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独目人山谷 >

第6部分

独目人山谷-第6部分

小说: 独目人山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21年,当英国考古学家阿尔伏雷特·瓦特金斯纵马海利费德夏丘陵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条不可思议的路——一路上成一直线排列着古老的石碑、神木、古冢、教堂及圣井等。而且这条直线也连结着其他的石碑和教会,并呈直线相交,看来就像一种网状组织。他见状立即开始展开调查,追索此种直线在全英格兰所有地域中的分布情况。他的直觉的确正确无误。由于直线上大都是语尾中有ley,lay,lea,Leigh的地名,因此他就将此直线命名为 “雷线”。     
    花费三年多的时间考察后,他出版了一本名为《古代的直线路》的书。他惊奇地发现英国大巨石阵正位于这样一条直线上,而且与有地上巨人画的闻名的葛伦亚马斯直线相交叉。这种雷线看上去相当诡秘,它能够将道路筑在沼泽地或地势极为险峻的地方。因此它所具有的意义是不同凡响的。     
    这一发现引起资深地理学家斯·安达乌特的兴趣。他花了20年时间研究巨大石柱群,发现它的地下乃“水源线”与“山脉线”的交叉点。他提出:“用发生于地球内部,随着波动传来的能量,在地表各处制成网状组织,既会对植物的萌芽及成长产生重大影响,也会让动物及昆虫一边感应其流动一边行动。”这就是说,大地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巨石阵似乎正是在这种能量存在的方位而建造的“能源站”。果真如此,那么是谁要停留在这儿汲取能量呢?     
    地面研究的重大突破和进展发生于1977年夏天,那时一位英国动物学家正在巨石阵附近地区研究蝙蝠的行为。他随身带着一台灵敏度很高的超声波接收器,用来接收蝙蝠发出的超声波。然而有一次在白天,他未关的机器却收到了很强的超声波信号,结果令大家吃惊的是,这超声波信号竟是默默无语的巨石阵发出的。后来,他将这一发现发表在科学刊物上,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发现引起巨大的反响。这一年的11月,英美等国二十多位科学家在伦敦集会,形成了研究巨石阵的组织。专家来自各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其中有英国物理学家赫胥里,有美国加州大学考古学家斯蒂尔,还有化学家、地质学家和电子学家等。他们着重研究“地能”与巨石阵发出超声波的关系。     
    1978年4月,研究组在巨石阵不仅测到了超声波,还测到很强的无线电波;1979年发现超声波的脉冲是每分钟22次,其强弱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1980年2月,接收到的超声波最强;1981年夏发现巨石阵发射出放射线,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巨石阵地下存在“地能” 的证据;有的进一步推测,巨石阵受到放射性影响,甚至地下就埋藏着放射性元素或矿藏。     
    这种解释使考古学家不由得联想起在美洲和澳洲新近发现的一些古代祭祀场所、神庙废墟的遗址下面也存在一些放射性元素。     
    元素和古代的“地能”究竟有什么关系?为何英国巨石阵形状与新疆青河塞人石堆石圈外环带小石圈巨石堆建筑形状十分相似?为何古人要将此形状赋予那么多神圣庄严的功能?它们为何又都有似墓非墓的特点?他们是在祭天,还是在通过某种特殊方式,将死者的灵魂带上天堂?……也许搞清这些问题,就离破解青河塞人巨石堆之谜不远了。


第三部分 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部族墓地第12节 金字塔式巨石堆:王陵,还是祭祀台

    当我们寻找搜集更多的实证来完善我们的认识的时候,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吕研究员带来了他在哈萨克斯坦亲自带队发掘的一座巨大石堆建筑的有关材料。     
    吕先生多年一直从事发掘工作,尤其在中亚一带。据吕先生介绍,中亚类似三道海子的巨型石堆还有很多,但规模没那么大,石堆石圈,可以说是塞人的遗存,也很普遍。其外形图案,比如它的石片石块摆放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但传统考古学家几乎忽略了这个问题,他们重视的是墓里到底挖出了什么。吕研究员说,他带队发掘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巨石堆时,蛮以为会有惊人的文物出土,可发掘到最后,里面竟然没有任何东西。     
    也许,巨石堆的形状是至关重要的,巨石堆很有可能只是一种象征性建筑,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对某种特定形状进行崇拜的建筑。     
    吕先生认为,自然界存在什么符号、图案,古人即会模仿、崇拜或信仰某种符号或图案,尤其是古人无法解释的具有一定神秘色彩的信息,更是如此。     
    以往人们在分析石堆墓形状之谜时,仅仅根据其像什么进行命名,但这些命名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联,而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在大地上留下的印迹使古石堆形状之间具有一定说服力的内在联系。     
    2004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术考察部组织的多学科考察队再次对三道海子山谷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对巨型石堆进行了仔细勘查,发现原先认为该石堆是一次起堆的说法并不准确,应是多次堆积而成,时间跨度可能达数百年。因而,该石堆是否是王陵尚存疑问。因为它也可能是个巨大的祭祀建筑。至于巨石堆前的数通鹿石,是否有搬动痕迹估且不论,鹿石也不是绝对的墓葬标志,因为它也有可能是祭祀标志。     
    考察队对山谷进行了长达三天的勘察,发现此山谷塞人墓葬数量很大,可以说是目前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塞人部族墓地。山谷发现多达20余通鹿石,人文遗迹十分丰富。从鹿石身上,人们会发现还有许多令人惊异的人文信息。


