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422-佛陀教你不生气 >

第3部分

5422-佛陀教你不生气-第3部分

小说: 5422-佛陀教你不生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当我希望的事情没有发生时,当我遇到了阻碍时,我的内心也会变得紧张——这时候,我的内心开始打结。然而,在人的一生中,人们不希望的事情总在发生,希望的事情则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人们心里打上的结就会变得很难解开,人的整个身心都越来越紧张,无限膨胀的负面情绪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极为痛苦。    
    但仍然有一个办法能够解决问题,这个办法就是:让我们不希望的事情坚决不发生,让我们希望的事情全都发生。为此,人们必须发展出一种力量,或者,依靠某人的这种力量。前提是,一旦我恳求这个人,他就会帮助我,让我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不发生,让我希望的事情全都发生。然而,这可能吗?决没有哪个人能够一生都万事顺心,绝没有哪个人不会遇到任何他不希望的事。相反的是,总会有不如人意的事情发生。一旦问题来了,面对着我们不希望的事情,我们要怎样做才不是盲目的反应呢?要怎样才能不对自己施加压力呢?要怎样才能保持平静与和谐呢?    
    这个问题一直都有人在研究,包括印度和其他一些国家,研究这个问题的人都是一些聪明而神圣的人。他们通过研究,找到了一个办法:如果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为了避免我们自己产生愤怒、恐惧或任何负面念头,我们就需要马上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比如,站一下,或动一动,或是喝一杯水,这可以使人的愤怒就不再增加,甚至可以使人摆脱愤怒。还有一些办法,比如数数:一,二,三,四。也可以读一个字、一句话,以及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咒语,比如一个神明的名字,比如某个圣人的名字;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已经被转移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你已经摆脱了负面的念头,以及愤怒。    
    这是一个很有用的办法,它可以避免你激动。然而这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通过转移注意力,只能把让人不愉快的情绪暂时压抑住,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已经变得平静与和谐了,但压抑蓄积在我们的心里,总有一天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人们应该从一开始就悉心照料自己的内心,同时也关注他人的内心。    
    有一天我信步到花园散步,碰巧看到一位园艺工人正埋首整理花草,只见他一把剪刀在手中此起彼落,将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另一盆中,或对一些枯枝浇水施肥,给与特别照顾。    
    我不解地问道:“师傅!照顾花草,您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枯的枝干反而浇水施肥,而且从这一盆搬到另一盆中,没有植物的土地,何必锄来锄去?有必要这么麻烦吗?”


第一章 改变愤怒的自己反躬自省静人心(2)

