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宿营地是一个废弃已久的老军营,里面没有暖气,关员们一个屋子生一个炉子,取之不尽的木头把炉子燃得劈里啪啦作响,炉子点着时屋里很热,炉子一灭人就会冻僵。
冬季特别寒冷,关员们穿着最厚的衣服在外面呆上一两分钟,浑身就被冻透了。没有一条公路,运送木材的山路叫集材路,冬天经常出现冰雹,一场大雪就把冰雹覆盖得严严实实。由于山水常年流淌,冰雹的上面是冻层,下面是空档,汽车陷进去可就栽了,四五米深的水洼非常危险。林业局的汽车上山,整个车陷入冰雹里。由于人烟稀少没有人搭救,有两个人都死在冰雹里。我们的关员是冒着生命危险在这里工作,他们随时都有潜在危险。
寒冷容易使汽车发生故障,这条道上没有人烟,如果汽车在森林里坏了,很可能出现生命危险。一天,关里的汽车坏到半道上,关员们只好点燃一堆篝火取暖,等待着有人路过这里。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里人的耐力是有限的,眼看着关员们就要熬不住了,幸亏有一辆运送木材的车路过,才化险为夷。
我国黑龙江省本来森林资源很丰富,可是由于多年的滥砍滥伐,使中国境内的森林面积大面积减少。1987年那场大兴安岭森林大火,使大兴安岭的森林资源更加雪上加霜。自从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大兴安岭地区逐年对森林资源进行减伐和限伐,造成大兴安岭地区的林业职工大批下岗,一些林业机械设备大量闲置下来。与此同时,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的俄罗斯却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他们缺乏林业技术工人和机械设备。漠河地区及时抓住了这个有利机会,向俄罗斯派出了大批的劳务人员,到境外去采伐森林资源。这样既弥补了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的短缺,也安置了大量的下岗职工。现在国家基础建设大量上马,而木材又奇缺,我们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木材,对于缓解国内的木材短缺,促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大兴安岭地区由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变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我们的海关和联检部门把自己的精兵派到了中国最北部、最寒冷、最艰苦,最单调的地方来工作,他们忍受了严寒,忍受了孤独和寂寞,舍弃了与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在这里默默无闻地工作,为大兴安岭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海关关员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下采取了超常规措施,使整个口岸工作的运转达到高效、快捷和准确,有利保障了境外采伐及口岸工作的顺利运转。
洛古河口岸的开通,促进了中俄两国之间的经济发展。自从境外采伐和边境贸易开通以来,海关为当地创造了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引来了黑河等地的客户到这里来过货。随着过货量的增大,企业取得了可观的效益,极大地带动了大兴安岭地区特别是漠河县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弥补了林业经济的一些缺陷,安置了大量的下岗职工。
第四部分第七章 北极星下面的边关人(3)
2.越是偏僻的地方思念越重,倒挂的“福”字上写着我想家
魔鬼居住的地方自然没人愿意来,2001年11月,哈尔滨海关搞了一个青年志愿者活动,号召哈尔滨海关及下属海关的青年团员踊跃报名到洛古河口岸。这个活动有两个意义,一是让青年到基层去锻炼一下,二是解决洛古河口岸人手不足的实际问题。
洛古河口岸人烟稀少,环境艰苦,缺水缺电,生活条件差,劳动强度高,平均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哈尔滨关区的于晓刚、张卫冬等一百多个年轻人自愿报名到洛古河口岸。竞争还挺激烈,哈尔滨关区挑选那些表现好的人当志愿者奔赴洛古河口岸。
于小刚今年28岁,现在是洛古河口岸的综合科科长。他们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去。过去他只晓得洛古河位于中国的最北部,跟俄罗斯接壤。来到洛古河后他才晓得这里是中国最冷的地方,每年的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这里比他的想象要苦多了,晚上睡觉特别冷,房间里没有厕所,只能到外面去上厕所。晚上一般气温都在零下三四十度,出去上厕所特别遭罪。
屋里放着一个大炉子,他们躺在床上烤得很难受。孙科长睡的那张床靠近炉子,烟灰特别大,他只好把毛巾蒙在脸上睡觉,旁边的陈真一会儿爬上来,一会儿爬下去,折腾得他一宿都没睡着。
第二天早上他问陈真:“你昨天晚上干啥老是穷折腾?”
陈真说:“咱这屋里上边是桑拿浴下边是冰窖,我烤得睡不着出去透透风。我还想问你,你干吗把毛巾蒙在脸上闷不闷啊?”
