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隋文帝私秘生活全记录 >

第15部分

隋文帝私秘生活全记录-第15部分

小说: 隋文帝私秘生活全记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父亲的眼神,李圆通指着几个衣着不俗的人,悄悄和老父耳语了几句,李成又惊又喜,点点头,乐颠颠地出去了。一群看热闹的孩童跟着李成一溜烟地跑开了。    
    不一会儿,屋里便三三两两进满了人,小小草庐热闹起来了。李成忙里忙外地招呼着来人。一番寒暄,李圆通清了清嗓子,向满屋子人介绍着。    
    “各位老少爷们,这几位都是三虎在外经商的朋友,他们同京城中的达官显贵都是至交,今天来到咱这里,一来是想体验一下我们山乡的民俗,二来是想听听大伙对现在的国策的意见,以便回去向朋友有个交待。三虎知道,在座的乡邻都是咱们这一带的高人,请大家随便谈谈,多少也算是参政吧!”    
    “参政,倒没有此雅兴,随便聊聊也是尽我等地主之谊!”一位须发银白的老翁手拈长须慢条斯理道。    
    “七公言之有理,我们乡野之人只求个丰衣足食,开门谈的是柴、米、油、盐,闭户关心的是妻子儿女,热衷七情六欲,闲看生老病死,国家大事自有肉食者谋之,草民岂敢言政?”说话的是一位四十来岁的人,衣冠整齐,脸色苍白,但语气中透出一股锐气。    
    “那倒也未必。”搭话的也是位儒生装扮的人,“天下人管天下事,天下事天下人人管得,这也是于民的本份。岂不闻天下兴亡事,人人共担之。既然三虎有这个盛情,我等何妨不畅所欲言,说一说老百姓想说的话!”    
    “还是六叔快人快语。”李圆通嘻笑着点头称谢。    
    “三虎,你们不妨把这句话捎上去,老百姓希望的是平平安安,不打仗就行。”    
    “还有,就是多派些德才兼备的人做官,多为老百姓办些实事,对扰民害民的庸官、贪官、恶官要严厉处罚,决不能姑息。”    
    “对,还有就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把真正有胆有识,博学多才的年轻人都招揽起来,国家量才使用。”    
    “那必须允许有资格的各种人都可以考试,不论是世袭贵族,还是寒门弟子一视同仁,平等竞争。”    
    “这个办法不错,先从县郡州层层选拔,送到京城,再由国家统一标准,统一考试,优胜者由国家任命,或做官,或从文,岂不是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吗?好!好!”杨坚似乎忘记了此时的身份——富商,竟啧啧称赞起来。    
    “我看还得革除我们这儿闾正特权!”    
    “特权?”    
    人们几乎将眼光同时射向李圆通。    
    “对!”李圆通愤愤地说,“姑娘出嫁的初夜权,那是属于她丈夫的,闾长怎能随便占有?这就是陋习,是让人恶心的陋习!”    
    “谈何容易!世世代代传下的规矩,没有铁手腕是革不了的!”又是银白胡子在叹息!    
    屋内的谈论十分热烈,高颎一言不发静静地听着每个人的发言,他要凭记忆把这次谈话的内容全部整理出来。这是杨坚交给他的任务。    
    至晚,李成爷俩用当地最丰盛的饭菜,酬谢了邀请来的众乡亲。    
    杨坚一行滞留的时间只有一天,李圆通还有一件重要的工作等着去做——把表妹接出带走到京城成亲。    
    就在李圆通准备启程时,一名驿卒飞马赶来,送上了一封八百里加急信函。这是杨坚京城临行前约定的,一旦京城有重大事件,可按李圆通画好的地图,来李家堡找他们。表妹是接不成了,杨坚看出了李圆通的心思,安慰着他:    
    “让高大人给本地县衙写封信,由他们接出护送到京,你父亲年事已高,也一同前去吧,早晚也便于照顾。”    
    “还是陛下为臣想得周到。这点小事还劳圣心记挂,臣真是诚惶诚恐!”    
    后来当地县衙果然按照高颎的安排把圆通的父亲表妹安全送到京城,这是后话。杨坚一行人简单地准备一下,又匆匆上路了。    
    望着渐渐远去的马车,李家堡的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位神采奕奕的富商竟是当今圣上。“这就是效法古人微服私访的作风。”    
    但也许他们不会想到,正是因为他们的闲话推动了杨坚的“科举制度”的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用人选拔制度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回京后,杨坚召见了几位肱股之臣。李德林对古今用人选拔制度涉猎较多,思考也自然多一些:“汉代采用的是以科目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始于文帝,至武帝成为定制。每年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荐,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其主要科目为孝廉、贤良方正或贤良文学、贤良、茂才等。这是汉代士人重要的做官途径之一。所谓贤良方正,就是指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便皇上询访政治上的得失。    
    “孝廉科,是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以儒家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孝’为标准,由郡国守相在所属吏民中选荐。到东汉,举孝廉者,往往被任为郎,更成为求仕进者的必由之路。    
    “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大家熟知的‘九品中正’又称‘九品官人法’,它一直延续到现在。“魏延康元年,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每郡设中正,后来司马懿当政,又于各州设大中正,负责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实际上是以家世名望为原则,分别评定为九等,也就是九品,政府按等选用,所以称‘九品官人法’。    
    “这两种制度在执行中都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汉代的察举名义上以德才为标准,但实际上多由世家大族互相吹捧,弄虚作假,中选者多是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大贾子弟。以致当时有‘孝廉不廉’,‘富贵者贤’和‘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童谣。    
    “‘九品中正’制体为了不让地方大族侵犯干扰中央用人权,选出了一些较适用的人才。可是中正本人往往就是地方大族或与本州郡大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此制很快就成了完全为世家服务的工具,高品和被选任要职、高官的全是大族出身,中央至地方大权全归大族,形成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局面。    
    


