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独有偶,被誉为“诗歌王子”的年青诗人海子(学名查海生),1964年3月26日生于安徽安庆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是当地有名的“神童”,15岁考上北大哲学系,23岁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讲师,出版多本诗集,可是他却于1989年3月26日下午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终年整整25岁。自杀的原因仅仅是失恋,其女友的父母对其出身贫穷表现鄙夷之情,说海子是个一穷二白的诗人,除了写诗,不会有什么前途。一个年轻的才华横溢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他葬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辜负了国家和亲人的期望。他在自杀前曾写给姐姐一首诗:
〖JZ(Z〗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夜色笼罩。
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
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海子《日记》
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受过那么好的教育,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竟然选择自戕,竟然心灵荒漠得只有戈壁,竟然把理想和信念丢失得“两手空空”。
据2005年9月12日《潇湘晨报》报道:年仅26岁的湖南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其就读的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孟懿“毫无征兆”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什么也没有带走,却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痛惜和喟叹。
其实,自2005年2月至今,短短半年多时间,包括孟懿在内,我国已先后发生了4起博士生自杀的悲剧事件。这些智商超群、勤奋好学的“有为青年”,其情商、意志力和责任心,竟如此低下和薄弱,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一个高学历的博士生,本应是理性的、负责任的,情知和谐的精英之士,然而其意志和精神的防线怎会如此不堪一击?对生他养他的父母和重金培育他的国家怎会如此决绝?
由此应该反省我们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我们在教育方面、人才培养方面,有片面的功利主义,重智轻德,忽视对学生精神世界和道德情操的关注。造成青年精神世界的空虚和人生终极目标的缺失。一个缺失了理想、信念、终极目标的人,生命只剩下一个躯壳,当然也就无足轻重了。
马加爵现象和海子、孟懿现象虽属个案,但代表了这个时代年轻知识分子在信仰缺失后消极、颓废而选择的两个极端。
信仰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劳苦大众能翻身过上好日子,无数共产党人和志士仁人,为了“主义真”连砍头都是不怕的。革命烈士方志敏被捕后,面对生死的选择,他坚定地写下:“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的信仰乃宇宙的真理!”信仰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信仰作为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从来都是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
当代中国,这种精神纽带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五种思想理论一脉相承,都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百年以来的历史结论,光说社会主义还不够,还必须加上“中国特色”,这是共和国半个多世纪行程的历史结论。社会主义没有和“中国特色”提到一起之前,它在人民群众的理想、信仰中已经发生动摇,已经危机四伏。社会主义加上中国特色,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开放。关起门来建不成社会主义,关起门来只能是死路一条。
作为共同理想和信仰的共产主义,必须坚持,虽然共产主义是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因为没有最高谈何最低。在思想上应该永远坚持。最低纲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半个世纪的共同奋斗。
一个指导思想,一个共同的理想,进入新世纪的共产党人决不可动摇。否则,“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在中国,理想、信念、信仰是至高无上的。著名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美国人的政策被律师和讼案所操纵,中国人的政策由理念来支配。”
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更新、更深的层次,改革带来的结构性调整,其实质就是利益分配的重新调整,这必然带来社会的切肤之痛,因而海内外许多专家学者断言:中国的改革正在过大关。
