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游戏竞技电子书 > kof的遥想 >

第102部分

kof的遥想-第102部分

小说: kof的遥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佳”(《忙与盲》第19名,《童年》第20名,《爱的代价》第93名)。以张艾嘉的演唱资质遭来评委及听众如此厚爱,因其难能而显可贵。
    迄今为止,张艾嘉整整二十年的音乐历程**计只出版了4张专辑:《童年》、《忙与盲》、《你爱我吗》、《爱的代价》,以及2张精选辑:《张艾嘉滚石24K24bit珍藏版金碟》、《最爱·;张艾嘉》。零点看书
    发行于1981年的《童年》与其说是张艾嘉的第一张专辑,毋宁说是罗大佑发表自己首张专辑前的巨大的酝酿积淀。《童年》专辑因着这一层缘故,更多了些属于年轻人的青涩于其中。《童年》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那一代年轻人共同拥有过的珍贵记忆。《东景》系苏东坡手笔,劝慰人们惜时的观点透过舒缓的节奏表达。《大家一起来》、《小天使》有别于当时占主导市场的民谣风格,极富时代气息。《落叶纷纷》、《春望》有着悠远的感伤,似成长期的阵痛。80年代初期正逢**经济迅速腾飞,**校园民歌运动也在此时轰轰烈烈地开展,所以《童年》专辑更似一则光阴的故事,在回望与冀望间一面追忆似水年华,一面以高昂的姿态赴向成长。
    张艾嘉是幸运的。罗大佑把音乐史上的第一次奉献给了她,1985年为张艾嘉量身定做的专辑《忙与盲》成为李宗盛在“滚石”麾下的首张作品。在李宗盛的《忙与盲》专辑打造下,张艾嘉清纯的气质逐渐向成熟稳重蜕变,成为先于陈淑桦、辛晓琪都会女性的头号代言人。“终于离开,飞进蓝色,请容我平静的遗忘”,张艾嘉在专辑开篇的《飞向异乡747》宛若穿上了职业装,开宗明义地昭示了与《童年》泾渭分明的概念。当年的李宗盛还没有现在的八面玲珑故作姿态,《忙与盲》尽管视角零星细碎,却于简单平实中描绘了都市职业女性上紧发条般胶着无序的工作状态。“忙的没有时间痛哭一场”的一声叹息,辛辣地鞭笞了这种迷失自我的都市现象。心力交瘁的张艾嘉在《艾嘉·;爱家》中开始渴望平凡的家居生活。但是白领身份的定义,又让她旋即意识到“其实一个人的生活也不算太坏”,于是要带着箱子逃遁。郑华娟创作的《箱子》可谓开创了流行歌曲中以生活里物件为题材的先河,相较于后来的《口香糖》、《马桶》之种种恶俗歌曲,《箱子》的意境要深远广阔许多。可是在选择离开后,张艾嘉的何去何从并没有明确的方向,《不知道》唱出了点点迷惘点点心酸。“隔壁班的那个男孩”只是《童年》里的幻象,“你真的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骑白马的人”,少女时期的美好想象在真实生活面前终究化做一枕黄粱,成为过往。在明晰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后,费尽周折的张艾嘉终于读懂“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谛言,《向恋爱告别》正是她迈入婚姻之后的爱情宣言。《忙与盲》有如一张张演示都会女性在事业与婚姻、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融合的胶片,是苏芮《蓦然回首》后一年当中极为优秀的概念性专辑。
