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422-佛陀教你不生气 >

第24部分

5422-佛陀教你不生气-第24部分

小说: 5422-佛陀教你不生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天当红灯闪起,一个人的车刚好停在这个老先生面前,他一如继往地敲了那人的窗户,对着车中的女士说:“小姐,要记得系上安全带喔!”    
    然后他就走向下一部车,留下有些吃惊的女士。    
    “这或许是某商家的宣传新花招、或许是着急的祖父在寻找失踪的孙儿、也或许……”之前,每每看到他敲旁人车窗时,很多人心中就不断地推测答案,但怎么也没想过竟会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要记得系上安全带喔!    
    后来有人说:“那位老先生姓陈,报纸上曾经报道过此事。一年前,陈先生的儿子在那个交叉路口不幸出车祸死亡,那并不是个大车祸,只是他儿子没有系上安全带,头撞上了挡风玻璃,当场就去世了。”    
    有爱的能力的人,不会沉溺在自己的故事里,他们时常能体验到“感同身受”这句话的意境:“看到别人受伤,仿佛自己受伤;看别人遭逢生离死别,自己的心也在淌泪。”    
    这个故事到此真相大白,陈老先生竟然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情绪之下,还勉强自己站在伤心地,阻止另一个可能的家庭悲剧发生。这样的感情不仅是老人对自己孩子的爱,更是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    
    要找到痛苦的根源并永远解除这些痛苦,首要的前提是了解痛苦,品尝痛苦,与受这种痛苦折磨的人共同感受痛苦。这样你就会产生怜悯之心同情之心,以此为动力指导解除痛苦的实践,并最终脱离痛苦。但是,这种恻隐之心的产生依赖于高度发达的思维活动,在生物界,只有人类的大脑具备这种进行深层次思考的能力,因此,相对于其它生物而言,人类对其自身或其它物类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感受要敏感得多,这也是人作为高等生物的特征之一。因为人类这种独有的情感特质,他们很容易建立团结共进的集合体,虽然在这个集合体中每个人都不愿抹杀自我价值,不愿被他人忽视,但这种团体一经形成,存在于其中的每个个体就会努力维持这种团结,他们懂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存法则。另外,还有一个方法的问题,即如何才能做到感同身受,怎样真正的拨苦。这就需要你站在受苦之人的立场,此时的你应该明白,为了使自己脱离苦海,我应该怎样做。    
    真正的仁慈是要与乐,即帮助别人获得快乐,得到真正的幸福,这才是仁慈的意义所在。那么,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呢?乐不仅仅是脱离痛苦,也不仅仅是脱离痛苦之后短暂的、须臾的自我满足,更不是像享受物质那样只追求感官的刺激。真正的快乐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永恒的精神境界里的欢乐。它单纯,不掺和任何世俗的物欲或私念;它恒久,因为追寻精神的富足与升华是它源源不断的动力;它热烈,只要你找到了真正的快乐,你的生命将是慧识和完满的结合体,从此生生不息。    
    任何生命都是宝贵的,不容忽视或任意的践踏。任何生命也都有其延续下去的合理理由。我们身体内部的各个器官、组织、各种结构,它们有条不紊的分工合作,缺一不可,也是为了保证我们的生命能够继续下去,即使是指导我们行为举止的各种思维活动甚至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维护我们自己的利益而不停进行着的。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活着,而且是有模有样、轰轰烈烈地活着的唯一理由就是利己,一切为了自己。由此看来,为人拨苦、与人快乐的仁慈似乎是有背于这种利己目的的。事实上,我们仁慈同样是为了我们自己,仁慈也是一种本能。只不过与保卫个体的本能相反,仁慈是为了保护一个群体,保护全人类。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在危急时刻,有人愿意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连生存下去的权利也放弃了?不论是任何人,不论你与他们是何种关系,亲人、朋友、夫妻亦或从未见面的陌生人,只要你有慈悲之心,他们就是你自己,你自己也就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纵使刀山火海也毫无惧色。这就是真正的仁慈。它原始,有扎根于内心深处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它真实,敢于面对哪怕是失去生命的痛苦;它也最强有力,在关键时刻无坚不摧,感天动地。    
    总之,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有这样一颗心,在这颗心中,时刻想着他人,时刻为着集体。在这颗心中,能把自己的心与周围所有人的心融合到一起,把他们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只有他们快乐我才快乐。有了这颗仁慈之心,你的生命将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在一次恐怖事件中,一位银行家被困在了南楼的第五十六层楼上,四周都是猛烈的大火,门窗的爆裂声不绝于耳。银行家很清醒,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生还的可能了,在这生死关头,他掏出了手机。


