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象征朱可夫-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常遗憾的是,这 只是英、法所做的姿态,实际上,他们根本不信任苏联,而对希特勒则抱有期望,他们最终 的目的,还是要让战火烧向苏联。几天后,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提出马上召开欧洲会议,采取 共 同行动来制止希特勒的侵略,还建议英国和法国同苏联缔结三边互助条约,并对中欧和东欧 所有认为自己受到纳粹德国威胁的国家作出担保。结果,英、法政府都以〃条件尚不成熟〃 加以拒绝。与此同时,英法领导人还背着苏联同德国进行秘密谈判,鼓励纳粹反苏反共。当 时在野的丘吉尔抨击伦敦迟迟不接受苏联人建议时很痛心地说:〃如果没有苏联的积极协助 ,要组成一条反对纳粹侵略的东方战线是决不可能的。〃
一代枭雄希特勒把握住了英法领导人的心理。在4月27日的讲话中,希特勒宣布一方面废除 英德海军协定和与波兰签订的互不侵犯协定,另一方面却小心翼翼低格调地对苏联进行攻击 。此时国际局势处于十分复杂而又微妙的状态。斯大林密切关注着各方的态度。对于西方国 家〃祸水东引〃的企图,斯大林十分担心。他深深地知道,如果西方国家这一阴谋得逞,苏 联不仅是同希特勒单独作战,而且是同得到英、法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支持的希特勒作战 ,这种情况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关系着苏联的生死存亡。在与西方国家结盟屡遭拒绝而德 国又有友好表示的情况下,斯大林不得不决定采取权宜之计,避开希特勒进攻的锋芒,以与 希特勒进行某些妥协来换取苏联对战争的准备时间。
这时,德国一再向苏联示好。随即,苏联作出了反应,先后发出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苏 联外长李维诺夫的辞职。李维诺夫一直为通过反侵略的集体协议而奔波,他的离职说明了这 个计划已经失败了。希特勒后来对他的将军们说:〃李维诺夫的去职是有决定意义的。在我 看来它像一发炮弹,像一个信号,说明莫斯科对西方国家的态度改变了。〃李维诺夫辞职的 6星期后,苏联又发出第二个信号。最高苏维埃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日丹诺夫在《真理报》 发表文章说,英法同苏联进行的谈判毫无进展。他认为,英法都不想同苏联结盟,也不准备 制止希特勒。
对此,德国暗暗高兴,他们立即准备同苏联签订一个互不侵犯条约。德外交部长在回忆录中 讲了这个想法的来龙去脉。他说,和苏联签订协议是他自己的想法,他劝希特勒接受这个想 法,以造成和西方的均势,并使俄国在德国和波兰发生冲突时能保持中立。当斯大林发表了 他那篇著名的声明,表示苏联无意为某些西方大国〃火中取栗〃时,里宾特洛甫拿了一份副 本给希特勒看。希特勒经过一阵犹豫,让里宾特洛甫起草了一份德苏互不侵犯协定。
8月23日下午,里宾特洛甫便飞往莫斯科去见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代表德国政府同苏联进行 谈判。在当天午夜之前,德国和苏联拟定了一个互不侵犯协定。第二天清晨,苏联《真理报 》便全文刊登了协定的内容,主要是:签字国的任何一方都不单独或与别国一起侵犯另一方 。在签字国一方受到第三国袭击时,另一方将保持中立。两个签字国并承担责任,不参与任 何直接或间接针对另一签字国的国家集团。在协定签署的同时还有一份〃秘密附加议定书〃 ,提出两国在东欧势力范围划分的界限。在波兰,势力范围是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 为界的。
第七章从军区司令到总参谋长(2)
由于德国政府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这一协定是不牢固的、暂时的。比如就在协定 签署的第8天,德军就向波兰发动了进攻,并侵占了属于苏联势力范围的大片地区。斯大林 为保护本国利益,不得不命令红军于9月17日越过波兰…苏联边界,防止战火东延。然而, 尽管协定不能真正捆住希特勒的手脚,但从协定所起的作用看,毕竟还是延缓了苏德战争的 到来,给苏联政府进行战争准备提供了宝贵时间。
在这个关键时刻,斯大林决心就远东、苏波等实战中暴露出的问题,对红军的干部制度以及 战略战术进行彻底的改革。恢复军衔制,提高军人的地位,修改军事条令,大量开办军官培 训班等,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放手提拔一批具有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和军事领导才能的军官放在 重要岗位。朱可夫就是其中的一位。
