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通道-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隔阂,因为父辈把这个子或女作为自己的希望的所在,一切都尽心竭力,甚至比亲生的
还要爱护有加。一般是到了孩子成年之后,尤其是养父母担心孩子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与他们离心离德,达不到养儿防老的目的。其实,人作为一种有感情的高级动物,长期
的感情浸染能够融化任何冷冰冰的心。只要对继子女和养子女做到一片热诚,以心换心,
没有心理上的戒备,即使养子女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会报答养育之恩的,也能够亲如
一家,不分亲疏。
二是要做到诚信以待,不回避矛盾,不遮遮掩掩。俗话说:“没有不透风地墙。”无
论是继子女还是养子女,总会逐渐透露出风声的。有的邻居专门爱传这种闲话,以表明
自己比他人高过一筹。因此,对继子女或养子女,或者在他长大成人之后像上面提到的
邻居那样,把他的身世如实地告诉他。这是对他的尊重,也是对他的考验。如果遮遮掩
掩,回避事实,反而让知道隐约内情的子女产生反感,造成关系的恶化。人贵诚信,你
对人做到诚信以待,那么你得到的回报也是诚信。这是一种人生的互等式。
三是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尽管从道义上和法律上继子女或养子女,对于尽了
抚养教育义务的继父母或养父母具有赡养的义务,但仍有的继子女和养子女提出这样或
那样的借口,不履行赡养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继父母和养父母的义务。对这类问
题就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按照《婚姻法》的规定,需要赡养的父母
(无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等),有要求子女给赡养费的权利。对于所要赡养费所发生的
纠纷,经街道有关部门调解无效后,可由法院裁决。
遗产分配水端平
日前听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已退休多年的老售货员。在
我刚读初中时,就见到过这位售货员售货。后来他在合营的副食商店售货,服务热情,
童叟无欺,因此我经常从他那里买东西。星转斗移;在一次搬迁中我们竟然住到了一个
生活小区。前几天听说这位八十高龄的老人去世了,身后却不平静。四个儿女为索要他
的房子而闹得不可开交。他退休后与老伴单独生活,老儿子结婚时没有房子就与老夫妇
一起住,单独立伙。后来老伴去世了,这位老人就跟着老儿子吃。因为老儿子一家照料
老人的几年,很让老人感动,就答应死后把现住房给老儿子一家。可是老人去世后,其
它的三个儿女要分老人的遗产,并请中介机构将此房作价8万元,每个儿女两万元平分。
其它三个儿女的理由是老人生前他们每年都给一些赡养费,因此有权利继承遗产。实际
上矛盾焦点是老人没有把一碗水端平。有的儿女他不喜欢,而对老儿子和老儿媳伶牙俐
齿,很会孝敬,令老人非常喜欢,就口头表示让老儿子继承遗产。结果身后不平静,儿
女们闹起了纷争。
从这件事来看,父母对子女一定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
都是自己的亲生儿女,都有着自己的遗传基因,尽管他们的性格不一样,修养有差别,
作为父母的责任是耐心说服,悉心帮助,不应该另眼相待的。可是有的人总是对自己的
孩子抱有成见,或许是因为某个孩子办错了事,或许是某个孩子不懂得礼貌,或许是因
为过分喜爱某个孩子而冷落了其它的孩子等,都容易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偏爱。尤其是老
年人由于性格越来越固执,特别喜欢伶牙俐齿,把老人说得晕晕忽忽的子女。如果还能
经常地给老人献殷勤,表示孝敬之心,那就会博得老人的欢心。出于这样的原因,老人
偏心某个子女,不能把一碗水端平,已经成为许多家庭兄弟姐妹纠纷的渊薮。尤其是涉
及遗产分配的问题,最容易矛盾激化,撕破了同胞的脸皮。
老年人对待子女的一视同仁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因为矛盾的双
方都有责任,不能单纯地责怪某一方。促使老人不能一视同仁的原因,有一些也是来自
儿女的一方。如有的儿女借口自家贫困,与其它的弟兄攀比,不好好地给老人赡养费;
有的儿女想方设法地从老人那里揩油,觉得是不拿白不拿;有的儿女怀疑老人把自己的
积蓄给了某个儿女,偏肥偏水,就故意拨弄是非,制造矛盾,搅得全家大乱。这对于老
人产生偏爱心理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不过,从老人的角度讲,儿女都是自己的心头肉。正如俗话说的“十指连心”。在
遗产分配上应该排除对儿女的恩恩怨怨,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即一视同仁。