    1986年张艾嘉在专辑《你爱我吗》中尝试了与不同创作人的合作。不仅有诗人李格弟、王新莲、黄韵玲三位才女的参与,更有陈扬、李泰祥大师级音乐人的大手笔,甚至钟晓阳也奉献了半首词作。如果说上一张专辑心绪是跌荡起伏的,那么《你爱我吗》则明显弥漫着迷茫与无助的氤氲。《我爬站在全世界的屋顶》在陈扬沉郁的钢琴伴奏下,张艾嘉掏心掏肺地表露了一名女子高处不胜寒的脆弱。“全世界的屋顶”不是传说中的极乐世界,歌曲中我们无法解读出张艾嘉洞天犹自乐的心境,有的只是在出世与入世间杜鹃泣血般挣扎的痛。《那天我们谈了一夜的生活》犹如平静湖面泛起的层层涟漪,有着曲终人散后顾影自怜的惆怅。专辑中最引人瞩目的《最爱》在黄韵玲温润的钢琴声中未成曲调先有情,张艾嘉的歌声未出场肠已断魂已销。很多人一直把它当作张艾嘉自己爱情心路写照来听,毕竟相知未必相守总有残缺的美感。“生来为了认识你之后,与你分离”一句似骨鲠喉有着无法言喻的疼痛。只是“既生瑜,何生亮?”,潘越云的版本完美得难以挑剔,张艾嘉逾越不过,成为许多歌迷心中一大难以弥补的憾事。到了《她打算这样过一生》中,张艾嘉年轻时代的梦想已被现实生活击得粉身碎骨,反复吟唱的“真的真的没有办法”,以自嘲自讽的口吻传递了对生活之真实的无奈。《一个失恋男子的告白》中,张艾嘉“啦……啦”的歌唱早已不再是《童年》里的意气风发,平淡乏味的生活片段将理想离间得支离破碎。整张《你爱我吗》就像唱片封底张艾嘉暗夜里独饮咖啡的图景,蔓延着无尽孤独感伤、麻木惫懒的情绪。
    诚如李宗盛所言“张姐说话时的声音表情非常具有感染力”,张艾嘉的独白魅力在1992年的《爱的代价》专辑中有了更为宽阔的发挥空间,比《忙与盲》更加熟络。专辑由《一碗粥》的初恋故事说开去,展开了一个女人爱情里程的漫漫画卷。陈升创作的《戏雪》似游子思乡情浓的一篇散文,歌曲最后隐约有着“近乡情更怯”的情愁。可惜张艾嘉的声线过于单薄,在此曲的驾驭上显得底气不足。专辑中《我的朋友》是献给一位已故爱滋病病人的,这在流行歌曲中属于较为冷门的话题。其后的《默哀39秒》是一首神情忧戚的挽歌,有着沉重的伤痛。而早在1976年,张艾嘉在她首次尝试的剧本创作中即以同性恋为题材,她的人文关怀由此知著。个人极度钟爱《因为寂寞》。李宗盛是洞悉都市女性情爱心理的词坛高手,在为莫文蔚创作的《阴天》中“回想那一天,喧闹的喜宴,耳边响起的究竟是序曲或完结篇”,简直是黑色幽默的神来之笔。“我会爱你,你会爱我,只是因为寂寞”,城市恋人间彼此不敢言表的情绪被李宗盛**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甚至让人有一种蒙受耻辱的辛酸。至于最为大陆听众所熟知的《爱的代价》,尽管当年李宗盛离开“木吉他”合唱团时的演绎多了些笃定与期望,甚至后辈中梁咏琪的翻唱在技巧上来得更加圆熟,但张艾嘉的原唱许是根植于心的缘故,平静委婉中自有沧桑醇厚的境界。专辑以《心甘情愿》收梢,母爱的伟大包容在郑华娟、张艾嘉两位才女朴实无华的词作中扑面而来,听者无不为之感染。《爱的代价》在整体策划上虽不如《忙与盲》、《你爱我吗》概念统整,但唱片中大段未加剪接的口述以及张艾嘉本人参与的文案制作,使得该专辑尤显弥足珍贵。
    三、其影
