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我的大学四年-70后的美院经 >

第32部分

我的大学四年-70后的美院经-第32部分

小说: 我的大学四年-70后的美院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牛扑webnop搜集整理    
  
  
  《我的大学四年--70后的美院经历》    第49节 
作者: 石韵zhouhuiying 
         
  我们找齐同学,这倒比较好办,只要看见戴大斗笠的就是,除了我们,没人在这个季节戴着斗笠出行,何况是一米多直径的大斗笠。点了点人数,一个不少,就一块儿向火车站走去。 
  上车之前,在小吃街上买了些食品。火车上的饭菜实在是不敢恭维,跟猪食似的,价格却抵得上酒店的大餐,我们也就不想吃那些饲料了,还是买点儿东西凑合凑合吧。 
  到了车上,把行李一放,我就和江涛、陶拥军他们把吃的摆了一桌子,一人抱着一瓶啤酒开始喝。方瑾、朱筠不喝酒,就抓着吃东西,有一搭没一搭地和我们聊着天。 
  喝完了,聊累了,就坐着睡觉。我们故意选了趟慢车,这样就省下旅馆钱了,正好在凌晨抵达绍兴。 
  我们走出绍兴车站的时候,懒惰的太阳还未升起,天色刚刚有些微明,正是黑夜与白天交替的时候。绍兴的火车站处在市郊,出来不多远,就是片菜地。我们沿着大路向南走,约走了大半个小时,就进入了市区。 

  绍兴是座文化名城,城市规模虽然不大,但历史、文化遗迹到处都是。我们沿着大街走不多远,就有指示牌显示旁边有什么什么遗址,走不了几步,又有指示,实在是有些看不过来。 
  正是清晨的时候,街上行人并不多,有勤劳的清洁工在“沙沙”地扫着街道,也有些卖早点的小贩开始摆摊营业。我们坐下来,随便吃了点早餐,觉得天气有些寒冷,可能跟我们一宿没睡好有关系。吃完早点后,太阳才刚刚露出头来,阳光将这座颇具江南韵味的城市盖上了一层绯红。 
  接着往前走,就看见有座石头牌坊竖在马路中央,牌坊的造型十分简单,这样的石牌坊在江南有很多,杭州就有好几座。走近了,看见牌坊上刻着“古轩亭口”四个大字,方才知道,这座极其普通的石牌坊就是鼎鼎大名的古轩亭口,也就是巾帼英雄秋瑾就义的地方,在鲁迅先生的作品《药》中描写的蘸人血馒头的地方。牌坊横亘在南北大街上,往来车辆、行人都必须绕着它走,初升的太阳将光辉洒落在上面,显得有些神秘。我们一想到刽子手就是在这里砍下了秋瑾的人头,就有些不寒而栗。 

  再往前走,没几步远,就又看见一个指示牌,显示周恩来故居在东面的胡同里。我们离开大路,拐进小巷,看见座青砖的大门,旁边墙上有块石碑,写着“周恩来故居”字样。其实这应该叫做“周恩来祖居”,因为周总理出生于江苏淮安,这儿是他的爷爷、父亲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他的父亲后来迁居于淮安。周恩来的祖辈显然是大户人家,故居几重几进的房屋,前面是厅堂,后面是居住的场所,还有花园,尽管不是太大。 

  在周恩来故居游览了一番,费了好长时间,因宅院太大。出来之后,又回到那条大街上,接着沿街前行,直到尽头,看见右面有条小河,走到桥头上,映入眼帘的显然是番水乡景象。河面上有许多往来穿梭的乌篷船,艄公带着一顶绍兴人特有的毡帽,用脚划着桨,用手摇着橹,橹桨发出“吱拗吱拗”的声响。河的两边是传统的江南民居,有些住家挂着红红的灯笼,每家每户都有埠头,有石阶通到水面,有几位大嫂就在石阶上漂洗着家人的衣物。 

  欣赏了一阵绍兴风光,沿着这条大路往东走,不多远就看见一座不大的门面,还是那种上门板的铺面,低矮的平房,黑色的瓦片,门口有个黑底的招牌,大大的四个字:“咸亨酒店”,我们看看表,十一点多了,就一起走了进去。 
  来绍兴之前,我就想到这儿来,不过,我真怕哪位领导心血来潮,将咸亨酒店改造成一座星级宾馆,如苏州“得月楼”的例子。还好,咸亨酒店至今还保留着那种草根文化,也没什么装修,入口处是结账的柜台,大概孔乙几就是站在这儿,手指张开,捂着那盘茴香豆说:“多乎哉?不多矣!” 
  小店分里外两间屋,有门洞相通,都不大。屋里摆设着方桌、条凳,也没几张桌子,都是红油的木头桌面。坐在里面的大多都是些下层人士,有挑着担子进城卖菜的农民,有戴着毡帽的艄公,有休闲的普通市民......大家就歪七斜八地坐在凳子上,有些人还把脚踩在上面,每人面前摆着一个粗瓷大碗,里面是黑乎乎的绍兴老酒。我们几个人找了张桌子坐下,也没有菜单和服务员,买东西需要到柜台去点。到柜台看看,也没什么可吃的东西,都是些绍兴小吃,我们点了几样:老酒和茴香豆是必需的,要不,来这儿干吗?另外,又点了油炸臭豆腐、煮花生米、卤豆腐干等几样,看看,也实在点不出什么来了,这个店里就供应这么些东西。 