基辅特别军区是红军最重要的军区之一,兵多将广,训练有素,各项工作在红军中都处于前 列。军区许多指挥员都与朱可夫认识,其中有参谋长普尔卡耶夫将军,炮兵司令亚科夫列夫 将军,两个集团军的军长穆兹琴科和科斯坚科将军,还有作战部长巴格拉米扬上校。因此, 朱可夫到军区后不久,就熟悉了主要的干部,并把这批精干的干部队伍团结到了自己的周围 。
特别是作战部长巴格拉米扬(他后来成为苏联元帅),他和朱可夫是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的 同学。老同学分别15年后又重逢,格外的激动。巴格拉米扬对朱可夫有一段精采的描绘: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变得不太多。他仍然很壮实,他的头发稍稍少了一些,脸上的 皱纹加深了,使他的表情显得更严肃了一些。不过15年以来,他比其他同学更为一帆风顺。 他 有这样的成就我并不感到奇怪。在战前几年所有飞速提升的军事指挥员中,他无疑是最杰出 的最有才能的人。在我们一道在列宁格勒学习的时期,我们这些人中就数他不仅最有达到既 定目的的铁一般的毅力,而且最有创见。在我们演习时,他经常有些出乎意料的表现使我们 感到惊异,他做出的决定经常引起最大的争论,而他总能以少有的逻辑性来为他作辩护。
〃他事业上的成就即使在那些年也是够突出的,由于我对他的能力很清楚,我对他的晋升并 不感惊奇。和战前时期某些军事将领形成对比,朱可夫不仅有军事才能(在军事上经受严酷 考验的那些年代里,没有军事才能是不行的),而且有坚强的性格,对不自觉的人他是不宽 恕的。但他对下属的严格要求(由于他卓越的头脑和高度发展的智力)很少表现为粗暴无礼, 而这是那时不少军事首脑所特有的。只有百无一用的废物才觉得他可怕。朱可夫还有一个特 点我感到很突出,如果他想达到某个目的,他不是'慢条斯理,小心谨慎,迂回曲折',而 是笔直向目标前进的。〃
到基辅不久,朱可夫拜访了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这是朱可夫第一次见到赫鲁晓 夫。他向赫鲁晓夫汇报了苏军在哈勒欣河粉碎日军第6集团军的情况及对基辅军区的初步印 象后,请求在物质生活保障方面给以部队帮助。赫鲁晓夫对朱可夫很有好感,听朱可夫谈话 时不时发出豪爽的笑声。中午,赫鲁晓夫留朱可夫吃饭并上了伏特加酒。酒席上,脸被酒精 烧红了的赫鲁晓夫拍着朱可夫的肩膀说:〃你来太好了,我相信你会干得非常好。〃
赫鲁晓夫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谈了他对朱可夫的看法,他说:〃朱可夫接替铁木辛哥使人十分 满意。他是一位天才的组织者和强有力的领导人。他在战争中表现出是有气概的。可惜的是 ,像铁木辛哥和朱可夫这样的人是少数。在老的近卫军被清除之后,像麦赫利斯、夏坚科、 库利克这样的人跑了上来,国防人民委员部成了疯狗窝。麦赫利斯就是那些最糟糕的人中间 的一个。〃
1940年6月,朱可夫走遍了基辅军区几乎所有的部队和兵团。然后,他带着军区司令部在塔 尔诺波耳、利沃夫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带通信工具的首长司令部野外作业。当时,谁也 没有想到,一年以后,德军对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时,就是在这一带对乌克兰实施了主要突 击。在野外作业中,他发现,担任集团军、兵团及司令部领导职务的都是比较年轻的军官, 才从较低的职务提升上来不久,因此,战役战术基础很差,尤其对现代战争了解甚少,而对 旧的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奉若神明。对此,朱可夫深表忧虑。
于是,他提出,摆到军队面前的尖锐而繁重的任务是:今天要学会明天在战争中需要的东西 。他认为,十分有必要把远东战役及近期发生的几次冲突的经验总结起来,供各级指挥员参 考。在此之前,朱可夫已经把远东战役的报告送到了总参谋部,这个报告对当时正在制订的 新的野战条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的条例指出:各兵种协同作战,是取得作战胜利的首要条件。只有使用这种办法,才能在 敌人的防御纵深内打败敌人。条例针对许多指挥员对恰当地使用兵力、对于梯次配备原则、 对于作战编成问题不很熟悉的情况,对这些战役细节做了详细阐述。根据实战对许多条款进 行修改。如,在进攻战斗中,一个加强师的平均正面宽度减少到3300码,第一梯队步兵营进 攻正面规定为450至650码。还强调,每英里正面必须配备有效数量的火炮,要求从30~35门 增至35~60门。这个条例花费了苏军总部领导人的许多心血,但由于欧洲战局发展太快,这 个条例迟迟未能公布。
第七章从军区司令到总参谋长(3)
近水楼台先得月。基辅军区十分幸运。尽管新的条例一直未能公布,但作为远东战役指挥员 的朱可夫仍把在远东战役中取得的经验贯彻到了军事训练中。整个夏季和秋季,朱可夫和军 区军事委员鲍里索夫、训练部长、作战部长都是在部队里度过的,他们集中主要精力狠抓指 挥人员、司令部和各兵种部队的野战训练。
