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轩五的育儿经 >

第4部分

轩五的育儿经-第4部分

小说: 轩五的育儿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购买,对此我们不必太在意。因为孩子的消化能力是有限的,用任何一种合格奶制品喂养,都可以保证孩子正常地生长发育。


第二章 不同时期孩子护养的要点新生儿的护养(2)

  新生儿衣着    

  新生儿的衣着,以柔软且吸水性好的旧棉布拆洗干净做成的为好,宽松而使四肢活动不受限制。    

  《政治准绳·儿童论》说:“初生儿出月,必须入襁褓,襁褓之道,必须得宜。”所谓襁褓,即用棉布做成的被、毯,以包裹新生儿。古人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观察到,新生儿初离母腹,从体态上常保持胚胎时姿势,四肢屈肌较紧张,故“宜绑缚令卧”,使其四肢舒展。新生儿神气怯弱,突然听到巨声异响,会引起气血紊乱而惊惕,所以襁褓一定要得宜,使其肢体舒适固定,才可避免或减少外界刺激的不良影响。    

  同时,《诸病源候论·养儿童候》也指出:“儿童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弱,便宜损伤。”新生儿离开母体后,需要逐渐适应外界寒暖的变化,需要自己调节体温,如果这时给孩子暖衣厚被,孩子要调节体温就要出汗,因体液过多地消耗,就不能适应寒冷刺激。让孩子多见风日,以增强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古人还认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则令中风寒。从秋习之,以渐稍寒,如此则必耐寒。”强调了“薄衣”的习惯应从秋天开始,慢慢适应,到冬季再略加衣服即可,这样既可锻炼孩子的耐寒力,又不致使其受风寒。    

  在提倡“薄衣”的同时,古人又提出了孩子穿着方式的观点。《小儿病源方论》中的“养子十法”中提到: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    

  一、要背暖    

  背部是诸阳经汇聚之处,喜温恶凉,寒、风之邪最易侵犯而致病,所以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机会。所谓“适当温暖”,也就是说不可“过暖”,过暖则孩子背部出汗多,出汗多反致背湿凉,易招致风寒湿等病邪侵入而生疾病。    

  二、要肚暖    

  肚子是脾胃之所,所以,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稳定地运转,影响到母乳的消化吸收,且不能把营养物质有效送至全身各个器官组织。另外,中医还认为,脾胃与免疫功能有关,对于疾病的预防有其特别的重要性。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重要的一环,孩子睡觉时围上肚兜,就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三、要足暖    

  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能够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中国古代养生家、道家等也常劝人“每晚临睡前按摩足心(涌泉穴)百余下”,这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要头凉    

  头为诸阳汇聚之处,喜凉恶热。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三分之一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则会心烦头晕而神昏,所以中医认为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如果孩子保持头凉、足暖,则必定神清气爽,气血循环顺畅。    

  五、要心胸凉    

  穿着不要过于厚重臃肿,以免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中医认为“心属丙火”,穿着过厚,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肺为华盖”,肺就像两片叶子,它的正常撑展,才能发挥 “宣发”、“肃降”的功能。    

  另外,中医还讲究“戒养儿童,慎护风池”认为平时应该避免风寒之邪直犯风池。再就是睡觉时,母亲口鼻的气体不要直吹孩子囟门,否则风寒之邪侵袭,易使孩子鼻塞声重,吮乳口松,啼哭不安。睡中也不可使被子遮住孩子头面,以免影响呼吸新鲜空气。    

  冬季天寒时,烤孩子衣服,不要趁热穿在身上,须凉片刻,以温为宜。    

  古人这些细致慎护、切实可行的育儿经验,的确值得继承和效法。


第二章 不同时期孩子护养的要点新生儿的护养(3)

  新生儿得病慎用药    

  新生儿虽然从母体获得免疫能力,但是他们的免疫力和屏障能力不足,患病后反应性差,感染容易扩散,死亡率比其他时候高。许多疾病,如畸形、窒息、黄疸、破伤风、脐部疾患等,大多与护理的不当有关。    

  因此,喂养、保温、隔离消毒、细心护理等都特别重要。如喂养不当,会造成孩子吐奶、溢奶,甚至消化不良;保温不好,会使孩子受寒着凉而感冒、发烧,重者会造成抽风;消毒不好,会造成孩子腹泻或口疮;护理不好,会使孩子的皮肤受损伤,造成臀红等。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痛苦。    

