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挑战盖茨神话--中国大学生创业潮 >

第32部分

挑战盖茨神话--中国大学生创业潮-第32部分

小说: 挑战盖茨神话--中国大学生创业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的学生,技术很强,而且我们看好这个方向,看得比较远。我们是做网络多媒体、
多媒体的通信,就是说现在大家上网只是看到文字、图片的东西,我们是要给一些
互联网加上声音加上图像,做这样的软件。

    在国内我还没听说过有谁在做这样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方向。从市
场的接受来说,大家也是非常认可的。现在你再去做什么ICP 呀,人家已经不会去
相信你了。在国内做电子商务,也都会需要一段时间有很多不同的东西要配合。我
们所做的东西,是在网上增加网民的感受能力,增加网站的表现能力。

    我说,回想过去,你们几个人是怎么走上创业这条路的?参加清华创业大赛是
不是你们创业的起点?

    我和怀千江(现任技术总监)原来是同学,是室友,一起创业,在清华是搞网
络多媒体的,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的技术也比较强。我们经常要睡觉的时候,
在宿舍一块讨论这种问题到凌晨两三点。刚开始我们讨论的主要局限于比较有新意
的想法上面,真正去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公司真正帮助我们走出第一步的是清华创
业大赛。我们找到了一个合作伙伴,他叫倪小东,是清华的MBA ,跟我们做技术的
有一种互补。

    参加创业大赛以后,也是给了我们一个信心吧。我们只参加了预赛,在服务类
那一组拿了个小组第一名。当时,包括评委、业内的专家和风险投资人听完我做的
报告以后说,你的计划非常好,非常有意思,你不要仅仅把它做为一个计划来做,
应该把它完善一下,去做一个公司。听了这句话,对我们是一种鼓励。我们确实也
有这个创业的冲动,我们做这个东西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参加创业大赛拿大奖,
而是真正觉得这东西有市场,有前途,而我们的技术能够实现它,所以我们要去做
它。

    去年7 月份的时候,我们这些想法都成形了,这时候倪小东和怀千江正好是毕
业,他俩是研究生两年毕业,而我是三年毕业。怀千江跟我同个班,他提前一年毕
业。大家都可以出国,可以去外企工作,但他俩都放弃了,然后留下来一起做公司。
而我也不去实验室工作了,就着手开始办这个公司。到8 月份清华创业园成立,我
们就搬进去。



  
                第二节

    我说,创业是你人生的一个选择,你本来也可以出国或者进外企,但你最终选
择了这个,在你现在看来创业是不是最好的选择?

    我对自己这个选择还是比较满意的,我想清华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志向,
那怎么样去走这条路呢?至少我是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尤其读了研究生以后。读
了研究生,自己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这么一个台阶,那么下面是怎么去发展了,方
向是非常重要的。

    我本人对出国还不是百分之百发自内心的喜欢,出国的确是一条很好的道路,
我的很多同学都出国了,而且我知道他们在国外挺不错的,但我还不是很喜欢出国
这条道路,首先是出国那个过程,我感觉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考试,申请,签证,
然后坐飞机出去。如果不出国,看到那些师兄师姐一般都奔外企,比如IBM 、摩托
罗拉等一些大公司,但是我所了解到的,在外企工作待遇非常好,日子过得不错,
可并没有真正把自己的能力全部发挥出来。我认识有几个非常出色的人,去外企以
后做的工作非常平庸,我觉得挺可惜的。

    我说,这股创业浪潮使大学的精英分流一部分出来,这是好事。这么多优秀的
人才放弃了出国和进外企,以大无畏的精神去创业,完全是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

    你说这点我特别有共鸣,当时毕业的时候,我的同学特别多,关系特别好,你
可以想象,忽然间,这么多特别优秀的同学要出国了,自己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据我了解到的,出了国的人在国外那种环境,最后大多也是选择进一家大公司去打
工,而出来办公司的非常少。我觉得,选择自己出来创业的这种意识,中国学生是
应该具备的,也是非常有必要拥有的。

    对于每个人来说,大家都有自己的选择,你没法说人家好与不好,因为那是他
的选择,我们要尊重,但对于社会的这个群体来说,如果大家都比较一致地去外企
打工去出国的话,这对中国整个社会发展就很不利了。那些非常优秀的人如果仅仅
听从别人的安排,去选择别人给他指好的道路,那就是被领导者,到最后好象全世
界就只有几个大公司,所有的人都在这几个大公司工作似的。