于小刚说:“那烟灰直往鼻子钻不蒙行吗,蒙我还睡不着呢!”
洛古河口岸是中国北纬度最高的口岸,寒冷是这里的主要特色。冬天的黑龙江冻得很磁实,是运输木头的好口子,所以冬天是洛古河的关员们最繁忙的季节。冬季跨住两个节日,一个是元旦,一个是春节,都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
这里没有报纸,没有电视,关员们只好找一些废旧的报刊杂志来打发日子。有时想给亲戚朋友打电话也联系不上。没有水,没有电都能克服。最难熬的就是寂寞。在山上执勤的关员,加上联检部门一共也就四五个人,这几个人天天在一起聊天,头一两天还新鲜,过几天再这样唠嗑就没有什么可唠的了。整天面对着蓝天和大山,感觉很孤独。长时间在这里工作,对于心理和生理健康有很大损害。
越是偏僻的地方思念越重,关员们特别想家。屋门口贴着一个大大的“福”字,是上一批的志愿者在这儿过年时写的。倒挂的“福”字上写着“我想家”三个大字。
有一年张文和张卫冬两个人值班。过春节时往家里打电话,张文和妻子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了。
2002年春节,张文和于小刚在洛古河过年。正月十五那天,张文给家里打电话。刚拿起听筒,刚“喂”了一声,妻子就不吱声了。张文知道妻子在哭,一时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只好说:“我挺好的,你怎么样?”
妻子还是不吱声,他怕电话线占长了影响其他关员打电话,就说:“你没啥事我就撂了啊。”
他挂断电话,心里特别难受,一幕幕往事在他记忆的荧光屏前闪现:张文的妻子刘玉馨在一家国营工厂的工会工作,她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多才多艺。播音、主持节目,她样样在行。1996年,她和张文相识了。那时候张文的母亲已经生病了,出了门就找不着家。有人说:“玉馨,你可得慎重点,别找个累赘!”
可玉馨却觉得嫁人首先要图人品好,张文不仅一表人材,而且老实忠厚,有事业心。他又细心又孝顺,对玉馨家的人特别好,尤其是对玉馨的姥爷姥姥可孝顺了。玉馨小时候是姥爷姥姥带大的,她想谁对我姥爷姥姥好,我就对谁好。
1999年,25岁的刘玉馨义无返顾地嫁给了张文。谁知洞房花烛刚点了几个月,张文就奉命来到了洛古河口岸。由于关里人手不够,他已经在洛古河度过了三个冬天。
结婚头一年的春节是在洛古河过的,边检、国家进出境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的人和关员们一起在山上过年。那时山上的蔬菜特别少,只有一些罐头,大家就自己动手包饺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就更想家了。有个边防战士唱《我的父亲》这首歌,唱着唱着就把在场的人都唱哭了。歌声使张文想起了卧病在床的母亲,想起了日夜操劳的妻子。喝酒的时候,他举起酒杯却怎么也喝不下去,心里特别难受。
吃完饭他特别想给家里打个电话,可是洛古河口岸根本不通电话,打电话得下山到漠河县城去打。她只好给妻子写信,平时在山上写信就请运输木材的司机帮忙带到山下寄信,现在正是春节,人家都在家里过年,托谁带信呢?他下决心一定要给家里打个电话,就是跑再远的路也要打。
第四部分第七章 北极星下面的边关人(4)
从洛古河到漠河县城有100多公里,100多公里的路程在城里高速公路上开车一个小时就到了,可是林区的运材道崎岖险峻,冬天雪大路滑,为了打一次电话,跑一趟要花四五个小时。张文和几个关员结伴下了山,跑了半天才摸着个电话。他们轮流往家里打电话,由于是排队打电话,谁也不好意思多占线,只能简明扼要地说上几句就撂下了。
张文拨通了妻子的电话,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虽然只和妻子讲了几句话,可他觉得自己跑再远的路也值得。如果没有今天这个电话,娘和玉馨这个年可咋过啊?