  老酒就用竹筒的提子打在粗瓷大碗里,其余东西就盛在一个白磁盘里,虽然简单,也摆满了桌子。看看周围,别人比我们更简单,就一碗老酒、一碟茴香豆,或者花生米、豆腐干之类,桌子上显得空荡荡的。我们喝着绍兴老酒,抓着茴香豆扔到嘴里,也没觉出这东西有什么好吃的,还不如花生米受欢迎。臭豆腐倒是不错,炸得金灿灿的,抹上豆瓣酱或辣椒酱,又臭又香。 

  这一碗老酒,量倒是不少,还没喝完,就觉得有些上头,晕晕乎乎的。方瑾和朱筠就着我们的碗喝了一口,就不喝了,只抓着东西吃,我们几个一边聊着天,一边慢慢喝。小店里的客人越来越多,后来的没了座位,就站在柜台边上嚼着茴香豆。看来,当初孔乙几也是没有地方坐,才站在柜台上吃茴香豆的。 
  从咸亨酒店出来,正是中午时分,接着往东走,不多远就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到鲁迅故居买了张门票进去,见这座宅院是典型的江南大户人家建筑,有厅堂,有厢房,不过,跟周恩来祖居比起来,似乎有些逊色,看来,周树人的家庭比不上周恩来的大户风范。参观完前室,见有一圆门通往后院,这儿就是百草园。 
  如以大户人家算,百草园其实应该是后花园,不过,周家算不上大家,所以这花园也就没有建起来,空旷的一片地,种着些蔬菜、油菜之类,到处杂草丛生,也有些牡丹、芍药、茶花之类,估计是后来种植的,低低矮矮的,不成气候。我们围着转了一圈儿,也没看见什么人形的何首乌之类,只是座破败的小园子。 
  鲁迅故居对面就是三味书屋。穿过马路,有一大门,进门之后,是一条窄窄的走廊,旁边有三间小屋,中间一间就是鲁迅先生读书的地方。不知为什么,门上都上着锁,我们只能透过玻璃,看看里面的格局,都是方桌,也看不见哪张桌子上刻着一个“早”字。小学时,大家都学鲁迅,在桌子上刻字,结果是换来一顿臭骂,记得老师这样引导:“人家鲁迅的桌子是自己家里的,当然可以随便刻;你们的桌子是公共财产,怎么能随便画呢!败家玩艺儿!”当时,很是不服,自己家的东西随便刻,那不是更败家吗?再说,那非换来屁股上挨笤帚疙瘩不可!不知道鲁迅挨没挨过揍! 

  鲁迅纪念馆也在这条街上,不过,我们都没有参观纪念馆的兴趣,也就罢了。看看地图,从路口向南走,就是沈园,是宋朝诗人陆游与唐琬邂逅的地方。 
  沈园的名气大,主要源于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两人是表兄妹,后为夫妻,但陆母不喜唐琬,两人被迫离异,后来两人偶然邂逅于沈园,陆游感慨万千,在沈园的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唐琬见词后,和词一首曰: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不久,唐琬忧郁而终,一代才女就此随风而逝。 
  后来,已经七十五岁的陆游到沈园故地重游,见景物依然,而佳人不见,赋诗曰: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上一节  目录  下一节   
                    
            《我的大学四年--70后的美院经历》 第50节     
      
    由牛扑webnop搜集整理    
  
  
  《我的大学四年--70后的美院经历》    第50节 
作者: 石韵zhouhuiying 
         
  这个凄婉的爱情故事为沈园增添了一些悲伤的情感。至少,我们进的园来,看见那刻在墙上的《钗头凤》,就感到一种心酸,愿两人在仙境能重塑旧好,比翼双飞,有情人终成眷属! 
  沈园在宋代就是一座名园,园内亭台楼阁、假山碧水、名花异草、柳荫楠樟,处处布局精美。在园内游览,似乎到处都有陆、唐二人的影子,仿佛他们就坐在凉亭里,观鸳鸯戏水、游鱼荷莲;仿佛他们就在小径漫步,在楼上饮茗作歌、和诗吹弹......不仅感叹道:“文学这东西真不是玩儿的,一首诗词能把人感叹到如此地步!如果两人生活在今天,不知能有多少粉丝求其签名,至少也能堵得他们不敢出门!” 