第三部分 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部族墓地第13节 鹿石之谜(1)

    何为鹿石? 顾名思义——刻着鹿的石头,然而这只是一个概称,有很多名叫鹿石的各类形状石碑并没有鹿纹。它分布极其广泛,从内蒙古呼伦贝尔横跨蒙古高原、俄罗斯图瓦和南西伯利亚、我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经过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黑海,直到欧洲的德国和保加利亚等地,几乎遍及整个欧亚草原。现已发现可称作鹿石的碑状石刻有近600通之多,尤以蒙古国最为集中。它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至3000年以前,俄蒙学者认为更早,有3500年~4000年的历史。     
    鹿石在新疆境内,主要分布于青河县和富蕴县,阿勒泰市、吉木乃县、伊犁昭苏、博州温泉、昌吉州吉木萨尔县等地有少量遗存。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具图案化鹿形象的,二是具写实性静态动物形象的,三是上部仅刻圆圈及点线纹、下部有兵器图案的。其中第一种通常被认为是青铜时代晚期遗存,另外两类则推断为铁器时代。鹿石的形状可以分为方石柱形、刀形和不规则形等。     
    关于鹿石,人们的认识还非常模糊,有人认为它是图腾柱、始祖祭祀柱和神人拴马桩,有人则认为它是世界山、世界树和男根。鹿石一般形状为长方形石碑状,最上端刻有一圆圈,稍下刻有一直线或点线纹,线以下一般有鸟喙状鹿群头朝上向圆圈作飞翔状。对此很多人称这是古人向太阳敬献牺牲,认为在古代游牧民族的心目中惟有世上跑得最快的鹿和马,方能追随宇宙中最光辉最富有生机的太阳。已发现的数百通鹿石包括三道海子鹿石在内,人们很容易看到,在圆圈的位置上有很多种神秘图案,并不能用太阳一物以蔽之,其中有一条斜线,两条、三条或五条斜平行线纹,带点双套环纹、大小平行对应或一上一下双环纹、上下左右分列三环纹、四环纹、五环纹、三角形、圆锥形、阴阳双套环纹,以及带三根支架状图案的圆圈纹等等。而很多鹿石上的动物也并非只有鹿和马,其种类可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其中有羚羊、牛、驴、野猪、狼、虎、豹、天鹅和鸨,以及其他种属不明的动物等。我们很难想象古人会不分青红皂白将什么动物都拿去祭献给神圣尊贵的太阳。前苏联学者萨维诺夫曾经说过:鹿石问题的分析并最终得以解决,要求助于独立于风格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论证体系。由此,我们应该将视野扩大,应多借助于多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多领域的研究资料和成果,不能囿于传统,以最终尝试揭开鹿石之谜的谜底。     
    根据鹿石所有的特征,我们可以分析它的基本形态是最上部为特殊天体现象区,一条点线纹和一条直线分别代表天上的星星和天地之分;而线以下为大地上的动物和象征动物被猎杀所用的各类兵器等。由于鹿石上的图案并非同一时期所形成,有关它具有人形的时代特征,出现较晚也并非主流,因此并不影响上述判断。关于对鹿的崇拜是一个全球性的神话和宗教现象。从内蒙古赵宝沟文化所出的陶尊和一些汉文史籍中的记载,人们可以发现鹿很早就被古人作为人格神,成为通光明界和幽冥界的灵使和沟通地下界与天上界的象征,这一意识可以说是血脉相承、广泛流传的。     
    赵宝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内蒙古敖汉旗高家窝铺乡的赵宝沟村而得名。迄今为止发现遗址点数十处。经碳14年代测定,较早的为赵宝沟遗址,年代为公元前4270±85年,较晚的是小山遗址,为公元前4l10±85年,距今均有6000多年的历史。     
    通过考古发现,人们了解到赵宝沟文化与天界崇拜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以飞鹿飞鸟等飞兽来表现祭天、拜天的遗存十分丰富。飞翔的动物纹是赵宝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动物纹,似乎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了神化,明显表示了当时人们出于对上天信仰崇拜而创造出的通灵图像。在这之中,多见飞鹿纹,身体则盘旋如蛇形。在众多此类文物中,最为典型的是一件名为“四灵”纹陶尊的器物。它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所在地东南宝国吐乡兴隆村东13公里处,此地为一座很有规模的祭祀用地穴,面积有33 平方米。地穴中央有一处圆形坑,形成方圆相套的布局。圆形坑内共出土夹砂筒形罐五件,均为祭天用的祭品。在圆形坑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陈列有祭天的器物,东方以石磨盘、石磨棒为主,寓意农时的播种季节;南方以筒形罐为主,是夏至祭天祀地的祭器;西方以人面纹大石斧为主,寓意农时的收割季节;北方以神兽陶尊为主,是冬至岁终大祭的祭器。祭祀时最重视的是东北方位,在地穴东北边沿上有柴燎祭天遗留下来的红烧土遗迹。     
    陶尊陶胎为泥质,稍加砂,外表打磨漆黑光亮,有如黑陶。器形似一敛口钵上加一粗而高的颈部,钵的敛口部分成为尊的鼓肩,肩以下圆腹,腹体下部又内收,上下腹间有明显分界,使全器分作上、中、下三段,富于变化。口径25。5厘米,底径16厘米,通高25。5厘米。由于器口与体高同等,使器体显得高耸而又匀称。陶尊腹部刻画“四灵”动物,作自左向右运动式,绕器身一周。右侧领先的是飞鸟,长喙呈弯勾状,嘴中衔着一条卷尾状之物,鸟头有冠饰,尾呈蛇状上卷,有双羽,躯干穿行于卷云纹之中,以右侧展翅显示飞翔状,翅尾和其他部分则大幅变化,加大了飞翔的意境。紧接有几厘米的间隔,此处有一带角的神兽形象已漫漶不清。随后是一带牛角的野猪,它獠牙突出,微张嘴作吹气状,身躯呈蛇体旋卷状,它的其他部分都为以龙鳞纹表现的体躯所掩盖,是在急速游动之中。最重要的是,在它之后有一带有双羽的飞鹿尾,尾部夹有一圆圈纹。研究者发现此陶尊图纹的展开图具有奇妙的透视效果,尤其是鸟、鹿、猪三种动物,从头部到体躯均依次按比例由大向小,由长而短,身体重心则由下而上,强烈地体现了一种由近而远的立体感,充分表达出在天空遨游的流动和神秘意境,一幅标准的透视图赫然在目。使人很难想象它出自于6000年前的先民之手。     
    赵宝沟文化遗址中除“四灵”陶尊外,还出土有多件飞天神兽纹“天象图”陶尊。据发掘报告称,出土之处可能是崇拜祭天的场所。陶尊的整个画面均以天空作为大背景,以飞翔的神兽为内容,反映出对某种待殊现象的自然与图腾的崇拜,以及来自于对天的崇拜,是上古时代以祭天为主要内容的祭礼活动的一部分。而这些陶尊均已具有专用性的神器功能。陶尊,尤其是这一“四灵”纹陶尊是赵宝沟文化陶器中造型最复杂、等级很高的一件,而且它也是该遗址中出土陶器最大的一件。因此它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思考的是,赵宝沟文化在某些方面为何有超水平的发展?为何赵宝沟文化中的刻画动物飞天图案,以鹿纹出现最多?为何广大北方草原地区在商代晚期及以后都喜用鹿来作拜天祭天题材?它对人们理解中亚鹿石文化应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部分 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部族墓地第14节 鹿石之谜(2)

