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瑜伽饮食养生全书 >

第2部分

瑜伽饮食养生全书-第2部分

小说: 瑜伽饮食养生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亲眼见过满地抓蟑螂,再油炸来求饱腹的印度乡下人。在这种民生凋零的状况下,政府还投入金钱研发核武,早已令闻者兴叹;近年来也曾听闻在东部某城市试办全面计算机化,而当地人多数还在过着只求温饱的日子,不知道明天的米在那里唷。记得小时候写作文,只要一讲到追求效率、改善交通、振兴经济,老师学生们都喜欢举印度“圣牛”做负面的例子,来批判印度人食古不化:竟然任凭这么多黄牛上街,为所欲为,难怪一直是落后国家………。    
    若要问印度文化有什么好,我们这些外国人固然是雾里看花,但一般印度大城市里的上班族、乡村的农民等等,恐怕也答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因为从资本主义的角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很肯定地说:印度!没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    
    看:在宗教上,佛教东传南播,其影响可说几乎遍及全亚洲,前往印度探索灵性的各国人士更是络绎不绝;近年来更有西方人士搜集到证据,证明耶稣基督与印度的关系匪浅。在文化上,今日的尼泊尔、泰国等地甚至还可看到比现代印度更深厚的“韦达文化” (古印度文明,Vedic Culture)。西方人据说考证发现古印度的“华厝学”(V a s t u Vidya)是中国风水学的前身。西藏的遍照护喇嘛(Lama Vairochana)把梵文的医学典籍翻译为藏文,然后世代相传,直到今日。古印度的文化典籍影响深远已逐渐为世     
    人所肯定,我想这就是印度让人觉得她不可思议的一个地方吧!


第一部分 关于印度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维护

    印度的另一项特色是对传统的珍视与维护。    
    现代的印度古今杂陈,西印杂烩。尽管西方资本主义毫不留情地入侵,我们仍可看到绝大多数的印度人拥护传统的实际举动。譬如说素食主义、神庙崇拜,女性的“纱丽”服装,男性的“兜提”服装。这些衣物传统上都是棉、丝、麻等天然材质制成,布料上的染色及图案设计更可窥见每一个地方的特色。尽管西风东渐,许多年轻的都会男女也穿起牛仔裤,但     
    是,为妻子添购“纱丽”仍是丈夫甜蜜的责任之一。    
    在印度各大都市的街头可看见脚踏车、摩托车、汽车、出租车、巴士、人力三轮车、载客摩托车、牛、牛车、牲口拉的货车等等在两线道的路上竞逐。在印度乡下的话,各种车辆少些,牲口多些;像狗啦、猪啦、牛啦,都是满街跑的。全世界的猪大概都是一个样:一直在吃。不时会抽动一下的长鼻子到处嗅着,边走边吃,一遇到小山似的牛粪,就整张脸埋进去,很high的样子。据说牛粪除了营养丰富外,制成圆饼状晒干后,饼面上还会留有手指的压痕,是一般乡下人家中的燃料来源,煮出的食物别有风味;还可充当肥料,植物会长得健壮,不怕虫害;更是净化祭祀场所的材料。    
    有一次,我坐在出租车里往外看,竟看到车窗外一张活生生的驴子脸,鼻孔还喷着气,我也只能吞下口水,大叹印度才是名副其实的大熔炉。任何“生物”只要能上街,大家也愿意互相包容。有一次我在印度西边的粉红都城─斋埔尔(Jaipur),坐在载客摩托车上,忽然感到左后方有异,猛一转头竟有一大一小的骑士,骑在一大一小的马上,那驰骋而来的气势真使人一时错乱,彷佛是人生的摄影棚错置交迭,大草原的场景融入柏油马路的场景了。    
    好几年前也曾在电视上看到印度人反对世界小姐选美。其实若能了解保护牛和妇女是韦达经典的训示,了解多数印度人坚守传统的心,那么也不会觉得太奇怪了。因为牛奶赐予人们动物性蛋白质,让人不需杀生即可获得营养素,而且可过心安理得的日子。屠杀像母亲一般的乳牛,将是人类大开杀戒的根源。    
    而女性若不受保护,则妇德衰落并带来要不得的后代(《博伽梵歌》1。29…31)。这种后代一增多,人口素质必下降,家人将过着地狱般的生活,整个社会也将动荡不安。传统的印度妇女只为丈夫打扮, 对丈夫忠诚。她们眉心若有红点则表示已婚, 所有人都应该视其为母亲。少女有时也会用花点贴纸装饰眉心,但少用红色一点。在某些地方,男子甚至不该在路上随意找女性搭讪。他们无法想象在西方,男生可以直接去问女生:“你今晚有空吗?”这类的话,对他们来讲,这样就已经很不尊重女性了。


