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

第15部分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15部分

小说: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会性因素是指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有关的因素,组织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高低。社会生产的发展,必须通过劳动时间的节约而得到实现,这个规律适用于一切社会,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消亡。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1在当代,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因素。    
    现代生产的特点是,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型机器体系日益成为最主要的劳动工具,再生型和扩展型的资源正在成为主要劳动对象,科学管理水平和劳动者知识素质提高,这表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2现代科学技术明显的超前性,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客观依据。由于现代科学是构成现代技术的知识基础,所以现代技术是知识密集型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这种强烈的超前性,使原来的“生产一技术一科学”的模式转化为“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模式,同时由于科学向技术向生产转化的周期缩短、节奏加快,决定了它的第一生产力的地位。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最主要的驱动力。产品高层次化,产品科技含量高,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这些新情况证实,科学技术已经处于“第一生产力”的地位。    
    4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和实践佐证。    
    (四)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1生产关系的定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    
    (1)从静态说,生产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构成的。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基本的方面,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只有生产资料所有制才能把生产力中的人与物的要素结合起来,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只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才是区分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可以说,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    
    (2)从动态说,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需要通过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来维持,需要通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运转过程才能实现和体现出来。    
    3生产关系的特征    
    生产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本身是客观的。    
    生产关系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决定其它关系的关系。    
    生产关系具有历史性,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4生产关系的本质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    
    (1)只有所有制关系才能把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生产力由可能变成现实;只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人和物具体结合的方式和方法,才是区分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    
    (2)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即决定消费、分配、交换关系,决定人与人的关系。    
    所以,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1政治结构的含义    
    上层建筑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这部分通常被称为政治上层建筑;二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等,这部分通常被称为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文化结构。    
    2政治结构的特点    
    政治上层建筑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政治上层建筑是以暴力为后盾的。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基本职能就是通过暴力等强制力为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以及运用这种暴力和强制力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正常的社会秩序。    
    第二,政治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经济是基础,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个基本原理同样也适用于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的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对观念上层建筑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一般来说,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和观点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但是,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对人们的思想和观点起着一种支配性的影响和作用。在经济和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和观点也必然会成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形态,作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和影响更直接。正因为如此,争夺对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上层建筑的控制权就成为社会各阶级进行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中心问题。    
    3社会政治结构的构成要素    
    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要素主要有:(1)政治法律设施,包括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国家机器。(2)政治法律制度,即以统治阶级的政治、法律观点思想体系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国家制度、司法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3)政治组织,即与政治法律制度相联系的政党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在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居于核心的地位,对其他要素起着支配作用。    
    (二)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1)国家是从人群共同体分化出来的政治共同体。从历史上看,国家的出现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同时又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分化紧密相连。    
    从历史上看,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与阶级的形成是交织进行的,社会分工同时造成社会集团的分离以及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所以,当国家成为管理社会生活的独立机构时,它就不可避免地同时成为统治阶级压迫和控制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2)同原始氏族组织相比较,国家具有三个特征:其一,按地域而不再以血缘为标志来划分和组织居民;其二,一种特殊权力机关的设立,这就是常任官吏、特殊的武装队伍以及各种强制性的机关;其三,为了维持这种特殊的机关就需要征收赋税。上述三个特征是氏族组织不具有的,当这些特征完全具备时也就标志着国家的形成。    
        (3)国家的起源及其特征表明,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事物,控制一定的社会秩序,并且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其目的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4)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国家的职能一般分为对内、对外两类。国家的对内职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强制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服从并镇压其反抗,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民主,以特定的专政和民主相结合来确保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其二,社会职能,即执行社会公共事物的组织和管理职能,即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或直接组织经济建设。国家的对外职能则是国家作为特定的社会主体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一方面组织国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另一方面则是根据本国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国家的内外职能紧密相关。一般说来,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对内职能是对外职能的基础和后盾,二者都是国家阶级本质的体现。    
    国家同阶级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它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国家,它是从有阶级社会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四、社会的观念结构    
    (一)社会的观念结构和意识形态    
    (1)社会的观念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多种社会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和联结方式。与经济基础以及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观念结构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社会的观念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反映,它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为经济结构服务。按反映社会生活的侧重面和方式的不同,观念结构分为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和哲学等不同形式。这些形式各有特点,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组成了社会观念结构的整体。    
    (2)社会意识诸形式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社会意识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它是人们对社会存在即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    
    从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来看,有确定规范的系统的社会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意识的诸形式,即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念和哲学思潮;二是科学,即非意识形态部分,包括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意识形式,称为意识形态。    
    马克思说:“意识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在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意识形态的本质。其表现为: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具体的,抽象的意识形态是不存的,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永恒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上统治地位。    
    (3)在阶级社会中,观念往往具有意识形态性,因而可以说同一阶级社会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首先是反映这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其次是旧社会的意  识形态,它反映已被消灭和正在被消灭的旧生产关系;再次是反 映现存社会中正在成长着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其中,反映和 维护现存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意识形态通常占据统治地位。一般来说,在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也必然在文化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只有这种意识形态直接决定着观念结构的性质,并成为该社会的精神标志。    
    上述三种相互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展开斗争。  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  证明,各个阶级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并把它当作  争得或保持自己在经济、政治上统治权的有力武器。因此,我们  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认识各种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揭开各种观念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阶级实质。    
    (二)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核心和集中反映,最具政治性、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即社会或国家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文明冲突”引人瞩目,思潮激荡影响深远,意识形态领域中各种思想、观点的争论、斗争始终存在存在。因此,正确认识意识形态问题,是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需要,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1意识形态的概念    
    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与区别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一定社会事物的,带有一定鲜明的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观点和价值取向的比较定型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观点或思维模式。    
    2意识形态的特点    
    上述意识形态的定义表明:第一,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与其他社会意识一样,意识形态具有相对于社会存在的派生性。    
    第二,意识形态具有理论化、系统性特点,是经过思维加工提炼的、理论化、系统化的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从而不同于低层次的自发的社会意识即社会心理学。    
    第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具有强烈的价值观念的导向性特点。意识形态总是对一定的社会事物带有一定政治倾向和利益观点。    
    3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第一:在阶级社会里,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由于不同的阶级地位和经济利益,必然具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必然使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阶级属性,并且在总体上形成不同的阶级意识形态。    
    第二,在阶级社会里,一个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