第二部分第20节 茅塞顿开

    “周武帝虽然对门阀制度触动了一下,但很不彻底。所以臣以为,我大隋要建章立制,就要吸取以往的教训,从根本上改变弊端很多的用人制度。”李德林的一番宏论,使杨坚大加赞赏:    
    “李大人说得好!就说朕微服私访遇到的那起官害民的案子、大理寺已审结,那个州官就是靠行贿得来的乌纱帽,举荐他的人都得了他的好处。他有什么才德?除了会溜须拍马、巧取豪夺、为害百姓,哪还有半点父母官的样子?这样的贪官、赃官,其他地方肯定还会有,除了要严办以外,就是在制度上要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李大人,这件事事关大局、长远,要从长计较,你可拟个办法,在一些地方试行,待积累了经验,我们再颁行全国!”    
    李德林领命而去。    
    内乱勘定后,外患也在杨坚的运筹之中一一化解,元谐、郭竣等出兵安靖了吐谷浑的西方威胁,使杨坚可以安心地培植国力倡行新政了。从此,一般任官者都需经朝廷考试合格授官,凡九品官之列,皆由中央任命。此外,辟举为官者大为减少。    
    南线、西线的硝烟散尽,营建新都的建议又重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几番“论证”和实地勘察,杨坚最后一锤定音,开工兴建新都。    
    新都的地点选在龙首山(今陕西西安北,现已为平地)。这一地址的选定颇有些来历。    
    一天,一个癞头跣足的游方僧人,来到杨兴村,见村中一大树下,村民们纳凉摆龙门,这个怪和尚高声断喝:这是天子的坐堂处,你们如何敢大胆聚在这里?众人以为和尚讲的疯话,全都指笑他。这个和尚虽怪,言词恍惚,但他的话后来多有验证。这棵大树的所在地便果是长安朝堂的位置。这一传言,经好事者极力喧染,被吵得沸沸扬扬。传至宫内,杨坚龙颜大喜,日理万机中,亲率高颎、苏威等臣前往杨兴村。返京前,又特意拜访了一名法师。原来,一名大师那年辞别李家堡不久,当时监国的隋王杨坚,便下令重修了静慧寺,使废弃了百来年的荒凉古寺又重现了当年的风采,老禅师了却了自己的夙愿后,便留在寺中,做起了主持。不久前,为了追奠西线、南线牺牲的将士,一名禅师应杨坚之邀,专程来到了长安的大东寺。一名禅师,依然貌古神清,霜姿风彩,与杨坚谈经论佛,更有谈兴。言及新都的迁建的传闻,一名法师手捻佛珠,沉思道:    
    “老衲年岁百余,略通世事,当年游山历水之时,也曾见过几番景象,老衲曾看好了一块风水宝地。”    
    杨坚凝神细听:    
    “此处位于汉都城东南面,名为龙首山,它南及终南山子午谷,北据渭水,东临浐川,西接沣水。龙首原上,树木挺拔,林荫茂密之间隐然有股王气。新都所在,非它莫属!”杨坚的精神陡然一振,眉宇间又多了几分兴奋。    
    高颎插言道:“大师所言,如拨云见日,弟子茅塞顿开。”    
    高颎原是对建新都颇多疑虑,经一名法师指点,才恍然大悟。他一眼撇见佛桌上的卦签,遂向大师请求道:    
    “弟子久闻大师仙名,请指教新都的开工吉日。”    
    一名法师让高颎抽了签。大师细读卦文:“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这里讲的是龙首山的大吉大利。    
    大师又算了一卦。大师闭目片刻,睁开双眼,朗声说:“本年六月十八日,己卯土张除,赤七、甲午时时、五福入坤,宜修造、动土。”    
    杨坚又谢了大师,心中隐然有了新都的蓝图。    
    六月十八日,开皇二年,杨坚下诏,命左仆射高颎、太府少卿窦炽、将作大匠刘龙等主持营建,著名的建筑师宇文恺任营新都副监。高颎总大纲。    
    宇文恺是朔方(陕西靖北白城子)人,迁居长安,字安乐,多技艺,有巧思。高颎虽负总责,但设计规划,全出自宇文恺之手。    
    宇文恺的初步设计方案完成后,呈送给杨坚御览。    