    也许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阿郎的故事》是生平第一次接触到的张艾嘉主演的影片。十多年前看它时,模糊的录像带画面并未在我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原谅我十岁出头时的懵懂无知,当年对于杜琪峰的导演、罗大佑的音乐这样鼎鼎大名的制作班底一律浑噩不知,牢牢记住的竟只是片中波仔与我同月同日的生日。1997年VCD机滥大街之时,我毫不犹豫地购下了《阿郎的故事》,成为我所典藏的第一部碟片。有时候是不得不相信经典是永恒的。当我差不多10年之后再次观看时,当罗大佑《你的样子》的歌声传来时,我依然止不住我的涕泗滂沱。看着**(张艾嘉饰)在岁月更迭中,由一名叛逆少女日渐成为淡然的成熟女性,我仿佛看到了张艾嘉的成长,莞尔笑了。
    1986年张艾嘉导演并主演的《最爱》是许多张迷的心头最爱。无非是个寻常的“三角恋”:白云(张艾嘉饰)、阿明(缪骞人饰)这两个闺中好友都爱上了俊彦(林子祥饰),并且都有了他的骨肉。然而张艾嘉却将《最爱》处理成了一部委婉细腻的女性电影,起承转合间似有脉脉温情把人俘获。当步入中老年后的白云、阿明围座回首前尘往事之时,一问一答间两人都在心底发出“自古多情空余恨”的感慨。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出“俊彦最爱是谁?”这一疑问,而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对于张艾嘉这样一个黠慧的女子,这个提问没有答案的。总觉得那首《最爱》须得配合着这部影片方才珠联璧合,只是太容易被张艾嘉深情款款而又怅然若失的歌声打动,而未歌先噎。
    1999年的《心动》叙述的是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初恋故事,直指人心的软柔。张艾嘉在《心动》开始说到,“你可能和这个人相恋,但你嫁的可能是另外一个人”,《心动》作为张艾嘉执导的第6部影片,在情节上并没有太多跳出当年《最爱》的框架,同样有着张艾嘉自己的影子,不过张艾嘉在导演领域的进步还是显而易见的。与苏永康第一叙事人这一线索的离间效果虽有蛇足之嫌,但在金城武、梁咏琪、莫文蔚三个人跨年代的感情主线面前,还是条理清晰不蔓不枝的。莫文蔚游离于金城武与梁咏琪间情爱倾向的情节为原本平淡的影片,擦出了一些些闪耀的火花。在配角金燕玲(饰演剧中梁咏琪母亲)的任用上,犹显张艾嘉导演身份的眼光敏锐。金燕玲的戏分寥寥,却风头抢眼,有着与主线环环相扣的衔接性。清淡古朴的桑塔纳吉他声与剧情叙述水乳交融,撩拨人的心弦,不禁陶然欲醉,成为影片原声音乐的一大亮点。
    张艾嘉执导的另外两部女性影片《我要活下去》、《少女小渔》分别出自梁凤仪和严歌苓的同名小说,都是移民题材作品(忽然想起张艾嘉主演的《人在纽约》也属此类)。移民话题虽不是电影题材中的强势主流,却也不乏导演涉足此域,张婉婷《秋天的童话》便是一成功的典范。身为女性导演,张艾嘉的处理手法简约自然,而又细致生动。于大量细节中表现了移民在理想与折中、奋斗与跌撞中卑微而隐忍的生存状态。虽然《我要活下去》中有张艾嘉的出演,但我个人更喜欢《少女小渔》,影片有一种弥漫心间的淡淡乡愁吸引着我,且《少女小渔》的演员表现、气氛营造都要胜于《我要活下去》。《少女小渔》中有“小张艾嘉”之称的刘若英虽是初登舞台,却展示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演技天赋,将一个疲于奔命在异域却无语问苍天的移民形象演绎得出神入化。此外,鲍比达制作的原声音乐也成为该片的画龙点睛之笔。