自己一走,照顾婆婆的重担就历史性地落在了玉馨的肩头。婆婆的病越来越重,大小便失禁,吃喝拉撒睡都在床上,一时一刻都离不开人。为了更好地照顾婆婆,玉馨辞掉了工厂的工作,像对待自己亲娘那样无微不至地对待婆婆。早晨给她洗脸梳头,喂过早饭就得给她按摩、端屎端尿,刚忙活完又要做午饭,午饭后安顿老人睡下又要上街买菜。回来洗衣服洗床单,再忙活晚饭。一天到晚忙得腰酸背疼。
玉馨学过计算机,就去参加连通和外运的考试,两个单位都录取了她,可她还是放心不下婆婆,只好把这份工作也放弃了。
张文一走就是三个月,他非常惦记家,每次上山之后,都给妻子打来电话。玉馨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家,有什么难事也不告诉丈夫。去年老太太突然犯病,发高烧,血压一下子升高到200毫米汞柱,把她急得火烧火燎,就自己背着老太太去医院看病。有时候她也想:我这么年轻,为什么活得这么累,不像我的哥哥姐姐那样活得那么潇洒。可一想张文特别热爱海关事业,自己照顾好婆婆是对丈夫工作的最大支持,就咬牙坚持了下来。
从25岁到28岁,刘玉馨整整照顾了三年婆婆。她在家里很寂寞,就想给丈夫打电话,可电话却打不过去,因为洛古河那边用的是卫星电话。只能等丈夫下山之后往家里打电话。每次打电话丈夫都要问:“老太太怎么样了?”
玉馨想:即使老太太不怎么样我也不能告诉你,因为山上的路不好走,去年有一辆汽车差一点从山上翻下去。家里有什么事情,能不告诉丈夫的她都尽量不告诉,让他在那边安心工作。张文的领导马关长和张主任都特别关心玉馨,逢年过节到家里来慰问一下,平时也打电话问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
她总是回答说:“你们让张文一心一意在山上工作,家里的事情不用他操心!”
关员们都说张文有福气,娶了个好媳妇。张文觉得这是缘分。想到这里张文感慨万端,挥笔写下一首小诗,题目是《元宵节感怀》。“深夜独处深山中,寂寞组画映窗红。都市边关人相忆,未闻片语心境中。”
晚上躺在床上,张文横竖睡不着。别人都说“孩子是自己的好,媳妇是别人的好”,可他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的媳妇真是百里挑一。母亲有病,这几年都是媳妇伺候的。
结婚三年多了,他觉得自己欠媳妇的太多了,心里总有一种难过的感觉。母亲辛辛苦苦把自己拉扯大,他为自己没能在母亲身边尽孝而惭愧。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既然干了海关这份事业,就要把它干好,要对得起肩头扛着的关徽,对得起头上顶着的国徽。
从早晨6点到中午12点,关员们一上午就要连续工作六个小时。吃完午饭再接着干,每天都要工作十二三个小时。虽然工作条件艰苦,可他们却首先替客户着想。为了让木材在入关时过得顺畅,他们采取了先过卡,后报关的形式。
越是艰苦的地方人情味儿就越浓,砍伐木材有危险,伐木工人在俄罗斯被树砸伤了,隔着黑龙江朝这边吼上一嗓子:“哎,我们这儿有人砸伤了,你们做好急救准备!”
虽然下班时间到了,关员们也一直在耐心等候。有时一直等到晚上八九点钟伤员送来以后,他们才能下班。
还有的时候运货的车子坏在了江心,他们也要饿着肚子等候。一直等到修好车或者用其他车把坏车拖回去以后,他们才能休息吃饭。
这几年漠河地区输出劳务3600多人次,解决林业闲置设备600多台。洛古河口岸的开通和兴盛,不但解决了漠河地区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俄罗斯赤塔州部分人的就业问题。随着中俄两国森林采伐木场的合作,中俄双方的企业效益都有所提高。中方在俄罗斯赤塔州又建立了一个中俄合资的中国餐厅,还建了保龄球馆。这个合资餐厅雇佣了三十多名俄罗斯员工,中俄双方的合作也带动了双方政府之间的亲密接触。
洛古河口岸的开通,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洛古河村原有的20户居民,现在都办起了商店和旅店,收入非常可观,对地方经济起到了推进作用。
第四部分第七章 北极星下面的边关人(5)
3.青年志愿者的心声
2001年岁末,哈尔滨海关机场办事处的缉私关员杨广志光荣地成了一名青年志愿者,前往漠河海关参加冬季监管工作。当他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就听说了漠河这个名字;现在他已经和漠河有了不解之缘。
漠河口岸的两个监管点都建在大山深处的黑龙江边上。关员们通常把去口岸工作称为上山。其实山的海拔和地面差不多,最初他不明白为什么叫做上山。在那儿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亲身体会了边关生活的艰苦,也感觉到“上山”两个字更能准确地表达当地交通的险恶和环境的闭塞。
转眼间时光已经过去八个月了,边关工作的一幕幕还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成为他挥之不去的记忆。他工作的联营口岸就坐落在距漠河县城213公里外的两个山头之间,而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