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通道-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呈现出精神衰老的现象,如思维活动迟钝,性格变得固执保守,行为动作拙笨等。
表面看来身体似乎没有什么病症,可是逐渐就会成为老年痴呆症的患者。
最近从《北京晚报》上读到洪昭光教授的《让健康伴随着您》,作者把“适量运动”
誉为健康的第二大基石。2000多年前的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阳光、空气、水
和运动,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就是说人就像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一样,离不开运动
的。许多长寿老人的长寿奥秘也雄辩地证明,人的长寿是与劳动和运动分不开的。据说
美国对千余名百岁老人进行调查证明,他们中约有73%以上的老人,是坚持经常性的力
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或运动的。我国云南有位120岁的老婆婆每天还做些喂猪、喂鸡等杂
事。可见老年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运动,对健康是极为有利的。
既然老年人的多做些家务劳动或运动对健康有利,那么是不是安排得越多越好呢?
回答是否定的。应该说老年人的劳动或运动都不可过量,要做到力所能及和巧妙安排。
人届老年,不能不服老。因为人的肌体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运行了几十年的器官
都渐渐老化,所以就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在安排运动或劳动时必须考虑自己的承受力,
量力而行,不至于过度劳累。有位老人退休后不服老,在路口当义务交通员,发挥余热。
交通警察劝他每天值班半个小时,不可过长。可是老人很有兴致,不听警察的劝说,经
常加班加点。在一次疏导交通时与一个小青年发生口角,老人突发心肌梗塞。其实这都
与劳累过度有关。要是做到适量,就不难避免这种不幸。
人届老年,一定的活动和劳动是必要的,但要安排适度。不可连续安排,应该有老
年人歇息的时间。这就涉及到巧妙安排的问题。说白了老年人做事情,不是指望他能顶
替一个劳动力干活,而是让他有个活动身子骨的机会。即使是散步也要做到有劳有逸,
安排得体。有位退休教师每天清晨打太极拳30分钟,午后到运动场地的走步机走步半
个小时,晚饭后又去居民小区散步,白天还侍弄花草。既不会劳累过度,又有利于身体
健康,益寿延年。
人的身体健康,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以精神情
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和以适应社会环境为特征的行为健康。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
彰的。他们之间的和谐结合就构成了完美的生存状态,残缺一方就会给健康的整体带来
损失。老年人的健康行为必须做到力所能及巧安排,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要强人所难。
“过犹不及也”。不量力而行的、过分的追求,就容易破坏上述三者的平衡,反倒弄巧
成拙。
“恐高”有待心理疗
据报载,近年来一些日子越过越好的老年人却产生了新的烦恼。我有一位邻居自从
退休金由劳动保险部门发放后,发给他一张借记卡。平时用钱本来可以到他家路口的柜
员机取款,可是他却每月初用借记卡把所有的退休金取出来,再存到用存折的另家银行
去。按他的说法,这样做费点事,有多少钱一目了然,心里踏实。还有位邻居的儿子给
她买了块数码挂钟,因为闹钟的时间不合适,每天在他睡早觉时就闹起来。可是他看了
半天说明书也不敢调整一下,只好等他儿子周末回来时再给他调整过来。据《成都晨报》
记者成日在成都街头的随机调查,在接受访问的20位55岁以上的老人中,不会使用
ATM、DVD等物的老人有13位,有19人根本不知道上网,不会使用手机的也有
不少。
其实这些现象就是老年人对高科技产品的“恐高症”。造成这种“恐高症”的因由,
从心理上看,是由于老年人心态的老化。有些老年人因为记忆力的衰退,习惯于轻车熟
路的人生态度,就对一些新的知识、技术都不再发生兴趣,不愿意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和
技能。而近些年特别是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应接不暇,花样不断翻新,有些老人确有赶
不上时尚的感觉。因而也就听之任之,放弃了学习。据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拥有手
机者仅占全国拥有手机总人数的0。5%,足以说明老年人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拒绝的态度。
老年人办事讲究稳妥,不干没有把握的事,更不愿意无意间招来横祸。有的人到商店划
卡购物,确有被多划卡、划错卡的事发生,费了很多周折才找回差账来。老年人则对此
