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外交部发言人揭密-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发言人也有一个熟能生巧的问题和水平高低的问题,时间长了,随着对情况更加熟悉,有关政策掌握得更深更透,脱稿的情况就会多一些。
第三章 外交部发言人之谜为什么总是“答非所问”?
有些人觉得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回答有时不是很切题,有点答非所问,让人不知所云。并且发言人总说些我们“注意到……的表态”、“我们注意到……的报道”、“我们将继续关注……”等没有什么意义的话,好像总在说废话。
确实,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中有时有答非所问、说套话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大透明度,增加信息量。但另一方面,公众也应了解外交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与常态语言是有所不同的。外交语文往往更委婉、含蓄、模糊。所谓委婉,就是有些问题不便或不能直说,就用婉转、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不失本意的情况下让为对方领悟。因此,外交语言有时就不是直白式的一问一答,会绕点弯子,或声东击西,需要注意其字里行间、或留意其弦外之音。曾在联合国内担任过美国代表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曾说:同样的一些话,在正常情况下是一种含义,但在外交文件中却是另一种含义。这像是学习另一种语言。
为什么外交语言会与常态语言不同?这是由于外交的特殊性,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决定的。
1、外交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国家之间主权平等,应该相互尊重。在语言上也要更讲究,往往注重温文尔雅,讲究点到为止,不会让对方过于难堪。
2、外交斗争中,风云变幻,各种情况和可能性都可能会存在。一般都会避免把话说绝,说满,留有一定余地,以免被动。弱小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由于其实力和地位决定,要在国际上立足和发挥影响,往往会更讲究策略,语言会更含蓄婉转。
3、双边外交活动或多边谈判的协议或协定往往是双方或多方商定或谈判妥协的结果,往往用彼此都能接受的语言文字表述,有时难免会含糊其辞。
如何理解外交语言?下面有几个例子。
1、记者问:中*两国首脑这次会晤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媒体认为,中*两国首脑这次会晤取得了很大进展,将极大地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并可能将两国关系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你对此有何评论?
发言人答:两国首脑这次进行了坦率的交谈,双方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会谈是建设性的,有益的。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一回答太模糊,有点答非所问。其实,情况并非如此。说会谈在“坦率”的气氛中进行或者双方进行了“坦率”的对话,是说双方进行了开诚布公的交谈,各自增加了对对方立场的了解,但分歧仍然较多。说“双方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一般是指双方会谈未能取得实际成果,双方依然存在分歧,但会谈还是有意义的。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愿望等。说“会谈是建设性的”、是表明双方取得某些进展,但离解决争端还有很大距离。说会谈是“有益的”,是指双方未能取得具体成果,但双方能坐下来谈就是一件好事。
2、记者问:**国最近进行了导弹试射,你对些有何评论?你是否认为对中国构成威胁?
发言人答:我们认为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各方的利益。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发言人没有回答记者的提问,有点王顾左右而言他。实际上,发言人的表达的含意非常清楚,指向也非常明确。就是婉转地表明不赞成**国这么做,认为**国此举可能会破坏本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并且此举对这个国家本身也是不利的。
3、记者问:你对**国内发生的**事件有何评论?
发言人答:我们注意到国际上对该事件的报道。这一事件仍在发展。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发言人说的是一句废话,说了等于没说。实际上,这就是中国政府字斟句酌的态度。传达出来的意思就是:这一问题太复杂、敏感,中方不便多加评论。
有时,一个事件,由于涉及到几个国家、牵涉到几个国家间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作为第三国,确实很难发表评论。多说一句就有可能得罪一方或涉嫌干涉他国内政。在这种情况下,表态只能含糊其辞,或打打“太极拳”。
外交上还有许多其它特有的表述。
如用“对某某事情表示赞赏”来表示“支持”,称“某某行动无助于什么”是表示“反对”,说“我们敦促有关各方执行联合国的决议”其实是在不指名道姓地对某个国家或某一武装派别进行批评,称对某事“表示严重关切”,意味着将对此采取措施、说对某事“不能无动于衷”或“不能置之不理”,暗示会进行干预,如表示“将不得不重新考虑本国的立场”,即对对方发出了警告,暗示将对对方采取果断行动等。
在多边外交场合,特别是在国际会议上一般表示“拒绝”、“否定”等意见时,一般也不直来直去,而是先肯定或赞扬一番,然后再委婉表达否定意见。不仔细听下去,还以为他是在表示赞成意见。所以,应该留意其“但是”后面的文章。请看中国代表团就某决议草案的发言:中国代表团支持**号决议案的主旨和目标。在核裁军问题上,中国的立场与该案的内容有不少共同点。包括:我们都主张全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都主张早日谈判缔结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区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的国际法律文书……但在某些方面该决议案有些缺陷,因此,我们虽然赞同此提案的主旨和目标,但不得不对之投了弃权票。
第三章 外交部发言人之谜为什么经常回答非外交问题?