    “臣纵观龙首原全貌,发现原上有六条高坡,以为这正好像《周易》乾之六爻,因此,整个布局是这样的。在九二处置宫阙,为万岁的居所。九三立百司衙门,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是常人可以居住的地方,所以安排玄都观和兴善寺来镇住它。”宇文恺指着设计图,侃侃而谈。    
    “臣注意到,汉代皇宫偏在京都西南角,所以新都的宫城和皇城臣把它放在大城的正北方向。这包涵着陛下南面统辖百官,君临百姓的寓意,另外,皇宫官署尽在高地龙盘虎踞,居高临下,既控制了要点,又充分显示了权威!”    
    宇文恺介绍到这儿,仰视着杨坚,希望能看到杨坚赞赏的表情。因为他为了这个设计,不知跑了多少路、爬了多少山、翻了多少书,画了无数的草图,他多么渴望能得到肯定。宇文恺的设计不愧是上乘的,杨坚感叹道:    
    “不错,不错,正合朕意。建成后,朕要重赏你这个能工巧匠,也要奖励高仆射。”    
    杨坚向高颎投去了亲切的一瞥,高颎会意地笑曰:“这是陛下知人善任的结果,臣有何功?”    
    宇文恺担任“营建新都副监”正是高颎推荐,所以杨坚这么说。对于图纸上花花绿绿的东西,高颎却不甚了了,宇文恺继续讲解:    
    “宫城皇城外面布列着官僚宅第,再远的里坊才是百姓的居区,是根据高低亲疏和权力关系排布的。这也是按照皇上的旨意设计的。”    
    “好!北面仰望帝居,犹如众星拱月,细细察看,官署民居各得其所,秩序井然,繁华之中,又现等级。陛下的构思真是不同凡响,臣佩服之至!”高颎道。    
    杨坚得意地笑着:“朕在东都洛阳时,看到那里的宫阙之间,常有人家间居,总感到不便于民,新都不使杂人居住在宫阙之间,公私两便,还可使风俗齐肃。”    
    宇文恺听完后喟然道:“真正的设计者是陛下,臣只不过把它形之于图上而已。”    
    新都的前期设计由宇文恺担纲,而施工则由老臣窦炽负责。这是他的长项,他曾在北周时监造东阳洛阳,因督造有方,工程进度快,不但未引起工匠们的怨恨,还结交了工匠中的佼佼者,成了很好的朋友。    
    杨坚选定他来主持营造这项宏伟工程,一来是看中了此人的组织调度才能,二来源于他对这项标志性工程的态度。    
    对于筹建新都,高颎心里原来是有些说不出的理由,甚至对积极支持此项工程的一些元老们都有些疙疙瘩瘩,并和窦炽在私下里还有些口角之战,当然,那是一种温和的,不带杀气的争论。事后,高颎总觉得有些过意不去,窦大人毕竟在年龄上、阅历上高于自己,虽然自己在官职上高于窦大人。    
    高颎有些日子没到工地来了。今天,高颎直接到新都工地上寻找窦大人。守在工地上,这是窦炽的习惯,他几乎是全天候的陪同那出大力流大汗的工匠民伕,工地上遇有工匠民伕受伤或有病,他都忙不迭地组织抢救或治疗;有时材料短缺,或人手不足,他都能马上与有关官员联系,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他夫人有时生气地说:“你天天呆在工地,干脆和工地成亲吧,一把年纪了,也不知道什么叫享福!”    
    工地坐落于一个开阔的高地上,人山人海的工地上人喊马嘶,伐木的伐木,挖土的挖土,运石的运石,打夯的打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工程进展神速,到了年底,新都已经初具规模,巍峨的皇城宫阙已拔地而起,围遭城墙也已完成了一丈八尺的设计高度。宽阔的道路和整齐的官衙,以及庙观也正在修建中。高颎等二次来时,惊诧地对窦炽说:“难以置信,你们是在创造奇迹啊!”    
    “你的功劳也不小嘛!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要人给人,这对工程是多大的支持啊!我们提出要拆旧盖新,您给皇上一说,这就成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