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杨锦麟这家伙 >

第5部分

杨锦麟这家伙-第5部分

小说: 杨锦麟这家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报天天读》节目基本形态虽然敲定了,但难题还是一个接着一个。思路枯竭,又是茫然一片,杨锦麟总是会有办法使大家调整状态,这位电视外行的插科打诨、“ 不正型”,常常不经意地带给人一出出惊喜,让人心悦诚服。    
    工作着是愉快的,何况是三个诸葛亮凑在一起。    
    搜肠刮肚的夜晚,三个男人,三张嘴都说累了,脑子、肚子空空如也。“ 空着肚子哪能有作为。我知道一家特棒的火锅店,走,我请客!”有时,应对杨锦麟的性情大发,何子杰、陈保聪还故作“ 惊恐万状”(和杨老师熟悉之后,他们说其实是逗乐)。其实,“ 两张受惊的面孔之下,内心泛出阵阵温暖”,何子杰后来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    
    香港的十八区,各有各的精彩。中环豪门夜宴中的东方文华,铜锣湾购物天堂的称心舒心,九龙尖沙咀的游人如织,旺角女人街廉价的喧闹,甚至官塘的围屋盆菜许愿树……而九龙城古旧与时新交织杂驳出的斑斓,是那时读报三人组的绝佳去处。    
    深宵,九龙城里的大排档、火锅城,三个“ 大男孩”大杯酒、大块肉,大快朵颐,嘻哈绝倒,快意的笑声让邻座侧目,“  我们却是自得其乐”。    
    杨先生一直是两位年轻人心目中的大侠,但到了这个时候,“ 自己也好像成了绿林好汉一条,一切已不在话下”。那样的情形,任何时候回想起来,何子杰都是一脸陶醉。让看上去斯文的香港人放肆开来,杨锦麟就有如此本事。    
    有人说酒桌上看出一个人的品行。适逢好酒当前,杨锦麟是爽字当头,绝不言戒的,如同他的处事为人。    
    那时候,杨锦麟还没有矫情地叫着嚷着戒酒,或者非花雕不可,而是粗放型地啤酒、白酒掺和着一起朝肚子里灌,要的就是这份酣畅淋漓。虽然是自掏腰包请客,虽然“ 总量控制”也常常挂在嘴边,结果却总是被“ 灵活掌握”取而代之。


《杨锦麟这家伙》 第一部分从空空如也起步(4)

