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心的出路 >

第4部分

心的出路-第4部分

小说: 心的出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变得完整,一切都那么美好,从此过着幸福无忧的日子。然而现实总是让人心碎,理想的图像只是一个梗概,我们必须自己填满那些不美好的细节,然后才发现多数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即使是家人朋友之间的爱也是带有期望与条件的,而这些期望与条件又必然无法完全达到,于是现实生活成了噩梦。我们陷入没有爱的友谊、亲情、爱情里,从爱情的幻梦中醒来,发现幼时憧憬的图像根本不存在。用成人的眼睛看待爱,一切变得如此清晰、实际而苦涩。
    所幸真爱是可能存在的,而我们也有能力感受真爱。但找到真爱的关键不在寻找的方法,也不是一心梦想找到完美的伴侣或朋友就能实现。我们所追求的完整的人生就在此时此地,在我们心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须唤起原本存在的记忆。
    多数人都期望得到无条件的爱,希望这爱是纯粹的,与你的作为或无所作为无关。如果你够幸运,非常幸运的话,一生中大概可以有几分钟感受到无条件的爱。然而多数的爱都是非常有条件的,别人爱你是因为你为他做了什么,因为你会赚钱、风趣、会照顾孩子或理家等等。你很难毫无理由地爱一个人,你甚至会觉得每个人都努力在寻找不爱别人的理由。
    伊莉莎白
    抛开条件,你会在想象不到的地方发现爱。
    有一次演讲后,一个非常得体的女人来找我,我所谓的得体是每根头发都有条不紊,衣服配得恰到好处。她说:
    去年我参加了你的心灵课程,回家途中满脑子都在想我那18岁的儿子。每天晚上我回家时都看到他坐在厨房的餐台上,穿着那件洗烂了的邋遢运动衫,那是他的一位女友送的。我很怕邻居看到会误以为我们故意让孩子穿得破破烂烂的。
    他总是和朋友坐在那里。[她说到朋友二字时口气充满不屑。]我每天晚上回家看到他就忍不住开始骂,从那件衣服开始骂起,渐渐扯到别的事情……我们母子的相处大概就是这样。
    然后我想到你的课程中有一个生命尽头的练习。我知道生命是上天给的礼物,时间到了就要奉还,我所爱的人也不会永远在我身边。我认真地思考那些假设问题,如果我明天会死,我怎么看我这一生?我觉得对这一生还算满意,虽然和儿子的关系不太好。然后我想到如果儿子明天会死,我如何看待我给他的生命?
    我想我会感到巨大的伤痛和矛盾。我将可能的剧情在脑中演了一遍,最后想到他的丧礼。我不会让他穿西装,那不适合他,我大概会让他穿上他爱得要死的那件邋遢运动衫。我会用这个方式最后一次宠他。
    我这才恍然大悟,我愿意在他死后无条件地爱他,却不愿在他活着时爱他。戴维


《心的出路》 第一部分《心的出路》 爱的功课(2)

