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

第54部分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第54部分

小说: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6扯m,但其厚度增加,血红蛋白充盈好,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
    (2)大红细胞(macr()cyte):直径大于10/;m。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也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3)巨红细胞(megalocyte):直径大于15〃m。常见于叶酸或(和)维生素B12缺乏
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巨红细胞常呈椭圆形,内含血红蛋白量高,中央淡染区常消失。
    (4)红细胞大小不均(amisocytosis):红细胞大小悬殊,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这种
现象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在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溶
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贫血达中度以上时,均可见某种程度的红细胞大小不均,而在巨
幼细胞贫血时尤为明显。
    2.形态异常较常见的有:
    (1)球形细胞(sphel。ocyte):直径小于6“m,厚度增加大于2.9Vm。细胞体积小,圆
球形,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自身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涂片中此种细胞约占20%以上时才有诊断参考价值。
    (2)椭圆形细胞(e11iptocyte,oval cell):红细胞的横径/长径t~.0.78,呈卵圆形,或
两端钝圆的长柱状。正常人血涂片中约1%椭圆形细胞。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病人有
严重贫血时可达15%以上,一般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巨幼细胞贫血时可见到
巨椭圆形红细胞。
    (3)口形细胞(stomatocyte):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宛如微张口的嘴形
或鱼口状(图4—2—2B)。正常人血涂片中偶见,如多达10%以上,常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
增多症。少量可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酒精中毒时。
    (4)靶形细胞(target cell):此种细胞的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
留而深染,状似射击之靶标。有的中心深染区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出的半岛状或柄状。珠
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靶形细胞常占20%以卜.少量巾.可田.干缺铁件舌}
血、其他溶血性贫血以及黄疸或脾切除后的病例。
第黪临床血液学检吧滋泌
    (5)镰形细胞(sickle eell):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HbS病)。
    (6)泪滴形细胞(dacryocyte,teardrop eell):细胞呈泪滴状或手镜状(图4—2—2D)。
见于骨髓纤维化,也可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7)棘细胞(acanthocyte,burr cell)及刺细胞(sptlr cell):棘细胞外周呈钝锯齿状
突起,刺细胞外周呈不规则、不匀称的棘刺状突起(图4—2—2C)。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
(先天性无B脂蛋白血症),也可见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等。
    (8)裂细胞(schistocyte):又称红细胞形态不整、红细胞异形症,指红细胞发生各种
明显的形态学异常改变而言。红细胞可呈梨形、泪滴形、新月形、长圆形、哑铃型、逗点
型、三角形、盔形,以及球形、靶形等。见于红细胞因机械或物理因素所致的破坏,为微
血管病性溶血的表现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
征、恶性高血压,以及心血管创伤性溶血性贫血等。也可见于严重烧伤病人。
    (9)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 foI。mation):涂片中红细胞呈串状叠连似缗钱状。
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染色反应的异常  染色反应异常有以下几种:
    (1)低色素性(hypochromic):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
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
某些血红蛋白病。
    (2)高色素性(hyper…chromic):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
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球形细胞也呈高色素性。
    (3)嗜多色…眭(多染色性,polychromatic):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
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称嗜多色性红细胞或多染色性红细胞。正常人外周
血中约占1%。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尤
以溶血性贫血时为最多见。
    4.结构的异常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1)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 stippling):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
体凝集而成的。有时与嗜多色性并存,也可发现于有核红细胞胞质内。大量增多并呈粗颗
粒状点彩,多见于铅中毒,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等。
    (2)染色质小体(Howell一Jolly body):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O.5~
1“m,1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
血、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
    (3)卡一波环(Cabot ring):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红色线状体呈环形或
“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目前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
性所致。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及白血病等。
    (4)有核红细胞(nlacleated erythrocyte):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
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主要见于:①各种溶血性贫血;②红白血病;③髓外造血,如骨髓纤维化;④其他,如骨
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二、白细胞的检测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人(4~10)×10。/L;新生儿(15~20)×10。/L;6个月~2岁(11~
12)×10。/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成人为10×10。/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正常
25:
值(成人为4×10。/L)称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
影响,淋巴细胞等数量上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白细胞总数改变的临床意义
详见白细胞分类计数中临床意义的有关内容。
    外周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观察其形态,白细胞可分为下列5种类型,即中性粒
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各种类型白细胞的特点及其
变化的临床意义叙述如下:
    (二)白细胞的分类计数
    【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mc
stab granulocyte,Nst)?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Nsg)