  新生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不仅衣食宜调摄,服药施针更当审慎。新生儿除吸乳外的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而睡中面色常有乍红乍白,或有皱眉、咧嘴、收口等表情变化,俗称“弄相”,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而非病态。父母切不可误以为病,延医诊治,汤药叠进,使孩子柔脆之胃肠,妄受药攻。    

  至于针灸,也如《千金要方》所说:“儿童新生无疾,慎不可针灸之,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脉,是以害于儿童也。”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也指出:“凡有微疾,不用仓忙,但令乳母戒油腻荤酒,能得乳汁清和,一二日间,不药自愈。”    

  对于新生儿用药和针灸问题,应以有病无病为根据,既不可有病而贻误病机,又不可无病而妄伐正气。总之,宜以细心详辨、谨慎从事为要。


第二章 不同时期孩子护养的要点婴儿期的护养(1)

  从生后28天到1岁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特别迅速,生机蓬勃。所以也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为人生中第一个飞跃期(第二个飞跃期为青春期)。这个时期所需要的营养也多,必须从单纯的母乳喂养逐步增添辅食,以保证婴儿体格成长的需要。但由于婴儿脏腑尚嫩,尤其是“脾常不足”,肺卫功能也差,饮食、寒温等方面应该继续注意调护。    

  发育特征    

  体格发育方面    

  新生儿刚出生时的平均体重是3千克,出生后头6个月体重增长要快些,平均每月长600克;6个月至1岁每月平均长500克;一般周岁时的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身长增长至1。5倍。    

  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身长是50厘米,第一年大约可以长25厘米,所以到1周岁的孩子身长大约是75厘米左右,以后大约每年平均长5厘米。    

  囟门闭合一般多指大(前)囟门闭合时间,正常是在1岁~1岁半。囟门闭合过早或过晚都不好。    

  孩子的牙齿代表着消化系统和骨骼的发育情况,一般孩子在6~7个月时出乳牙,先出下中切牙,随后出上中切牙,再出上侧切牙,约1岁末出下侧切牙,这时一般共有8颗乳牙。孩子的食量增大。    

  语言方面    

  婴儿一般2~3个月会笑;4个月会笑出声音;5~6个月开始能无意识地喃喃发出单音如“爸”、“妈”;7~8个月时能发出复音,如“爸爸”、“妈妈”等;10个月以上能懂得比较复杂的词义。    

  快到1岁的孩子逐渐能懂得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分辨父母与外人了;逐渐懂得语言是人与人联系的工具,呼唤他的名字,会循声转头;对他说再见时,会摆手或是点头示意。    

  虽然有的孩子能听懂大人说的话,但到1岁时,什么也不会说的婴儿也不少见。说话少的孩子,智力不一定不高,满周岁的孩子不会说话也不用着急。    

  动作方面    

  新生儿的动作是无规律、不协调的。    

  出生30天后,婴儿的眼睛仍看不清东西,但表情却很丰富。醒着的时间变长,发笑的次数与日俱增,手脚活动频繁;两个月时,婴儿眼睛能看清东西了,能把拳头放到嘴里吮吸,并能“呀、呀”自语,脚蹬被子的力气也越来越大;3个月时,婴儿身体的活动更加频繁,眼睛和耳朵的功能与手脚的运动能够逐渐开始协调了;到5个月,俯卧时开始抬起头来;6个月,会独坐,会翻身;9个月,会爬,会扶着栏杆站立;1岁时,能独自站立。


第二章 不同时期孩子护养的要点婴儿期的护养(2)

  婴儿哺乳    

  哺乳和饮食是孩子保育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古人反复地告诫人们“小儿脾胃脆薄”,必须有规律地哺乳,有节制地喂食。    

  历代医家都十分强调喂乳不要过量,如“宁饥勿饱”、“殊不知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若要小儿安,须受三分饥与寒”。    

  3个月以内的婴儿,每3小时喂一次,夜间停一次;3~5个月,每3个半小时喂一次;5个月以后,每4小时喂一次。每次喂奶15~20分钟, 但应根据婴儿个体体质的不同以及发育的需要灵活掌握。不能令孩子过饱或是过饥,过饱则吐溢,严重时则损伤脾胃而成疾病;过饥则啼哭不宁,时间久了则影响营养的摄取吸收,妨碍健康和发育。    

  母亲如何判断孩子吃得饱不饱    

  首先,看乳房胀满的情况和听婴儿下咽的声音。吃奶的婴儿平均每吸吮2~3次可以听到咽下一大口,如果连续吃15分钟就可以说孩子吃饱了。如果光吸不咽或咽少,说明奶量不足。    