有位退休的纺织女工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她喜欢儿子,就连孙子也爱如掌上明
珠。对于女儿则认为女儿出嫁是泼出去的水,根本没有将女儿列入继承遗产的范围。到
了她卧床不起时,儿媳不愿意伺候,儿子又在外经商,顾不了家,让老人受了不少的罪。
后来被女儿接回家,女儿和女婿照料得非常好,在感情慰藉和陪护上远远地超过了儿子
和儿媳。这种生动的事实教育了这位退休女工,在她临终时请来律师做了遗嘱,将自己
的遗产分给女儿一半,最后摆平了多半生的偏心。这位退休女工是经过了事实的教育,
才转变观念的。其实,根据法律规定,女儿不论是已婚还是未婚,都属于法定的第一顺
序继承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南京大学的专家在国内一些地区,如山东的农村进行实
地调查时发现,尽管大部分高龄老人的经济供养依靠儿子,但还有许多老人认为生活照
料包括衣着方面,女儿要比儿子好。特别是在老人生病需要照顾时,女儿比儿子细心,
感情又比儿媳更接近,女儿和女婿的作用都超过了儿子。这就充分证明重男轻女,不一
视同仁的旧思想已经被生动现实所击破,使得一些高龄老人不得不在事实面前转变自己
的旧观念。
老人要做到对子女一碗水端平,平时的一些感情偏斜,似乎并不重要,主要的纠葛
反映在遗产的分配上。因此老年人在临终前一定要按照法定的程序立下遗嘱,平等地对
待子女,即使是遗产分配有所偏斜,也要征得儿女们的认可,以防在自己的身后为儿女
们留下不必要的麻烦。
老有所悟篇
人生不老心不老
科学家把人的年龄划分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前者是按人的生理机能老化
的程度来计算的年龄;后者则是指人的记忆、理解、反应;对新生活的适应能力。由于
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的不同,同属于一个生理年龄段的人,其心理年龄往往有很大
的差别。
这种差别主要取决于人的积极,还是消极的心理状态。具有消极的心理状态的人一
般是觉得“人到老年万事休”,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固步自封。虽说是刚
刚进入老年人的行列,却常常是倚老卖老,总觉得来日无多,仿佛已经把一只脚迈进坟
墓。具有这种心态的人自然显得心灰意懒,老态龙钟。旷日持久,必然疾病丛生,生命
难以为继;更谈不到积极地面对生活了。
而那些持有积极的心理状态的人,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笃信“人生不老心不老”。就
是说只有心态不老,才能保持年轻人的活力。因此,心理健康是老年人长寿和安度晚年
的基础。要做到心理健康,应该树立“四心”,即“信心”、“热心”、“童心”和“宽心”。
所谓“信心”,是指对自己充满信心。叶剑英元帅在一首诗中写道:“老夫喜作黄昏
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老年风景的光彩夺目。诚然,老年人有老
年的优势,要看到这种优长。那种认为自己无用的观点首先是自己否定了自己。宋代诗
人卢梅坡写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人到老年自然有些地方不如青
年人,这是客观规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就处处不行。老年人思想成熟,学识广
博,经验丰富,洞明世事,是年轻人所不能比拟的。这就是老年人的优势,老年人的财
富,老年人的宝贵之处。只要看到了这一点,老年人就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相信自己在
社会上仍然是有用之才,仍然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来。
所谓“热心”,是指要热爱离退休后的生活,善待生活,发掘生活的潜能,保持愉
快而平和的情绪。有些离退休老人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生活的温馨方面,做出
了积极的努力。他们把下象棋,打扑克,学书法,练绘画,以及种花养鸟等行为,视为
“玩物养志”的手段,既培养了业余兴趣,又享受了惬意的生活。他们积极参与家务或
公益性的劳动,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相声艺术家常宝华在退休前,生活打理由老伴“全
包”,退休后他开始学习做饭做菜,如今已经能独立做好一桌酒席了。他们热心助人,
肯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正因为如此,他们或者在享受生活时,如同莎士比亚所说
的那样,“快乐之魂来自过程”,在闲情逸致中充分感受到生活的惬意与温馨;或者在以
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为他人作奉献时,不管奉献多少,都能感受到自我的成就感和愉悦
感。
所谓“童心”,是指要忘掉自己的年龄,要像儿童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儿童是单