第一部分 关于印度从今日印度提炼韦达文化的精髓

    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很难令人以平衡的心态来对待。一般而言,我们习惯于在“对强国的唯唯诺诺、甚至卑躬屈膝”和“对穷国的藐视与不屑”之间摆荡。譬如说,和欧美人士打交道时,台湾人似乎很容易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动不动就说:“I’m sorry。” 相对的例子是:有个生长在大陆,在香港工作几年,后来嫁到台湾的女士告诉我,每当有人听出她国语中的大陆腔,对方便会扬起眉,从鼻子发声说:“大陆来的呀……”说完眼睛就看向别的地方。有一次她示威似地反击:“吾系香港人,你识唔识广东话哇?”对方反而嗯的一声,点头以示嘉许呢。    
    我尚未在国外生活前,对每个国家的人有刻板印象;觉得美国人都是边讲话、边嚼口香糖,法国人都会在路上接吻,印度一定很热,否则印度人皮肤为什么都那么黑? 其实这都只是片面的、局部的理解。印度人也有白种人。如果回归到人性基本面,全世界的人恐怕都是一样的。现仍存于印度的韦达经典、韦达文化若真的曾在五千年以前为这地球上所有人共有,并为坚持传统的印度人传承、实践至今,则其原理原则必可再度应用到现代人身上。    
    当我们生活在人造的都市丛林里,喝着包装的矿泉水(以后可能还有包装的新鲜空气!),按照既定的轨迹,努力地或不经意地过着各自的日子时,我们是否会想到自己生命的质量─不是跑车、电浆电视、进口洗衣机和音响等带来的虚荣─生命的质量在于一呼一吸之间:醒着时的怡然自在、精神饱满,有目标和冲劲;睡着时的安稳沉静;看至爱的人停止呼吸时无悔,因为已用全身心服务他(她)、爱过他(她);在知道自己命将终了时的泰然自若,因为确知生命的目标,并且已用所有的生命力努力地在达成的路上前进了。    
    人活着时,若不努力提升灵性,这样的人很可怜。活着时没有触及过灵性,对所爱的人,对自己都会有遗憾,会有感伤,会不圆满,因为所做的一切不管有多努力、多丰富,少了灵性就是不完整、不圆满。灵性的元素未必是虚无飘渺,其实亲身去感受大自然的力量,自己的渺小便是灵性的开端。


第一部分 关于印度来自古印度的韦达养生学

    “韦达养生学”(Ayurveda)来自古印度的韦达文明,和其他古文明很大的不同之处 是:它是灵性的,而且直到今日,在现代印度仍然有很多人选择遵循这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面对这一似乎是外来的东西,我们是否能抛弃成见,先看看它到底在讲什么?有没有道理?值不值得试试?这考验着我们的度量和智慧。借用文艺复兴时代法国的散文家蒙田,在“论食人族”中的一句话:“应该注意自己是否执着于一般的见解;论断事物时,凭借的是道理,而非人云亦云。”。    
    现代人的生活倾向于物质化,物质上的提升和享受却带来痛苦烦恼。饮食是生活中的大事,影响着人的身体、心理、灵性。根据韦达养生学,本书企图传递的是─能帮助现代人回复身心灵平衡健康、而且切实可行的饮食讯息。我们也相信唯有如此,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科技文明的进步,而非无意识地在物欲横流的汪洋中缓缓灭顶。    
    身心灵三层面兼顾的“全人”观     
    “韦达”二字来自梵文Veda。中国古时的佛教僧侣把它翻译为“吠陀”,这样的译名不知是否含有贬低之意?但是根据圣典《博伽瓦谭》第1 篇第3 章第24 节记载:佛陀显世时,适逢韦达经典遭误用。当时人们假动物祭祀为名,行屠杀动物、满足口欲之实。佛陀主张灵性的生活始于非暴力,谴责了误用经典的人;然而,经典本身并没有错!    
    在佛陀之前几千年,伟大的圣哲维阿萨(Vyasa)某日早起沐浴,静坐观想,透过超然的视域,他看到了这个铁器年代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因此为了众生福祉,他沉思默想。    
    之后,便将从远古口传下来的韦达经典重新编纂,一分为四,分为梨俱、雅育尔、沙玛、阿塔发(Rig; Yajur; Sama; Atharva), 便于众生学习;并交由四个圣人保管传承。虽然今日看韦达经典会觉得支派众多, 但其最极致的本源即为圣维阿萨所编的四部韦达经典。    
    韦达经典内容包罗万象:譬如说胎儿在子宫中的成长,人类直到20 世纪末终于透过机器得以窥看;但经典中早有详实的描述。    
    韦达经典的知识也渐渐为科学界所证实:譬如在五、六百年前,几乎全世界都还相信地球是平面的,但韦达经典中早就说地球是“Bhu…Gol”(圆形球体)。另外韦达经典宣称烈火中也有生物,但早期科学家认为细菌无法存活于沸水中,更别说是火里了;但是后人还是证实火中确实有生物。