  其次,观察孩子吃奶后是否有满足感。如喂饱后孩子对你笑,或者不哭了,或马上安静入睡,说明孩子吃饱了。如果孩子吃奶后还哭,或者咬着奶头不放,或者睡不到两小时就醒,都说明奶量不足。    

  另外,还可以注意孩子大小便次数。每天尿8~9次,大便3~4次,呈金黄色稠便,说明奶量足;孩子尿不多,大便少,呈绿色稀便,说明奶量不足。    

  最后,看孩子体重的增减。体重的增减最能说明问题。足月新生儿头一个月平均每天增加体重25克,第一个月体重增加750克,第二个月增加600克。如果孩子体重增加过少,要么有病,要么喂养不当。喂奶不足或奶水太稀导致营养不足也是体重不增的原因之一。    

  如果掌握了以上几点,就能把孩子喂好了。当然,哺乳期乳母应多食蛋类、豆类、蔬菜、水果,以保持乳汁的营养成分,同时应注意生活起居和精神等方面的调节。


第二章 不同时期孩子护养的要点婴儿期的护养(3)

  给婴儿添加辅食    

  为了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补给辅食很重要,一般先从小量开始,切忌增量过速。    

  关于开始添加辅食的时间,绝大多数医家主张“儿童四五个月,只与乳吃,半年以后宜煎陈米稀粥,取粥时时与之,十月以后,渐与稀粥烂饭,以助中气,自然易养少病”。这说明孩子半岁以前,仍应以吃奶为主;6个月左右时,除喂奶外,可以逐渐增加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米粉、藕粉、蛋黄、菜泥等;10个月以后,逐渐给予稀粥烂饭。    

  给孩子喂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制备乳液的用具需要煮沸消毒。    

  2。 喂乳不可过快,但也不可过慢。    

  3。 喂后轻拍背部几分钟,使吸入的空气溢出。    

  4。 不要喂食过多。婴儿消化力不强,食入过多可致消化不良。    

  5。 不要喂食过少。食量不足,乳液过稀,或为了避免消化不良而未补足热量及蛋白质,日久可成体形消瘦且抵抗力低下。    

  总之,喂养要质、量并重,要多样化,切忌单一,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获得全面营养。这也是防止多种常见病的重要一环。


第二章 不同时期孩子护养的要点婴儿期的护养(4)

  精神调养    

  精神调养是孩子保健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古人认为,孩子精神怯弱,易受惊吓,往往引起病变,所以《育婴家秘》说:“凡儿童嬉戏,不可妄指它物作虫作蛇,儿童啼哭,不可令装扮欺诈,以止其啼,使神志昏乱,心小胆怯成客杵也。”所谓“客杵”,是指因突然强烈的意外刺激而引起的精神失调,轻则哭闹,夜卧不安;重则抽搐,其状似病。


第二章 不同时期孩子护养的要点婴儿期的护养(5)

  婴儿睡眠    

  睡眠是保证婴儿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孩子需要较多的睡眠时间,随年龄长幼而有所不同。在第一章“孩子的睡眠”部分,我已讲了正常孩子的睡眠时间。要保证足够的睡眠,需做到四点。    

  一、给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    

  入睡前不要逗引孩子玩笑,以免其过度兴奋而不易入睡;培养孩子自动入睡的习惯,尽量避免抱在怀中抖动及口含乳头等入睡方法。    

  二、给孩子得当的饮食    

  有些孩子因为白天吃得过多,胃肠胀饱,到入睡前还有较多食物积存,造成晚上睡眠不安,这正是中医所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晚饭要少吃,让孩子胃肠在睡眠时得以充分的休息。也有的孩子因平时吃了不易消化的寒凉食物,造成寒凉内积,到了晚上入睡后出现半夜突然惊哭的现象,对此父母也要特别注意。    

  三、给孩子平和的环境    

  有些婴儿白天看到异物、听到异声,会受到一定的精神刺激,也会影响睡眠。所以,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孩子的精神调养也是极为重要的。    

  四、给孩子薄厚适当的被子    

  夜晚睡眠时,正是阴气渐盛、阳气始衰的时候,孩子自身阳气不足,特别容易出汗,尤其是给孩子盖的被子过厚时,孩子因为过热盖不住被子,就会踢开被子而露在外面,此时如果父母不能及时给孩子盖好被子,孩子特别容易受风寒而患病。    

  所以,要保证孩子的睡眠,除了时间以外,还要在护理、饮食等多方面加以保证才行。


第二章 不同时期孩子护养的要点婴儿期的护养(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