    在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萨满教研究》一书中认为把鹿刻在石碑上这件事情,可能是和游牧民族把鹿作为神灵崇拜物有关。这一点与新疆博物馆考古专家王博先生《新疆鹿石综述》一文不约而同,他多年前就感到:“鹿石中最典型的是雕刻有图案化鹿纹样的。所谓的图案主要表现在鹿嘴雕刻成鸟喙状,鹿的造型有些千篇一律地格式化,并且成组地上下整齐排列。这类鹿石的碑体修整也很规范,在新疆主要是刀形和方柱形。鹿的头也有些像鸟首,可以说是一种鸟首鹿身的动物。因此,鹿石可能是用来表现勾通天、地与人联系的立状石刻,将它立于墓地除有崇拜纪念意义外,还能起到巫术的作用。”由此,有一个问题显得日益重要,那就是鹿石上的鹿形为什么是鸟喙状?好似神幻之物。从古至今的动物世界均未发现这种鹿类,它似乎是一种艺术变形,但这种变形为什么是鸟喙状?对此,“许多研究鹿石的国际学者均避而不谈。”一个至为关键的问题是,塞人风格的鹿形从整体到细节均为写实手法,未有鸟喙状,其前后肢的表现亦是如此,这就说明鹿石中的鹿形是某种特定情况下的样子。然而,这究竟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