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237-五胡录 >

第1部分

5237-五胡录-第1部分

小说: 5237-五胡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   序    
    呵呵,算起来俺也是出过书的人啦,那就写个序吧。     
    其实《五胡录》这本书的产生是很偶然的,一开始我并没有写历史书的打算。除了这本书以外,我这辈子出过的其他印刷体作品就只有学术文章了。所以现在自己居然整出一本书来也是蛮让人意外的啦。     
    大约是2000年左右,由于工作很清闲,就想着怎么搞点东西来玩。当时准备写一个以三国时期为历史背景的电脑游戏,并为此收集一些素材——当然也包括历史方面的素材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网友mesh的大作《参合陂•;慕容垂》,看完后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那就是:让从前的历史书都见鬼去吧,它们的死期到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可以用一句峰回路转来形容啦。从看完《参合陂•;慕容垂》的当天起,我酝酿的那个电脑游戏的历史背景就变成五胡十六国时期了。为了搜集素材,我把《晋书》、《资治通鉴》之类的大部头的相关史料狠狠地温习了一遍,于是乎我的想法又变了,变成了为了熟悉历史啦。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就寻思着先动手写点历史随笔玩玩吧,于是就有了《五胡录》这个小说不像小说评论不像评论的东西。     
    这好像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味道吧。可事实就是这样,后来又有了《二读之煮酒论英雄》,然后这些文章就开始在网络中流传啦,而且是越传越广。其实客观地说,我的这部作品只是中上水平,却被网友们捧得太高了,几乎和《圣经》一样,这是极不正常的。网络具有放大的作用,一点点成绩就被捧成是重大发现,一点点瑕疵就被打击得万劫不复。所以我得先给自己泼泼冷水,说说这个东西的毛病先。     
    我对《五胡录》系列的综合水准一直是不满意的,由于天资所限,自己的文笔又并非一流,写出来的东西距“美文”的标准还很远。我常混的论坛里高手多得满街站,天才更是灿若星辰,如果谁敢在那里说一句自己文章写得好的话,马上就会有一大群人向你扔板砖!所以我只有不停地给自己打气说“要写有思想的文章”。但是何谓“有思想的文章”,不同年龄段的我看法也是不一样的。写《五胡录》系列的时候我二十三岁,那时候以为《二读之煮酒论英雄》系列就算得上是有思想的文章了。多年以后回头再看自己那时候的作品,只有哑然失笑,心里又再次反复地告诉自己说“每个人都过有青春激扬的时代”。     
    我个人以为,文章写到一定的容量后,仅仅文笔好是远远不够的,架构与思想才是长篇文章的灵魂。我对《五胡录》系列主要的不满就在于此。本来就历史小说而言,整体架构受到固有的历史事件的限制,并非难以控制。但由于没有写长篇的经验,所以我写《五胡录》时起笔过于谨慎,中间又放得太开,末尾收不住笔,整体呈现蛇头、虎腰、熊屁股的态势,整部作品前面几章每章只有四五篇,后面部分却动辄十几篇一章。这种先天不足虽经反复大改却也很难得到根本解决。     
    和先天不足的架构相比,思想底蕴的缺乏更是致命的问题。说实话,在当初写《五胡录》的时候,我连到底什么是文章的思想性,什么是有思想性的文章也没有搞清楚,只能依据本能的想法来写。等写完后才发现,文章的“思想性”绝对不能忽视。看看那些顶尖的长篇小说,比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等等,无一例外都是先有第一流的思想,然后才有第一流的地位。那些只重视文笔而忽视内涵的作品,比如南朝散文,它们虽然词藻华丽,但内容空洞,乍一看很能抓住读者的眼球,但很快就会让人失去再读第二遍的兴趣,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大都缺乏思想性。     
    在历史类作品当中,文章的思想性的地位更加重要,人们常常将其称作“史观”,它决定了长篇历史文章水准的高下。缺乏思想性的历史小说,可能会因为华丽的文字而受到一时的追捧,但却很难成为不朽之作。比如一些日本作家所创作的所谓主流历史小说,大都过于注重叙事,而不注重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分析与综合,他们惯于用大段的文字来描写所谓“华丽壮观的战斗大场面”,读者第一眼看过去的感觉是“哇,太炫了!”,接着第二眼、第三眼再看,多看几篇之后就腻了,味同嚼蜡。从这一点来说,文章不是电影,不能指望靠视觉效果来抓住观众,这一“大”类历史作品的成就,反而不如文字平平的《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主要的功夫都用在了描写战前的部署与斗法上,真正的战斗场景往往是寥寥几句一笔带过,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想像余地,让读者合上书本后能够有所思有所悟。就这样一本朴实无华的历史小说,却让广大读者翻来覆去百看不厌。目前所有续写和重写的三国类小说,其成就全部加起来都不抵《三国演义》的零头,我想其中的奥妙,大概就在于罗贯中对作品思想性的偏重上吧。