外交部发言人并不是国务院发言人,为什么经常回答台湾问题、香港问题、经贸问题甚至国内的一些问题?许多人对此感到不解,也有一些人对外交部有意见,特别是对外交部发言人回答台湾问题有看法。
确实,外交部发言人回答的问题中有一部分是非外交问题。特别是在敏感问题期间,非外交问题的比例更高,竟达70-80%,有些新闻发布会甚至就好像是某些国内问题的专场发布会。如2000年3月21日的新闻发布会,记者共问了21个问题,其中11个是非外交问题。这给发布会的准备工作和发言人在台上表态带来了很大困难。一发言人表示,发言人表态失误,基本上都是在这部分问题上。现在各部委发言人制度逐渐完善,记者所问非外交问题少多了,但还是占一定比例。如2004年7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记者共问了十几个问题,其中仍有四个问题是非外交问题。现在,对非外交方面的问题,发言人基本上不回答,而是让记者向有关部门提问。
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由于长期以来,基本上只有外交部一家对外说话,对非外交问题,记者没有地方询问,只有求助于外交部新闻发布会。有些记者提问时就申明,他知道,他提的这个问题不是外交部发言人应该回答的问题,但由于有关部门找不到人,或某部门取消了发布会,想听听外交部对此问题的看法。有些记者提问时说,他的问题虽然非外交问题,但希望外交部发言人帮忙了解中国政府的有关立场。出于对国家和记者负责的责任感,外交部一直在向有关部委索要有关口径,尽量回答记者这方面的问题。
可能是由于习惯,也可能是因为外交部是外国记者的归口管理部门,许多部门常常也愿意通过外交部发布会这一窗口就有关问题对外表明立场。
随着各部委发言人制度的完善和地方发言人制度的普及,外交部发言人回答非外交问题的情况将会逐步减少。
有些问题虽然不属外交问题,但由于问题性质严重,已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上,影响到国家形象和利益,外交部也会向有关部门索要口径后积极作出反应,例如“非典”问题。
章启月一次在授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说:“非典”问题不属于外交部发言人答复的范围,但在当时外交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各国记者提出的20个问题中有15个是涉及“非典”的,非典已经影响了我国的声誉,进而会影响到国际对华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主动、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引导舆论,树立政府的形象。
第三章 外交部发言人之谜外交部发言人需要补“钙”吗?
有些人对外交部发言人不满,认为发言人在有些问题上表态太软,没有骨气。有一位观众说,某发言人看起来挺有阳刚之气的,但在某某问题上的表态怎么这么没有男子汉气味?有的人建议外交部发言人补补“钙”。还有人打电话来到外交部新闻司批评发言人,甚至有人指责发言人卖国。
正如前述,发言人的表态并不是个人的行为,其表态内容代表的是政府的政策和立场。对发言人的种种误解实际上涉及到对中国外交政策如何理解的问题,对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如何理解的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这已成为中国人的共识。我们国家现在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要把经济搞上去,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综合国力上去了,什么都好说。而外交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为国内经济建设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保证国内集中精力搞建设。这是一切外交工作的前提。
外交部长李肇星在与网民交谈时说,“我们的外交官都有很强的爱国情感,但有情感不同于感情用事”。外交需要斗智斗勇,不能感情用事。外交不能斗气,不能图一时之痛快,争一日之短长。一切都要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要从国力出发,要从是否有利于经济建设这一目标出发,从有利于保持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出发。否则就会失去目前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的发展机遇期。说狠话、讲气话很容易,冲动、盲干也很简单,但匹夫之勇解决不了问题。唐家璇同志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有关中国外交软和硬问题时也说,作为外交人员,既要有坚定的原则性,同时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需要适应的灵活性,应该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当然最重要的就量要全面维护好用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国际问题上,虽然中国的国力在持续上升,说话的份量在加重,但仍然应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做事要量力而行,不能头脑发热。有些人中国看到国力在一天天增长,中国国际影响在扩大,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产生了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并开始以大国的心态来看待国际事务。其实,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奉行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政策。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并不是为了当头,更何况现在并没强大到那般地步。中国经济虽然发展速度很快,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但从人均上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还是一个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中国。还有3000多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中国的国防力量、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我们不能当头,也没有资格当头。充好汉,打头阵,会引火烧身,引起不必要的对抗,从而破坏我经济建设的良好环境。我们应该意识到越是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越要低调,不能给“中国威胁论”提供靶子。
我们国家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即台湾问题。为了顺利解决台湾问题,我们需要世界各国的支持,有时,为了这一大局,不得不在一些问题上有所让步。但这绝不是软弱。
对发言人和我外交政策的误解和不满,与长期忽视国内宣传和解释工作也有很大关系。中国虽然奉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政策,但在涉及中国民族利益问题上,在国际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中国政府并没有放弃斗争,而是同西方国家进行了大量有利、有理、有节的外交战,并取得了不少重大胜利。但长期以来,外交部门一直埋头搞外交,忽视了与公众的沟通和宣传,致使外界不知道外交部在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各种想法和误解是可以理解的。一资深外交官说:“中国外交深受神秘之害,公众不知道外交在干什么,说我们是‘软骨头’。但是如果把神秘面纱揭开,告诉公众外交是怎么回事,就能争取公众的理解。”
第四章 关于其它当一个发言人需要什么素质?
新闻发言人到底需要哪些素质,现在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领导有一些要求,学者有学者的看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赵启正主任认为,作好发言人“应该在政治上思想成熟、立场正确、敢于负责;知识上内知国情、外知世界;表达上逻辑通顺、有理有节;特别要善待记者。
沈国放认为,作为外交部发言人,觉得最主要的是对祖国要忠诚,要了解和熟悉中国的国情,要掌握外交政策,还要坚持原则并有灵活善辩的能力。有一点幽默感会更好。当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应要快,这个反应应该是向正确的方向反应。最好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要掌握一点,用英文说就是“toknowsomethingabouteverything”。
有些学者认为,胜任发言人这一角色,要有渊博的学识、出口成章的口才和敏捷的思维,还要善于掌握“新闻眼”。最重要的,发言人要有驾驭现场的本领,除了客观地传达信息之外,有责任营造一个宽松的现场气氛,会“随机应变”。
有的学者认为,政府发言人应具备的首要素质,就是应该掌握新闻传播与新闻发布知识,以及面对媒体的语言艺术、心理技巧和新闻发布策划等相关知识,以确保发言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运作。
还有人认为,发言人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出口成章的口才和敏捷的思维外,在言行举止、风度仪表、气质形象等方面也应有很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