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 作者:孙立群-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嬴政接母亲回到咸阳,是宾客游士用几十条生命换来的。这个女人经过这次风波,也感到十分没面子,默默地在宫中度过了悲凉的晚年。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赵太后去世,谥号为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在芷阳。
赵姬在吕不韦的传奇故事中充当的是政治牺牲品,她长相绝美,但没有理想,放荡不羁,先与吕不韦同居,又被吕不韦送给了异人,到异人那里还和吕藕断丝连。后来又和嫪毐厮混。赵姬的一味放纵使王室混乱不堪,嬴政虽然以大局为重,原谅了母亲,但赵姬的一生也实在不光彩,是政治的牺牲品。
五
嬴政迎赵太后回咸阳,对吕不韦该怎么办?
嬴政担心的是,这对老相好、老情人如果再勾搭在一起,不知又会出什么乱子,他再三考虑,终于下定决心,将吕不韦赶出咸阳!
就在赵太后回咸阳前的那几天,嬴政下了一道命令:“令文信侯就国河南。”就国就是到所封的领地。吕不韦虽被罢免了相国,但爵位还是文信侯,在洛阳的领地有十万户,秦嬴政让他去就国,起初考虑的是让他远离政治中心,远离赵太后,而吕不韦却感到自己离开咸阳,躲开京城这个政治漩涡,也许还会有些“作为”,甚至东山再起!
来到自己的领地后,吕不韦果然又活跃起来了,他虽然没有了实权,但爵位仍在,经济收入丰厚,他任相国多年,政绩卓著,且交结广泛,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不像嫪毐那样臭名远扬,虽然失势,但前来拜访、探望的各国使者宾客络绎不绝,他家门庭若市,非常热闹。《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意思是,又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往来不断,前来问候吕不韦。
可惜,本来十分精明的吕不韦再次走错了一步棋。他办事周详、仔细,回到河南后本应该闭门谢客,忍受寂寞,“韬光养晦”,好好总结自己的经验与教训。按他与嬴政的微妙关系,如果低调做人,嬴政的王位坐稳了,感觉吕不韦对他没有威胁了,不仅不会对吕不韦采取进一步的行动。甚至可能再度起用他。然而,吕不韦太不谨慎了,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也小看了嬴政,他在家里整日酒席不断,高朋满座,结果树大招风,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吕不韦在河南的活动,传到政治嗅觉很敏感的嬴政那里后,嬴政刚亲政,需要安定,需要吕不韦不要对他构成威胁,没想到他还那么活跃,真是不能容忍!嬴政终于感到必须对吕不韦采取最后的一招了。
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派人给吕不韦送了一封信,吕不韦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与其家属徙蜀!”这话的意思是,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秦国封你享受河南十万户的租税;你与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现在你与家属都迁到蜀地去!
这封信是嬴政对吕不韦政治地位和亲情关系的彻底否定:
第一,你吕不韦与秦国无功,不应该享受租税食邑;
第二,你吕不韦与我无亲,不该称仲父。一个既无功又与我不沾亲的人,跟我有何关系,赶快远远的离开这里!