第四章 悲天悯人的大智慧温暖的爱(2)

    银行家拨出了第一个电话,但就在他要举起电话的时候,从楼顶坍塌下来的一块水泥块把他砸翻了。他感到眩晕,越发觉得所剩时间已经很有限了,他改变了想法,打了第二个电话。在电话还没有接通的时候,他又想起了一件事情,于是他打了第三个电话……    
    银行家死了。他的遗体是在废墟中被发现的,他的亲人和朋友十分悲痛,大家都赶到了现场,在这些人当中,有两个人说自己曾经收到银行家的电话信号,这两个人分别是银行家的助手和私人律师,不过,很遗憾,他们虽然收到了银行家的手机信号,但他们都没有能够和银行家通上话。大家又查了一番,发现银行家还打过一个电话。    
    助手和律师想,银行家打出的第三个电话,很可能和他自己的银行及遗产归属权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这个电话是打给谁的呢?电话中具体又说了什么呢?银行家没有子女,五年前离了婚,他只有一个老母亲,住在另一个城市,已经瘫痪了。    
    当天晚上,银行家的私人律师就赶往远处的一座城市,找到了银行家的母亲。这位老母亲悲痛万分,泪流满面,她哽咽着说:“是的,他的第三个电话就是打给了我。”迈克一下子严肃起来,他说:“夫人,请您原谅,但我认为,我有权知道他在电话里和您说了什么,因为电话的内容关系到他的遗产的归属权问题,而您要知道,他的遗产非常庞大,最关键的是,他没有留下遗嘱。”银行家的老母亲摇着脑袋说:“他的遗言对你是没用的。他临死前没有提到他自己的财产,他只对我说了一句话……”    
    律师离开银行家的老母亲的时候,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不久后,一家报纸刊登了这次灾难中,一个公民,同时也是一个儿子的最后留言:妈妈,我爱你!    
    我想,能够及时地向你爱的人表达爱,这应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未来的每一天都是不可猜测的,你不知道谁会在什么时候离开你,那么,为什么不赶紧说你爱他们呢?当你眼里闪烁着光华说出自己的爱,你难道没有看到,对方也是多么的激动吗?    
    有一对夫妇,平时的生活是平静而和谐的。有一天,妻子洗完澡出来,很纳闷自己的脚上多长了一颗黑痣。这位妻子自己曾经当过药剂师,所以多少知道一些医学常识,看到自己身上突然冒出的黑斑,她意识到有问题,就到医院去做了检查,得出的结果一下子就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这位妻子得的是皮肤癌。    
    丈夫又带着妻子到大医院咨询,医生的回答是,他妻子得的皮肤癌是最严重的一种皮肤癌,死亡率达到了90%,这样的诊断结果简直使人难以承受。接下来的日子,妻子的身上又长出了很多黑斑,不仅如此,她的身体状况开始明显变差,不得不住进了医院。    
    平时,丈夫的生活都是由妻子来打理的,包括洗衣、做饭、打扫和整理房间。现在,所有的家务活都必须由丈夫自己去完成,这时,这个做丈夫的,才认识到,看起来轻松的家务活其实一点也不轻松,相反,有很多细节都要想到,而且,每天都是重复的。做不惯家务活的丈夫一时间觉得生活不再舒适,此时他意识到了,对一个家庭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家人都健康平安。如果成天面对的只是一个豪华的屋子,屋子里没有体贴你的家人与你同在,那么你根本就不会觉得自己的家是温馨的,更何况,他面对的很可能是失去自己最爱的人。    
    丈夫的一个朋友告诉他,南方一座城市有一家医院也许能治他妻子的皮肤癌,当然,那里的医疗费用也非常高。丈夫把消息告诉自己的妻子,妻子只说了一句话:我要活!这是一种想要活下去的强烈欲望。这位妻子心里明白,只有她能照顾好丈夫,使他能够安心地工作。他们结婚多年,丈夫在外面奔忙,自己在家里料理家务,一直都很和谐,家里始终充满了温情,他们俩人都不希望这样的一个家突然不再温暖。于是他们一起去了南方。    
    在最后的治疗期间,夫妇俩天天寸步不离,一起经历着快乐和痛苦,这一段布满了疾病阴影的日子,居然成为了他们婚后最亲密的时光。在照顾自己妻子期间,丈夫发现,从前吃粮不管闲事的自己实在是忽略了很多事情,购物的繁琐与沉重,持家的辛劳与疲惫——他忽然意识到,妻子才是家里的顶梁柱,才是使一个家充满生气的那个人。但以前自己一直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缠着,从来没有认真地想过,自己和妻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正是在广州时他们所做到一切:相互陪伴,倾心交谈,彼此照料……    
    当然,你也许猜到了,不管这位丈夫有多么痛苦,他的妻子仍然离开了他。他并不是不幸的人,因为他已经认识到了妻子对于自己有多重要,而且,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打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尽管他们及时抓住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这个丈夫却仍然感到非常遗憾,因为他从未对自己的妻子说过“爱”字。这位丈夫的遗憾不无道理,爱才是最大的力量,平日羞于启齿的人们经常忽略这一点。因此,那些尚还健在的人们应该不要吝惜于爱的表达,这是对爱人的最大安慰。


