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732-正说明朝十六臣 >

第15部分

4732-正说明朝十六臣-第15部分

小说: 4732-正说明朝十六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隆庆六年(1572)五月,高拱、张居正、高仪受穆宗临终顾命,辅佐十岁的太子朱翊(yì)钧登上皇位,即明神宗。从此,大明王朝的日历翻到了万历这一页。不要小看了这个十岁登基的万历小皇帝,他在位四十九年,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同时他与张居正亦君亦臣、亦师亦徒的关系还真不是常人所能解读得清楚的。    
    张居正是个现实主义者,躬行实践,不尚空谈。他开始着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创造机会。时内阁首辅高拱兼掌吏部事,位高权重,其位在张居正之上。高拱的存在束缚了张居正的手脚。高拱这个人“性强直”,穆宗去世时,他曾无心说过一句话:“十岁的小孩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张居正遂交结与高拱有过隙的内监冯保,抓住这句话大做文章,将其驱逐出京,使之退出了政治舞台。另一个顾命大臣高仪不久也在忧惧中去世了,张居正便升任内阁首辅。    
    张居正深知自己执政,必须取得两宫皇太后和皇帝的支持。皇帝年幼,两宫皇太后是实际掌权者。为了取得两宫皇太后的好感,张居正赞成冯保提出的小皇帝应该尊崇两宫的建议,并首开先例,为两宫太后“同加尊号”,尊神宗嫡母皇后陈氏为仁圣皇太后,生母皇贵妃李氏为慈圣皇太后。这样两宫并尊,地位上已无分别。明廷在此之前,尚无此种先例。如皇帝生母是先皇嫔妃,虽然也可以跟嫡母并称皇太后,但是没有尊号,其间嫡庶的差别是很清楚的。由是,两宫皇太后对张居正恩宠有加,尤其是神宗的生母李太后对张居正的这种做法更是心存感激。在以后的十年当中,无论是张居正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是他对万历小皇帝的精心辅佐,李太后都全力支持。张居正既取得皇权的支持,得到李太后和司礼监太监冯保的信任,成为他们在朝廷中的代言人,又利用帝师的特殊身份,使神宗对其言听计从,于是他的执政地位越来越巩固。本来,大臣与内监勾结,不是件光彩的事情;更张旧制,讨好两宫,也有窃权之嫌。但这些对一心为国的张居正来说,都已不在他考虑的范围内了。


《正说明朝十六臣》 第三部分杰出的改革家(2)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张居正终于为自己搭建了一个施展政治才华的舞台。一场轰轰烈烈、暴风骤雨式的改革拉开了序幕。这场改革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里仅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简单介绍。    
    一、整顿吏治,实行考成法。张居正是个作风稳健的实干家。他总揽全局,精心设计了改革的总体方案,并逐步推行。张居正的改革“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他认为国家机器能正常运转,关键取决于吏治的好坏。张居正曾经说过“法之不行,人之不力也”。他认为制定规章制度并不难,但能否认真贯彻执行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就先从整顿吏治入手。在他执政之初,就奏请神宗实行考成法。根据考成法的规定,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对于各项章奏,应立即转给各个有关职能部门处理执行。具体做法就是六部在各项事务转发前,将这些待办的事情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限定时日,进行登记造册,一式两份,一份交六科备案,事情按时执行的就在册上注销,事情没有按时完成的就要纠举上奏;一份交内阁查考,主要是防止六科没有起到监察责任,徇私舞弊。这样一来,从内阁到六科,从六部到各职能部门,对所要处理的政务都清清楚楚,责任明确,大大提高了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这里的六科是明朝特有的政治机构。六部负责处理或转发一切行政事务,各部的长官是尚书;同时又有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科的长官是都给事中。尚书是两品,都给事中才七品,但是六科对六部却有纠劾、封驳的权力。因此,六科实际上是六部的监察机关。明代的内阁本来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没有明确的行政责任,更没有监察责任。张居正以六科控制六部是明代的祖制,但是以内阁控制六科却是张居正的创举。张居正扩大了内阁的权限,这对他以后实行改革,减少各方面力量的牵制,有很大的作用。可以说,张居正以考成法统驭全局,使政令畅通,即使在万里以外的地方,朝廷下达的政令也很快就可以执行。这样既树立了朝廷的威信,也打开了张居正进行改革的通道。    
    张居正从具体问题入手,终于使吏治澄清,政体肃然。在政治改革取得成效后,张居正开始进行经济改革。    
    二、推行一条鞭法。在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是最根本的经济制度。它既是每个百姓的生存之本,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安危。张居正认真考察了嘉靖初年曾经在广州、福建、江西等地实行的一条鞭法,认为用一条鞭法代替当时实行的两税法是可行的。但张居正也知道赋役制度改革事关重大,因此,他审慎行事,稳妥推进。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下令全国清丈各种类型的土地,命三年完成,并规定对破坏清丈土地者,将严惩不贷。通过清丈土地,张居正掌握了全国的田产和人丁情况。在此基础上,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下令将一条鞭法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所谓一条鞭法,简而言之,就是把各种田赋和徭役归并和简化,一概折银征收;除了一部分力役仍旧按丁摊派折银外,全部田赋和部分力役均按亩征银。    
    在一条鞭法实行以前,赋役的征收是分开的,赋以田亩为征收对象,收夏税、秋粮。役以户丁为征收对象,分为里甲、均徭、杂泛三种。实行一条鞭法以后,就是化繁为简,把赋役合并为一,大部分改为以田亩为征收对象,政府所需要的役由政府从税款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代役。因土地多归地主所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而且,各项都改为折银征收,简便易行,也是一大进步,是中国自汉以后田赋征收由实物税转为货币税的一个历史转折。    
    实行一条鞭法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后世都有重大的影响。简化了税收名目,就限制了地方胥吏借繁杂的税目对广大百姓进行苛扰和勒索,这有利于于生产力的稳定发展。征收货币税也减少了政府对实物运输储存的花费,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得到了保证。    
    张居正的改革是明代改革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次,也是最深刻的一次。通过改革,万历时期的政治状况有了良好的转变,而财政状况更是大为好转。当时太仓的粮食储存丰足,可够国家支用近十年。张居正通过改革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这次改革能取得成功,既表现了张居正作为一个改革者的革新精神,同时也与他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任事的精神密不可分。