敬而远之,不愿意节外生枝,而且从心理上也经不起这样节外生枝的折磨,索性不追时
尚,更为牢靠些。
从生理上看,老年人的视力、听力和反应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下降的趋势,
这就限制了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想赶潮流、追时尚,也有后顾之忧。譬如到
柜员机取款本来是极为便捷的事,可是有的老人视力不好,担心看错键,按错键,招来
更多的麻烦,只好因噎废食,采用轻车熟路的老办法。
这种“恐高症”并非顽疾,是不难疗治的。首先是加强学习。当今我们正处于知识
爆炸的年代,新知识和新技术更新很快,确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一天不学习旧知变垃
圾”的急迫感。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老年人过去熟悉的知识与技能有的
已经老化,要做到与时俱进,不落后于时代,就得及时充电,上一些科普讲习班,读一
些科普著作,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以便赶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同时,老年人常
动脑筋,勤于思考,能够提高大脑的机能,增强脑细胞的活力,有益于身体的健康。其
实,学习与动脑是相辅相成的事,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其次是敢于实践,熟能生巧。人们耳熟能详的那句吃梨子的话,很有说服力。你没
有吃过梨子怎么能知道梨子的滋味?还得亲自尝一尝。老年人使用柜员机、DVD、电脑、
手机都是一样,你不敢亲自试一试,就永远也学不会。只要敢于实践,一回生,二回熟,
而且越实践就越胆大,用不了几次就与年青人不分伯仲了。
造成老年人“恐高症”的社会原因是老年人缺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且
不说各种老年大学根本不办这类科普讲习班,就是一些新出版的科普读物,大多是年青
人“攒的”,生搬硬套,东抄西凑,作者自己就没有弄明白,就更表述不清楚,让人读
而生畏,还有些关键问题更是避而远之,你不明白,他也不明白,更让老人犯难。这就
助长了老年人“恐高症”的发展。
皓首穷经如少年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老年人的营养条件都非常好,而且很注意养生和身体的
锻炼,长寿老人日渐增多。他们属于“有闲”的群体,如何安排好晚年的生活,使得夕
阳的余辉更为光彩夺目,已经成为老年人所瞩目的问题。其中有一部分老人开始走进课
堂,如饥似渴地像小学生一样挖掘知识的源泉。
我有几位邻居就是这样。他们中有的是年轻时没有机会读大学,退休后参加了自己
喜爱的法律的自考班,奋斗了3年终于拿到了大专的文凭;有的是50年代的大学毕业
生,没有学过英语,就参加了老年大学的英语班学习;有的是想玩玩电脑就参加了电脑
学习班;有的自小就喜欢古典诗词,就参加了诗词辅导班。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老人参
加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他们的目的不同于年轻人的补学历,不带有任何的功利色彩,
完全是出于一种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求知识的努力。
应该说这种渴求知识的努力是好处多多的。一是离退休老人无论是参加那种学习都
能够学有所的,使得夕阳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这一代老人是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
国家的一代,他们在待遇低、工作累和生活条件艰苦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摸爬滚
打了几十年,形成了工作的“惯性”。离退休后常常会感到寂寞、孤独,无所事事。因
此,充分利用时间富余的特点,继续求学,能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焕发活力,使得
精神上有所寄托,晚年生活充满生气,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二是有助于开发老人的智力资源,延缓衰老。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老年人的大
脑神经细胞体的突起、分枝的数目及长度都比年轻人要多要长。而这种神经细胞的突起
和分枝是传递信息和完善大脑功能的主要载体。这就说明老年人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并没有衰老,具有较强的智能优势。要开发这种智能资源需要作两种努力。
那就是学习和发挥余热。加强学习,养成学习的习惯,能够推迟大脑的衰老,防治智力
的衰退。古人说:“用进废退。”尽管老年人有着较强的智力优势,但是如果终日不动脑,
老人的流动智力也会逐渐下降。因此,老年人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班进修,对
