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通道-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教学和科研成绩,使得乙连续两次失掉晋升高级职称的机会。乙知道这是甲报复自己,
几次向上级反映对自己的不公平待遇,但这些反映问题的信函又都被转回到甲的手里,
更加激化了他们间的矛盾,乙的处境更艰难。终于郁愤成疾,含恨而亡。这个真实的故
事从反面证实了对人不宽容的恶劣后果。如果这位当权的甲,对无权的乙宽容一些,他
们会相处得很好,可是甲的心地狭窄,总不忘20年前的“一箭之仇”,不仅使乙付出生
命的代价,还使得甲的威信一落千丈,在郁郁的情绪中因心脏病经常发作而退居二线。
看来,待人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种做人的美德,也是理顺人与人的关系,达到和
谐一致的一种艺术。这里且不说宽容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意义,单从养生角度看,宽容还是开启健
康之门的一把钥匙。
据医学家证实,一个心地狭窄、苛求他人、自私自利的人,由于容不得他人比自己强,总是心
事忧忧,其心理常常是处于绷紧弦的紧张状态之中。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大脑与神经系统高度
兴奋,引起神经紧张,血管收缩,血压不稳定,就连消化系统也受到抑制,由此滋生出各种疾病和
心绪烦躁、怀恨报复等生理的和心理的症状。上面提到的那位甲的心脏病经常发作,恰好证实了对
人不宽容,给自己的身体造成的损害。正如俗话所说的:“害人反害己。”他总想报复别人,最后自
己也报复了自己。
生活的实践也证明,善于宽容他人的人,一般都是胸襟开阔,通达事理,智慧高超的人。他们
的思想本质正如一副对联所写的那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在这样人的眼里,能尽量回避不必要的矛盾,充分相信人的觉悟性和自律性,因此能够把“大事”
化小,“小事”化了,舒缓和化解对大脑和神经的刺激,尽量给自己营造好的心情,无忧无虑,自
然能促进身心的健康,益寿延年。
散淡超脱养天年
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几十万大军压境,心境平和的唱道:“我本是卧龙岗一
个散淡的人”,其实,即使在卧龙岗隐居期间,他也不是一个散淡的人,如果他不关注当时军阀纷
争的局面,也绝不可能作出“隆中对” 的。
古人中真正散淡的人当属陶渊明。他那首《饮酒(其五)》,就生动地表现了他“归去来”的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散淡超脱的平和心境。因此才使他产
生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悠然自
得的感受。这种散淡闲适,与诸葛亮在《诫子书》里提到的“非澹泊无以明志”中的“澹泊”不同。
“澹泊”带有“使他性”,往往是有意识控制的一种行为。而散淡则是一种心无所欲、清闲安逸、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心理状态。这是老年人非常难得的一种颐养天年的心理品质。解放后一直命
运坎坷的梁漱溟在“文革”时期也难逃劫难。在牛棚生涯时期他曾写了一首打油诗:“九儒十丐古
已有,而今又名臭老九;古之老九犹如人,今之老九不如狗;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文化有;
假如马列生今世,也要揪出满街走。”如果没有散淡宁静的心境,在那种高压的境遇里,无论如何
也是写不出这样的讽刺诗的。
要做到散淡,就要对任何事情都能坦然以待。俗话说:“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即使像
陶渊明归隐田园那样,也不会每天都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并不像为蓝色的天空
那样澄明洁净,也不如高速公路那样平坦顺畅,污浊与坎坷时不时地会光顾你。这也是事物发展的
必然。只要你能够坦然地对待,就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客观地看待环境,做到心神散淡,与世无
争。因此,当往事的阴影袭上你的心头时,你不会作茧作缚地困扰于阴霾的“围城”;当老夫妻间
发生口角时,你不会垂头丧气地怨天尤人;当子女们处事不当,带来你不满意的结果时,你不会指
责不休,懊恼气愤;当感到邻里间或朋友间的话不投机,产生意见分歧时,你更不会耿耿于怀,非
得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做到了这一步,就表明你已经“世事洞明”, 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心地坦然的高尚境界。
要做到散淡,就要有自己的生活情趣和追求。人的大脑是一个空间,除了痴呆者之外都会被
