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732-正说明朝十六臣 >

第6部分

4732-正说明朝十六臣-第6部分

小说: 4732-正说明朝十六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朝廷也曾下宽恤诏,减免租税,但苏州府的税粮征收已经困难重重。至况钟到任,苏州府拖欠赋税已有四年。    
    在任命况钟为苏州府知府的同年,进士出身的周忱以工部左侍郎衔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周忱是江西吉水人,与况钟有同乡之谊,两人关系密切。况钟在苏州知府任上有所作为,与巡抚周忱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况钟多次上奏疏请求核减苏州府重赋,都得到了周忱的支持。一开始,周忱与况钟亲自进行调查研究和核算,提出核减官田税粮共计七十二万多石的方案。可是户部认为核减数额过大,会对朝廷的财政收支产生影响,没有批准。之后,况钟针对昆山县大面积无人耕种而抛荒的田地请求豁免秋粮;该县沿河滨海的田地已经被水淹灌、无法种植的这部分,况钟也请求豁免,两项合计近十五万石,户部仍是批驳不准。为核减本地的税粮,况钟进行了艰巨的努力。直至宣德七年(1432),宣宗亲自过问核减官田税粮的事,况钟的请求才在户部获得通过。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苏州府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况钟还为杜绝税粮交纳时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他制定了严格而统一的制度,从严管理作为税粮收据的凭证,各仓库用的簿子要编号,还要填明发给的日期,不许涂改,一式三份,便于查核,明确责任。他的建议被朝廷采纳,使税粮征收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侵吞税粮的现象大为减少。    
    苏州府是个富庶的地方,但苏州府的百姓也因此比别处的百姓承担了更多的苛捐杂税。其中尤以“备倭船只”、“粮运船只”和“借马”三项贻害最大。苏州府距海岸不远,易受倭寇骚扰,附近的卫所就准备了四十多只的备倭船只来防倭。实际上,这些船只已经多年不用了。可是,官军们却以此为由,以修造费用为名,对当地百姓故意刁难,多方勒索。况钟在详细研究之后,上疏朝廷,揭发了官兵的敲诈勒索行为,并请求朝廷停止这种科派。朝廷准许了况钟的请求,苏州府的百姓又得以减去一项沉重的负担。“粮运船只”就是由苏州府七县每年抽调一批船只以供粮运,原本只是个临时性的措施,后来却一直沿袭下来。抽调的船只数目大概是每年五百多艘,实际上抽调不出这么多,于是折成造船费用缴纳,需要粮食十五万余石。况钟上疏指出,原本“不为常例”的事情是不应该每年都有的,应该停止,朝廷批准了。至于“借马”,更是多年前的老问题。洪武、永乐年间,江北诸驿马匹短缺,朝廷下令苏州府暂借马匹给江北饲养,前后有四百多匹,说好三年为期归还,没想到过了三十多年,不但没有还马,马匹如有死亡的,原出借者还要再购买补齐。况钟上奏朝廷要求江北驿站归还苏州府的马匹。直到两年后的宣德七年,这段拖了三十年的差事才算完结。苏州府不仅收回了借出的马匹,也使苏州府的百姓减去了一项沉重的负担。此外,工部曾经征派三梭布八百匹,分配的标准很不公平,浙江省十一府只派布一百匹,而苏州一府却要负担七百匹。况钟对于这些不公平的摊派,都上疏据理力争,为苏州府的百姓讨还公道。


《正说明朝十六臣》 第一部分三任苏州府(2)

