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赶考 >

第19部分

赶考-第19部分

小说: 赶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焦裕禄深入基层,为尽快使兰考战胜灾难,拜农民为师。他一双布鞋,一辆旧自行车,挽着裤腿,跑遍全县130个大队,内心充满了改天换地的激情。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焦裕禄常说。他在兰考工作的全部时间只有一年零三个月。15个月,即使每天干24小时,又能干多少呢?然而焦裕禄之所以可歌可泣,不仅在于他的无私忘我的精神,更在于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搏,完成了改变兰考面貌的全部战略准备。
    第一着棋:抓思想。兰考当时是重灾区,焦裕禄首先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起兰考干部群众的抗灾战灾的勇气。初到兰考,在一次三级干部会议上,他说:“兰考是灾区,群众的生活生产有很大困难,灾区干部的工作更是比好区大得多。但是灾区能够锻炼群众,考验干部,在这种时候,我们要特别爱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大家挺直腰杆,克服困难,战胜灾荒。兰考这地方,我看是大有作为的!”他自信而乐观,和同志们一起下乡时,路上他会笑着给大伙唱他自编的顺口溜:“沿着河,背着馍,渴不着,饿不着……”
    第二着棋:战“三害”。兰考的“三害”——内涝、风沙、盐碱,遗患匪浅。焦裕禄撵风追沙,直追到沙落地;盐碱地里,他亲自用舌头尝,辨别盐碱的种类和土的含碱量。他相信脚板子底下出经验,经过120多个日日夜夜,跋涉5000余里,掌握了全县86个大小风口,还有沙丘、沙龙1600百个,经过丈量,一一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大小河流,淤塞的干渠,阻水的路基,哪里需要挖河、开沟、架拱、扒口,焦裕禄心里明白、踏实、透亮了——他为兰考彻底战胜灾害,画出了一张准确、详细、全面、科学的作战地图。
    第三着棋:树标兵。焦裕禄善于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人。兰考的表模会,至今使人历历在目。群情鼎沸,人山人海,主席台两边的对联分外醒目,上联是:为有牺牲多壮志。下联是:誓叫兰考换新天。焦裕禄把治“三害”的标兵们请到主席台上,亲自为他们披红戴花,鼓掌喝彩。用焦裕禄的话说,这叫“插红旗、树标兵”,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遍。焦裕禄曾在兰考树了5个先进村的典型,为在全县推广他们的经验,焦裕禄不遗余力地为他们鸣锣开道。
    第四着棋:用科技。用焦裕禄的说法叫“封沙育林”,又戏说叫“贴膏药扎针”。兰考是个沙城,到处是凸隆起伏的沙丘,风回风聚,随风移动,似一颗颗毒瘤,咬噬着兰考的骨骼肌体。焦裕禄想,这会跑的沙丘,必须锁住它!可是,如何锁住黄沙呢?
    有人读到一则科技消息,国外有用沥青固沙丘的。这法子当时在兰考肯定不适用。
    老天不负有心人。焦裕禄下乡看见老百姓用淤泥糊住自家的坟头,他一见便触动了思路。埋死人的沙丘用泥封,埋活人的沙丘不是照样可以用泥封吗?这法子还真管用,于是大力推广,果然手到病除,兰考的一个个沙丘被乖乖地降服了。
    为了给风沙上双保险,他又号召在风过的沙丘上栽泡桐树。兰考是青沙地,冲淤平原,土质松软,适合泡桐的生长。就这样,泡桐,成了焦裕禄殚精竭虑的见证和象征。如今,兰考全县有52万亩农桐间作田、70万株泡桐树,还有29万亩农田林网,既为兰考人增加了收益,又为兰考编织成上百条防风林带。
    总之,焦裕禄在兰考正如一个高明的棋手,他连布绝招,痛施杀手,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都走在点子上、踩到了要害处,不但干出了效率,还干出了效益。
    按今天的说法,焦裕禄的执政能力是让人心服口服的。干部群众都说:焦书记不光有热情、有干劲,他还有一种透慑人心的才气!人说:“男人的本质是征服”。这话讲得颇有道理。当领导,做公仆,不是“笤帚疙瘩顶个帽”——是人就行。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事,不善决策,执行力差,上级的政策再好,能变成下面的行动吗?能收获成功吗?