作者思想境界的高远使得《三国演义》平字见奇、陈字见新、常字见险、朴字见色。要知道“超越前人”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超越前人的精品。《三国演义》的蓝本是《资治通鉴》中的“三国”部分,其水准之高可谓世界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却能够另辟蹊径,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仅用不多的点睛之笔就将这段历史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三国演义》有近70%的内容源于《资治通鉴》,罗大师稍加点缀就使作品完全摆脱了《资治通鉴》所固有的冗长乏味、长篇大论的旧貌,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新颜。所以说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并不在于文笔的流畅和语言的华丽,而在于是否反映出了作者超越时代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五胡录》 题记自   序(2)

    “史观”说白了,就是作者自身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折射。要想写出好的历史作品来,作者就必须全身心投入地去创作,所以长篇文章水平的高低其实就是作者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大比拼。价值观与人生观并非从天上掉下来的东西,也不是人脑子里固有的东西,它需要作者历尽人生的磨难,尝遍世间的冷暖后才可能得到。古人云“文章憎命达”,说的就是: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遭厄运、倒大霉。到目前为止我的运气一直都不算坏,这也就意味着我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做铺垫,写出来的长篇自然就底气不足。这种现象不仅我身上存在,即便是像金庸这样的天才大学者,其三十岁时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历史类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与他后面的作品相比就明显不在一个档次。原因大概就在于作者三十岁时各方面都还没有定型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五胡录》的确是写得早了,书也出得早了。现在我还不到三十岁,还处于知识和阅历的储备期。大家看到的这本《五胡录》,只能算是我的一个投石问路性质的试验品,我期待着将来有一天自己能够成熟一些,那时再把东晋的历史重新收入,从而完成真正的《五胡录》。     
    如此看来,写一本好的历史小说所应具备的条件还是蛮严格的,写《五胡录》的经验也告诉我确实如此。写文章搞创作千万要顺其自然,绝不能人为地赶工期。在创作《五胡录》期间,由于受到读者的追捧,我曾有过两天写五篇的赶工记录。而在创作《二读之煮酒论英雄》时,我记取了教训,每篇文章从构思到下笔至少要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这样一来,自我感觉《二读之煮酒论英雄》远比《五胡录》写得好。充足的时间(包括积累底蕴、阅读素材、思考架构、动手写作,都要足够。),绝对是出精品的必备条件。温习一下中国的历史著作,很多传世名著的作者往往是穷其一生才打造出一部作品,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至今无人能够超越。而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蔡东藩,他的作品前期的要比后期的好,原因就在于作者写到后来就写疲了,于是便狂赶进度,结果后期作品大都言语无味而面目可憎。     
    举上面的例子并不是说我这辈子只写一部《五胡录》别的啥都不干了,而是表示我决心多思精写,不出文字垃圾。所以在《五胡录》系列作品完工后曾有多家出版社想推出此书,都被我婉言谢绝了。这不是我玩清高,也不是在摆谱,而是觉得文章千古事,拿一个很不成熟的作品给读者看,其实是在浪费纸张。虽然我把这些道理都跟中国三峡出版社的同志讲明白了,可人家锲而不舍地死缠烂打,非要先推出个抢鲜版,以后再进一步做修订。鉴于此,我也就不得不自食其言了。承蒙中国三峡出版社的杨小虎等编辑不弃,对文章进行了精心的修订,使其最终得以面世,我在这里向列位老师表示深切和衷心的谢意。     
    将来的《五胡录》怎么写,我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计划,而且《五胡录》有个“法定”的续集就是《南北朝》,这是很多读者都知道而且也急于一见的(虽然在本次修订中把正文里所有出现《南北朝》的地方都给“修订”掉了)。但空喊了这么多年到现在也没有写,其原因就在于我自己对《南北朝》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它能够全面超越《五胡录》系列,这就需要自己在各方面都有所突破,这也实在是超出了我当时的能力,而现在又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写这个长篇。将来如果写的话,我在遣词用句上会比较严肃(当然冷幽默还会保留),但总的来说不会像《五胡录》这样恶搞。这一点也许是和潇水兄的系列作品相区别之处。好在目前网上已有一些非常好的关于“南北朝”的作品,比如网友xiaotian和endlesswalts合作的《南北志》以及网友赫连勃勃大王(梅毅)的《华丽血时代》都是极为出色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先阅读这些作品。     