    张艾嘉在加拿大新锐导演法朗索吉哈执导的影片《红色小提琴》中,饰演文革时期一名干部——项蓓。导演赞言张艾嘉有一种“神秘的气质,深远且忧郁”,以至于第一次见到张时便被其独特魅力所吸引,一心一意拉她做女配角。张艾嘉没有辜负导演的厚望,短短二十多分钟的镜头里,成功地将满腔忧愁转嫁在那把充满神秘色彩的小提琴上,那个人人都是牛鬼蛇神年代里知识分子的形象在张艾嘉紧锁的愁眉间绽放出迫人心扉的苦涩柔情。尽管张艾嘉最终无缘1999年度“奥斯卡”最佳女配角,但让世界领略了她的人格魅力总也算幸事。
    洋溢着浓重的**本土气息的《最想念的季节》改编自朱天文的同名小说,由陈坤厚导演,张艾嘉、李宗盛主演。朱天文早期的这部剧作虽较后期明显显得稚气与随意,然而这不饰雕琢的背后却掩饰不了朱天文的逼人锋芒。李宗盛憨讷如熊,又好气又好笑。张艾嘉饰演的中产阶级女性在影片中却有个土得掉渣的名字——刘香妹。该剧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张艾嘉一颦一笑都脉脉含情,以至朱天文的剧本都要让她几分。《最》片无论外包装还是画质本身都是簇新的,一心以为当是90年代的产物。当影片在张艾嘉《爱家》歌声中落上帷幕时,打出“1985年”的字样让我大呼小叫着从坐椅上蹦了起来。那么年轻怎生有这般老道精湛的演技?今天的张艾嘉又怎生保持着当年颜色?真真是“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是了,是了,美于张艾嘉是永恒的。
    对张艾嘉的喜爱至此愈演愈烈。张片并不好寻,越是遍寻不着越是满怀心焦,获取之念几近偏执。《台上台下》及张艾嘉几部早期枪战片正是我去年顶着炎炎烈日在 夫子庙鱼龙混杂的碟铺满手灰尘觅得的结果。《台上台下》摄于1983年,略显陈旧的画面留下了岁月流转的班驳痕迹。影片缘自吴念真的剧本,描绘了社会转型时期一群**小镇歌舞团舞女挣扎在物欲间的图景。张艾嘉在她的影片中大多以都市女性形象出现(如《最爱》中的白云、《阿郎的故事》中的**、《饮食男女》中的梁锦凤),在该片中却以自尊自爱的地下舞女示人,对自己对观众可谓不小的挑战。影片所穿插的大量的罗大佑音乐与剧情浑成一体,尤其贯穿始终的台语民歌《青蚵嫂》于低沉迂缓中潜移默化地抒扬了沉郁的乡土眷情。同时也充斥着罗大佑《鹿港小镇》中“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有失去他们拥有的”那份社会变更里挥却不去的幻灭感。张艾嘉出演的舞女角色一言一行都打上了80年代城市与村镇在冲突和矛盾中交汇的烙印,有一种逼迫人思考环境与人之间依存关系的力量,仿佛跟片中人物一同挣扎沦陷在商业文明的污沼中。诚如在女人都除衫拍戏的年代,张艾嘉反其道而行,拍了让女人着衫站起的《莎莎嘉嘉站起来》,《台上台下》中张艾嘉姐妹离开孕育肮脏与丑陋的歌舞团,在泥浆中进行格斗表演的场景,有力地展现了剧中人物穷当益坚的高贵品质。可见张艾嘉在拍摄之前与底层人物是有过不少接触的,当代艺人中可为艺术而献身者大约除张者寥寥,其对待艺术真诚的创作态度另人肃然起敬。
    意外得来的还有《金枝玉叶》。那次一面在租碟屋淘碟,一面忍受着老板耳边聒噪着推荐时新的恐怖片。信手翻到《金枝玉叶》,以为是张国荣的那部,租了回去。不想竟是张艾嘉1980年的旧作。虽然对白几乎全是戏曲唱法,听着费解,却是因着张艾嘉的缘故,平白无故地喜爱。张艾嘉演活了专横跋扈虚脱浮夸的升平公主,角色虽不讨喜,但张艾嘉年轻时代翠眉蝉鬓的灼灼容姿有着未加雕饰却天然玉成的亮丽,单单看着也是种享受。这不期然而然的邂逅,让我大喜过望至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