    然而,人的身体毕竟不是铁打的,在兰考带领群众战天斗地的焦裕禄在1964年3月,终于支撑不住病体,他的肝病恶化,专家会诊属肝癌后期!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鞠躬尽瘁,不幸病逝。他对兰考人民留下这样的遗愿:“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5月22日,兰考县大礼堂隆重召开追悼大会。
    黄河捶岸号啕,长风低鸣无语。
    谁都知道,焦裕禄是在兰考干死、累死的。
    谁都心痛,焦裕禄才42岁,太年轻,太可惜了!
    万人追悼大会,撼天动地,一片哭声。
    20世纪60年代第五个春天,无论从形势或气候已经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了。天灾人祸、风云变幻的“三年”如果可以喻为寒凝大地的季节,那么,党中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决策与发愤图强,万众一心的人民如同火种干柴,党和人民踏着崩裂的冰雪披荆斩棘、卧薪尝胆,终于使得年轻的共和国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蓬勃生机。
    1965年确实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
    人民渴望富庶;更怀念苦难岁月的领头人。
    这年春天,河南省召开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兰考县几十名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郑州西郊的烈士陵园,找到了曾与他们栉风沐雨战天斗地的县委书记的坟茔。人们忍不住扑在焦裕禄的坟上大哭,一旁的人怎么也拉不起。烈士陵园的老同志至今仍记得那悲天恸地的一片哭声。
    1965年冬,新华社记者周原来兰考,了解灾区改变面貌的情况,县里同志介绍情况时多次提到已故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事迹,周原凭着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断定这将是一个沉重而宝贵的线索,便火速向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汇报,穆青毫不迟疑地率人直奔兰考。
    在兰考县委简陋的会议室里,穆青听着同志们的介绍,被焦裕禄的事迹强烈震撼了。当有人讲到贫下中农哭坟时的细节,穆青手中的笔停了,泪水止不住地流淌,他决定写焦裕禄,树立和宣传党的好干部的光辉形象。
    夜深了,北风从玻璃窗的破洞袭入,窗台阶上凝结了一层白霜,会议还在继续。说的人在哭,记的人在哭,笔记本上的字迹模糊了……第二天,穆青擦干了眼泪,和冯健、周原沿着焦裕禄的足迹,一连采访四天,五易其稿,完成了中国新闻史上光彩熠熠的长篇通讯。回到北京,穆青向时任新华社社长的吴冷西汇报,吴认为焦裕禄这个典型太感人了,只是通讯本身有两点问题拿不准,需要向当时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中央日常工作的彭真汇报后才能确定可否发表。
    1966年2月初,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送审稿摆在了彭真的案头,日理万机的彭真细细翻阅着每一页送审稿,他的眼睛也湿润了。于是请来穆青,亲自听取汇报,穆青汇报了新华社所担心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受灾后的兰考,老百姓大批逃荒、要饭,要写就要暴露黑暗面,不写就显不出焦裕禄的精神,灾荒情况的反映不能删掉。另一个是现在强调阶级斗争,但在这篇文章里没有写阶级斗争。逃荒要饭能算阶级斗争吗?不能算,只是一些群众觉得困难,暂时外出求生。
    彭真一边静静地倾听着穆青的诉说,一边仍不停地一页一页翻阅送审稿。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中永远激荡着“实事求是”四个字,他最终轻轻将送审稿合上,拿起笔,批示同意把焦裕禄作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并指示要像宣传雷锋、王杰那样不惜时间、不惜版面突出报道。他对秘书说:“从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到焦裕禄、雷锋,中国共产党涌现出多少先锋战士啊!我坚信,我们的党员是先进的、是英雄辈出、战无不胜的!”