《正说明朝十六臣》 第三部分失败的帝师(1)

    张居正原来只是裕王府邸的一个讲官,现在却已是内阁的首辅。为了报答穆宗朱载垕的知遇之恩,为了不负先帝临终托孤之请,张居正呕心沥血,挽救大明王朝于危难之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整顿吏治,富国强兵,国家面貌为之焕然一新。与此同时,他还兼任帝师,肩负着如何把年仅十岁的万历小皇帝培养成一个有道明君的重任。张居正是个政治能臣,他有才干,有胆识,有魄力,是个杰出的领导者。而且更幸运的是,张居正不是个野心家,面对孤儿寡母的大明天下,他没有其他的奢望,只是尽一个为人臣子的本分。张居正对万历小皇帝的教育和辅佐,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然而,历史却跟他开了个玩笑,他的学生最终没有成为他所期望的明君,他的教育彻底失败了。    
    万历小皇帝刚继位时,他的生活主要被三个人管理,他的生母李太后,司礼监太监冯保,内阁首辅张居正。冯保主要负责小皇帝的日常起居。他对小皇帝爱护有加,呵护备至。小皇帝对他也有很深厚的感情,称他为“大伴”。万历帝的生母李太后即慈圣皇太后,对万历帝的管教很严格。如果小皇帝犯了什么错误,皇太后对其都要进行严厉地训导,直到小皇帝诚恳认错,保证不再犯错。并且,李太后每次都会说:“我要告诉张先生,看你怎么办?”于是,小皇帝对张居正很是敬重,只称“先生”或“张先生”,在传旨或批奏章时,也多不直呼其名,只写“谕元辅”。    
    皇太子出阁讲学,是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隆庆六年(1572),作为皇太子的朱翊钧就已经在文华殿的东厢房出阁讲学了。等到朱翊钧做了皇帝,为了能够让他“进学修德”、“用贤使能”,张居正对万历小皇帝读书的事更是非常重视。他为小皇帝亲自排定了一份视朝和讲读的日程表。为了培养君德,开导圣学,他认为读书比视朝重要,因此,他安排小皇帝每月逢三、六、九的日子视朝,其他的日子,都要到文华殿讲读。张居正不但详细地安排了作为一个孩子需要学习的基本知识,比如进讲《大学》、《尚书》,还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出一个好皇帝上。    
    隆庆六年十二月,张居正向皇帝进呈了《帝鉴图说》一书。在这本书中,张居正根据历代帝王的事迹,选取“善可为德者”八十一事,“恶可为戒者”三十六事,每件事情都绘有图画,并在后面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把故事讲述出来。这样做不仅使年仅十岁的小皇帝能够看懂、读懂,更要使其明白每个故事中所蕴含的治国道理。张居正为了培养小皇帝,可真是煞费苦心。小皇帝也很听话,他把《帝鉴图说》这本书放在书案上,每逢进讲完毕,他就叫张居正把这些故事一一讲解给他听。有一次,张居正给他讲解到宋仁宗不喜珠粉之事,神宗说:“贤臣为宝,珠玉何益!”张居正听了此话,因势利导说:“明君贵五谷而贱珠玉,五谷养人,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神宗表示赞同:“正是,宫中的妇人们喜好这些珠玉,但我在岁末赏赐时,还是很注意节省的。”张居正听了此话,感动得顿首直呼:“皇上谈到这个,社稷生灵的福气啊。”在张居正看来,小小年纪的万历帝能有如此见解,如此作为,让他备感欣慰。还有一次,当神宗读到汉文帝劳军细柳的故事,张居正说道:“皇上当留心武备,祖宗以武功定天下,承平日久,武备日弛,不可不及早讲求也。”神宗深表赞同。    