两类。细胞体呈圆形,直径为10~13“m。胞质丰富,染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
红色中性颗粒。胞核为深紫红色,染色质紧密成块状,核形弯曲呈杆状者称杆状核,有时
核弯曲盘绕而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而核呈分叶状称分叶核,通常为2~5叶,
叶与叶之间经细丝相连,一般以2~3叶居多,病理情况下分叶可达10叶。
  【参考值】见表4—2—2。
表4—2—2 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在
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早晨为高。妊娠后期
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使其暂时性升高。病理
性增多见于:
    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等)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应注意,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
减低。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
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12~36h,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3)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1~2h内,周围血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数
尚未下降,而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增多,特别是内出血时,白细胞可高达20×
10。/L。
    4)急性中毒: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和妊娠中
毒症;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急性铅、汞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生物性中毒如昆虫毒、蛇
毒、毒蕈中毒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多。
    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大多数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呈
不同程度的增多,可达数万甚至数十万。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还出现中性粒细胞
增多,并伴外周血中细胞质量改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
化等骨髓增殖性疾病均可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各类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恶性肿瘤,如
肝癌、胃癌等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2)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白细胞总数低于4×10。/L称白细胞减少(1eu—
kopenia)。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O.5×10。/L
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有:
    1)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与中
性粒细胞均减少。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
感染时,白细胞亦常减低。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时白细胞亦可减少。
    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
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骨髓转移癌等,白细胞减少同时
常伴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7射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如苯、
铅、汞等,以及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物等均
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4)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及其功能亢进,如门脉性
肝硬化、淋巴瘤、Gaucher病、Niemann—Pick病常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核象可发生变化,出现核左移
或核右移现象(图4—2—3)。
┏┳┳┳┓
┃        ┃    未成熟中性粒细胞                  ┃过渡型  ┃    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
┃        ┣┳┳┳╋╋┳┳┳┫
┃  细    ┃  原粒  ┃早幼粒  ┃中幼粒  ┃晚幼粒  ┃杆状核  ┃  2叶 ┃  3叶 ┃  4叶 ┃5叶及以上 ┃
┃  胞    ┃        ┃        ┃        ┃        ┃        ┃      ┃      ┃      ┃          ┃
┃        ┣╋╋╋╋╋╋╋╋┫
┃  类    ┃        ┃        ┃        ┃        ┃        ┃      ┃      ┃      ┃          ┃
┃  型    ┃⑧      ┃⑨      ┃⑨      ┃④      ┃⑧      ┃@     ┃@     ┃④    ┃④        ┃
┃        ┃\  /  ┃        ┃        ┃        ┃        ┃      ┃      ┃      ┃          ┃
┣╋┻┻┻┻┻┻┻┻┫
┃    60  ┃    i鹆◆                                                                           ┃
┃分50    ┃                                                                                    ┃
┃菩40    ┃                                                                                    ┃
┃线30    ┃                                                                                    ┃
┃    20  ┃                                                                                    ┃
┃    10  ┃                                                                                    ┃
┗┻┛
    图4—2—3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1)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
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
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也可出现核
极度左移现象。
    2)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
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
256
苷或6一巯基嘌呤等。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
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4)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在严重传染性疾病(如猩红热)、各种化脓性感染、败
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下列中毒性和退行
性变化。下列改变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出现:①细胞大小不均:表现为细胞胞体增大,
细胞大小悬殊。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时。可能是骨髓幼稚中性粒细胞受
内毒素等影响发生不规则分裂增殖所致。②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
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NAP)活性显著增高。③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胞质或胞核中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
等的空泡,可能是细胞质发生脂肪变性所致。④杜勒小体(D/511Ie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