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节选) >

第7部分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节选)-第7部分

小说: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节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种符号的运用,明显强调了建筑物中轴线的位置。角楼的屋顶、檐口、体块,与中央呼应。中部和两翼连以圆券与爱奥尼亚式壁柱,使建筑外观更具空间层次和庄重气氛。  (052…053图说)草图  异国的风景,在这幅图上渐渐清晰。在青岛的这方天空下,它将折射出怎样的光华?回首前尘,像有光怪陆离的意味。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5威严的总督府(图)

  (054…055)(图说)总督府的屋顶、钟  这座钟,竟已走了百年。这石头楼,曾经是青岛胸口的伤痛。我们该做动态还是静止的把握?静静回望,沉思默想……  威严的总督府  成为青岛权力中心的象征,成为青岛近代建筑的标志  建筑的楼板采用型钢肋梁架地板,屋顶采用木构架,孟沙顶、橘红色陶土筒瓦覆面,一层走廊顶,采用了类似帆拱的装饰顶。预制红色花岗岩楼梯踏步板,木制扶手,米黄色内墙,镶黑漆木墙裙,营造了一种特有的神韵。  德国总督府的形体、质感、色彩,构成了严谨的内在联系,仿佛展现着德国人那种严谨务实的民族特性。  在艺术处理手法上,总督府建筑受16世纪文艺复兴建筑思潮的影响,表现了法国典型的宫廷纪念性建筑以及德国民间传统建筑的诸多特点。而十字拱顶、部分细部装饰,又程度不同地具有古典巴洛克风格。  沿着建筑的中轴线,主入口的前方是约100米方圆的广场。广场南端,结合地势落差约3米,拓出35米长的步行路,直通海边路堤。路南端以深入海水中的半圆形堤坝、坝上的石塔铜像,作为外部空间延续的结束。  建筑、广场、台阶、步行路、石塔,统一在同一条南北轴线上。  1906年,这座欧式建筑彻底装修完毕,德国驻青岛总督沛禄文及其胶澳租借地行政官员们,从昔日的清总兵衙门搬进了石头楼。  威严的总督府,成为当时青岛权力中心的象征,成为青岛近代建筑的标志。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5这座石头房子(图)

  (056…057)这座石头房子  见证了中国人扬眉吐气的精彩一幕:中国政府正式接收青岛  总督府门前以青岛路为中轴辐射的6条马路,形成了洋人为主的居住区域。德国高级官员的住宅、机关、洋行、旅馆,各国驻青岛领事馆,构成了以总督府为中心的行政区。以这片行政区为中心,一栋栋有相当间隔的庭院小洋楼拔地而起。著名的“八大关”别墅群由此形成。这里设施齐全,花木成荫,红瓦粉墙,空气清新,构成了青岛一道亮玉的风景线。  德国统治者修筑如此坚固的办公大楼,显然是企图长期占有,是为了实现“租用”99年的梦想。  但这一迷梦很快便落空了。  这座石头楼,作为德国驻青岛总督沛禄文的办公府第,仅仅延续了不到9年。1914年11月,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无暇东顾之机,突然出兵,强行侵占青岛。昔日的总督府,转眼间成为日本守备军司令部。德国人只得自叹“为他人做嫁衣裳”。  当日本人像德国那样继续做着长期霸占的迷梦时,逐渐觉悟的中国人民掀起了新一轮的救国热潮。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收回青岛的正当要求,但却遭到列强们的无理拒绝,引爆了全国性的五四爱国运动。青年学生走上街头,奏出了“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的时代最强音。1921年11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政府以强大的民意为后盾,迫使日本政府答应归还青岛。  这座石头房子见证了中国人扬眉吐气的精彩一幕:日本侵略者灰溜溜地离开了总督府,中国政府正式接收青岛。  昔日的总督府,更名“胶澳商埠督办公署”,中华民国的五色旗高高飘扬在这座石头楼上。饱受侵略者欺压的中国民众,以各种方式抒发着难以抑制的喜悦。青岛也因此获得了迅猛发展。  (057图说)总督府的窗、檐  看起来,德国的建筑也并非只能是德国人独有的好东西,换了一个地方,还是会得到体认,我们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地把好东西拿来呢?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5迎宾馆(图)