我认为,按秦嬴政的性格,处死一个失势下野的大臣,用不着说这么多的话,可是他却非要对吕不韦说清楚——给个说法,澄清事实,什么“无功”、“无亲”?纯粹强词夺理,翻脸不认帐,吕不韦在秦国的贡献有目共睹,他和秦嬴政的关系,二人也是心知肚明,吕不韦若无功无亲,能当上相国吗?能当“仲父”、辅政朝政吗?现在嬴政予以全部否定,恰恰说明吕不韦对秦是有贡献的,他与嬴政的关系是特殊的。
面对这样一封冷酷的绝情信,吕不韦无言可辩,他感叹自己的失误,感叹自己的命运不济。
吕不韦陷入绝境由他的三个失误造成:
1、推荐嫪毐,养虎为患。低估了嫪毐的能量和野心;
2、在嫪毐叛乱后没有旗帜鲜明地反对,使秦嬴政完全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3、回到河南后没有接受教训,低调做人,过于张扬,引起嬴政的怀疑,使嬴政下决心除掉他。
看了这封信,吕不韦终于感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结束,人生末路的到来,与其被嬴政逼迫、折磨而死,不如自己结束生命。不久他喝下毒酒自杀。《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 意思是,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毒酒自杀而死。
曾经风光无限的秦国政坛巨星吕不韦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关于吕不韦之死,还有一种说法,他是在迁蜀路上服毒自杀的。死后,他的门客将他的尸体偷运到洛阳北邙山下葬。现在,河南洛阳市东面约20公里的偃师市南蔡庄大冢头村东有一座墓。据说是吕不韦墓。
通过以上对吕不韦跌宕起伏的一生的叙述,我们可对他做出以下评价:
第一,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用金钱改变历史进程的第一人,他是战国特殊社会环境下出现的弃商从政的政治家。他以高超的手段说服异人,游说华阳,历尽艰险,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他在秦国任相期间,为推进统一事业,发展经济,稳定秦国政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吕不韦与秦始皇是否有血缘关系,谜团重重,由于史料有限,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不过这是个非常私人性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尖锐的宫廷政治斗争面前,父子亲情往往让位于政治利益的争夺。而且吕不韦和秦始皇的历史地位,他们的功与过,与生父问题没有必太多的关系,所以不宜过分渲染。
第三,吕不韦组织人编写的《吕氏春秋》,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虽然由于吕不韦个人的不幸,这部书没有对秦代政治产生应有的影响,这部书的意义倒是为现代人感悟了。虽然历史不能重复,但一味用法而速亡的秦王朝留给人们的却是深深地思考。
李斯的从政之路
战国末期,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秦国从七雄中异军突起,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当时远在西方的秦国招贤纳士,一批有识之士纷纷登场亮相,李斯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辅佐秦王嬴政,结束了分裂割据、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秦始皇显赫一世的历史功绩中,李斯,功不可没。长期以来,人们对李斯的评价众说纷纭。李斯,一位出身平民的小吏,是怎样登上政治舞台的?一个开国功勋,最后为什么会变成祸国的罪人?李斯的内心深处究竟隐藏着什么?
战国末年,秦国(后来是秦朝)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就是李斯。李斯在秦从政近40年,从做舍人开始,一步步爬上了秦朝丞相的高位,他帮助秦国完成了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大业,是秦朝的开国功臣。秦始皇称皇帝后,他又帮助秦制定了巩固统一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他是秦始皇手下最重要、功劳最大的谋臣。但是,他的一生又有不少不光彩的地方,尤其在他晚年,屈从赵高,参与了宫廷政变;助纣为虐,帮助秦二世推行暴政,最后被杀,落得了身败名裂,极其可悲的下场。李斯和吕不韦相比,同样起自社会下层,同样在政府担任要职,又同样晚节不保,下场悲惨,他们的人生之路为什么如此相似?这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不仅如此,李斯还有许多让人捉摸不透的地方,有不少谜团值得破解。比如,李斯为什么从开国的英雄变为祸国的罪人?这一点,他超过了吕不韦,甚至比吕不韦走得更远,吕不韦并没有参与宫廷政变,也没有做那么多坏事。再比如,李斯的内心深处究竟隐藏着什么?他的性格有哪些特征?在中国历史上,像李斯这样的人有什么典型意义?我们今天了解李斯、剖析李斯能得到有益的启示吗?(图片:李斯像)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李斯是一个思想很复杂的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中说:李斯“是圣是魔,未可轻易评说。” 可见,李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我们只有依据史实,将他放在从战国到秦朝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一步一步地接近他,沿着他的人生轨迹,探寻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演进和变化,分析他与政治、与同学、与君主的关系,解析他的内心世界,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李斯,并从中得到某些启迪和思考。(图片:李贽)
司马迁的《史记·李斯列传》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真实可靠的史料,在这篇重要的文章中,司马迁生动刻画了李斯的形象,保存了李斯的有代表性的文章,使我们对李斯的研究有比较可靠的依据。
一
李斯字通古,大约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前208年。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上蔡在战国属于楚国管辖。《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的家庭不富裕,是个“闾巷布衣”之家。闾巷,是一般老百姓住的地方,即里巷。布衣,就是平民,普通百姓。李斯年轻时,曾在郡里当小吏,掌管文书,是个地位很低的职员。干这种差事,李斯很不甘心,无时不刻想着离开这里,得到升迁。对这种想法我认为无可非议。年青人谁不想获得较好的职位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看了下面这个故事就可以分析一下李斯思想深处究竟还存在什么问题。
在李斯办公处附近的厕所里,常有一些老鼠跑来跑去,这些老鼠又脏又臭,每天吃脏东西,见到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到惊吓赶忙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仓库里的老鼠,吃得是囤积的粮食,住在大屋子里,不怕风雨,每天悠哉游哉,根本不用担心人或狗的惊扰,养得又肥又大。李斯见到同是老鼠,却是两种境遇,一种又臭又脏,很狼狈,一种又肥又大,很舒坦。李斯由老鼠想到了人,想到了自己,于是叹息道:“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不肖:不才,没本事,不正派。意思是: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李斯对老鼠的感叹,可称“老鼠哲学”。
如何看待李斯的话呢?