一定的事情所占据。只有当这种生活空间被高雅、闲适、平淡的生活情趣所占据时,才能真正成为
散淡的人。陶渊明之所以能够做到散淡闲适,与他寄情于田园之乐不无干系。因此必须根据自己的
兴趣、爱好,来寻求自得其乐。譬如,种花养草、养鱼养鸟、旅游观光、学习书画、收藏文物,以
及制作工艺品等。只要是你有兴趣的,都会使你沉浸于浓厚的兴趣之中,使你胸襟开阔、思想活跃、
养性怡情、乐而忘忧,成为经常保持情绪愉快、知足常乐、又自得其乐的散淡闲适的人。
清除忧愤一闪念
中学老教师胡某是个经历坎坷却又性格开朗的人。他曾在国民党军队里当过副官。1949年随部
队起义后,被分配到中学教书。他的这种经历在“肃反”、“反右”及“文革”时期,颇经受了一番
“风雨”,但他一直乐观以待,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总是乐乐和和的。许多“难友”们都很羡慕他。
“文革”后落实了政策,迎来了他的又一个春天。社会地位也明显提高,被选为市政协委员,还发
明了一套健身操,成了老年人健身的楷模。他常对人说:“不活一百岁,也得争取活到九十九。”不
料他只活到七十七岁就去见马克思了。
让大家不解的是,像他这样乐观而又注意健身的人,怎么突然发现的了癌症呢?后来他的一位
好友揭开了这个“秘密”。原来他心里有一件令他忧愤的事,那就是单位对他的不公平待遇。在他
退休前,所在单位利用他的社会影响,给单位办成很多事。可是在评定特级教师时,本来他最具备
特级教师的条件与资格,单位领导为了把这个难得的指标给自己的亲信,就中止了他的延聘,给他
办了退休手续。对此他虽然没有计较,但在潜意识里总觉得对他不公平,偶尔在心里闪烁出忧愤的
情绪。这种情绪虽说是一闪而过的,但也常常引起他的唉声叹气,触发到心灵的最痛处,有损于“气”
的贯通。显然对他的身体是有不良影响的。
清人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写道:“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按中
国的传统医学,精、气、神是生命存亡的根本,而又以“气为本”。就是说“气”是生命的原动力
的根本,“气”不畅则身不健。因此平日要“养气”,就必须防止发怒。因为发怒、忧愤,对“气”
的损害最大,故而“所忌最是怒”。
从现代医学来看,“气”,与人的生理机能、免疫功能和内分泌有一定的关系。根据流行病的资
料表明,老年人的癌症发病与生理机能的变化,免疫功能减退,内分泌失调有关。由于机体内外条
件的影响,老年人的细胞增殖时DNA在复制、转录过程中增加了差错的几率,影响DNA的构成,或
基因的调控失常,这就容易引起癌症。而那位胡老师时而发生的一闪念的忧愤,触发了心灵里的最
痛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免疫功能。再加上高龄人对肿瘤病毒的易感性增加,就造成了胡老师的
“壮志未酬”。当然,这也与胡老师的性格弱点有关。虽说他性格开朗,健身有方,但他没有摆脱
个人功利的制囿。如果他能对那种不公平待遇豁达地对待,就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一闪
念的忧愤也就不会干扰他的情绪了。
取法“中庸”心态平
《论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种儒家的处世哲学,早已深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
里,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如果老年人的养生也把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调和折衷的“中庸之道”
作为绳墨,既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又合乎科学养生健身的规律。
《礼记·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 就是说,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被
称作“中”,而表现出来而又符合常理,被称作“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 是通行天下的
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各司其职,世间万物就能生长发育。《礼记·中
庸》的这个“总纲”,从养生健身角度看,为中国传统养生之道的“节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所谓
“节养”,就是强调“中庸之道”,养生健身要有所节制,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的一种“中
和”的强身健体的养生观。
这种取法“中庸”的养生之道,能使人“节嗜欲,定心气”,乐天知命,不忧不愤,做到“不
以誉喜,不以毁怒”,心平气和,心田安逸。
