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皇城根儿,胡同从这里出发 >

第5部分

皇城根儿,胡同从这里出发-第5部分

小说: 皇城根儿,胡同从这里出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部分第79节:北总布胡同1

  北总布胡同过去称为城隍庙胡同,由于胡同南端与东总布胡同相接,所以在民国的时候,被称作了北总布胡同,一直延续到今天。北总布胡同里寻常的民居占了多数,大宅院很是少见。  在北总布胡同的中部,有两处著名的历史痕迹,西边是赵家楼,而东边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


第三部分第80节:北总布胡同2

  前赵家楼胡同1号是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1919年5月4日,愤怒的北京学生为抗议签定《巴黎和约》,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集会以后,学生们来到了赵家楼胡同,火烧曹宅,痛打章宗祥,这就是著名的“火烧赵家楼”,并由此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  北总布胡同24号、26号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故居的建筑遗存。它们在京居住期间参加了朱启钤的中国营造学社,完成了大量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拍摄了很多珍贵的建筑照片。在抗战时期,梁思成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建国以后,他力主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曾经设想在北京老城区旁边建设新城,从而保护内城的古建,同时保存明清两朝的城墙和城门,将北京城墙建设成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花园。然而,他的大多设想最终并没有实现。  故宫、四合院和胡同是北京引为荣耀的建筑标记,然而,现在,胡同一天天在消失,四合院也逐渐稀少,很多个现代的建筑拔地而起,只是缺少了必要的人文情结。胡同人家是寻常的,即便是建筑也会相近,但北京的胡同是因为里面的人才成为了知名,这才是建筑成为哲理诗的重要所在。  北总布胡同的北端已经和新修的金宝街连在一起,那是空旷的大气,而真正的大气应该在胡同的深处,因为里面有过梁思成的足迹,有过火烧赵家楼的往日激情。


第三部分第81节:丰富胡同1

  丰富胡同在清朝时,称为风筝胡同,清末改称丰盛胡同,建国以后,因与西城区的丰盛胡同重名,所以改为丰富胡同。丰富胡同在灯市口西街上,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不算长,里面也没有太多的院子,大多还是胡同两侧宅子的院墙。


第三部分第82节:丰富胡同2

  老舍故居在闹中取静的丰富胡同19号。丰富胡同的院子是老舍在1949年由美国归来后居住的地方,老舍的夫人在院内种了两棵柿子树,每当深秋来临,红柿高挂,所以这个小院子也被称为“丹柿小院”。  老舍先生出生于1899年,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经担任过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他赴英国任教,1930年回国。此后,他先后创作了《骆驼祥子》等多部长篇小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创作了《四世同堂》等作品,建国以后,他创作的《龙须沟》和《茶馆》更是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丹柿小院外面,很久,注目着这平凡普通的所在,心情却是无法平静。所谓平民气质无论对于文字,还是人生,都是真实的一种,世间哪有那么多的华丽与堂皇,平凡普通才是生活的根本。  三十多年以前,一个熟悉的背影从这里走出,一直向西,最后永远消失在了太平湖。太平湖早已经不在,老舍先生最后的身影永远印在了历史的长卷之中,丹柿小院给我的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感动,更是一种缅怀,在这之间,所有的情感都将源自那种朴素的平民风度。  “喷气式”、“最高指示”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已是非常遥远的事情,时尚和现代已经充满了他们的思维。然而,在时代的深处,仍将需要一种人文的承续。因为,生活的进程一定要尊重历史的本来。


第三部分第83节:干面胡同1

  干面胡同与禄米仓胡同相接,是旧时城里不少地方去运输禄米的必经之地。那时候胡同路为土路,车马行走,尘土飞扬,被当地居民戏称为下干面了,胡同便由此得名。  胡同的中部有一个三进的大院,从门口看去,就非常气派。当我走进院门的时候,更是被里面的景色惊呆了,影壁,垂花门,高大的正房,全都完好的保存着。这宅子最早是清朝大学士李鸿藻的府第,因而建筑规格非常高,除了现在能够看到的垂花门外,以前还有一个巨大的厅堂。