    陈年花雕盛在不透明的酒壶里,外看深不见底。小酒盏、小酒壶,一口一抿,喝起来不见大江东去般的豪气,也不会割喉烫脸,但时常会让人放松警觉,更架不住杨锦麟“ 干了干了”的阵阵吆喝。“ 怎么这么快就没了!”但凡杨锦麟请客,酒席上,他肯定是最先急吼吼的那个。“ 怎么样,今天就喝到这里”是这家伙最著名的“ 套磁”,那语调、神态,像极了站在花花绿绿糖果面前的孩子,大人们不掏出钱来,孩子绝不会轻易离去,而最终投降的当然是大人。    
    酒过三巡,杨锦麟便滔滔不绝。单凭讲故事、抖包袱,外加贩卖荤素段子,一桌人已是前仰后合,乐不可支。号称见过世面的何子杰、陈保聪这时候只有大跌眼镜。酒是照喝不误,乐子不断,灵感频频光顾。杨锦麟和他的团队“ 打成一片”的日子,似乎离电视越来越近,节目开始似模似样了。    
    2003年1月6日,下午一点正,凤凰卫视中文台,一袭唐装的杨锦麟荟萃报章精华,网罗天下大事,读报、朱批,嘬一口茶,点题一个字,声情并茂,正式开始了他的读报营生。《有报天天读》,杨锦麟以一种全新的表情侃侃面对观众,翻新杨柳,宣告了一档崭新节目样式的诞生——已经出版的报纸,被杨锦麟这家伙生生搬上了电视,霎时间读报烽烟四起,俏走荧屏。    
    “ 接下来的事实证明,我错了,而且错得可以。”陈保聪甘愿服输。何子杰卖了个关子:“ 观众们都看到杨sir的表现,我也不用多说了。”    
    镜头之五——“ 搂不住的工作狂”,连夫妻幸福生活都戒了    
    关于凤凰的说法,流传甚广的是女生当作男生使,男生当作畜牲使。演绎的仍然是“ 一个疯子和五百个疯子”的故事。    
    那时候,杨锦麟满脑子都是读报、节目,走路、吃饭、睡觉,甚至连做梦、上厕所都是。“ 为了这档节目,饥一顿、饱一顿,全部嗜好统统戒了,连夫妻幸福生活都戒掉了。”《有报天天读》火爆之后,一次饭局上,老杨冷不丁冒出的如此坦白直言,满桌人喷饭。    
    据说,自从老杨拿自己开涮不久,网上还真出现过有关于老杨这样那样的段子,“ 你看看人家老杨……”之类的演绎,很是热闹了一番。“ 向老杨致敬”,“ 学习老杨好榜样”从此也多了一层含义。    
    同样是这个话题,后来,还是在酒桌上,杨锦麟终于被迫交代,这两年,不断地有商家找他这个“ 性感糟老头”做壮阳药广告,巨额金钱诱惑之下,自己也一度动了凡心,最后,思想斗争的结果还是选择放弃。杨锦麟笑称:“ 也不是我不行,而是觉得对不起观众!”笑归笑,但要论起做事情的狠劲儿,像老杨这么玩命,这么投入,凤凰人没有不佩服的。    
    任职凤凰卫视,工作量大时间长,加班加点已然家常便饭,司空见惯。抱怨归抱怨,活计还是照干不误。从《有报天天读》到后来主持《周刊点点评》等,无一例外。    
    一段时间,《有报天天读》先后还有过几位女生。照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也许不觉得累的只有一半,初来乍到时如花似玉的小女子,一段时间抵挡下来,几乎都被“ 摧残”成了男人婆。    
    邹倚天,凤凰女生,曾任节目早期编导。回想起那段时间,她嘲讽自己“ 基本上过着香港农民的生活”。几个月下来,这位漂亮美眉眼睛充满血丝,一向自信的“ 还算姣好的容貌已露出无法遮掩的憔悴”,她甚至担心起来,长此以往,自己恐怕难以嫁出去了。杨锦麟的亢奋状态始终如一,不由得她彻底惊叹……    
    “ 从来没有见过他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每天一进录影棚,杨先生就会大声‘嘿!吼!’地吆喝几声,活像武侠片里的大侠,这样一来就搞得全体工作人员精神大振”。面对不知疲倦的杨先生,渐渐地,邹小姐也被这个少有的“ 搂不住的工作狂”带进了状态。    
    如果说,邹倚天最初的表现多少有点被逼无奈,那么后来同样是搂不住似的狂干起来,而且还干得十分开心。接下来,他们又在另一档新节目《周刊点点评》愉快地合作,同样故伎重演,搂也搂不住地干。这是后话。    
    有几件事,至今听起来还像是笑话。    
    杨锦麟自称“ 都市里的老农民”。每天赶最早的巴士出门,整个车厢没有几个人,一来二去几张面孔相互熟悉起来,免不了讲上几句。“ 阿叔”长、“ 阿叔”短,杨锦麟后来才知道,原来有几位清洁阿伯一直把自己当成同行。这也难怪,“ 有钱佬”、“ 坐写字楼的”谁会紧赶慢赶地在这个时间出门呢?    
    杨锦麟从不去点破自己吃的这碗饭,其实与这些阿伯、阿婶大不相同;相反,他会当作是自己了解香港民生、世情的一扇特殊的窗口,并十分乐意享受他们的友善甚至口无遮拦。有时候,彼此之间的简短对话,还成为他当天读报时打开话题的引子。    
    SARS肆虐香港期间,又一位在隔壁大楼里打扫厕所的老兄,硬把这个戴着眼镜、捂着口罩,每天都能在车上碰面,又在同一个站下车的家伙当做自己人。“ 你一天扫几次。”终于有一天,他问杨锦麟。老杨答:“ 三次。你呢?”那人回答:“ 八次。”“ 你们老板够狠的。他是谁?”那人回答:“ 李××。你老板呢?”老杨答道:“ 姓刘。他还没你们老板狠。”    
    后来,杨锦麟把这段对话告诉了刘长乐本人,刘长乐点点头:“ 还不够狠,还不够。杨兄说得对。”记得有一年,老板生日,凤凰同仁将一台榨汁机作为礼物奉上,寿星刘长乐喜滋滋地绽开笑容,欣然接受,依然表示:“ 榨得还不够,还不够。”    
    《有报天天读》火爆后,有位内地记者“ 如影随形”跟了杨锦麟两个工作日,整整两天,这位同行几乎是一路小跑。结果,她被屏幕后面这样一些东西深深地感动,并在自己的长篇报道中记叙道:“ 争分夺秒的速度,厚积薄发的智慧,书生言责的气度,甚至那份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时盘腿而坐就像受刑的忍耐……都镌刻着杨锦麟天天读报纸的真实。”这位媒体同行看到的、体验到的,其实无非都是些杨锦麟每天工作的常态。    
    香港的繁华尚未苏醒,依然沉静在一片惺忪之中。    
    清晨六点,在香港凤凰卫视总部,一位年轻的内地记者,刻意赶了个大早,见到了踩着点赶来的杨锦麟。她对杨锦麟的采访正是对他工作时间的精确记录开始的。于是,人们看到了杨锦麟忙碌的一天。    
    “ 六时许,匆匆放下公文包,他大步流星地扑向一摞报纸,‘寄居’在资料室的办公桌边,埋首阅读、挑选、摘录当天的报纸新闻、评论,争分夺秒,嘴里轻轻地哼着无名小调。    
    八点十二分,杨锦麟和负责阅读外文报纸的编辑商量当天的选材;    
    八点四十五分,策划结束,杨锦麟继续到网上查漏补缺。与编辑确定读报内容后,他还会逐条阅读、简评;    
    十点一十五分,看报结束;    
    十点三十分,化妆,换上他的经典行头——唐装;    
    十一点,录播(用杨锦麟的话说,实际上是准直播,基本上是一次过,常常是他读完手中的最后一条稿,节目时间刚刚好);    
    十一点三十分,结束《有报天天读》录播,杨锦麟又被拉去做其他节目,直到夜晚收工。”    
    …………    
    这里记录的不过是杨锦麟平常的一天,只要是工作日基本如此。    
    这位来自上海的记者,临走前,由衷地感叹道:“ 杨老师,按照你这种工作态度和工作强度,在我们那里早就评上劳动模范了!”杨锦麟哈哈笑着,指着一群凤凰同事说:“ 如果按照你们的标准,那我们可能都是。”    
    其实,和杨锦麟以及凤凰的伙伴们同样繁忙的,还有凤凰的录音棚,杨锦麟前脚腾出地方,又一拨录(直)播节目马上进场。因此,杨锦麟的节目只能一次过,掐着时间一次性搞定。加上这家伙一旦进入录影状态,就是一气呵成,几乎没有NG过,可能这也算是奇迹。    
    记得最多的一天,杨锦麟本人就做过六档节目——刚做完当天的《有报天天读》;接着就是资讯台正点新闻的点评;然后又连着做了两期《周刊点点评》,刚刚走出录影棚,临时又添加了一集《时事开讲》嘉宾。好不容易做完了,资讯台的负责人说,都八点多了,九点档《时事直通车》的点评,杨老师就做完才回家吧。就这样,杨锦麟就像是上了磨的驴子一样,一天连轴转,录制了六档节目。    
    尽管是忙得昏天黑地,除了做节目之外,杨锦麟这家伙的嘴始终没有闲着。他逢人就说,按照《资本论》最基本的理论依据,这就是剥削。可控诉归控诉,但看杨锦麟,好像还挺投入似的,乐意这样屁颠屁颠的,时不时又哼上小曲儿,那么地陶醉,那么地乐不可支。