    由于彭真的“拍板”,1966年2月7日,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问世。《人民日报》发表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等题了词。一个波澜壮阔的学习焦裕禄的运动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早春的国土上全面展开了。但就在这之后短短两个月,全力推出时代先锋的彭真,却首先被“文革”的暴风雨击倒。令这位老革命家欣慰的是焦裕禄精神已伴随党的旗帜,历经时代风雨,永远高扬。
    焦裕禄是一座宝藏。穆青、冯健、周原的大通讯,只披露了焦裕禄短暂生命的最后一站——在兰考的15个月,尚激动了千千万万颗火热的心,倘若把焦裕禄的整整一生展现出来,人们的心在战栗之后将被深深镌刻上一个形象——一个集统帅的智慧和士卒的奉献精神于一身的无所畏惧的人,一个廉洁奉公无私忘我的人,一个对百姓知冷知暖的温和亲切的人……一个英气在身的有血有肉的人。在他牺牲38年后,由李雪健主演的《焦裕禄》在河南豫东农村上演时,当人们看到影片中很多农民身穿重孝、撒着漫天飞舞的纸钱,悲痛欲绝地为焦裕禄送葬,看到那么多人呼唤他的名字,恨不得代替他去死的情景时,银幕内外哭泣声连成一片。分不清哪些是影片中的音响效果,哪些是观众真实的哭声。
    就在几乎同一时间段,河北省阜平县也发生一个轰动一时的事件。原县委书记王振荣调任时,老百姓竟在他的车队经过的道路上,撒了很多纸钱为他“送行”。
    同样两个担任县委书记的人,一个是人们恨不得用自己的死去换回他的生;一个是虽然还活着,但人们已恨不得他快死。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反差啊!正如诗人臧克家一首纪念鲁迅的诗《有的人》的开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阜平县处在当年徐向前司令员率领部队打游击的华北大平原,抗日战争时全县有8万人口,在战争中牺牲的就有1万人。而王振荣本身就是一位老八路的儿子,应该对老区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而他几十年后却堕落成腐败分子,甚至落到生前被老百姓“送葬”的地步!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
    雷锋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湖南省望城县人。1940年出身于穷苦农民家庭。7岁沦为孤儿。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深厚的感情,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和青年团。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工作模范”“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ZW(〗《雷锋日记》序言。〖ZW)〗
    雷锋1960年1月应征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远大目标。他不忘阶级苦,懂得“怎样做人,为谁活着”,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连队分配他当汽车兵,他努力钻研驾驶技术,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驾驶员。担任班长后,大胆管理,事事模范带头,带领全班成为部队先进集体。他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身体力行,认真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送给家庭困难的战友。他曾担任校外辅导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激励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他谦虚谨慎,从不自满自炫,受到赞誉不骄傲,做了好事不留姓名。1962年8月15日,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他在部队生活两年零八个月,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受嘉奖多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节约标兵”,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雷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在军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1990年3月5日,江泽民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号召全国人民进一步向雷锋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在广泛持久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中,全军各部队和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雷锋精神培育着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长。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在《读雷锋同志的日记摘抄》一文中是这样评价雷锋的:
    雷锋同志读的书不比别人多,
    但读一句懂一句,融化在自己的骨髓里面。
    雷锋同志年纪轻轻,做的工作不多,
    但他具备了共产主义的品质,有了建设共产主义事业的本领。
    雷锋同志要求自己极严,一丝一毫不肯放过。
    雷锋同志每天写自己的历史,要在自己的历史里放进新的东西。
    所有革命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应该每天在自己的历史里放进新的东西。
    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
    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
    ……
    沾染过旧社会遗留下的坏思想坏习惯尚未涤洗清净的人,在雷锋同志面前应感到惭愧。
    向雷锋同志学习,用句老话讲:
    闻雷锋之风者应该“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历史的启示总是超越时空的。42年前,当人民领袖毛泽东欣然命笔,把雷锋那颗赤子之心,奉献给他的时代,奉献给中国人民时,人们不禁要问:是谁培养了雷锋?雷锋心中的偶像又是谁呢?今天人们重读雷锋日记时会发现,答案是我党的优秀基层干部。雷锋入伍前在县政府当公务员,那里的干部与群众心连心。雷锋跟着县委书记张光玉下乡。张书记看到老乡耕地,常常是鞋子一脱就下田,一边手扶犁,一边与老乡聊天,使得人们分不清谁是县委书记,谁是老乡。有一次,张书记发现一位老农民家里穷得揭不开锅,马上掏出个人的20元钱递给老农,让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