    我们当初创业时,清华创业园都没听说过,我们只觉得那地方房租比较便宜。
我们搬进去的时候,创业园还在粉刷呢,根本就没想到后来会这么有名。当时可不
是现在普通被认同的情形,所有的人都觉得:你们这些学生想办公司,开玩笑呢?
出去被别人骗了都不知道。尤其是像我们一直在学校呆着的,做出创业这个选择,
人家都提醒我们要仔细考虑考虑。那现在就不一样了,至少名声也不一样了,这叫
创业,而不是以前的叫不务正业。

    我说,我特别希望你们这批人当中能创造一批神话出来,让我们这一代缺乏很
好信仰的年轻人受到一些感召,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为这个社会做出相
应的贡献。我们中国需要自己的神话,美国有个比尔·盖茨,我们中国青年为何受
的是盖茨式的美国英雄而不是咱们中国自己的英雄创造的神话的激励?

    刚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了解很多师兄师姐的走向,其实我特别希望有一面旗帜
告诉我,让我觉得这个人的经历特别好,以后我就朝这方面去努力。我特别想找到
这样的一个目标,但我就是没有看到那面随风飘扬的旗帜。

    当时在创业园的时候,每周有一个创业者沙龙,有一次在沙龙里,我就说我特
别希望我们当中出现一面旗帜,这旗帜不仅是对我们兄弟公司的一种感召,对中国
所有的学生也是一种感召,至少可以告诉这一代或者下一代的青年们:可以考虑去
走创业这条路,这条路可能非常有前途,可能更好地发挥你的才能。



  
                第三节

    我说,创业要面临很多挑战,很多困难,可能会让你绞尽脑汁,完全是让你施
展才能的大舞台,那么在这个大舞台里,你有没有经历过比较大的让你喘不过气来
的困难?

    困难始终是存在的,你可以想象:一个公司从零开始,几个学生躺在床上想出
来的很好的主意,到真正把这个主意做出来,有这么多人一起做事,有资金……肯
定有很多坎,而度过每个坎都不是很容易。

    刚开始去找资金,申请种子基金100 万人民币,但你要怎么让人家把100 万人
民币扔给你,这里面是花了很多功夫。在拿到这第一笔投资之前,我们的公司开始
运作了,开始花钱了,而不知道人家会不会把钱投给你,也不知道谁会把钱投给你,
这样的一个状态,经历了3 个月,到1999年11月份才拿到了那笔投资,是香港的一
个上市公司投的。我们的投资没有来自大陆的,都是海外的。

    对于每个人最了不起的事情就是要超越自己,比如我来说,我是做技术的,你
让我去钻研技术,这条道路我已经很熟悉了。在清华读五年本科三年硕士过了八年
都是做技术,让我往下走的话,这个方向我非常喜欢,我也知道该怎么往下走。这
是一个非常好的道路,但这样做你是按照一种模式去走,你的思维方式和你的性格
可能就是按照这种技术人员方向去发展,完全局限于这一块。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你要去做一些突破,跳出技术人员这个框架,去做做市场、管理方面的东西,我想
这会对人的能力有一个很好的提高。可以说,战胜自己才是最困难的。

    一般说,“奋斗”这个词,大家感觉就是,一个人在屋子挣扎,干这个干那个,
最后成功或者失败,这么一个过程。但是,我认为最艰难的东西是你一个人在屋子
里要克服思想上一个障碍,你实在不想去做,但有这个需要你必须去做,然后你要
克服这种不情愿和能力的不足去把事情做起来——很个人的一种状态,这才是真正
很了不起的奋斗过程。

    有一次,是在参加创业大赛之后,学校请网易的丁磊来参加一个座谈会,丁磊
说到了一个关于技术人员害羞的问题。技术人员普通比较害羞,不愿与人打交道。
丁磊就说你必须克服这一点,才能有所突破。他刚开始编程序,没想到广州电信会
真的用他的东西,他就是跟人家打交道后人家就同意了。他说这个例子,我特别有
共鸣。技术人员可能就喜欢面对计算机去编程序,可能我一个人干活最好了,但永
远这样的话,你就突破不了自己,不能成就一件真正让你觉得特了不起的事情。