《杨锦麟这家伙》 第一部分低成本启动

    五、低成本启动,报纸是借用的,连唐装行头也只有上半身    
    即使在今天,络绎不绝的内地同行参观凤凰香港总部,所见到的凤凰卫视办公场所之紧凑、简陋,录影棚、直播间之狭窄和局促,一些硬件设施之陈旧,甚至还抵不上内地地市一级的电视台,着实让他们惊诧不已。当然,更令他们惊诧的还是凤凰螺蛳壳里做道场、魔术般的神奇。    
    从1996年开张,直到2003年的七八年间,凤凰卫视因陋就简,低成本节目启动,以一个商营电视台模式运作,尝到了甜头,积累了不少成功案例,一如凤凰所标榜的《凤凰早班车》、《锵锵三人行》、《时事开讲》、《新闻今日谈》、《风云对话》等诸多谈话类节目。于是,低成本、高收视、高效益,几乎成了凤凰高层在设计、敲定新节目时的模板。    
    一档新节目问世,通常内地电视台也会进行可行性论证以及审议方案、组建班子,落实预算经费等常规运作,每一环节似乎都像模像样,所谓的“ 大投入、大产出”已然金科玉律。而对于商业运作的凤凰卫视,这方面却显得有些“ 落伍”,奉行的法则依然是“ 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用刘老板的话说,最最好当然是“ 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凤凰几档高收视的“ 口水”节目,无不是这一“ 法则”的绝佳体现。引用凤凰人自己的话说就是:“ 凤凰灵活的体制,给了我们超乎预料的空间;资源不足又迫使我们‘另辟蹊径’。”    
    “ 法则”如此,《有报天天读》只能“ 轻车简从”,低成本、轻启动,以小博大。节目开办时的简陋,绝非内地电视人所能想见;可利用的有限资源,让杨锦麟们捉襟见肘;至于“ 无限空间”,某种意义上来说,即是“ 空空如也”。    
    先来说说人员,一档日播节目,直接的参与者包括主持人在内,可怜到区区两个半;直接的资源,无非是每天要读的十几份报纸,还都不是归栏目组专有;就连杨锦麟的一套招牌行头,不过是深圳罗湖商业城的廉价出品,并且歪打正着,废物利用。    
    杨锦麟的那些行头,原本是为另一档节目准备的,就因为成本和没有客户的广告投放,节目试播几次就叫停,杨锦麟的唐装反而没有了着落,既然又有新节目,正好用上。新闻类的电视主持人穿唐装出场,又是杨锦麟首开先例。最搞笑的是,一开始时,杨锦麟的唐装都只有上半身,主持节目时,杨锦麟下身穿的不是牛仔裤就是休闲裤。幸好,演播室的镜头只会给到主持人的上身,否则非穿帮不可。而杨锦麟毕竟是杨锦麟,就这样穿着,他依然镇定自若地主持着这样那样的现场直播节目。当然,现在的杨锦麟已今非昔比。现如今,主动找上门来要给杨锦麟量身定制服装的厂家不在话下,而且面料、样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