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秋雨梧桐叶落时 >

第4部分

秋雨梧桐叶落时-第4部分

小说: 秋雨梧桐叶落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见,对书中四十余处措辞过重的地方作了删削和修改。    
        4月间,书稿顺利付排。经过对校样的两次通读后付印出版。5月中,我收到出版社寄来的三册样书,但几天后又接到电话通知,说这次印成的样书封面装帧不够理想,需要重新设计。新书上市要推迟到6月上旬。宣传的海报和本书内容介绍,一俟印成,立即分寄各地媒体。    
        一天,杭总来电告我,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突然通知他们急送5本快样书去北京,以供审查。由于过去曾发生过一本已经签订出版合同的批余著作被临时取消出版的事情,杭总对此不无疑虑。我听了以后表示:节外生枝的怪事,谁也无法预料。但这是一本纯属学术批评的书,有什么理由不让它出版呢?余秋雨是个名扬四海的公众人物,也许上级主管部门从媒体上获知了出书的消息,想审查一下它的内容,这完全是正常的履行公事,不必多虑。    
        大约一个多星期以后,杭总又来电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让寄去的5本快样书,不是他们要审查,而是几位退下来的老同志要看。6月上旬,《石破天惊逗秋雨》初版首印1万册,已分批陆续发往全国各地。    
    