    中国学生在这一点普遍都需要提高,很多人都喜欢去做自己很擅长的事情,然
后朝这个方向去走,最好有个人来告诉你一步步该怎么走,你听别人的话就好了。
我觉得这种创业的精神这种活力,在中国学生身上还是缺少了一点。在前一阵子,
大家对学生创业的宣传持比较低调的态度,认为太冲动了,不够理智,应该再等几
年才去创业。对个人来说可能是这样,但对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你最缺乏的是什
么?你到清华去看看,很多很聪明的人,他们缺少的不是知识,不是智慧,不是积
累的东西,而且把这种知识这种想法实践出来的勇气。如果在普遍缺少勇气的情况
下,你去打击那些有勇气出来做事的人,我觉得这对社会发展是很不利的。至少你
应该先鼓励人家,先让一批创业者涌现出来,带给广大学生一种新的希望,而不是
还象过去那样上大学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不会想着去创造一
个好事业。

    叶滨跟许多创业者一样,没有偶像,但对很多人都非常欣赏,比如常读王志东
的故事,还有丁磊,包括由溯宁,其它的比如杨志远呀,盖茨呀,都是有所激励的。

    目前,叶滨正处在转换角色的过渡时期,新的CEO 很快就要上任,叶滨从CEO
退下来就任副总裁后,主要做的是技术这一块老本行,而这个技术又偏向于市场。

    他现在负责的是产品规划,做了一年的CEO ,对市场了解得比较清楚,跟一年
前的眼光很不一样了,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在市场与技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努力
把这个事情做好。

    采访结束时,我又想起了V2前身“乐都”这个公司名称,说真的,我喜欢这个
名字,因为它有美好的含义。乐都的口号就是“Voice Everywhere”(处处留音),
这也是乐都人的希望他们的产品是有声音的,但愿一直处于低调的“乐都”也好
“V2”也好在不久的将来能一鸣惊人。

    人物印象:

    叶滨的办公室不大,但很有创业的气息,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他个子
高高的,瘦瘦的,眉清目秀,戴着一副小眼镜,书生气很浓。他说话的声音如同他
创业一样很“低调”,但他的话语却让我感到很有力量,我仿佛从他那里听到了代
表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声音。

    优秀的人是不喜欢被别人领导的,而是要称王,自己做领导者,尽可能地按自
己的意愿去做事,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叶滨属于这种人:我优秀故我要
创业!

    叶滨和伙伴们创立的公司已经是真正的高科技公司,而不是过去像人们所说的
“学生公司”,他也从“学生老板”转变成社会上普遍的那种老板。坐在宽大的办
公桌前,双手敲着笔记本电脑,累了可以俯瞰下面的长安街,我想叶滨今天能够坐
在这块让人艳羡的地方办公,肯定会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他最初可是和几位同学在
清华大学北门外租民房接项目编软件的,后来成立公司要搬走时,租房给他们的农
民说:“你们现在有出息了,换地了。”

    说实话,我也羡慕叶滨这个居高临下可以俯瞰长安街的位置,连我也有了想创
业当大老板的冲动,但冲动与追求是两码事,就像你遇到一个美女,难免会产生冲
动,但是否要追求就得三思而行。

    一个小时过去了,叶滨没有放声大笑过,我看不出他内心的狂喜。他那漠然的
表情背后仿佛隐藏着很多秘密,真有点平静如同一湖秋水。我佩服他能保持着一种
平静的心态,显得如此沉稳。



  
                第一节

    创业者档案:张明,1975年生于北京,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97年创办志必得实验室,1998年研制成功激光三维扫描仪,1999年主持开发了大
型商用VOD 系统,1999年11月和北大96级计算机本科生戚文敏开发出E…POST,并成
立了北京北大天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首席信息官(副总裁)。

    北大天正公司是由中关村著名创业家黄斌先生与有“北大爱迪生”之称的戚文
敏和张明共同创办的一家高新技术公司,现有员工60人,资产近4000万元。公司创
办伊始,正值中国互联网风起云涌之际,各类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诞生,但
是他们却没有盲目跟从别人去做网站,而是在把握新经济的精髓的基础上,将眼光
投向了未来宽带领域最新的核心技术研发,这一宗旨使他们获得了今天的公司。公
司采取股份制,北京大学在经过专家论证后以公司冠名权(带“北大”两字)为无
形资产入股该企业,因此,北大天正成为继北大方正之后的又一高科技领域的生力
军。

    互联网的发展使带宽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源,21世纪的基础资源是带宽。宽带
网已经成为今天全球信息产业巨头们的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