    那个园艺工说道:“照顾花草,第一,对于那些看起来长得很繁茂,但生长错乱,不合规矩的花,一定要除去它们的枝蔓,摘掉它们的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将来才能发育良好;第二,把花连根拔起植入另外的盆中,是让花在肥沃的土壤里生长;第三,特别地浇灌那些枯枝,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起来像是已经死了,但实际上还活着;第四,松土,是因为土里还有种子,还会发芽。”    
    我一听这位师傅的话,就想到,这不正和教育孩子一样吗?    
    剪枝,就如收敛年轻人的气焰,去其恶习,使其纳入正轨一样;移栽植物,就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求取更高的学问一般;灌溉枯枝,是在提醒人们不要以为不良子弟,都是不可救药,对他放弃,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爱护,照顾得法,终能使其重生;松土,则就如那些贫苦而有心向上的学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们有新机会茁壮成长!    
    人们几乎不会在自己生气的时候静下心来,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反省自己。当然,这是人之常情。人们愤怒时,呼吸会变得没有节奏,身体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气伤身体,这可是一点也不假。一般人不会注意到自己身体的变化,但是,如果你经常训练自己,那么你完全有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变化,并积极地调整自己。    
    人们心中的不同思想和情绪,会与人的呼吸和身体感受产生联系。呼吸和身体感受表现人的思想和情绪。正因为如此,如果你注意观察自己的呼吸、感受等生理状况,那么你也就观察了自己的内心状况。如果你的内心有问题,那么你是不应该逃避的,只有认真地观察自己,反省自己,才会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把自己的愤怒消解掉。这时候,你就可以说自己已经摆脱了愤怒,既然愤怒没有了,快乐自然也就来到了。    
    还有这样一个男人,他由于一些事务要处理,不得不到外地一段时间。他离家的时间不短,在他走之前,他的妻子已经怀上了他们的孩子,不过他还不知道,等他回家时,妻子已经生下了孩子。这个男人疑心很重,他觉得孩子不是自己的,很可能是邻居与妻子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而留下的,这个想法一直扎根在他的心里,整整十二年都没有拔除。这给他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他本人对此事怀恨在心,他的妻子也因此而痛苦不已,男人对孩子的怨恨,更是使无辜的孩子忍受了十二年的痛苦。有这么一天,男人的弟弟来到他们家,这是弟弟很多年来的第一次造访,男人的弟弟在看到小男孩的第一眼时就说:“你们的孩子真像你啊!简直就是你的再版嘛!”弟弟的话说得很自然,而且也确实是真话,然而,男人却在十二年后才突然拔出内心的怀疑,就是弟弟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消除了他们一家十多年来的痛苦,因为男人认识到自己的怀疑是错误的,这些年来,他一直被自己错误的想法折磨着,还有他的家庭,也被他的错误想法所折磨。    
    你能说自己就是绝对正确的吗?很可能当你仍然固执地自以为是的时候,你就已经伤害了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因为到头来你会发现,你当初确实错了。    
    所以说,内省是一种好办法,它可以使我们及时了解自己的情况。人们身外的现实状况是原有的,不可改变的,我们能改变的,只是自己应对这些外在现实的内心。很多人很长时间以来都不了解自己的内心,而使人愤怒的最根本原因又恰恰是隐藏在人们内心里的,而不是来自身外的,我们觉得有些事情让自己高兴,有些事情让自己不高兴,这种盲目的心理,造成了我们的愤怒。    
    觉察自己的呼吸和内在变化——千万不要小看这一招,它对于保持心的平衡很有好处。这是一种回到自己的途径,你开始关心自己的身体,而不是继续关心使你愤怒的事情,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使你愤怒的身外之物就丧失了对你的作用力,你再不会对它们的刺激有所反应,你的痛苦也因此而渐渐减少,最终,你会感觉到自己的整个身心都很清爽,你的状态不仅恢复到了生气之前,甚至还变得更加安适。    
    一定要多多练习观察自己内心的方法,只有这样你才能尽快摆脱自己的负面念头。当你的内心变得纯净,变得没有负面念头的时候,你会自然而然地生发爱心,你不仅爱自己,还会爱大家,你的爱会变得广博。不纯净的心无法爱众生,也不会慈悲地对待他人,不会对别人所遭受的苦难感到痛心,这样的人也不会分享别人的快乐。人们应该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这是解决情绪问题的根本所在。    
    有两兄弟感情深厚,但哥哥很为弟弟担心,因为弟弟有个缺点,从不反省自己平时的行为,哥哥总想找个合适的机会开导弟弟。这天哥哥说要熬糖浆给弟弟喝,他舀了一些砂糖汁到小锅里,加了一些水,放到火上去煎熬。炉子里的火很猛烈,糖浆放上去不久就沸滚了,这位哥哥不停地用扇子在糖浆上用力扇,但他似乎忘了把小锅子从火炉上拿下来,因此虽然扇了很久,糖浆还是在沸滚。哥哥看上去很着急,弄得满头是汗。弟弟在一旁看了觉得很好笑,对哥哥说:“你这样是做是白费气力的。锅子下面不停止烈火,上面怎能扇得冷呢?”    
    这时,哥哥对自己的弟弟说:“是啊,我犯了个愚蠢的错误。平时我老是说别人这不对那不好,从来就不想想是不是自己不对,就好比熬糖浆,不把火灭掉就吃不到糖浆。我不去想自己哪里不对,又哪儿有资格说别人不对呢?”听罢这话,弟弟的脸一下子红了。    
    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保持平静的心,那么他的生活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不管是在哪一方面,这样的人都不会给其他人制造不愉快的事情。更进一步来说,平静的心能够使一个人心平气和地处理自己的事情,同时也能影响周围的人,使他们也变得心平气和,这样,到处都是平和的氛围,人们又怎么会动不动就生气呢?