要树立这种养生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予以实践。
第一, 劳与逸取乎中。所谓劳与逸就是指老年人健身时要做到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宋代文
学家欧阳修曾说:“逸豫可以亡身。”这里的“逸豫”是指安乐。意思是说适度的安乐可以健身,过
度的安乐却能伤身。因此在进行健身锻炼时,要适度,要适中,不可过度劳累,亦不可过度安逸、
懒散。有的老年人对发挥余热很有兴趣,觉得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常常是乐而忘忧或劳而忘忧。这
种精神是可贵的,但就老年人的身体讲,则多有不当。
第二,喜与怒取乎中。孔子曾用“君子不忧不愤”来赞美颜渊的高尚品德,其实,人的养生做
到“不忧不愤”也是一种良好的境界。在人的生活中,随心顺意的事,甚至令人惊喜如狂的事会遇
到,而一些让人难堪或不如意、不随心,甚至让人发怒的事也会遇到。这些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
往往会引起情绪的变化。对老年人过度的喜或怒都会伤身。这就需要做到“不忧不愤”,“定心气”,
也就是把情绪稳定到最佳状态,即“中庸状态”,做到心平气和。这就能防止因极度的兴奋而导致
行为失控,乐极而生悲,也能防止因过渡的愤怒而酿就疾病的隐患。
第三,思与怠取乎中。人届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逐渐萎缩,记忆力和思考力都处于衰退
状态。因此有的科学家主张老年人要经常地琢磨一些问题,用思索来保持自己的思考力;还要有意
识的记忆一些东西来抵制记忆力的衰退,训练和保持思维的灵活性。这无疑是同衰老作斗争的重要
措施。与此相反,有的人到了老年就不乐意思考问题,觉得这样不伤脑筋,对身体有利。其实,在
动脑筋思考和怠惰于思考之间,有一个适度的问题。思与怠的不适度都会影响养生的效果。如果思
考过度,就会使得逐渐衰退的脑波频率和振幅,与实际用脑的程度不适应而变得效率低下,反应迟
钝,加速脑细胞的退化;如果长期不用脑,脑细胞接受的刺激减少,就会使得退行性变化加快,容
易导致老年痴呆症。可见过度用脑和怠惰于用脑的后果几乎是一样的。最佳的方案是遵循“中庸之
道”,适度用脑。既不过,又无不及,才是养生的诀窍。
《礼记》说:“长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
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在养生健身领域就是指动与静、劳与逸、喜与怒、思与怠、松与紧、饱与饿
的适度结合,也就是养生健身中的“中庸之道”。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达到了“中和”的境界,既
能防“过”,又能防“不及”,保持适度的节奏,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
“牢骚太盛防肠断”
有位干部退休前工作兢兢业业,一心为公,一尘不染,绝对从他身上找不出谋私利的事;退休
后,他总觉得今不如昔,谈论起单位和社会上的一些事情来,经常是牢骚满腹,气得他血压升高,
心率过速。因此有的小青年戏称他是百分百的马列主义者,也有的称他是落后于时代的“九斤老太”。
其实,这位退休干部所发的牢骚,虽说不无偏激,可都是针对社会腐败或丑恶现象的,在一定
程度上体现了他的刚直品格和原则精神。不过对于老年人这种牢骚,正像康德说的那样,是“拿别
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有损于身体健康和良好的情绪。
牢骚是一种不满情绪,乃是人们生气、发怒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大
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意思是说,人发怒时血液上行,气血逆乱,经络阻滞,血
液淤积上部,就容易造成突发性昏厥。虽说牢骚属于初级层次的发怒,但本质上也像生气发怒一样,
给身体造成危害的。
要防止发牢骚,首先应该给自己一个定位,不要忽视退休后自己成了弱势群体的一员,已经不
能像在任时那样“叱诧风云”了。针对自己看不惯的事情发牢骚、生气,只能损害自己的身体,无
济于解决社会上的腐败或丑恶现象。因此发现问题按组织程序予以反映,只有依靠党和政府的力量
才能奏效,而且应该相信无论哪一级的问题,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最终会得到解决的。
其次,遇到令人难堪的事情,要做好“冷处理”。明人钱琦在他的《钱公良策语》中说:“人情
易发而难制者,为怒为甚。第能于怒时不遽发,而徐观理之是非,则怒可忘矣。”这里所说的制怒
之法,一是“不遽发”,即不突然发作,二是“徐理观之”,即从容冷静地观察、对待。这样就赢得
了思考和判断是非的时间,能够理智地对待,剪断了发怒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