第三部 初“战”上海第1节 《余秋雨散文被“咬”》

    三、初“战”上海    
         (2003年6月———7月中旬)    
         2003年6月6日,上海《文汇读书周报》发表了一则短讯《余秋雨散文被“咬”》,正式揭开了“金余之争”的序幕:    
         “硬伤”一百三十多处 余秋雨散文被“咬” 《文汇读书周报》    
         以“梅妻鹤子”著名的林逋究竟有没有妻儿?余秋雨在《秋雨散文·西湖梦》中写道:“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推翻了近千年来的历史定论。而上海一位资深编审经过精心考辨,证明余秋雨确实错了。    
        这是《咬文嚼字》资深编委金文明对畅销书界的三本余秋雨散文集“咬”出的一百三十多处“硬伤”之一。    
        日前,一本辑录了这一考辨结果的批评著作《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已由书海出版社出版。    
        余秋雨教授以撰写历史大散文而成为散文名家,其《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散文集拥有数百万读者,堪称盛况。然而,《咬文嚼字》资深编委金文明先生在阅读这三本散文集时,竟然发现了余秋雨一百三十多处文史知识方面的差错,让人惊奇不已。为了消除名家“权威性”错误对读者的错误影响,金文明对这百余处差错逐一进行了严密的考辨,给余秋雨教授提出了善意的批评,也给百万余秋雨散文的读者做了十分有益的提示。    
        一些先期看过该书的读者认为,这种顶真的精神在当下堪称难得。    
          金按:我的书名,借唐人李贺的诗句用了个“逗”字。后来众多媒体把我对余秋雨的批评说成是“咬”。这可能由于我是《咬文嚼字》月刊的编委,长期从事“咬嚼”语言文字的工作,因此被报纸的记者和编辑套用了。这个加了引号的“咬”字,显然是比喻用法,指的是“咬”文而不是咬人。在这长达半年之久的“金余之争”中,“咬”字的首次亮相,就见于《文汇读书周报》。    
           6月9日,上海东方网转发河北《燕赵都市报》的文章,题为《挑出一百三十多处文史疏漏余秋雨散文再质疑》。自此日起,有众多的网友陆续参加到这场学术是非之争的大讨论中,各抒己见,踊跃发言,一时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可谓盛况空前。据友人于9月中为我下载的东方网页,已达二百多页。内容大多有理有据,是非分明,体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正义感和学术良知。    
        6月13日,台湾《苹果日报》转发新华社、中新社通讯稿《余秋雨三代表作被挑一百三十    
    错处》。原文如下:    
         余秋雨三代表作 被挑一百三十错处    
         以撰写反思历史的散文而成名的内地作家余秋雨,其著作中竟然出现颇多文史错误,甚至把唐代的吕洞宾说成道家始祖。内地资深编辑有见于余秋雨的作品严重误导读者,著书予以批驳。    
        新华社报道,余秋雨的历史散文甚受内地文史爱好者的青睐,因此被人们冠以“文化散文”的美誉。其中,《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是余秋雨奠定文坛地位的主要代表作。     
         上海《咬文嚼字》月刊资深编辑金文明在阅读余秋雨这三本书时,发现其中颇多文史错误,但又被读者奉为权威,包括唐代的吕洞宾,成了道家的始祖;明初巨富沈万三,住进了后人建造的周庄“沈厅”;未曾结婚的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有妻子和小孩”等。    
        金文明因此将《文化苦旅》等三本散文集中发现的一百三十多处文史知识方面的差错,经过考证与整理,写成二十万字的考辨著作《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近日由书海出版社出版。    
        金文明说:“这本书我只是以事论事,发现一处差错,经过考证,再把它写下来。”  (新华社、中新社)    
         同日,上海《读者导报》发表记者李冰采写的文章《发现一百三十多处疏漏 “石破天惊”挑错余秋雨》。文中除对我和《石破天惊逗秋雨》作了扼要的介绍外,还披露了余秋雨助手金克林和书海出版社副总编王灵善对此事的看法。摘录如下:    
         发现一百三十多处疏漏“石破天惊”挑错余秋雨 李 冰    
         余秋雨教授凭借着《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反思历史的散文,奠定了自己在国内文坛散文大师的地位。本月,金文明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书,对这三本散文集中的一百三十多处文史知识差错集中进行了阐释和分析。    
         百处文史错漏警示读者    
         金文明现为《咬文嚼字》资深编委,他表示自己也是余秋雨散文的热心读者。在实际工作生活中,金文明发现由于余秋雨历史散文的纵深影响,不少读者已经将他散文中的一切叙述奉为权威,但是实际上,余秋雨的散文中却着实有不少错误,而且已经对广大读者产生了负面影响。金文明希望运用可靠的文献资料,对他的差错进行有理有据的考证和辩驳。在提醒余秋雨注意的同时,警示当代的“余秋雨散文迷”。    
        另外,金文明还申明,这本约二十余万字的文集,是他用三个多月时间赶写出来的。也许还会有不少欠缺甚至错误的地方。他真诚希望广大读者专家,特别是余秋雨先生,严格地审阅和考证,提出宝贵意见。 欢迎就事论事的讨论    
         《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书由书海出版社出版后,余秋雨的助手金克林被采访时表示,对该书的出版尚不知情,但只要不是人身攻击式的,就余秋雨人品、文品以及与文学本身无关的一些细节琐事上的讨论书籍,而是完全就事论事的文学批评,余秋雨还是非常欢迎的。书海出版社副总编王灵善表示,即便余秋雨散文里存在不少文史细节的错漏,也不必否定余秋雨先生的文化史功底,更不能否认余秋雨散文的阅读价值。但余先生的书有错误,读者也应该有知情权。金文明的这本《石破天惊逗秋雨》,在余先生不愿意或没有来得及对自己书中的知识细节错误予以订正或作出合理说明的情况下,读一读对读者还是会有收益的…… (6月13日《读者导报》)    