第一章 改变愤怒的自己反躬自省静人心(3)

    如果上面的弟弟能够很好地领悟哥哥要给他讲的道理,那么他应该知道,在指责别人之前,他应该先指责自己,他要先指责自己总是怀着一颗不自省的心,总是事事都要比较,看别人是否对得住自己,那么他自己呢?他是否又对得住别人呢?既然要挑剔别人,就首先要挑剔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又谈何去获得别人的原谅呢?    
    只要能从始至终都保持内心的平衡,那么,在对待身外事物的时候,人的心胸会很博大,有一种超然的风度。但这并不是说,一个人可以以此为借口而冷漠对待身外之物,而且,超然决不是冷漠的代名词,超然的人不会逃避问题。如果是一位修行非常深厚的师父,他不仅不会漠视他人的痛苦,相反,他还会以超出常人的敏锐感受体会到他人的痛苦,接下来,他不会不理不睬,他会想方设法帮助对方,使对方渐渐脱离痛苦,对于受苦者,他的胸怀是宽广的。这样的人,是一个慈悲的人,也是一个满怀着爱的人。这些都能够使他比别人更加冷静和沉着,于是,他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就更强,如此一来就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圈子,使人痛苦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世界上能够多一些这样的人,那么,将会有多少人能够成功地消解自己的愤怒啊。    
    人们一定要了解自己,而不应该仅仅只听从他人的意见,别人说的,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或是可行的。也正因为如此,有时候他人的劝告是没用的,甚至是误导的,如果我们真的很了解自己,就不必因为不知道该不该听从别人的建议而发愁了,你完全可以自己给自己出主意。    
    接下来人们应该做的是,学会控制自己,比如在某一个时间里,把意念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你不一定要调整呼吸,但你一定要集中意念,仔细观察自己的呼吸,你的呼气是怎样的,吸气又是怎样的,这些都需要关注,在这个关注过程中,我们的心会变得平静,激烈的东西会少很多,你的敏锐程度是与你的专注程度成正比的。一旦你的心彻底静了下来,你就可以更敏锐地关注自己了。    
    人们都不妨试试以上提到的办法。没有一个人能够逃避痛苦,痛苦是永远都不会消失的,而消解痛苦的办法,也大体是相同的,痛苦也不分人,不管是哪个种族的人,哪种宗教的信徒,所有人的痛苦都是痛苦,所有人的愤怒也都是愤怒,愤怒会让人们变得激动,所有人的激动也都差不多。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消除人们的痛苦和愤怒,可以用同样的方法。    
    做一个小总结,我们会发现,消除人们的痛苦和愤怒的办法已经找到了,那就是审查自己的内心。只有当每一个人都主动维护道德的时候,每一个人的和谐和平静才能得以实现。能够控制自己的内心是一件有益的事,因此很多人都对此持赞成态度。既然审查自己的内心能够实现我们最初的目标,那我们为什么要持反对态度呢?


第一章 改变愤怒的自己宁静的内心(1)

    一个人的内心是否宁静,完全取决于这个人自身的修为。苦心孤诣地规劝别人不做错事,效果并不大,因为能接受的人很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即使是在别人要求的情况下提出忠告,也有可能自讨没趣,因为这项忠告也许根本不合别人的胃口。有人说:“当别人要我提供建议的时候,我会想个他听得进去的意见告诉他。”提供让人听得入耳的建议,或许很适合拿来处理不太重要的问题,但是遇到比较严重的问题,可就有弊无利了。许多丝毫不愿承认自己陷入窘境的人,其实都只希望听到顺耳的建议。    
    真正的悟者,是那些明白了本性究竟为何物的人,只有当一个人的本性不变的时候,一个人才能叫做他自己。普通人的生命,不属于他们自己,他们完全是在跟随环境而打转,仅仅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折磨自我。     
    某个美术学院举办一次特别的书画比赛,看谁画得出最能代表平静祥和的意象。很多学生将自己的作品送去参赛,有的画了黄昏的森林,有的画了宁静的河流,小孩在沙地上玩耍,彩虹高挂天上,沾了几滴露水的玫瑰花瓣。    
    院长亲自看过每件作品,最后只选出两件。    
    第一件作品画了一池清幽的湖水,周遭的高山和蓝天倒映在湖面上,天空点缀了几抹白云,仔细看的话,还可以看到湖的左边角落有座小屋,打开一扇窗户,烟囱有炊烟袅袅升起,表示有人在准备晚餐,菜色简单却美味可口。    
    第二幅画画了几座山,山形阴暗嶙峋,山峰尖锐孤傲。山上的天空漆黑一片,闪电撕破乌云,降下了冰雹和暴雨。    
    这幅画和其他作品格格不入,不过如果仔细一看,可以看到险峻的岩石堆中有个小缝,里面有个鸟窝。尽管身旁风狂雨暴,小燕子还是蹲在窝里。    
    院长最后公布,将首奖颁发给第二幅画,他的解释是:“宁静祥和,并不是要到全无噪音、全无问题、全无辛勤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