    西西河论坛(cchere)的网友老兵帅客曾在2004年写了“《五胡录》评注与评论”系列文章,其大作意境高远,水准出色,是我看过的写得最出色的评论《五胡录》的文章(个人认为其水准已经超过了《二读之煮酒论英雄》的。因为其观点正好弥补了我的原文的不足,和我的文章相得益彰。)。中国三峡出版社的编辑认为老兵帅克作品的风格与本书不甚一致,经反复考虑最终只能割爱,这是本版《五胡录》中最大的遗憾。为免遗珠之憾,我将老兵帅客兄的《五胡录评注》修订后放在我的blog里供大家详览,同时对老兵帅客兄致以深深的歉意。     
    历史是人类群体活动的记录,它是人类性格特征的总结,也是先祖经验教训的升华。唐太宗把历史当作自己内省的镜子,铜镜可以让人明白美丑,朋友可以让人明白得失,而历史可以让人明白兴废。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可以影响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能够让人从幼稚变得成熟,从张扬变得内敛,更能使人历练出过人的文采,拥有豁达的心胸,进而获得知晓过去与把握未来的能力。历史的独特魅力如同陈年的醇酒,不知不觉就让人醺醺然陶醉;历史又如同广袤深邃的大海,对它了解越多就越让人为之倾倒。但端方凝重、低调内秀的历史之美,并不会被大多数的人所欣赏。就像那高峰雪线上怒放的雪莲花,只会被真正寻找它的探险者得到;更像那淡淡的夜来香,只为真正等待它的人羞涩地盛开。所谓“学无止境”,对历史的研究和学习是没有终点的。而且一旦得到了这些知识它就永远不会贬值。有很多才华横溢的作家在完成了成名作之后往往会陷入“江郎才尽”的窘境,再也写不出像样的作品,其原因就在于好的文笔易得,好的题材难寻,天马行空般的想像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一步步地萎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无穷无尽的题材可供挖掘。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虽然积累资料的过程比较烦琐,但是产量稳定,而且历史知识的积累会随着经验的丰富而日益增加,绝无过时贬值之虞。用不同风格的创作思想来诠释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又组合出千变万化的故事脚本。比如忠实地再现历史的蔡东藩的演义作品,还有在史实的基础上加上合理想像进行二度创作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二月河的帝王系列,以及借助历史背景编故事的金庸作品,还有挂着历史的名头满嘴跑火车的黄易作品。就算千篇一律地用一种观点来看待历史,由于历史进程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写出来的作品也不大会出现雷同之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历史事件,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此外,历史事件可以和多个学科交叉衍生出新的写作题材,其中的发展模式可谓是包罗万象,这就使得历史题材作品的写作空间变得异常广阔。这些年来我虽然没有再写过大型的长篇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从此就不再和历史题材打交道了,开篇提到的《五胡录》电脑游戏也可以看作是我的一个关于历史题材的衍生作品。     
    前面我说过因为工作清闲所以想写个电脑游戏玩,这个东西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写出来(其实已完成的《五胡录》和计划中的《南北朝》系列文章,都是我最初规划的《五胡录》电脑游戏的脚本。)。因为写到半截时我发现自己欠缺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这需要大规模地应用极其复杂的数学理论和运筹方法),又找不到能学习这些知识的地方,所以干脆又跑回学校读研究生,专门研究做这个游戏所需要的计算理论与非线性优化算法,用来解决我在写《五胡录》游戏的时候所遇到的困惑。我读的虽然是计算机软件理论专业,但方向比较偏数学。而且经过这些年断断续续的研究,深觉其中韵味无穷,我也沉溺于此而不能自拔,甚至产生了过几年再去攻读运筹学与控制论博士的想法,因为计算机和数学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其实就是一种学问的不同表现形式。但由于我本科期间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就数学思维而言远远不如科班出身的人有竞争力,而数学这个专业不拿到博士学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