这时,苏共中央非常重视加强军队建设。这种重视程度是自苏芬战争后逐步加强的。
苏芬战争是1939年11月发生的。当时苏芬两国正在谈判。苏联代表认为,从欧洲的战局发展 来看,不能让任何敌人进入芬兰湾,由此要求和芬兰交换领土以保障列宁格勒的安全。开始 时芬兰总统卡詹德尔发表声明,认为这些条件并不影响芬兰的主权完整,表示欢迎做成这次 〃生意〃。但后来芬兰的谈判代表突然中断了会谈。苏芬关系开始恶化。11月底,芬兰军队 在边境开枪杀死了红军士兵,苏联为此提出了强烈抗议。11月30日,苏联红军出兵芬兰。战 争爆发后的头几周中,苏军遭受到了挫折。后经改组并对作战方案进行修正,苏军攻势才有 显著进展。3月12日,芬兰投降求和,苏芬战争自此结束。
且不说苏芬战争在政治上的意义,但对苏军建设来讲,却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苏军暴露出来的问题引起了苏共领导层的高度警觉。军队中的有识之士都察觉到,在哈勒欣 河 战役中,朱可夫所采用的坦克、炮兵和步兵的相互的配合起了决定作用,而在苏芬战役中这 方面却很缺乏。这中间有许多东西值得总结,这已是关系到苏军建设质量的关键性问题。
1940年3月,苏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这是一次对苏军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的会议。在会议 上讨论了与芬兰作战的总结。会议中讨论非常激烈,与会者尖锐地批评了军队的战斗训练与 教育问题,提出了大大提高陆、海军作战能力的任务。
根据此次会议建议,总军事委员会于4月14日至17日召开了扩大会议。中央机关的领导人、 各军区和集团军的领导人和芬兰战争的高级指挥员参加了会议。会议指出了苏军建设中的种 种不足,如,步兵对一些装备掌握很差,不知道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如何正确使用;通信设备 落后,步兵师调动不灵;后勤保障能力差,运输、医疗、取暖都很落后。会议认为,苏芬战 役苏军还有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是指挥部不了解作战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以及芬兰军队 的组织、武器、训练及装备情况。会议得出结论,认为苏军虽然在芬兰取得了胜利,却付出 了巨大的牺牲,而这些牺牲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必须对苏军的武器、组织、训练和教练作根 本的改进。会议决定了从当前需要出发,组织军队进行战斗训练的极为重要的原则,并组成 了以日丹诺夫和沃兹涅先斯基为首的专门委员会,负责检查国防人民委员部的工作。
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斯大林亲自到会讲了话,鼓励与会人员研究现代战争,注意灵活性和机 动性。朱可夫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尽管没有发言,但他内心十分赞同这次会议的决定。他 意识到,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可能呆不住了。果然,在会议后不久的5月中旬,铁木辛 哥便被任命为国防人民委员,取代了伏罗希洛夫。
自这次会议后,苏联党和军队领导人经常深入到部队检查指导工作。作为重要军区的基辅军 区,更为领导们格外重视。铁木辛哥到任两个月,便亲赴基辅,与其说是检查工作,不如说 是想听一听朱可夫对如何贯彻军事会议精神的想法。朱可夫直截了当地指出,必须进行相当 数量的战役、战术对抗演习,这是贯彻中央新的军事方针,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基本途径。铁 木辛哥表示支持。随后,他亲自参加了朱可夫组织的下述几次演习:
9月22日至24日,朱可夫在腊瓦…鲁斯卡亚地域组织步兵41师进行战术对抗演习。这次演习 虽然规模不大,但协同性很强,军区航空兵也参加了演习。
9月25日至27日,组织第99师进行校阅演习,重点检验炮火对抗能力。
9月27日至10月4日,朱可夫亲自组织步兵第37军司令部、步兵第6军司令部、坦克第36旅司 令部和步兵第97师司令部进行野外对抗演习。在这次演习中,各司令部表现出高度的组织能 力和创造精神,保证了首长能够在错综复杂和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对部队实施不间断的指挥。
朱可夫为部属取得的进步感到欣慰,他请铁木辛哥相信,他带出的部队是有战斗力的。实际 的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