  从沈园出来,街上的车水马龙,稀释了我们心中的悲伤气氛,仿佛一下从古代又回到了现实。查查地图,坐上公交车,直奔禹陵而去。 
  禹陵,顾名思义,就是大禹的坟墓。一生劳顿,治理水患的夏禹是否是埋葬在这个地方,我不清楚,传说如此。禹陵位于绍兴城的东南方,位于山丘之上,不过,没见到什么坟茔,只是座大庙,歌颂着这位传奇人物一生的丰功伟绩。 
  我们几个人正到处参观,当走到北面大殿的时候,发现里面摆满了机器设备,本来有些昏暗的大殿里,让灯光打得耀眼的明亮,有许多工作人员在里面忙忙碌碌。我们进去一看,原来是个电视剧组在这里拍电视剧,看看设备箱子上,都贴着《满江红》字样,方知是在拍岳飞的故事。 
  纪念大禹的大殿,已经让这些人布置成了皇宫的模样。红漆的柱子上用胶带纸贴上了一层泡沫板,上面描上龙纹,犹如金銮殿式样,不过只是遮挡了一半,另一半还是红漆大柱,估计是因为镜头取不到的缘故。殿里的香案也用泡沫板遮挡起来,加以装饰,俨然是皇帝的办公桌。大禹的塑像早被一块大大的背景板挡住,上面也画上游龙图案。在我们这群画画的人看来,这些图案显得十分粗糙,只求个神似而已,还不如我们的作业工整。 

  这里拍的显然是宋高宗赵构的一幕戏,一位演员,穿着黄色的龙袍,带着宋代的官帽,坐在香案后边。导演一声令下:“预备~开始!”那演员就一拍桌子,震得泡沫板都掉了下来,导演只好喊“停”,工作人员马上跑过去,用胶带纸固定好泡沫板。等一切就绪,导演再次发令,那演员只好轻拍桌面,导演喊停后,对他嚷道:“你拍苍蝇呐?要表现出愤怒的情绪!”演员委屈地说:“这玩艺儿不结实,一使劲就掉!”导演冲他喊道:“你死人啊!你不会做个重击的动作吗?”再次开始拍摄,这会儿拍桌子的戏倒是没什么问题了,但演员说台词的时候,胡子又掉了下来,他手忙脚乱地到处找胡子,我们忍不住笑了起来。导演回头看见我们,就对工作人员嚷道:“他们怎么进来的?”有两个工作人员赶紧过来,客气地把我们请了出去。 

  我们在外边还在议论着:“这导演怎么这么牛逼?到底是什么来路?张艺谋也不过如此!”不过,到如今,我也没见过这部《满江红》上映过,估计也就是拍了一部再俗气不过的电视剧,连电视台都懒得放它。 
  在禹陵参观的时候,晚霞已经挂满了天空,等我们出来,天色已经有些黑了。我们几个人赶紧坐上公交车回到市区,随便吃了点儿晚饭,紧接着就赶到火车站,买上回校的车票。其实,绍兴还有很多值得游历的地方,但我们的时间实在是来不及了,只好留待下次再来了。 
  我们回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下半夜了,敲了好一阵门,才把看门的老大爷给叫起来。看我们是从外地赶回来的,大爷也没多说什么,让我们登记了一下,就放我们进来了。回到宿舍,见陈玉斌、张航他们已经回来了,就蹑手蹑脚地洗了个冷水澡,倒头就睡,直到第二天中午才爬起来。 
  摄影课还有一周的时间,按照安排,我们需要分组进行室内棚拍和暗房技术。由于学校的摄影棚只有一个,所以必须分组进行,每人用玛米亚RB67相机拍摄一卷,内容为静物、人物,光线、背景等全部由自己设计,静物用品和人物模特儿自己去找。 
  我和方瑾这一组是星期二下午进摄影棚,晚上去暗房,我们有一天半的时间去准备。静物的东西比较好办,到系里拿就行了,那里有好多我们画静物用的坛坛罐罐,也有的是石膏模型和石膏像,用不着我们自己动手,前面几组就都搬到摄影棚里了。不过,我们俩商量了一下,还想拍点儿花卉作品。校园里到处都有盛开的鲜花,要跟管理人员商量,估计很难行得通,我们俩就准备晚上去偷。 

  好不容易才等到花园里没人了,我们俩就拎着剪刀,装作情侣的模样,大模大样地到花园里侦查了一番,看看确实没人,就开始剪玫瑰花和丁香花。这在下午的时候,就商量好了,只要这两种,玫瑰要红色的,丁香要白色的。刚开始的时候,两人都有些紧张,一边煎,一边观察着周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