    于是我突然明白了那件运动衫对他的意义有多大,不论原因为何,那是他的最爱。当晚我回家时告诉他,他爱穿就尽量穿,我告诉他我爱他本来的样子。我自己也感觉很好,能够抛开那些期望,不再尝试改变他。奇妙的是我不再尝试改变他以后,反而发现他本来就是很可爱的。
    只要能抛开预设的条件,每个人都能在爱里面找到平静与快乐。然而我们常常对最爱的人设下最严苛的条件,关于有条件的爱我们是学得太彻底了——已经成了制约反应——要忘记所学重新来过确实不容易。人与人之间要找到完全无条件的爱几乎不可能,但我相信这种幸福的体验绝对可以不只短短几分钟。
    无条件的爱诚然难寻,其中一个来源是子女——在非常年幼时。年幼的孩子不在乎父母的青春、金钱或成就,只是无条件地爱。但我们会慢慢教导子女为爱设限——他们发现笑容、好成绩、符合父母的期望可以得到奖赏。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子女身上学到很多,只要我们对孩子的爱能少一点条件,能持久一点,我相信必然能创造出一个很不一样的世界。
    条件是绑在情感上的石头,抛开条件你会在想象不到的地方发现爱。
    人们之所以无法付出无条件的爱,最大的阻碍是害怕得不到回报,殊不知最大的回报就在付出的过程。
    如果你去衡量别人回报给你的爱,你将永远觉得不够,觉得别人亏欠你。因为衡量的行为本身就不是出自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并不是因为你没有得到爱,而是因为你在拒绝爱。
    当你与所爱的人发生争执,你自以为是因为对方做了什么或没有做什么而生气,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你关闭了心门,拒绝付出爱。答案绝不是等待对方变得更好才付出爱,如果他们永远不改变呢?难道你永远不再爱你的母亲、朋友、兄弟?即使他们表现得不好,如果你依旧能付出爱,你会看到很大的改变,整个宇宙的力量都会释放出来。你会看到他们的心被你融化。
    戴维
    打开心房,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她是某航空公司的空服员,和我们分享一则故事:“我和某班机上的空服员是好明友,有天我打电给她,没什么特别的事,只是有阵子没见面了有点想念她。我在电话上留话请她回电,等了几天还是没有回音,我开始觉得有点烦躁不安。我先生建议我再打一通,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我想她大概是很忙,等有空的时候就会回电。尽管如此,我还是愈想愈生气。于是我收回我的友谊,关闭我的心门。没想到隔天她的飞机失事了,我非常懊悔没能更无私地付出,却斤斤计较施与受是否等重。”
    我告诉她不要对自己太苛求,她的朋友可以从多年的友谊里感受到她的爱。她应该宽恕自己,认清她对待自己的态度和对待那通电话的心态如出一辙:都是用短时间的单一行为来衡量情感,然后便将心门关闭。我们要用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待爱,而不是斤斤计较细节。像一通电话这样的琐碎细节只会让你忽略爱的真谛。她的故事说明了斤斤计较公平只会影响爱的表达,然而要改变这种习以为常的心态确实很困难。
    要打开心房,首先你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当你关闭心门,觉得忍无可忍时,通常是因为你不了解对方的想法。你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回电,为什么说话那么大声,然后你决定不再爱他。当你想要坦诚说出你的伤痛时,对方却如此对待你。事实是你也没有善待对方,你也无法无条件地付出你的笑容、谅解和爱。你将上天赋予人类最珍贵的天赋紧紧抓住,你的保留其实比对方更可恶。
    一个98岁的老妇人谈到生命与爱:
    我的母亲从来不相信男人,只会利用男人来得到经济上的安全感。我受到她的影响,也学会从来不让爱进入我的生命。何必自找麻烦呢?我惟一关怀信任的男人是我的哥哥,他是我的一切:我的兄长、朋友、避风港。他娶了一个很好的女人。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他突然病得很重,医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我在医院陪他,不知怎么我们都觉得他将不久人世。我说我不想活在一个没有他的世界。他告诉我他热爱生命,但如果生命就此结束,他也了无遗憾。惟一遗憾的是我,他说:“我很担忧你将错失生命,错失爱。绝不要错失爱,每个人在生命的旅程中都应该体验爱。什么时候爱上什么人或爱了多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爱过,不要白白走这一遭。”
    哥哥的话让我这一生没有白过。如果不是他的那番话,我可能会继续不信任男人,我可能会变成一个不完整的女人,不完整的人。但我克服了心中的不信任与恐惧,努力追求他所说的人生。他说得太对了,人生如果没有爱就不算真正活过。
    我们很多人所认识的爱——或者应该说“保护”也和她一样。我们很早就学会不再信任男人、女人、婚姻、父母、同事、老板,甚至人生。那些出于善意的导师却不知道这样的教诲只会让人错失爱的机会。
    然而你的内心知道你终将尽情地去爱去体验人生。这个感觉可能深藏在内心,只等待一个适当的行为、事件或某人的一句话便会浮上来。人生的领悟有时会发生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例如从孩子身上。
    伊莉莎白
    人生比你所想的短暂得多,此时不做更待何时?
    几年前我认识一个小男孩,虽然他自己的生命已走到尽头,却仍热切地散播爱与生命。在他9年的生命里有6年的时间和癌症搏斗,我在医院看到他时,就知道他的奋斗已近尾声,结局已注定。他坦然接受自己将死的事实。在他出院回家那天我去向他道别,出乎我意料之外,他竟邀我和他一起回家。我正想偷偷瞄一下手表,他赶忙补充说不会太久,于是我便陪他回家了。他请父亲将闲置车库3年的脚踏车拿出来,他最大的愿望是绕着街道骑一次——以前他从来没有做过。他要求父亲为脚踏车装上小轮子,这对一个小男孩而言是很需要勇气的:当其他同龄孩子骑脚踏车都在表演特技时,这么做是很丢脸的。他的父亲含着眼泪装上轮子。


《心的出路》 第一部分《心的出路》 爱的功课(3)

