要根据地的流寇思想的正确意见。    
      会议通过的决议说:“流寇思想与反流寇思想的斗争,也不是事实”,还把“集权制领导原则”视为“形成家长制度的倾向”。会议认为,毛泽东是前委书记,对争论应多负些责任,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大会改选了红四军党的前敌委员会,在选举前委书记时,由中共中央指定的前委书记毛泽东没有当选,陈毅被选为前委书记。    
      毛泽东在会上最后发言说:现在还是要根据我们历来的实际斗争中间的经验,加强这个政治领导,加强党对红军的领导,军队要做群众工作,要打仗,要筹款;至于会议对我个人有许多批评,我现在不辩,如果对我有好处,我会考虑,不正确的,将来自然会证明这个不正确。    
      当年参加会议的江华后来评论说:“那时召开七大是完全必要的,是想统一思想,解决分歧,结束争论,加强团结,以利革命。七大的决议,对井冈山时期的一些历史问题和红四军实行的一些制度等结论,也是基本正确的。七大非一无是处。至于七大未能解决分歧,这也是客观的历史局限性所决定,并非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所能转移。”“总之,我国国情复杂得很,在我军初创时期,大家都没有经验,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出现分歧,发生一些曲折,是不可避免的。”    
      江华对红四军七大的决议“基本正确”的评价是中肯的。    
      因为在红四军七大上落选,毛泽东于7月8日暂时离开红四军,到闽西上杭蛟洋养病兼搞调查研究、做地方工作去了。    
      毛泽东在福建上杭才溪乡调查旧址。    
      尽管他心里很为红军的前途不安,但仍以大局为重,没有采取任何出格的举动。只是因为毛泽东离队,红军付出了更多的代价,下一步的行动受到了更大的损失。    
      这时,红四军已经实行纵队建制。原来二十八团、三十团和两个营改编为一、二、三纵队,福建地方武装组成第四纵队:前委留下第四纵队守闽西,二、三纵队去闽中。红军大队开走后,毛泽东同贺子珍一起来到上杭县的蛟洋继续养病。    
      那时,闽西特委正准备在上杭县蛟洋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到蛟洋后,发现党代会的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提议会议推迟一周召开,由代表先在本地区进行调查。他自己也参加调查,并为大会制定切合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作准备。20日至29日,代表大会举行。毛泽东在会上作政治报告,指出闽西党的任务是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同赣南红色区域连成一片,建立中心工作区域。并且论述了实现这个任务的三项基本方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