纯的,他们不计较生活中的恩恩怨怨,也不知道什么是发牢骚。该吃了吃,该玩了玩。
即使有了不顺心的事,也是“像耗子那样,放下爪就忘”。如果老年人能够像清代诗人
龚自珍说的“六九童心尚未消”那样,单纯而天真地安度晚年,是非常幸福的。马克思
说过,“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他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
到愉快吗?”的确,老年人能保持一种儿童那样的单纯的心态,就常常会感到清心宁静,
无忧无虑,有助于身心健康,长寿白头。
所谓“宽心”是指宽厚心和宽容心。许多高寿者的经验证明,他们大多心胸豁达,
性格开朗,达到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人生境界。具有这种“宽心”的人,一
般是能与豁达、理解和启迪为伴的。据说有一位老农在田间劳作时,发现邻居家的一个
小青年偷他家的玉米。他只是咳了一声,警告这个小伙子有人知道他的行径,并没有把
他抓住。在老农的宽容面前,这个小伙子总觉得难为情,以后就改邪归正,再也不干这
种偷窃的事了。几年后这个小伙子还被群众选举为民兵连长。从这件事看,老农的宽容
不仅使自己少生了许多闲气,还促进了小青年的自省和转变,从而使人与人的关系达到
了和谐的统一。有的老年人火气很大,总是像“九斤老太”那样,对新鲜事物看不顺眼,
品头评足,指责贬抑,大发牢骚。诚然,任何人或任何事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对于此应
该像古人说的:“攻人之过勿太严,要思其堪受。” 这种“思其堪受”就是宽容的内涵,
并不意味着纵容迁就,而是在给其警示之后,让其获得宽松的空间,焕发其可塑性及奋
发的潜在力。每个老年人如果都能怀着一颗“宽心”对待世间的人和事,就会感到轻松
自然,无忧无虑,心静如止水,心理年龄也就显得年轻了许多,无疑对身体健康是多有
裨益的。
勤于动脑寿命长
据《生活时报》报道,科学家将73名81岁以上的老人分为勤于思考、思维迟钝和
受人监视等3组进行生命科学试验。结果表明,勤于思考组的老人血压、记忆力和寿命
都达到最佳的指标,3年后勤于思考组的老人都健在,而思维迟钝组死亡12。5%,受人
监视组死亡37。5%。另据中华医学会对老人存活率的统计,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和
无职业者的存活率为别为85%、39。6%和28%。这些数据说明,长期坚持进行脑力的锻炼,
勤于用脑,可以激活处于待命状态的脑细胞,使这些脑细胞变得更加粗壮,给大脑带来
更多的营养和氧气,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事实确也如此。许多善于用脑并且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者,大多是高寿者。著名
作家冰心、著名画家刘海粟、著名社会活动家许德珩,以及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等人都是
寿终于百岁或超越百岁的。还有一些高寿的老人,仍然能坚持写作和科学研究,如北京
大学教授季羡林九秩之龄,仍然进行科学研究,原河北省委书记李尔重在70多岁开始
写作500万言的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著名作家巴金、孙犁在80高龄时还不断发
表文章。凡此等等都雄辩地说明了“用进废退”的道理;勤于动脑的人,能够使大脑的
功能得到锻炼,促使大脑这个人体最高的指挥司令部发挥有效的指挥功能,及时调节人
体各系统的功能,达到延续生命,健康长寿的目的。
平时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但都把“运动”片面地理解为体力活动。其实,
这种“运动”还包括脑力的运动,即勤于动脑。人的大脑死亡,就使人失去了生命的价
值,同样,人的大脑健康也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大脑出了毛病,人的神经系统、内分泌
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也容易发生疾病。看来,要保持健康的身体,经常进行大脑的运
动是极为必要的。
那么应如何进行大脑的运动呢?对离退休老人来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适时必
要的:
其一,兴趣爱好要广泛。有两位老夫妻退休后就在家看孙子,整天忙忙碌碌,几乎
除了孙子对什么也不感兴趣了。几年后,孙子上了学,他们觉得无事可做,就觉得非常
的寂寞,经常吵架,心绪不佳,变得老态龙钟。他们有两个老同学也是夫妻,退休后没
有给儿女看孙子,老夫妻俩上老年大学,学画画,学书法,还共同著书立说,尤其是他
们特别爱看一些思辨性、益智性的电视节目,如,“开心辞典”、“城市平台”、“正大综
艺”等节目,对新的知识很感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