    明代在军事要塞上都设有卫所,在苏州府范围内就有多个,每个卫所辖士兵数千人。按照规定,这些士兵都是世籍,子孙相袭。这种做法很不得人心,因此,早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出现了士兵陆续逃亡的现象,军籍非常混乱。宣德三年,朝廷派御史李立到苏州府等四府来清理军籍。李立为向朝廷邀功,将很多无辜的百姓定为军籍,甚至闹出了人命。苏州府同知张徽迎合李立,助纣为虐。他们的所作所为激起很大的民怨。况钟到任后,就有一千多人因被枉断军籍而请求况钟伸冤。况钟仔细核查,认真清理,随后将李立、张徽等人的罪行上报给朝廷。宣宗很震动,特命人复查,免除了苏州府内一百六十多人的军籍,并核定一千二百四十人充任军籍只限于自身,其子孙复归民籍。况钟也采取措施,杜绝清理军籍过程中存在的欺瞒现象,使这项工作走上正轨。    
    况钟任苏州知府尚未满一年,就整顿吏治,核减税粮,废止多项苛捐杂税,为民伸冤,很得民心。苏州府百姓都很爱戴他,称他为“况青天”。面对很多历史难题,况钟没有回避,选择了直接面对和解决。况钟为民请愿的奏疏大多得到了皇帝的准许。这一方面表明了况钟杰出的政治才干和爱护百姓的作为,另一方面,宣宗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对况钟施政给予了支持,也间接地体现了宣宗还算得上是个有道明君。就在况钟将纷繁复杂的府务刚刚理出头绪,正想大有作为的时候,他的继母何氏在原籍靖安去世。宣德六年(1431)三月,况钟回原籍守制。况钟走后,苏州的百姓怀念他,曾作歌谣唱道:    
    况太守,民父母。    
    愿复来,养童叟。    
    二任苏州府。况钟离开后,苏州府百姓都舍不得他。长洲县三万多人联名向朝廷上书,请求朝廷让况钟回到苏州任职。宣宗朱瞻基应百姓的请求,决定对况钟夺情(指官员服丧未满而被朝廷强命任职),让他回任苏州府知府。他对吏部的官员说:“老百姓的请求,就满足了他们吧。让况钟再任苏州府知府,直接赴任就行了,不必来京谢恩。”这是况钟二任苏州府知府。况钟奉旨再任,很感谢皇帝的特殊恩宠,更加鞠躬尽瘁,兢兢业业做个好知府。    
    况钟是在宣德七年(1432)再任的。就在这一年的四月,苏州府连降暴雨,七千多顷良田被淹,大片的房屋、堤岸倒塌。况钟一面和各县官员组织救灾,一面向朝廷上报苏州府的灾情,同时也要求朝廷派人对苏州地区的水利进行调研疏浚工作。朝廷命令江南巡抚周忱同况钟一起对苏州地区的水利进行疏浚。况钟认真负责,经常亲自到工地察看。他通过细致的调查,提出了解决办法。苏州府区域内,河港湖泊密布,滨河滨湖的圩田地势低洼,而且面积太大,每个圩差不多都有三四千亩到六七千亩的面积,车水灌田十分困难。况钟就命人将圩田都改小到五百亩左右,圩旁开一道水渠,和河道相通,这样在圩田里抗旱排涝就都容易多了。从此,苏州地区的旱涝灾情大大减少。    
    虽然宣德七年春天苏州府发生了比较大的水灾,但是苏松等地当年的秋粮却取得很好的收成。恰逢朝廷有旨,令各地储粮以备饥荒时赈灾用,况钟就在周忱的支持下,建立了济农仓。济农仓的存粮最多时曾经达到过六百九十万石。宣德八年(1433),苏州府发生了大面积的旱灾,一百三十多万人受灾,济农仓这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宣德九年(1434),苏州府再次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由于济农仓存粮充足,灾民也都得到了救济。济农仓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和况钟的有效管理是分不开的。况钟对仓粮支拨的标准、借贷的数目,都有明确的规定。后来苏州府所属各县也都建立了县级的济农仓。况钟在苏州府知府的任上长达十三年,虽然期间苏州地区发生了各种灾情,但是灾民没有饿死的,苏州地区也一直比较安定,这与他建立济农仓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苏州民间素有好诉讼的习惯,百姓无论事大事小,动辄赴京告状,还经常一件案子牵连数件,株连几十人上百人。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还耽误了农事。况钟上疏奏请百姓告状之事都由巡抚审理判处。于是,苏州府赴京告状的老百姓少多了,有了诉讼一般也就由况钟审理。此外,况钟对到府的御史巡按肆意妄为的行为也进行了整治。此后,到苏州府的御史巡按,行为都有所收敛。    
    况钟虽然是书吏出身,没有读太多的书,但是他却很重视修建学校,培养人才。苏州府所属各县的学校大都狭窄阴暗,容纳不了多少生员。宣德九年,况钟自己筹集经费,没有向百姓摊派任何费用,仅用半年时间,就重新选址将吴县的儒学重建起来。新建后的儒学规模要比原来大得多,共有房间二百三十多间。朝廷重臣杨荣亲自作《吴县儒学重建记》,以示纪念。从正统初年起,况钟又开始大规模地扩建苏州府的儒学,历时三年,建成后的苏州府学很是宏伟壮观,房间数百间。这些学校为府、县的生员们提供了良好的读书条件。况钟对本府儒学的教材也亲自过问。后来很有影响的明代宣德苏州府儒学刻本《四书详说》,就是况钟命人刻的。况钟对读书人也多礼让,从不以高官自居。他对那些家境贫困的书生慷慨资助;对那些才学优长、行为端方的青年儒生,他大力向朝廷推荐。其中有一个叫邹亮的儒生,很有才学,向况钟表达了希望能被其提拔和推荐的意愿。这时,况钟收到了诋毁邹亮的匿名信。况钟认为写匿名信的人是没有真实证据的,否则他完全可以当面对质,因而况钟说:“是欲我速成亮名耳。”他立刻写了奏章,向朝廷推荐邹亮。邹亮果然是个人才,以里巷布衣从九品的吏部司务做起,后来累官至监察御史。况钟慧眼识人,功不可没。    
    就在况钟二任苏州府期间,宣宗朱瞻基去世,英宗朱祁镇登上皇位,年号正统。到正统四年(1439),况钟任苏州府知府已经九年,应任满离苏。况钟在两任苏州府期间,实心任事,为百姓排忧解难,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大家对况钟的政绩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况钟对此也甚感欣慰。他对苏州府的百姓也有浓厚感情,临行前感慨万千,赋诗道:    
    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酾(shī)酒密如泉。    
    又云:    
    父老牵衣话别间,空烦扶杖出重关;    
    相逢知是何年事,珍重无忘稼穑艰。    
    一些州县的百姓特为况钟建造了生祠,并把他的画像挂在里面,以表达他们对况钟的爱戴之情。    
    三任苏州府。在况钟任满离苏赴京之后,苏州府的百姓很怀念他,于是又有一万八千多人联名上书,请求让况钟连任苏州府知府。此时,当年和况钟一起被选中出任各地知府的八人中,松江府知府、常州府知府、吉安府知府都已九年任满,因为这三人也都政绩显著,当地的百姓都要求他们连任。就这样,况钟和这三人一样都继续担任原职。次年正月皇帝下旨,命况钟“升按察使正三品职俸,署苏州府事”。这是自明朝建国七十余年来所没有的规格和礼遇,是皇帝对况钟卓著政绩和良好操守的褒奖。苏州府本来就是个富庶的地方,再经过况钟多年精心治理,更是呈现出吏治清明、物阜民丰的大好局面。况钟三任苏州府期间,按章办事,将他所开拓的良好局面保持下来。    
    正统七年十二月(公历已是1443年),况钟卒于任上,终年六十一岁,在苏州府知府任上长达十三年。


