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导论-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龄儿童所特有的,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退。据研究,儿童中有40~70%的人有遗觉象,在11~12岁时最明显。有些儿童的遗觉象能保持半分钟。他们背诵课文就像看着课文朗读一样,准确无误;在一幅现拿掉后,仍然能在原处看到那幅画的十分清晰的图像。通常,较为多见的遗觉象是视觉表象,但一些研究也发现了听觉遗觉象、嗅觉遗觉象和味觉遗觉象等。
三、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心理学将表象年作信息编码的一种主要形式,但在它是不是唯一的形式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争论,并由此引出两种信息加工理论。
(一)基本表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巴格斯基(B。B。BAGELCKI)认为,人们对信息的贮存是将视觉和言语材料转化为表象贮存在记忆中的,表象是信息编码最基本的形式,人们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而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的操作。
基本表象理论得到了谢波德等人(R。N。SHEPARD—J。METZLER,1971)的心理旋转实验的支持。这个实验向被试呈示一组立体图形,以A图形为标志要求被试辨别其它五个图形与第一个图形是否相同。这五个图形有的是第一个图形的镜像,与原型是不相同的;有的与A图形相同,但加以旋转,旋转的范围从0度到180度,记录被试作出判断的正误及反应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是旋转度的直线函数,随着旋转度的增加,反应时也随之延长。这说明表象是信息贮存的基本形式之一;视觉表象的旋转加工是物理旋转的类似物。
库珀和谢波德(L。A。COOPER—R。N。SHEPARD,1973)进一步对表象的旋转加工作了实验研究。这个实验呈示给被试的是以不同倾斜度的正向和反向的R为刺激物,结果表明,字母从垂直方向旋转的度角越大,作出判断的时间也越长;被试的报告也表明,在判断时确实在头脑里旋转表象。这说明,被试在判断时有目的地将字母表象旋转到垂直方向,以便作出正确判断。而用其它方式,如用命题的方式去解释这种心理旋转过程是困难的,很难自圆其说。
心理表象旋转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表象是信息贮存和加工的一种形式,说明表象的这种作用的不可替代性,但并不能证明它是信息贮存的唯一形式。另外,一些心理实验也证明,言语对表象的再现有启发作用,表象并不能代替言语。因此,基本表象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极端的信息加工理论。
(二)双重编码理论
面对基本表象理论的不足,佩维奥(A。PAIVIO)等人提出同时存在表象和言语符号两种信息编码和贮存系统的假设。他发现,表象码更适合加工具体的信息。言语码更适合加工抽象信息;言语码加工信息是有序加工,表象码则似乎是空间加工;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两种系统可能是重叠的,也可能是其中一种占优势。表象系统用表象材料进行信息加工;言语符号系统用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的形式进行信息加工。在一定条件下,表象编码和言语编码可以互译,言语编码可以通过译码以感性形象再现,表象编码也可以用言语形式贮存起来。
佩维奥以大量的实验来证明双重编码理论,图片和具体单词比抽象单词容易学习;同时采用两种编码形式时,记忆效果比单用其中一种好;如果长时记忆存在视觉编码,则比例不和谐的图像配对将形成冲突,而比例不和谐的文字配对却不会造成这种冲突。比如其中一个实验表明,对图形的回忆比抽象的词进行回忆要好得多:图形在一周后的偶然回忆成绩比抽象词在5分钟后的有意回忆还要好。有趣的是,对具体词的回忆比对抽象词的回忆多75%,原因可能是具体词可以诱发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心理表象。这些实验充分证明了两种编码系统的存在。目前。这一理论已为大家接受。
四、表象的作用
表象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表象的直观性来看,表象和知觉相似,从表象的概括来看,表象又和思维相似,但它既不是知觉也不是思维,而是介乎期间的中间环节。表象打破了人的认识受当前事物直接作用的局限,使认识更趋概括化。运用表象训练能更好地挖掘潜能,发展智力。例如,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利用表象训练提高幼儿园儿童的加减法计算能力。开始时,儿童只能按实物计算;后来,研究者将实物遮起来,要儿童想着那里的实物计算(即用表象计算)。经过这种训练,儿童能较快地掌握口算和心算。体操和游泳运动员也常常用表象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
表象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在活动前在头脑中形成,“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表象,是人类心理活动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点。画家、作家、工程师、运动员、发明家、军事指挥员的各种实践活动,都要求具有鲜明、稳定、完整的表象。
第二节:想象
一、想象的概述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过程创造的新形象就是想象表象,想象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以直观形式呈现人们头脑中的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表征(REPRESENTATION),而不是言语符号。在想象过程中,表象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和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这些新形象既可以是主体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或还未出现的新形象。如读过《阿房宫赋》后人们在头脑中浮现出的阿房宫现象,发明家设计出新机器前头脑中构思的机器形象,人们头脑中出现的神州中的妖魔鬼怪形象,等等,都是想象的产物。
想象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乍看起来似乎是“超现实”的,其实,任何想象都是不是凭空产生的,构成新形象的材料都来自生活,取自过去的经验,不可能无中生有。天生的聋子决不能想象出优美的音乐,天生的盲人也想象不出奏的美景。鲁退先生曾记录过一位盲诗人的谈话:“在缅甸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里、树上都有昆虫的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旱时夹着蛇鸣‘嘶嘶’”。了里行间充满了听觉形象,视觉形象则十分匮乏。这说明,想象无论新颖甚至离奇到什么程度,构成新表象的材料则永远来自对客观现实的感知。梦也是一种想象,梦中出现的形象有时显得十分新奇甚至荒唐,但组成梦境的“素材”仍然是感知过的事物。
可见,想象虽然是新形象的创造,但它的内容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来自客观现实。想象是反映客观现实的各种成分的形象组合过程,也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形式。
