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451-温州富姐 >

第1部分

4451-温州富姐-第1部分

小说: 4451-温州富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丽的事业 美丽的人生    
    (代自序)    
    本书所写的对象全是温州青年女性企业家,亦即书题所标示的“温州富姐”。在这些“富姐”里头,著者不仅描写了她们那艰辛的创业史,而且还第一次较为详细地采写了她们那丰富多彩的情感史(包括爱情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等),以及同她们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社会交往史。    
    在当今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一个权威出版社如此高瞻远瞩地做出这样一个不含金钱交换关系的举措,以切实支持撰写关于企业家的纪实文学,我认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且,这也是温州企业家自身创业传记的出版事宜,首次荣幸地得到出版业界大力支持的一件盛事。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温州民营经济崛起在中国社会的前沿。在这群勤劳智慧的温州人里头,客观地说,温州女性的身影自然是离不了。只不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新闻媒介里过多地关注温州的男性企业家,而温州的女性则往往退居幕后,尤其在她们不足以曝光的时候,为了更加衬托出男人们那“红花”的荣光,而往往甘做“绿叶”,以至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们显得不是那么有名罢了。    
    但另一方面,也就在最早发展起来的温州企业当中,仍有一大批在台前奋力拼搏、不甘居后的女强人,她们与温州男性企业家一样,为温州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而且,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温州女性企业家更以自己独有的优势,如灵敏细腻的感触,柔韧持久的作派,灵活多变的交际手段等等,尽可能地去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便赢得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空,而不是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正孜孜不倦地在努力着。    
    这当然是耐人寻味的。然而,本书所写的,却不是这些已经具备了一定经济实力的女性投资者,而是原来大多比上述人们所艳羡者的起步绝对要“寒碜”得多,而且几乎可说是纯粹的“白手起家”者。她们往往以极其少量的资金为起点,进行了适合于她们自身特点的创业,实实在在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事业之路。她们的辛劳,她们的坚强,她们的荣耀……著者在采访过程当中,不时被感动着,叹服着。    
    事实上,经过这样“白手起家”的“温州富姐”,在温州,自然还有很多很多,书中所写的这5位“富姐”,只是温州大量女商人中颇具代表性的而已。诚然,本书所称的“富姐”,也和平时人们头脑中定格了的一些通过不大光彩的方式成为“富姐”的截然不同,至少目前是如此(著者衷心希望入选此书的这几位传主能禁得起时间的考验)。所有这些,本书都将会以她们自述的形式去阐明。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她们的文化层次大多不是很高,但她们的创业精神和经营技巧,对所有立志独立创业的青年人都是极具启迪意义的。    
    至于采访对象的遴选,著者是通过有关部门的推荐和凭借自身对她们现有各方面情况的了解,从而做出判断和“铆定”的。在这里,对于企业不追求其最大,但是尽量在避开相同行业的前提下,看到那是处于上升状态而不是走下坡路的;而且,这些企业的经营者也是为社会做了一定贡献的。从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她们的事业是美丽的,她们的人生也是美丽的。    
    著者曾经身为温州主流媒体记者、编辑,虽然此前也曾对温州一些企业家做过专访,但我深知,那自然还都谈不上对神奇的温州经济现象和奇妙的温州人文现象有过多少系统的研究;就是现在,我仍然不敢说对之已经有了深入的观察。但聊可一说的,对此,我至少也是较为深入而恰切地去观照了一番的。采访时,从她们对往事的回忆里,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些企业家的细腻而大气,宽柔而强悍,敏感而爽朗……而且,也只有通过较为深入的采访工作,我们才会发现她们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无助,尽管她们现在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么从容不迫和精明强干。这些在本书里都将有所涉及。只是著者得承认,由于时间匆遽,所写的又系“真人真事”,以这众所周知且不难理解的原因,其缺陷诚然是难免的;同时,这也是著者所深感缺憾的。因此,著者诚挚地请求读者朋友提出切实的批评和斠正。    
    临了,著者还有必要对本书之所以名叫“富姐”,做一简单的诠解。“富”,自然是可理解为物质方面的财富;但同时,我们也知道,“富”还可指精神方面的财富,尤其是为社会创造出财富的,那就更是“富”了。书中的一些相关情节,似乎足以说明这一切。    
    阿 袁    
    自序于温州江心塔畔    
    甲申春日离温返京前夕