《正说明朝十六臣》 第一部分《十五贯》传奇

    况钟只是明朝无数官员中的一个正四品的苏州知府,但是《明实录》中有他的记载,《明史》中有他的传记,而他的事迹更是散见于当时的各种笔记杂谈。由此可见,况钟在明代社会中是有很大影响的。至于后人对况钟的了解,主要是受到以况钟为题材的传奇《十五贯》的影响。这个故事是清初戏剧家朱素臣所写,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对姓熊的兄弟,家境贫寒,兄友兰为船工,弟友蕙在家读书。因鼠患,弟弟在饼中投药灭鼠,老鼠却将饼衔到邻居家,又将邻居家的金环衔来熊家。友蕙正愁无米下锅,即用金环去换米,邻居却因吃饼中毒而死。衙门以金环为证,认定熊友蕙与邻居童养媳侯三姑有奸情,故合谋杀其夫,要将二人问斩。    
    熊友兰闻讯,立刻借十五贯钱前去营救。有一屠户尤葫芦也借钱十五贯回家,养女苏戍娟问哪来的钱,尤葫芦戏说是她的卖身钱。苏戍娟惊惧之余,逃出家门,偶遇熊友兰,结伴而行。窃贼娄阿鼠潜入尤家,杀了尤葫芦,偷走十五贯钱。案发后,问官以友兰所带的十五贯钱为证,断定是熊、苏二人杀人盗钱而私奔,也问死罪。苏州府知府况钟奉命监斩,临刑四人均高呼冤枉。况钟觉得有疑窦,临时决定停斩。后况钟亲自勘察现场,在鼠穴中发现面饼。又微服查访,抓住真凶娄阿鼠。四人的冤情得以大白,均告无罪,最后还成全了两对好姻缘。    
    在这部戏里,作者重点突出了况钟重视调查研究、认真负责的精神,不错杀好人,也不放过真凶,描绘了况钟作为一个清官和一个为民伸冤的好官的高大形象。朱素臣根据清初百姓对况钟的敬仰和爱戴之情,结合民间的一些传说编写了传奇《十五贯》,并很快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那么,历史上的况钟是否真的断过十五贯这个案子呢?有的专家曾经认真考证过这个问题,主要从这两方面来看:    
    首先,况廷秀作为况钟的后裔,在他所作的《太守列传编年》一书中,只是粗略介绍“有熊友兰、熊友蕙兄弟冤狱,公为雪之”,没有举出任何史料以证明况钟确实断过十五贯疑案。况廷秀也仅仅是道听途说而已。    
    再者,联系明朝当时的实际情况,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与现实是不符合的。熊家兄弟是在无锡县被判死刑、经过常州府复审的人犯,是不大可能到苏州府来问斩的,更不可能由苏州府知府况钟来监斩。    
    以此看来,《十五贯》传奇有可能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结合历史素材,采集部分民间传说,综合整理而成的,历史上的况钟与这个传奇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为什么传奇中要塑造况钟这么一个清官、好官的形象呢?这还要与明清两朝的吏治环境结合起来看。况钟三任苏州府知府,为官清正,颇有政绩,被百姓称为“况青天”。到了明末,吏治的腐败,已经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