         台湾《联合报》也于同日以《咬文嚼字,揪余秋雨散文小辫子》为题,发表综合报导。其内容大致来自新华社通讯稿。    
        6月14日,山东《济南日报》发表记者刘美芹对我的采访专稿《一本余秋雨惹出来的书》,并附《余秋雨文史差错选登》。全文照录如下:  一本余秋雨惹出来的书    
         ———访《石破天惊逗秋雨》作者金文明刘美芹    
         《石破天惊逗秋雨》,是一本尚未出版就引起轰动效应的书,是“一本余秋雨惹出来的书”,是一位资深编辑多年积累而用三个多月时间赶写出来的书。日前,记者就这本书的写作缘起、内容及相关问题,电话采访了本书作者金文明先生。 “被逼出来的书”    
         曾参与《辞海》编纂,担任过《汉语大词典》编委,做过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的金文明先生,1996年退休后被聘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咬文嚼字》月刊编委。谈到《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书的写作缘起,金先生告诉记者,这实在是一本不得不写的书,应该说是被余秋雨先生“逼”出来的。金先生是余秋雨散文的爱好者,但他却从一个爱好者的角度发现了余秋雨散文中的很多文史差错。金先生曾写成多篇文章先后发表在《咬文嚼字》上,希望余秋雨先生能够在以后的版本中加以改正。其实有些差错别人也曾经指出过。金文明举例说:上海出过一本《余秋雨散文赏析》,其中选了《文化苦旅·道士塔》这篇文章。该书在注解中将原文的甘肃学台“叶炽昌”改正为“叶昌炽”,但对余秋雨的错误未加说明。当学校的语文老师用这本《赏析》给学生上课时,学生却拿着正版的《文化苦旅》来对他加以“驳正”。老师只好尴尬地回答:“当然以余先生的原作为准。”于是,原本被纠正的错误再次错了回去。这是金先生写作此书的第一个缘由。另一个缘由是,对读者和学者曾经指出的错误,余秋雨先生的态度是“公开拒绝”。在《余秋雨教授敬告全国读者书》中,余秋雨先生说:“……你说我拒绝你们的批评,这好像很没有风度,但我要坦诚地宣布:当然不能接受,因为如果接受了,我就再也搞不成任何像样的学术,写不成任何能读的文章,那如何对得起广大读者?”对此,金先生认为,有错不改,难道就是对得起广大读者吗?第三个缘由是,金先生认为余秋雨先生文章中的问题,并不都是细小的文字差错,有些性质比较严重,甚至存在着“曲解、编造”等现象。一般的读者,尤其是爱好余秋雨散文的中学生很难发现,只有靠掌握大量史料之后才能明辨是非。这就容易以讹传讹,所以必须有人指出。于是就有这本“余秋雨惹出来的书”(该书封底语)。 126处差错7个待商榷之处    
         在《石破天惊逗秋雨》中,金文明共指出了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和《霜冷长河》三本散文集中的126处差错,7个有待商榷之处,另外在“导读”中还发现2处错误。金先生说,每一处指正都有史料依据。为了写这本22万字的书,他引用了170种古籍资料,做了大量细致而艰苦的考证。他说,有些差错不是一般的细节问题,而是余先生整篇文章立论的基础,不把它们一一加以辨正,错误的观点就会流传开去,在读者中造成负面的影响。 对金克林“反应”的“反应”    
         记者问,有报道说,针对金文明提出的余秋雨不承认自己作品有文史错漏的问题,余秋雨助手金克林表示,余秋雨从未发表这样的言论,相反却经常亲自回信给不少对他的文字提出异议的热心读者,而且在后来的再版本中也纠正过一些文史错漏。对此,金先生怎么看?他指出,“我的书还没有上市,金克林并未寓目,只是在该书广告词中了解到一点内容,发表评论似乎还为时过早。为了验证金克林的说法,我用最新版的《文化苦旅》(2003年1月第2版第13次印刷本)和《山居笔记》(2003年3月第1版第14次印刷本),对照写本书时所用的2002年的版本,全部认真地核对了一遍,发现没有任何改动。可见金克林所说的‘在再版本中也纠正过一些文史错漏’并不是事实。”金文明表示,自己写这本书,主要不是为了余秋雨先生,而是为了爱好秋雨散文的广大读者,目的是让他们在阅读秋雨作品时有个对照,看    
    看书中指出的是否有道理,如果感到有可取之处,也好在自己做学问写文章时把那些不符合史实或不正确的说法纠正过来。所以,金先生更看重广大读者的反应。在本书的卷首,他有一首给余秋雨先生的题诗《赠秋雨》:“十年文场烟尘里,秋雨霜风历练身。我有一言君记取,从来毁誉不由人。”他真诚希望广大的读者和专家,特别是余秋雨先生,对《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书严格审阅查察,提出宝贵意见。    
    


第三部 初“战”上海第2节 很多名家欢迎“被咬”

    很多名家欢迎“被咬”出版物差错普遍存在    
         作为《咬文嚼字》的编委,金文明多年来对不少名家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和差错提出过意见,像王蒙、叶辛等先生,他们都很欢迎对其作品的疏漏之处提出商榷和指正。叶辛先生就曾写信给《咬文嚼字》编辑部,表示欢迎“咬”他,认为这是帮助他提高,是对他的一种促进。金先生指出,他过去写的文章大多偏重于文史知识的考辨。但目前,很多书籍中存在的问题,大量属于排校差错。上海新闻出版局每年举行一到两次新版图书编校质量的检查,作为检查组成员,近十年来在他查过的图书中,几乎很少有差错在万分之一以下的。当然,他查的大多是学术性较强、引用古代文献资料较多的图书。现代文艺作品,少儿读物之类,问题相对要少一些。这说明,图书编校质量确实令人担忧。金先生强调指出,作为编校人员,应加强学习,多读书,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和文字修养,减少差错,对读者负责。    
        金先生本人藏书颇丰,曾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之一。他的这本《石破天惊逗秋雨》,将于下周出版面世。    
         余秋雨文史差错选登    
         在《石破天惊逗秋雨》行将出版之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