第一部分阿袁简介 

    阿袁简介     
    阿袁,浙江温州人,上世纪70年代生。曾任温州主流媒体及北京国家级媒体记者、编辑。现为一国家级出版社编辑。 已著有《又新集》(格律诗词集)、《名家评点三百首》、《诗词正韵》、《药愚对韵》、《五斗门人诗话》及长篇章回体小说《裸眼》等多部,约110余万字。 目前,阿袁已多次获取全国性奖项,并被收入多种名典名录。     
    


第一部分所谓“丁克家庭”的生活

    从一个朋友在市区江滨路举办的Party上归来,时间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但我不想马上就回家,而是去了我心爱的雪歌公司办公室,看看秘书给我收集整理的销售报表和设计师们近日设计的最新服装款式的设计稿。我往往会在那上面提笔写上几个字,然后考虑下一步该做些什么了。可以说,这样的“工作程序”,我都习以为常了。    
    我在任董事长兼设计总监的浙江雪歌服饰有限公司里的年头,已经不算短了。看着经过我自己一手打造的企业,我从内心里挚爱她,就像人们爱抚自己心爱的宝贝孩子一样。    
    这里,我想附带提一下的,是我到现在还没有准备生养孩子呢。由于工作太忙等原因,我这个被外人看来极其温柔美丽,而且已经是年过30的女人,却仍在和我的先生过着所谓“丁克家庭”的生活。    
    在一些人的眼里,我被称为“美女企业家”、“美女设计师”,对此,我不置可否,最多,也只能是表示一笑而已。因为只要是无伤大雅,这正像人们叫我陈总、陈董一样,在一个范围内,反正人们知道所指者是谁就行了。我想,我是用不着为这些事牵肠挂肚的。    
    但我确实是那么小巧玲珑、温柔善良,按理说,许多人必然会觉得贤妻良母更符合我的性格,或许可以这样说,我那小鸟依人的模样,作为家庭主妇,也许更能契合人们对我的想像。但我要告诉人们的,我自然是不会失去女人本性中应有的温柔和善良的;只是在创业方面,我想我也不应该落后于人吧。    
    但是,今晚我实在是疲倦得很。在董事长办公室旁边那间休息室里的梳妆台前,我更是见到了自己的一副憔悴兮兮的模样,这时候,我已经没有了今天出去时那急切地要补一下妆的欲望了。    
    我关了灯出来,到了大街上,看到夜行的人们已经不多了。我抬头看了看天上正在闪烁着的星星,星星也没有丝毫怜惜地对着我发着幽冷幽冷的亮光。    
    我拖着一身的疲惫回到了家。看着家里那静谧得几乎有些冷寂的家居时,我的心里便又油然想起了那首深得我心的“小曲儿”《雪歌:美丽的诗意设计》:    
    蓝天 无字的诗篇/碧海 动感的画卷/白云 如梦的预言/刹那间 读懂了斑斓色彩的真谛/读白云 读碧海 读蓝天/让我们 心和心贴得更近些/情与情结得更真些/如风、如雪、如歌般的思念/相约年轻的都市白领/相约时尚 更相约大自然/今生 永远不会再更变/只为 只为那/我们 心心相印的诺言——/飘逸、简约、优雅、浪漫!    
    这是一位诗人那天在采访我的时候,兴之所至,随手给我雪歌公司写的。    
    我觉得这些句子所喷发出来的灵感,有时是极能见出一个人的艺术天分的,一如我自己所从事的服装设计。但在这时候,我却想说,我有时会就着它那内在的韵律,稍微扬扬我那随风飘逸、柔软中带着鲜润光泽的一头长发,坐在我房间里的梳妆台前,用右手支起下巴,想想公司最近的进展情况。同时,小声地哼上一遍这首颇能彰显我雪歌公司内涵的小曲儿,我沉重、疲惫的心就会轻松了许多。事实上,在更多的时候我都会伴随着这小曲儿曼妙悠扬的韵律,很快地将全身心的疲劳褪洗净尽,从而得以酣然入梦。待到一觉醒来,知道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我便再次投入到紧张而又繁忙的工作中去。    
    正像温州许多成功男人在创业前期得吃很多苦头一样,说实在的,我的创业史也是写满了许许多多的挫折和磨难,从而有了现在这一份被人们所看好的产业。    
    1970年6月份,我出生在温州市区龟湖路一个小商人的家庭。在我之前有一位姐姐,大我两岁;而弟弟阿军,则比我小两岁。    
    说来有趣,当时不知道怎么搞的,我的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却是1969年呢,这也许是为了当时登记户口的方便而“制作”的吧。现在想来,真的还是感到有些好笑和滑稽。但我的户口簿上的名字却是叫陈红。    
    那时候,温州不像现在这么有名,许多方面和全国其他城市相比,也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即便是做小生意什么的,也不会像现在一样光明正大地去做。就是赚了钱了,也很少有人去张扬的,更不会像现在这样被人有意无意地公布出去。    
    那时候,我老爸他们搞的电器生意,我当时并不是特别喜欢,因为我真正的爱好是在服饰方面。当然,那时是不叫服饰的,而是称为服装。    
    因此,我这样的一种商人家庭环境,和我以后所从事的事业的成长,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直接的必然联系。    
    虽然说是这样,但是,我爸那份敬业精神和他那种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我妈温柔待人的做事方式和对一些弱者所富有的同情心,却都已经毫不迟疑地遗传给了我。对我来说,这可是一笔极其丰饶的财富,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1986年夏天,我从温州第六中学的纺织工艺专业毕业。之所以读这样一个专业,和我的爱好是大有关系的。我依然记得我比这还要早些年的时候,虽然不敢说就具有了对色彩的天然的敏感,和以后历练出来的对色彩准确的把握能力了,但在那时,肯定可以说是很有感觉的。我平时爱对布料和衣服琢磨的习惯,可谓是由来已久的。