  (058…059)(图说)迎宾馆全景  竭尽华奢建起的这个宫殿如今还在,而德帝国的统治却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在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命运中,隐藏了多少神秘故事?  迎宾馆  堪称博览会“镇宝”之作  然而,企图灭亡中国的日本侵略者并不甘心。七七事变后,他们卷土重来,再次占领青岛。总督府成了他们谋划侵华战争罪恶的场所。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党政府接收了青岛。1949年青岛回到人民手中后,昔日的总督府成为人民政府的办公地点。  沿着景色迷人的海滨漫步,沿台阶而下,临海处有一半圆形花坛。这座花坛,就是有名的街心花园。  这个小小的花坛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里同样潜藏着一段屈辱与抗争的历史。  德国占领青岛后,曾在这里立了一座德国海军东洋舰队司令棣利司的铜像,用来纪念他率领德国舰队抢占青岛的武功。1922年青岛被收回后,这座铜像被中国政府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青岛接收纪念碑”。抗战期间,这座“纪念碑”被日寇所毁。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在这里又树立了一座“山海重光”碑。新中国成立后,扬眉吐气的青岛人民将这里建成了一座花坛,供人休闲游览。  建筑是石头的历史,是那段屈辱与抗争历史的无言见证。这座精美的石头楼,见证了一座现代化城市的百年沧桑。总督府完成了它的角色转换,逐渐从历史的前台退向后台,成为一座无言的雕塑,一声悠远的钟声,给人以永恒的警示。  青岛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而坐落于丽景如画的信号山南麓的迎宾馆,堪称博览会的“镇会”之作。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5提督楼(图)

  (060…061)这座迎宾馆是德国驻胶澳总督的官邸,俗称“提督楼”,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岛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产物。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落成于1908年。这座依山傍海、气势雄伟的建筑,在此后长达八九十年的岁月里,普通民众很难踏进它的门槛,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相当神秘的地方。在它的入口处挂有两块牌子。  最早它是德国总督的官邸,1934年国民政府把它改为迎宾馆。“迎宾馆”的称呼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青岛迎宾馆见证了内忧外患、惊涛骇浪。在这个迎宾馆中发生了很多神秘的故事。  德国占领青岛之后,迅速建立起完备的统治系统。有它的总督府,有它的总督官邸。在它的周围分布了它的法院、警察局、监狱、兵营、炮台、税务所、海关、银行、路矿公司,包括啤酒厂、胶济铁路,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德意志最高的统治体系。  总督官邸背依山麓、面朝大海,四周没有围墙,但禁止外人入内。  鲁海(青岛图书馆原馆长):本来这一块叫“青岛区”,中国人不能在此买房子,也不能在此居住。它比租界还要厉害,像上海的、天津的租界中国人也可以住,这一带不能住。原来这地方有块牌子:“私人领地,禁止入内”。  官邸建成不久,一位来自德国本土的上层人士见到后,感叹道:“官邸以威慑四方的气势坐落在坡顶,不禁使人想到波茨南皇宫的宏伟形象。”  这座皇宫般的官邸,地下一层半,地面三层,每层都很高,总体高度达30米。德国人托尔斯顿·华纳在《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一书中描写道:  “这座三层楼的建筑,气势雄伟,部分墙面饰以一块块世大的花岗石料,石面加工粗朴。浅绿和灰色的花岗石在正门的山墙上组成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墙角伸出一根粗大石柱,由之引出锚链环绕于太阳的四周。”  由于前几任胶澳总督都出身海军,所以设计风格也受其影响。山墙上塑有一条诺曼龙,诺曼龙是德国渔民放在船头上的饰物。官邸的诺曼龙,头朝西北方,也就是朝着柏林的方向。而太阳则是航海人的最爱,锚链在航海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在如此典型的德国风格之外,人们也能发现设计师吸纳了中国建筑的若干元素。  (061图说)迎宾馆内景  迎宾馆真的是个谜,那么多的争议。相对于味同嚼蜡的史书而言,这本书虽然又沉又厚,但它如此栩栩如生,豪华生动的描述读来大有意味。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5徐飞鹏(图)

  (062…063)徐飞鹏(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  他到中国搞建筑,都会受到中国的影响。一个是有地域的文化、装饰风格,包括地理气候都会对建筑有影响;另一个方面,我们经常说一些猎奇的色彩,就是人到这儿来感到这个稀奇,那个稀奇,他都会采纳一些他感觉好的东西。  北面的女儿墙,用的绿色的琉璃瓦。在女儿墙上做瓦,这个做法,本身就是中国的一个式样,中国的做法。  尽管如此,就官邸的建筑主体而言,它仍然属于德国青年派风格的经典之作。据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类似风格的建筑物在德国本土已很难见到了。  徐飞鹏:建筑师是非常优秀的,手法特别老辣,技法特别纯熟,外形的风格特征大概有两个方面,最主要的是青年风格派,就是欧洲大陆在18世纪末的时候的新兴运动,在德国叫做青年风格派,当时在德国比较时兴,同时期在青岛也流行起来了。这个建筑有好多青年风格派的装饰。另外一方面,在德国流行石头和雕塑相结合的建筑,被称为威廉时代建筑,这个建筑也反映出这方面的一些格调。  它外墙的石材大概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大小不一样,二是起鼓很大,我们叫蘑菇石。当时青年风格派的装饰特征是自然主义,他反对过去传统的严谨的中轴对称,喜欢模仿自然界的非常自由的曲线。砌墙的时候在石头方面就做得非常的随便。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5室内装饰豪华