第三部分第84节:干面胡同2

  胡同的33号据说是茅以升的故居,是一个比较气派的宅院,进到院子以后,发现里面有一座别致的小洋楼。少年时代,就学过名为《钱塘江大桥》的课文,由那时起,便认识了茅以升。钱塘江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1934年始建,不但极大地方便了钱塘江南北的交通,而且与六和塔一起构成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南线一处宏伟壮丽的景观。  茅以升,1896出生,江苏镇江人。早年就读于唐山工业学校。 那时候,中国的科学技术十分落后,许多桥梁都由外国人设计建造。后来,茅以升赴美留学,攻桥梁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面对重重困难,他毅然接受了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的任务,并于1937年9月建成。


第三部分第85节:干面胡同3

     

  钱塘江大桥作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公路铁路桥,在建筑史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干面胡同的西口已经完全成为了建筑的工地,只有东部还完好保留着往日的格局,多么希望这些大宅门能够依然故我,多么希望北京的天优雅而恬适,多么希望去感受胡同里绿树成荫的日子,多么希望北京能好好珍惜自己的记忆。        


第三部分第86节:北极阁三条1

  由栖凤楼往北不远,是北极阁三条,胡同很宽敞,可能是紧邻着繁华的东单北大街的缘故吧,里面的行人也很多。由胡同西口走进胡同不远,就能看到一座规模很大的中式建筑群,虽然已显得有些破败,但从高大的楼宇和精美的琉璃上仍然可以看出过去的奢华与气派。这里便是宁郡王府。


第三部分第87节:北极阁三条2

  宁郡王是康熙皇帝的十三子怡亲王的第四子。雍正年间,怡亲王去世,其七子承袭爵位,雍正帝又封其四子为宁郡王。及至咸丰年间,袭爵的怡亲王因罪被赐死,府第被没收,后来同治时,世袭宁郡王爵的怡亲王五世孙承袭怡亲王位,所以宁郡王府后来也被称为怡亲王新府。


第三部分第88节:北极阁三条3

  北极阁三条由中部开始便逐渐狭窄,并有南北走向的胡同与新开路胡同相接,这条南北走向的胡同是北极阁胡同。据说,北极阁名称的由来还与宁郡王府有关。清朝道关年间,宁郡王府曾经失火,当时火势很大,把王府的两座院落都烧毁了。火灾后,王府建筑了一座小佛楼,取名“北极阁”,因为古时候人们认为北极可以生水灭火,所以建造这么一个佛楼,也代表了当时人们的某种愿望。然而,北极阁也没有保存下来,据说也是由于失火被烧毁了,只空留下了“北极阁”这个地名,作为百姓生活的依靠。


第三部分第89节:北极阁三条4

  如今的北极阁,已是普通民居的组成,背靠着昔日的王府,同时也在面对着时代的进程。过去的繁华一去不返,今天的繁华却在潜移默化间行进,从胡同里西望过去,是满眼的高楼与大厦。  宁郡王府现在是某个单位的所在地,古老的建筑已经满目风霜,高大的殿堂里住着的可能就是寻常的百姓。旧时的权贵早就如烟而去,留得残片点点,述说着自己的前世今生。


第三部分第90节:黄米胡同1

  黄米胡同大概形成于清朝,称为黄米胡同至今。胡同里面,是京城著名的半亩园。现在,半亩园被分割成了三个小院,彼此独立。在整个宅园的东墙旁边,有一座非常别致的二层小楼,典型的中式建筑。在胡同的东侧还有一处比较大的院子,那里面现在搭建了很多房屋,院门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墙垣门,不过又和一般的院门不同,很高大,只是不知道它的由来。


第三部分第91节:黄米胡同2

  黄米胡同里的半亩园,是过去北京著名的私家园林。最早这里是兵部尚书贾汉复的宅园,由清朝初年的戏剧家李渔修建。后来,在道光年间,这座宅子被麟庆所得,大加修葺,并称其为“半亩园”。半亩园坐北朝南,为四进院落,西边为花园。  李渔,字笠翁,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自少年开始,便云游四方,曾到过很多地方,晚年由南京移居至杭州西湖,自号湖上笠翁。他曾经到各处进行戏曲表演,积累了丰富的戏剧演出经验,其戏曲理论主要记载于《闲情偶寄》中。  无论是《闲情偶寄》,还是《李立翁一家言》,都有种艺术的感觉在里面,那篇《芙蕖》更是条理分明,风韵独特。


第三部分第92节:黄米胡同3

  黄米胡同不是很引人注目,虽然它地处闹市,但却又保持了故园的深幽。据说半亩园这个名称是在清末才最后确定的,但我仍然愿意把它和李渔联系在一起,我也更希望这园林的命名来源于他。记得李渔曾经写过“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这样的话,这“半亩方塘”自然是来源于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  李渔自己没能拥有这样的宅子,但他却帮助别人建造了一座。