第四章 悲天悯人的大智慧悲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如果一位我们挚爱的亲人或朋友因为某种原因精神失常而发了狂,拿武器来攻击我们,我们不但不会怨恨他,更不会报复他,而只会对他生出无限悲悯,因为我们知道他的心受到了疾病的侵害,他在经受折磨。同样的,我们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什么恶人要危害我们的身体,掠夺我们的财物,我们也可以把他当作因为中了烦恼的毒而发狂的众生,这样来想,我们就会减少对这类“恶”人的愤怒怨恨,只剩下悲悯。悲悯是一种力量,它会以各种方式触动、冲击、感化恶人,使他们为从前的恶行不胜羞惭,并回归到清明善良的本性中来。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和北极猎人猎貂有关的事。生活在北极圈的猎人以捕猎为生,猎获的动物的肉成为他们的食品,动物皮毛则卖给商人。猎人们的生活并不容易,捕猎是非常辛苦的事,而且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尤其是捕捉北极熊这类的大动物,有时甚至会遇到生命危险。所以猎人们十分乐意猎貂。貂的肉不多,但貂皮却非常昂贵。更重要的是,猎貂的风险很小,与猎北极熊相比简直不值一提。猎人只要找到一处貂经常出没的地方,然后躺下来佯装冻死,就会有仁慈善良的貂从洞里跑出来,用身体温暖倒卧在雪地中的猎人。于是猎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捕捉到了猎物。    
    后来这种“卑鄙”的猎貂方式被一位美国的摄影记者发现,他将猎貂的过程全程拍摄了下来。报道后在美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不仅美国动物保护协会提出了抗议,美国民众也对这种捕猎方式进行了强烈的反对和谴责。信奉上帝的西方人不能接受这种捕猎方式,认为这是人类最为丑陋、最为阴险的行为,不少人甚至认为应该对那些惨无人道的猎人进行制裁。    
    但当地人并不接受美国人的批评,他们认为这种行为并非有悖人道,貂救人只不过是它们的一种习性,而且这种捕貂的方法并不是他们发明的,而是世代相传的,他们只是在沿袭祖辈使用了上千年的传统方式。不过舆论谴责的压力还是对当地捕猎者有所触动,捕貂者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为,当地也慢慢开始有意识地禁止这种“忘恩负义”的捕貂行为。经过几十年的禁猎后,这种捕貂法逐渐被当地猎人废止,如果还有人采用这种方法捕貂,就将遭到同行的不齿,被排斥在猎人组织之外,不能参加到猎捕大动物的行列中去。    
    人的恶有时是被惯性所牵引着的,日积月累,变成了一种常事而为人们所熟视无睹。但它同时也说明,恶并不是不能被矫正消除,只要人们认识到它是一种恶,并决心改正,持之以恒,恶就可以被根除。    
    善良需要纯良敏感的觉悟,也需要磨炼成就的时间。    
    电视中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位森林工人,在困难时期,他曾经为国家砍了大量的树,那时,年年的劳动模范都有他的份儿,他曾经以此为荣。不过,在两江爆发了大洪水之后,人们开始反省当年的乱砍乱伐——这就是洪水爆发的根由。这个事实使得砍树模范的内心饱受折磨,于是他开始了植树的行动,想以此来减轻自己的罪恶,同时要向大自然还债。当记者找到这位老人进行采访的时候,他流下了眼泪。    
    我们心中怀着悲悯之情,所以我们能够敏感地察觉到别人的痛苦,对动物、对花草树木,我们由悲悯而爱而珍惜。同时我们更加清楚地明白,哪些东西是短暂而难以挽留的,所以我们只有加倍地去怜惜它们,并以此为行事的出发点。


第四章 悲天悯人的大智慧人到无求品自高

    从前有一个人,在饥饿的时候受到过两户好心人家的施舍,一户人家给了他很多奶油,另一户人家给了他一大块肉。这些奶油和肉帮助他渡过了难关,存活了下来。为了报答这两户人家的恩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