    张居正按照自己的理想,朝着把万历小皇帝培养成一个仁慈宽厚、勤政爱民的好皇帝的目标,执著地一步步努力着。投桃报李,小皇帝对张居正的关心和恩宠也超过其他臣子。有一次,张居正在内阁直庐染病,神宗就到他那里探望,并亲自为他调制一碗椒汤,以示关怀之意。神宗在文华殿进行讲读,张居正多在旁侍从。当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神宗就命令小太监在张居正站立的地方为其摇扇。如果是在隆冬时节,神宗就让人在张居正站立的地方铺上毡片,以免他着凉。君臣之间惺惺相惜,情同父子。    
    慈圣皇太后和太监冯保都很喜欢书法。神宗耳濡目染,自小对书法就很感兴趣,也写得一手好字。虽然贵为天子,但毕竟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神宗对自己的字写得好也颇为自得,经常写些字赐给大臣们,更是博来一片称颂之声。万历二年(1574)闰十二月的一天,神宗讲读完毕,召张居正到东暖阁,特意写了“弼予一人永保天命”八个字赐给张居正。次日,张居正就上疏皇帝,委婉地劝告皇帝:“帝王之学,当务其大者”,也就是规劝皇帝不要在研习书法上花费太多的精力。他还举了汉成帝知音律、能吹箫度曲,六朝的梁元帝、陈后主等都能书善画,然而都是亡国之君;有那么多的前车之鉴,神宗更不应该沉迷书法之中。作为一个皇帝,治国平天下才是最重要的。此后,神宗再也不敢轻易向别人炫耀他的书法了。由此可见,张居正对这个小皇帝的感情已经超出了君臣的关系。他不是把神宗当成一个皇帝,只是一味地赞赏奉承,博得皇帝的欢心;他更像一个长者,在孩子于成长道路中偶尔贪玩之时,及时地进行教导。    
    张居正在政治上是个铁腕人物。即使对当时实际掌管权柄的两位皇太后已经决定的事情,他也敢直言进谏。万历五年(1577)五月,皇帝降谕要重修慈庆、慈宁两宫。此二宫是两位皇太后的寝宫,重修也应该是两位皇太后的意思。但张居正却认为两座宫殿都刚刚于万历二年落成,还都壮丽如新,现在要重修,会造成人力物力上不必要的浪费。因此,他上疏劝阻,请求停止此项工程。两位皇太后听从了他的建议。当年九月,慈圣皇太后认为皇帝的大婚之期就要临近,就让皇帝停止当年的行刑。明朝的制度,秋天有秋审,九月正是判罪行刑的时间。慈圣皇太后比较信佛,好做善事,她的这点妇人之仁,理应成全。可是在张居正看来,国家之乱,完全是因为执法者的有心宽纵,才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他认为“盗者必获,获而必诛,则人不敢为矣”。“杀以止杀”,惟有严厉地执行国家的法律制度,社会才能安定,国家的安全才有保障。张居正立刻上疏,阻止慈圣皇太后“暂免行刑”的做法。这个奏疏上去后,圣旨下:“先生说的是,今年照旧行刑。”    
    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在湖广江陵去世。一辈子默默无闻的张文明肯定没有想到他的去世竟然如此轰轰烈烈,演变成明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还在千里以外的京城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按照旧制,张居正应丁父忧,回籍守制三年。事情的结果是张居正被皇帝特旨“夺情”,在职居丧。对张居正“夺情”事件起因的说法有两个版本。其一是说张居正被“夺情”完全是他贪恋权位,自己一手策划的。当时张居正推行新政正处在紧要关头,如果他这时离开,正中那些反对派的下怀,改革就将功亏一篑(kuì)。一边是为已经十八年没见面而且已经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