    小男孩望着我说:“你的任务是别让我妈妈跟过来。”
    你知道妈妈都是那个样子,随时想要保护孩子,她会想要一路帮他扶着脚踏车,但这么一来就失去了那种战胜自己的感觉。他的母亲能够了解,她知道能为儿子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放手让他完成最后的挑战。
    我们目送他骑出去,等了仿佛有一世纪之久,终于看到他颤巍巍地出现在街角。看起来苍白憔悴,谁也想不到他还能骑脚踏车,但他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向我们骑过来。我们将他扶进屋里,他问:“弟弟放学回来时,可以请他进来吗?”
    两个星期后,他那读小学一年级的弟弟告诉我们,哥哥将脚踏车送给他当生日礼物,因为他知道到时候他可能不在了。多么勇敢的孩子!竟然能利用剩下的一点点时间和精力实现最后的梦想,骑了一圈脚踏车然后送给弟弟。
    每个人都怀有爱、生命与冒险的梦想,却可悲地用各种理由告诉自己不要去追求。这些理由看似保护我们不受伤害,同时却也是一种禁锢。将生命排斥在远方。人生比你所想的短暂得多,如果你想要骑脚踏车或想要爱谁,此时不做更待何时?
    伊莉莎白
    让环绕着你的爱进入心中。
    谈到爱的课题,我想到自己。我现在还活着,自然表示我还有课题未学完。就像我辅导过的每个人一样,我还要学习多爱自己一些。我仍自认是个纯朴的人,每当听到自爱这个词,总忍不住会联想到一个女人在自慰,也因此我从来没有能真正体会自爱的意义。
    无论在工作或私人生活上,这些年来我得到很多的爱。一般人可能会以为,一个被很多人爱的人一定会爱自己。其实不尽然,我看过无数生与死的故事,发现多数人并非如此,包括我自己。人生如果有爱,只可能发自内在,而我还没有找到。
    一个人如何学会爱自己?这是人生最艰难的挑战之一。多数人小时候都没有学到这一点,我们总是被教导爱自己是不好的,因为人们弄不清楚自爱与自私的区别。于是我们最后形成一个观念,认为爱就是遇见那个奇妙的另一半,或是真心待我们的人。其实这不等于爱。
    很多人从来不曾有爱的体验,只有回报的经验。从小我们就知道怎样才会被“爱”:要礼貌,会读书,对爷爷微笑,常洗手。我们费尽力气争取别人的爱,却不知道这样的爱是有条件的,也就不是真爱。如果爱必须建立在别人的认同上,你怎么可能有爱的能力?我想第一步可以先从灵魂的滋养做起,先培养对自己的同情。
    你是否善待自己的灵魂,给它足够的养分?你做过哪些你真正喜欢的事情,让自己觉得自己真好?一个爱自己的人会经常做那些会让自己微笑的事,让你的心你的灵魂轻快地歌唱。我所说的不一定是从小被教导的“善事”——而是只为自己做的事。例如在周末睡懒觉可能比任何有建设性的活动都有助于灵魂的滋养。此外,让环绕着你的爱进入心中也是重要的养分。
    在滋养自己的同时别忘了添加一点同情心,让自己喘一口气。常听到有人骂自己笨,不该做蠢事,像个白痴。但如果犯错的是别人,你可能会安慰他:“这种事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没什么大不了。”如果是自己犯了同样的错,马上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多数人都是待人较宽而律己太严,其实不妨试着对己对人一视同仁。



《心的出路》 第二部分《心的出路》 让别人来爱你

    试着去爱别人,也让别人来爱你。
    年近50的卡洛兰是个美丽高挑的女人,非常懂得滋养自己的灵魂。她有一头亮丽的黑发,脸上总是带着那么真诚的笑容。我们是在合作一个辅导案时认识的,我很少见过比她更快乐的人。当时她和一位聪明和善而风趣的牙医师交往了一年多,两人正为几个月后的婚礼作最后的规划,同时讨论到领养小孩。
    和卡洛兰一起总是让人精神一振。她和谁都不陌生,不管是接待员、服务生、排电影票时站在旁边的人,她对待每个人都是那么平易近人。有一次一起吃饭我说她有这样好的姻缘真是幸运。她笑着说那不能归诸运气,接着便说出了她的故事。
    六年前她发现乳房有一个肿块,医生切片检查后觉得有点怪怪的,但要等三天才能知道是不是癌以及是否扩散了。
    我心想完了,一时间所有不快乐的事全浮上心头。那三天是我一生中最漫长的等待,当得知并非癌症时我真是欣喜若狂。然后我有了一个想法,虽然有了好的结果,但我不愿让那三天的煎熬失去意义,我不愿再过同样的生活。
    当时正逢假期来到,我和往常一样收到不少聚会的邀请函。我记得先前的那个圣诞节我一个人非常孤单寂寞,我决定积极地参与每一个聚会,努力寻找真爱。我希望找到一个非常爱我的人,最好能弥补我未能给自己的爱。我走进聚会,快速地搜寻我的白马王子,如果没有可能的人选便立刻掉头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