第一部分 关于印度韦达养生学源于阿塔发韦达经

    韦达养生学(Ayurveda)即源于阿塔发韦达经,着重以饮食、运动、生活习惯来预防疾病。即使生病,也多采断食、减食、特殊食物或药草来恢复身体的平衡。在遥不可知的古老年代,人们依赖大自然,也配合着大自然的脉动过生活;没有现代精密的机器或技术,他们的直觉力、本能就可直接感受到植物药草的疗效,而且,他们身体力行,再将经验传给后人。


第一部分 关于印度“人”有身、心、灵三个层面 

    在这世间,人都有三个层面─身、心、灵。    
    人应该充分觉知到自我有这三个层面,并平均分配时间精力来经营,以免虚度此生。现代人倾向于一味地花很多钱保养照顾身体,觉得这样就是对自己很好,殊不知只重肉体,已破坏了身、心、灵的平衡,结果注定是悲剧。因为活着时,尽管拥有满足感官享乐的一切富裕,但由于没有心灵的知识,心灵必将枯竭。不断满足物质欲望,却不断扩大心灵空虚的版图。由于只顾身体,死亡时身体各元素崩溃瓦解,所有有关身体的一切美丽、名望、财富、力量、物质的知识也都将灰飞烟灭。原可利用大好人生灌溉心灵、提升灵性成长的良机,也就此错失。    
    在《博3 节诗中主奎师那(Krishna)说:“困于肉体中的灵魂,会和肉体共同经历童年、青年、老年的变化,但是在肉体毁灭时,灵魂会进入另一个躯体。清醒的人不会被这种变化所迷惑。”    
    “灵性”的“我”是“真我”、是永恒的,透过“意识”展现,拥有愿力。    
    “心念”和“智力”、“假我”共同构成“精微体”。    
    “物质躯体”的“我”由五大元素(土、水、火、风、以太) 构成。若不具备“灵性”和“精微体”的知识,也就是没有“真我”、“假我”的观念,人会以“我就是这个身体”的概念行事,认为“满足身体感官的需求”是人生的目的。    
    换言之,若没有“灵性”的知识,“物质躯体”便沦为“心念”的工具,透过身体的感官去追逐使其快乐的人、事、物。而且“心念”有时也控制不了“感官”,甚至于“身心”都成了“感官”的奴仆。也就是说,当眼耳鼻舌头身(皮肤)、肚腹、生殖器等感官迫使人去满足他们的时候,不知如何控制感官的人便受其胁迫,为满足其索求,甚至不惜伤天害理……带来种种恶报。    
    古印度圣人的主张不同于现代人。现代人倾向于先顾身体,行有余力的话再以美好的音乐、艺术等填补心理的需求,至于灵性则是随机的、被动的、不愿面对的、或觉得老年时才需要担心的。    
    古圣先贤早已揭示 “真我”─也就是“灵性”─才是解决一切的灵药。他们早已知悉灵性的追求是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要件,而灵性的发展则始于“人”能体认到自己对大自然母亲有所亏欠,自己不可能不仰赖大自然母亲而活!当然也就会心存感激,在“人”和“大自然母亲”之间谋求和乐共存的平衡关系。当“人”先具备这样的灵性认知后,他这个个体的“心理”和“物质躯体”两部份便有所依归,他生活当中的一切:饮食、工作、娱乐、休闲等活动,才能步上正轨。在“人”和“大自然母亲”之间某求和乐共存的平衡关系。


第二部分 什么是韦达养生学 上什么是韦达养生学?

    有一句大家都挺熟的西方谚语:“你吃了什么,你就是什么。”(You are what you eat。)然而,韦达养生学的看法是:“你的身心状态是由你已消化吸收,加上你不能消化吸收的东西组合而成的。”    
    换言之,不见得你吃了什么就一定会得到它的益处;原因是:有可能你根本无法消化吸收某种食物。身心无法消化的“食粮”在身体、精微体当中累积形成“食垢”,成为一切身心疾病的根源。    
    “A y u r v e d a”是梵语,意思是“生命科学”,本书翻译为“韦达养生学”。它是 超越时空的生命科学,是来自于远古圣人冥想后所得的天启智慧,后来更以梵语优美的诗句记载下来。重点是:它并非单靠三、五年就更正错误,另有新发现的研究数据或实验报告而成,而是经过几千年的时间粹炼,多少有心人士经验传承得来的。    
    曾看过海内外一些标榜瑜伽饮食疗法的书,内容多偏向生食。好像瑜伽师多在深山修练,当然以生食较为便利。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那是几万年、或几十万年以前的生活环境,人的身心条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