可发自己的智力资源是大有益处的。对于学有专长的老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
动,如搞社会调查,提出咨询意见,写作、绘画,给社会留下精神的财富,参与社会的
公益性活动,做些义务性的服务工作等,都能使老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的活动。与此
同时,老年人在接触社会的工程中,还能扩大眼界,了解社会,吸取新的知识和信息,
把老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为社会服务。
总的看来,老年人如果每天能用一定的时间来学习知识或者技能,不仅能够防止智
力衰退,提高思维的灵敏度,还能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翰墨书香宜寿长
书法艺术除了交流思想、传播知识,陶冶情操外,还有其不可忽视的保健功能。古
往今来许多书法大家的长寿事实都雄辩地证实了这一点。
智永寿终于100岁,欧阳洵寿终于85岁,虞世南寿终于81岁,柳公权寿终于88
岁,颜真卿被杀害时是76岁,文征明寿终于90岁,董其昌寿终于82岁,梁同书寿终
于92岁。至于现代长寿的书法家也不乏其例,吴昌硕活了84岁,齐白石活了97岁,
沈尹默活了89岁。曾有人对明清两代的书画家和高僧的寿命进行了统计和比较,书画
家的寿命平均为79。7岁,而高僧的寿命仅平均为67岁。这说明书画家的活动较之高僧
的修行,更有利于健康。
书法活动之所以能使人健康长寿,是有其科学依据的。从心理学方面看,我国书法
十分讲究意念,运笔之前,要求凝神静气,万虑皆息,旷怀畅情。这就使得心神安宁,
大脑中枢神经得到愉快的信息储存,心灵得到净化。正如何乔番在《心术篇》里所说的
那样:“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故书家每得以无疾而寿。”
同时,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人们在练习书法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享受。在书法中
可以寄托自己的情感与意趣,在龙飞凤舞般的挥毫时,书者能够得到美的愉悦,情感的
泼洒,其爱、其恨,尽洒笔端,从而达到静心养性,陶冶情操,净化心境的目的。
从生理方面看,书写前要求身体的姿势做到头正、挺胸、直背、肩松、足落平地,
达到血液流贯全身,使人产生有一种激人向上的内驱力。在落笔时要做到腕平、掌虚、
指实,通过臂力、腕力和指力的运作,使得气血畅通,落笔钢筋有力,气夺天工。因此,
书法的运笔过程就是人的精神、动作和呼吸的相互协调及配合的过程,能够对全身的神
经系统、内脏器官起到调适作用,使其达到平衡的最佳状态,能够起到调节情感、解除
烦恼、淡化抑郁的作用,对身心健康多有裨益。
现代医学证明,老年人练习书法对身体多有裨益。一是练习书法,乐以忘忧,宠辱
皆忘,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体无劳倦,心平气和,排除杂念,使得身体和
内心都得以放松,促进肌体的生命活力,也提高了免疫能力。
二是要持之以恒。持之以恒是从事任何事情获得成功的关键。习练书法也是如此。
每天练一两个小时,坚持数年就会很可观,很有成效。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在习练之初
就选择好自己喜爱的碑帖。由于喜爱就能做到由喜爱而不遗余力,一边观摩,揣摩其神
韵,一边走笔模仿。这样,不仅提高了书写水平,还培养了审美情趣,陶冶了性情,促
进了身心健康。
夕阳暮雨情更浓
我们不难从报章上读到一些离退休老人关心下一代的故事,其精神境界实在值得钦
佩。有位77岁的王化民老人,1975年离休时没有在城市里安家,也没有跟随儿女在城
里享清福,而是到一个较为落后的小山村落了户。他见到村里的一些青年人胸无大志,
只满足于做个小工,赚点小钱,就向村里承包了6亩果园,并动员了几个青年和他一起
干。实际上他是想借此来带动青年们立志创业,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经过几年的奋斗,
他们的年收入达6000元以上。王化民老人又鼓励这几个青年自己去独立经营,在他的
帮助指导下这些青年都成了年收入达2万余万的“万元户”。不仅如此,老王还把自己
的果园发展成“果、菜、粮”立体的复合型经济园,综合效应更为突出。他深知自己富
起来全凭党的政策好,并以自己的行动回报了党的关怀。他把自家的果园作为村小学的
学农基地,让学校把农技课搬到他的果园来上,还亲自给学生们讲课;他在村里办起了
图书馆,自费购买了几百本图书供青少年阅读;他对于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均予以
奖励性资助,使得11名学生免于辍学,24名学生顺利升学。在他离休的20多年间,
先后拿出了两三万元,资助了村里的特困生80多人次。可是他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苦的
生活,住的还是20多年前的旧房子,用的还是旧式的家具,老伴患有白内障、脑血栓,
治病花去了很多钱,仍是初衷不改,每年到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