第一部分许多朋友见到了

    就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非常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了。一些看起来很普通的衣服,我会凝神盯着它看好久,而且在看过之后,我就想着给它来个别有风味的搭配。这样,穿在了身上,我不但会有别样的感觉,而且会有一种自己创新后才能感受得到的快乐。    
    许多朋友见到了,觉得这样搭配出来的风格迥然不同,自然就会对我基于服饰的能力把握而大大地惊讶。尤其是人们看到一些被遗弃的布头,经过我那一番精心的拼凑加工,就能变成了做背心、做书包的好材料,就更为赞叹了。    
    那时的生活条件不允许我们有很多很多的钱,去买自己想要买的衣服,而且衣服的色彩也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彩。所以,一年当中能有一两回购买全新的衣服,不光是我,即便是对所有的女孩子来说,都是最大的快乐了。    
    而我妈在把衣服给我买回来的时候,我总爱在它的上面搞一些小设计,比如加一些小花边啦,来一个小缀子啦,等等,来加强它外在的美感。我妈看着也很高兴,感觉到经过了我的这一折腾,确实比原来的漂亮别致多了。我受到了称赞,心中也着实高兴,这样一来,更激发了我借助难得的买新衣服的机会,自己给它重新设计一番的兴致,那真是其乐无穷的事啊。    
    同时,我还爱自己动手来做影集。我用一条长长的钢丝绳子,把它圈成了一个镜框模样,然后又在它的外头镶上一些漂亮的花边儿。许多大人看了,就都问我是从哪儿买来的,我说是自己做的,他们就感叹着说,想不到这孩子倒是还挺有创意的呢。    
    而我那时候还没有照相机,就去附近照相馆里,用一小时一毛钱的租金把它租借了过来。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去拍照了,照出来的效果也是很好的。隔壁邻居又把我夸了一通,我真是感到好得意哟。当时那种得意洋洋的心理,现在想起来,还是挺甜蜜的呢。    
    但是,我更喜欢在服装上搞些有创意的设计,而那成品一出来,就又受到了许多人的鼓励和赞扬。因此,我在服装方面那爱钻研的本性,就在这无形当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    
    那时候,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叫喇叭裤的服饰,也就是在裤管的下端,做成了不成比例的奇宽模样,宛如一个大喇叭的形状,这正好吻合了当时爱美爱时尚一族青年的展露心理。    
    当时在我家附近的温州服装店,除了山后街的一间比较有名以外,还有山前街的一家也比较出名。他们做工较为精细,而且服务态度也还不错。所以,许多人都争相来做衣服,为自己,也为孩子好欢欢喜喜地度上一个祥和的新年,或者是一个快乐的节日。    
    其中就有一次,我在我妈给我撕布做新衣服的时候,跑到了山后街的一间比较有名的服装店里等候。因为每到年终的时候,许多家庭多会来做衣服,所以越是有名的服装店,它的生意就越是红火,师傅也就会越是忙碌,如果你不去“盯”着,催着,那就很难说会到什么时候才能给你做得出来了。    
    那天晚上,我进去一看,果然不出所料,许多人都在等候着了。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