首先,这话有反传统的味道。中国古代有一种传统思想,认为:“君子固穷”、“安贫守贱”。即满足自己的处境,貌似清高,实则缺乏进取心、上进心。李斯认为,凡是有出息的人就要身居高位,享受舒适的生活。这种思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自己不满足现状,激励自己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从这个角度看,此话有一定道理。
战国时期,宗法等级制松动,社会活化,各国对有才能之人都予以重用,这就给人们改变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提供了条件,只要有才能,是会得到社会承认的。当时许多社会地位较低的人通过学本领,掌握技能而成为名人,改变了社会地位。但是,是不是只有往高位上爬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呢?并不尽然,体现人生价值有许多途径,有许多工作,如果只把向上爬,做高官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甚至不择手段,就会造成道德层面的缺失,甚至走向危险的道路。
第二,一般说来,人们希望成龙,如望子成龙,成凤,如望女成凤,哪里会有人想当老鼠?谁愿意用老鼠比喻自己?但是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一开头仅用了15个字介绍李斯:“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然后就写下了李斯羡慕仓鼠的故事,这绝非偶然,司马迁的用意是十分明显,在司马迁眼中,李斯的人品不高,别人立志救国救民,他则想当一只坐食仓粟的大老鼠,足吃足喝。显然,司马迁是在全面考察了李斯之后,认为李斯的一生就是以“老鼠哲学”支配自己的行动,就像老鼠那样善于钻营,善于保存自己。李斯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与他狭隘个人主义和极端自私自利思想有直接的关系。
在戏剧舞台上,一些重要角色出场都要先念几句定场诗,告诉观众自己是什么人物,有什么性格,李斯的“仓鼠一叹”就像定场诗一样告诉了人们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李斯的仓鼠哲学将怎样指配李斯的人生之路呢?
二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李斯决定进入政坛。当年的吕不韦为从政,是用商人的眼光到处物色奇货,终于发现了异人,利用异人进行政治投机,结果获得成功。李斯不能这样做,他不是腰缠万贯的大商人。他先去拜师学艺,增长本领,于是,他辞去了郡小吏的职务,来到齐国的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拜著名的思想家荀子为师。
荀子,名叫荀况,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0年,享年84岁。
荀子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的学说以儒学为基础,兼采百家。在政治上,提出以礼制为主,法制为辅,主张王霸统一,儒法合流;在天人关系上,吸取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和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新观念,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和乘时而动的创造精神。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
稷下学宫是齐国为吸引人才,在国都临淄的西门外兴办的讲学场所,召集各国学者前往自由讲学。相当于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研究院,祭酒,即主持学宫的日常工作,相当于院长。荀子主持稷下讲坛长达20多年。
与李斯同时向荀子求学的还有韩非。李斯究竟向荀子学什么呢,《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何为帝王之术?
帝王之术,就是君主如何治理天下的办法。李斯不是君主,学这个有什么用?当然有用,他可以向君主进言献策,提供治国的谋略,以获得君主的赏识,进而受到提拔、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