    (064…065)这座官邸的室内装饰豪华之极    
    因为这座建筑大量使用花岗岩,费用超出原定的45万金马克,德国审计部门声言要追究设计师和建筑师的责任。这座官邸究竟花费多少钱,并没有精确的统计。然而,花岗岩显然不是超支的主要原因,官邸所用的花岗石取自青岛本地大窑沟,价格远比德国本土便宜得多。    
    首任德国总督沛禄文在1911年回国前,一直享用这幢官邸。他曾与一位清朝官吏在楼前合过影。    
    这座官邸的室内装饰豪华之极。进门后是通高两层的中央大厅,左侧是舞厅,座钟、灯饰以及伴舞用的钢琴全由德国运来,钢琴的琴键是用象牙制成的。大厅的右侧是宴会厅。宴会厅的墙俗称“金壁”,是用金绸缎包起来的。大厅南侧有个花厅,中央有喷水池,顶棚采用钢结构,横梁上有通气口,这是青岛历史上最早的钢架构件。二楼主要是总督和家人的住房,有一处颇为别致的观客。凡有客人到访,总督走近观阁,在不被来访者察觉的情形下先进行识别,以便决定是否安排会见。    
    在楼内十余间大小不一、功能不同的房间里,每一盏灯的样式都不一样,每一座壁炉也不雷同。它们也都来自德国,代表着德国当时的工艺和技术水准。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5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图)

  (066…067)1931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再度占领青岛。  这座耗资巨大、坚如磐石般的官邸,似乎没有给德国历任总督带来多少好运。首任总督只住了三年便调回国去了,继任的是海军出身的瓦尔德克。瓦尔德克也住了三年,碰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战败,日本乘机抢占了这座官邸,瓦尔德克当了俘虏。  日本有两次把这座官邸占为己有。头一次是从1914年至1922年,几任日军长官相继住在这里。主入口前的雨篷,就是日本人增建的。1922年,北洋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这座建筑的主权,此地又变为北洋政府以及后来南京政府的胶澳督办的住所。其中,曾任海军总长的毕庶澄曾携同妻妾老小住进这里。后来毕庶澄在北伐军面前当了逃兵,跑回青岛后就被枪决了。他的四姨太也从官邸的阳台上跳楼自尽。再往后,张宗昌也在此遭到暗杀。一时间,官邸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一所凶宅。  1931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再度占领青岛。这座官邸又成为日军大本营。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5这座官邸见证了历史(图)

  (068…069)鲁海:1937年,在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首先是在北平建立了华北治安委员会,当时王克敏是主任;然后又在南京成立了维新政府,梁鸿志是主任;到了1940年,汪精卫和周佛海,从重庆跑到了上海,投降了日本政府。日本政府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汉奸政府,也叫中华民国政府,所以把他们这三方,就是汪精卫、周佛海一方,维新政府一方,华北治安委员会一方,三方四个人,都召集到青岛,在这里开了一个会,成立了汗奸中央政府。还给蒋介石留了一个位子,汪精卫作为代理主席,就是想叫蒋介石还继续当主席,汉奸中央政府当时就在这里成立的。  这座官邸见证了历史。鲁海又见证了这座建筑的变迁。  年逾古稀的鲁海是一位“老青岛”。他少年时代曾在这里住过四五年。当年这座建筑被日本人用作青岛国际俱乐部。  鲁海:我父亲是国际俱乐部中国员工的总管,我父亲、母亲和我,就住在西边的两间房子里,总干事是日本人,他一家四口人,夫妻两个人还有一子一女。所以这个楼,住了他们一家四口人,还有我们一家三口人。  1945年日本投降前,鲁海目睹伪政府主席陈公博来这里避难,四周警卫森严,如临大敌。  日本投降那一刻,鲁海又目睹日本籍的国际俱乐部总干事,跪在地上收听天皇发表的投降书,目光呆滞。  抗战胜利后,美国军队进驻青岛,鲁海也目睹了国民党当局在这座官邸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