在这样一个令人关注的改革开放的时代,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特殊国情的政治环境中,广大人民群众无疑是改革的生力军和不能忽视的主角,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则时时刻刻处于改革的风口浪尖上,不仅自己不能缺席,还必须首先具有坚定的信念,即对党和国家命运前途负责,对党的事业和宗旨有着宗教般虔诚。因为只有虔诚,才能激发一颗灵魂的高贵和伟大。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之所以永立潮头,正因为拥有一大批对党的宗旨无限忠诚的优秀共产党员,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等,他们为祖国的明天和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从长江之源到东海之滨,从白雪飘飘的北国到椰林碧海的南疆……他们默默无闻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用他们自己的言行谱写一曲又一曲壮丽的诗篇。他们的信仰坚如磐石,他们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与青山同存。这些英雄的身体虽然化作了墓碑上的字:“这么长眠着……”但他们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他们的事迹汇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一些青年学子在信仰方面的悲观态度如果不是幼稚,只能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然而,不可否认在这么多“明星”的闪耀下,党内还是有少数党员干部甚至高级领导干部信仰缺失,动摇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个精神支柱,于是,迅速沿着工作上无所用心、作风上独断专行、生活上放纵奢蘼、经济上贪婪无度的轨道,一步步滑向不归之路。
在领导干部中也有马加爵似的人物,只是他们“剪除对手”的方式不是自己“抡起铁锤”,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和钱买凶雇凶。
河南省平顶山市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法学博士李长河,知法犯法,雇凶杀人,造成一死一重伤的严重后果,2001年12月5日被执行死刑。其实,李长河一案,案情非常简单,而为此闹出几条人命,真让人扼腕叹息。
案情是平顶山市所辖舞钢市有个八台镇,该镇有个副镇长名叫吕净一。1996年5月麦收前,平顶山市委下半年要换届选举,李长河想把平顶山通往舞钢的路修好创造政绩,就要求该市每个城乡居民集资50至80元。吕净一与李长河熟悉,曾在一起搞过调研,吕净一根据群众的意见直接找李长河,说:“李书记,麦前老百姓都没钱,能不能到麦后再开工,集资能不能集15至20元。”李长河听后,大为不满,认为你一个小小的副镇长竟敢与我作对,影响我创造政绩的计划。于是就找来该镇党委书记问:吕净一有什么问题没有?镇党委书记想了半天说,吕两年前从财务上借了3000元钱没还。李长河当即说,欠账不还为贪污。并指示镇党委写个举报材料上报,李在举报材料上批示:“从维护舞钢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局出发,办好此案。”还多次口头指示司法机关要严肃处理。为此吕净一被判刑一年,在监狱蹲了整整一年后,吕净一出狱誓与李长河斗争到底,李长河找吕净一谈了两次不欢而散。李长河担心吕净一上告从而影响自己的前途,就与好友鲁跃民商量雇人弄断吕净一的腿,看他还告不告。结果雇凶将吕净一的妻子害死,将吕净一砍成重伤,杀人偿命,天理难容。
李长河被捕后痛定思痛、追悔莫及,他多次向办案人员说:“如果能出去就会建议官员们都到监狱里看一看,那些仕途、名誉、地位如果和失去自由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李长河走了,他留下了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子,妻子为他而神经失常,相信他走时带走了太多的悔恨。
随着近年来干部选拔体制矛盾的凸显,竞争对手之间剑拔弩张、不择手段早已屡见不鲜。这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和忧虑。其中的原因很明显,很多人忘记了当官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然而,你真要接触一下大大小小的官员们,他们最感兴趣、议论最多的仍是级别和待遇。特别是这几年,一旦有了职务空缺,立即就有一大批人深感自己即将面临升迁的机遇,随之而来的就是残酷的竞争。不管是哪一个人,一方面,在他背后有一方的势力在摇旗呐喊、四处周旋,众志成城地要把他推上去;另一方面,还会有另一方努力在翻江倒海,八方呼应,齐心协力地要把他压下去,就好像一场战争,常常还没有开战,早已是硝烟弥漫、炮声隆隆。
造成这种态势的深层次原因是干部选拔的暗箱操作,随之带来的是干部问题的市场化,在市场化中用暴力剪除对手应该是“最简明”的手段。
关于干部问题的市场化,是否说法过了头?有大而化之之嫌。其实,在老百姓中早就有“要想富,动干部”的说法。莫说那些因买官卖官而落马的腐败官员马德之流,就说那些“软着陆”现已下台曾手握干部“生杀大权”的“一把手”中,不乏因“动干部”而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事实是如果没有干部提拔、干部关系市场化,又哪来的跑官卖官之说!有人卖,才会有人跑,有人买,就像吸毒一样,有人贩毒、才有人吸毒。官场、官场,有人卖,有人跑、有人买,那不是市场化又是什么?只是有人干了不说,还怕别人说,典型的掩耳盗铃!其实这种市场化趋向几乎人人皆知,但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皇帝的新装,精明人都说很漂亮、很合体,只有一个天真的孩子才会指着你说,怎么光着屁股一丝不挂呢?