第四部分第93节:沙滩后街1

  沙滩后街在清朝时称为马神庙街,因胡同内有马神庙而得名,民国时期曾称为景山东街,建国后改称沙滩后街。顺胡同东行不远路北,是过去北京大学的建筑遗存,一间一间的房屋并列着,有很多排。沙滩后街里有一条名为大学夹道的小胡同,因紧邻着北京大学旧址的院墙而得名,现在胡同里面仍然有残存的院墙。


第四部分第94节:沙滩后街2

  北京大学红楼在1918年建成,因该建筑主体用红砖建成,故而得此称谓。其西洋式建筑风格,在建成以后的三十多年中都是北京城最有现代气息的建筑。民主广场在红楼的后面,很多著名民主活动都是在此进行的,最著名的就是当年的“五四运动”。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到任改变了北大的学风,使那个被称为官僚养成所的旧北大消失掉了,而代之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新北大。从1920年起,鲁迅在北大任教大约6年时间,在这期间,他讲授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广受好评,同时他还创作除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比如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都成为了传世之作。今天,在西郊北京大学南门外,仍然可以看到高悬于上的校徽,那个形状像一个直立的人,代表着北大“以人为本”宗旨的图案,就是当年鲁迅先生设计的。  燕园是北大现在的标志,一塔湖图的风光陶醉了很多的人,年轻的学子们在里面,伴随着微风落叶,也在伴随着他们的青春。  多天以前,在燕园里很久,新式壮观的法学楼门前,忙碌与休闲成为了色彩的组合。不知道今天的学生们对红楼会是怎样的理解,也不知道他们对北大的历史能有多少记忆。


第四部分第95节:米粮库胡同1

  米粮库胡同因以前胡同里有存放米粮的仓库而得名。走进胡同去,在胡同的北侧已是新式的建筑和大院,而南侧古老的院落还大多保存着。胡同中部骤然变窄,胡同也打了个小弯,再往前走,胡同再次转了个弯,然后就与恭俭胡同相接了。    

 


第四部分第96节:米粮库胡同2

  胡适曾经在米粮库胡同居住过。胡适,1891年生,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倡导新文化运动,继而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和中国现代文学的领袖人物。他是“五四”运动领导者之一,《新青年》杂志的编委,他倡导的独立精神,使之成为影响广泛的思想家。1920年3月,他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在鲁迅的《呐喊〈自序〉》中,曾经提到了“问题和主义”之争,鲁迅的讽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人对他的认识。在菜市口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门前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胡适。今天,当历史的本源日渐清晰的出现在视野当中的时候,我们仍然应该默默记念曾经的风云年代。


第四部分第97节:米粮库胡同3

  胡适的性格是平和而宽厚的,有个传说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当时的北京大学附近住着许多在北大旁听的社会青年,一般学校和教师都不过问,但他们毕竟不是北大的学生。可是有一次,胡适在上课时拿出一张纸说,你们谁是偷听的,给我留下个名字,没有关系,偷听和正式听都是我的学生。如此一来,胡适便改变了偷听者的身份,在这其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胸怀。  历史固然是公正的,胡适的很多不当之处在今天看来,可能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完全平和的积累,然而,作为一代文学、教育大家,他的名字跟随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


第四部分第98节:西裱褙胡同

  西裱褙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北京日报社东部,现在胡同已经基本不存,只有遗迹若干。胡同由于靠近昔日的贡院,买卖字画者较多,所以巷里有很多从事裱褙的人而得名。  西裱褙胡同的23号是于谦祠,但是现在,整条胡同已经不再存在了,门牌的标志已经不再重要。  提到于谦,可能人们都会记起上学时诵读过的《石灰吟》,记得里面“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千古名句。


第四部分第99节:东四八条

  东四八条位于东城区东部,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至东四北大街,因胡同在东四北大街路东的胡同中由南向北排在第八位而得名。东四八条在明朝时称为正觉寺胡同,是因为胡同原来建有正觉寺而得名的。  东四八条不是很宽,但里面的宅门大多比较精制,无论是排场的广亮大门还是普通的如意门。总的说来,胡同里的广亮式大门还是比较多的,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是高官显贵们的居所,尤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