手中握有权力的“一把手”和组织工作者,党和人民的重托才是你一辈子的忠诚和感动,秉公将德才兼备的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是你的天职和信仰,也是做人的起码良知。谁要亵渎党的组织原则,而将它变成一种套现交易,变成一锤子买卖,甚至明码标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终将换来的只能是一辈子的蔑视和憎恶。而这种蔑视和憎恶,日积月累积压下来,最终会造成极大的能量,足以毁掉我们党和国家,当然也包括你自己。
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有良知、有信仰、有才干、有魅力,有忧患意识的优秀干部绝不在少数,但令人揪心的机构臃肿、冗员泛滥、部门林立、设置重叠,一人数职,一职数人,一人当官,满门富贵,一日当官,终身为官的现象仍然相当严重,精简机构的呼声,上面雷鸣电闪,下面却地皮不湿。如此庞大的干部群体,势必让老百姓养了许多“吃饭官”。
2003年冬,温家宝总理到四川考察,深入农户,见到了一个村妇熊德明,就掀起了全国清欠农民工工资的热潮,而这种问题早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之前各级领导就没有人发觉吗?直到总理震怒了,才有了行动,这个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怎么会熟视无睹呢?
一些共产党员、一些领导干部对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熟视无睹,但对个人利益、家庭利益、子女利益却考虑得十分周全。他们看不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对党的宗旨、目标、信念产生了动摇,台上讲的是慷慨正义之词,台下却想的是如何升官发财、敛财聚财、转移资产。
已被执行死刑的贪官、号称“河北第一秘”的李真被捕后谈信念是如何动摇时说:“我看到个别高干子女吃、抽、穿、用极为豪奢,时间一长,就知道了其中的‘秘密’。他们这些钱是依靠父母的权力和影响,开公司、做生意牟取的暴利。我既羡慕,又不平。我也握有一定的权力,需要一定的交往。他们能弄到钱、我就不能?……再加上有些高干子弟争相到国外定居,不少领导干部更是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国外……苏联东欧的巨变,对我影响也很大。于是,我开始思考,社会究竟向何方发展?将来个人又何以安身?与其一旦江山易手,自己万事皆空,不如趁权力在握之时及早作些经济准备。于是,‘弄钱’的欲望一产生,信念也就从根本上产生了动摇。没想到,我进来了,共产党还是坚如磐石。”
李真说,没想到,他进了大牢,共产党还坚如磐石。不知李真说的“没想到”是真的还是假的?其实,共产党坚如磐石是历史的真实,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拥有一大批忠实党的宗旨、坚守共产党员的信念、严于律己、忠于职守、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他们才是党的中流砥柱、核心力量,李真之流不过是中国共产党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的蚍蜉而已。
就在李真发迹和沉沦的河北,就出了一位优秀的人民公仆的典型——刘金国。
刘金国是谁?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他曾被李真之流污为“刘金国与社会脱节,跟不上形势”,“刘金国过得太苦,不知道当官的意义”,“刘金国先图名、后图利,廉洁是装样子”。
让我们看一看2000年10月23日新华社记者景如月、罗绮、王雷鸣写的长篇通讯〖JP+2〗《清风天地间——记河北省公安厅副厅长刘金国》。
在许多人眼里,刘金国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他分管户籍,但其38个亲属没有一个“农转非”;身为公安厅副厅长,妻子却是一个集体合同工,买公房还得借钱、贷款;他从不让家人沾自己的光,哪怕是几分钱的药片;他从不接受礼品,吃请,哪怕只是一箱矿泉水……
他的事迹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了解他的人无不为他的所作所为而感动。
人们称他是“百分之百的廉政干部”“身边的焦裕禄、穿警服的孔繁森”。
刘金国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刘家白村一个农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