二、想象的种类
“想象是一种意向性的反映,它在某种程度上超脱现实,因此,可有意地或在无意间发生”。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将想象分为随意想象和不随意想象。
(一)不随意想象
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如天空中变化的浮云,时而似人头,时而似奔马,时而似城楼,……各种想象形象不自觉地浮现着,转化着。另外,当人们长久地进行机械、枯燥的活动时,注意力不集中,如冗长的会议、长久地躺在草地上休息,某种想象形象就可能不经意地浮现在眼前。这些都是不随意想象。由于不随意想象不需要人作意志努力,出现也很突然,往往对思维具有启发作用。梦是不随意想象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我们将在第四节中作进一步的阐述。
(二)随意想象
随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这种想象活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方向性,人们在想象过程中一直控制着想象的方向和内容。
根据创造程度的不同,随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也是随意想象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这些想象活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方向性,都是意识活动的形式。我们将在下一节就这三种形式进行专题讨论。
三、想象的生理机制
1937年生理学家加可布逊(C。JACOBSON)对猴作延缓反应实验的结果提示:额叶的一些神经回路将一些有关物体位置的视觉信息组成一种内部表象。即额叶与一种“当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客观存在百又看不见时也能识别物体的能力”有关。另外,在额叶和顶叶的亚区之间还有很多类似的通路。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即使是在信息加工的最高层次中也具有与表象相关的脑结构。
在感知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大脑皮层里留下了许多痕迹,并在痕迹之间建立了暂时的神经联系,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人们的经验越多,这种暂时神经联系越丰富。暂时神经联系系统是经常不断地变化、补充和修改着的,旧的联系重新配合构成新的联系。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就是想象的生理机制。
词对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和重新组合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支配作用。虽然想象的形式属于第一信号系统,是形象的,但想象的形象是在皮层言语机能的相应区域上形成的。想象的出现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
现代科学表明,下丘脑——边缘系统与大脑皮层共同参与了想象的过程。如果下丘脑——边缘系统损伤,人可能产生特殊的心理错乱,他的行为不再受大脑支配,不能拟定简单的行动计划,不能预见行动的后果,想象的主要作用也受到破坏。
四、想象与实践
想象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人在实践活动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新的需要,这促使人们去改变客观现实,创造新的事物。想象就是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劳动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需要的活动。目的性、计划性是劳动的重要特征。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在劳动前对劳动的结果作出预见,产生“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表象;在劳动过程中,想象对活动起着调节作用。另外,想象还具有代替作用和补充作用,它使人们的思维、情感交流实在直接感知和操作的限制,进行学习和创新。
想象不仅在实践中发展,同时想象的正确性也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关于这一点,我们下一节对幻想的阐述中有进一步的说明。
五、想象的意义
想象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再造想象的发避孕药对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创造想象则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想象力贫乏的人,思维是机械而偏狭的,不可能有很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对想象的重要性作了重要的评价:“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想象和其它心理过程有着有机的联系。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活动甚至感知活动都有深刻的联系。想象与记忆活动交织在一起,记忆表象是想象的素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被想象补充着,与想象结合着。想象参与思维过程,任何一种思维过程尤其是形象思维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想象在人的情感生活中也有重大意义。想象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也是想象的内容之一。想象不仅可以引起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也可能成为深刻而牢固的情感产生的源泉。想象可成为人的意志行为和社会实践的内部推动力。
总之,想象不仅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意义十分重大,而且在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体系中,在创造活动中,在反映客观世界的一切形式中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想象对人个性的发展、人的特点的形成与生活道路的抉择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都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随意想象的三种形式。
一、再造想象
(一)什么是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人们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就在的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必须以别人的描述和提示为前进,再造别人想象过的事物,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独立性差。值得注意的是,再造想象不是别人想象的简单重现,而是依据以往的经验再造出来的。如技术工人根据平面的图纸,生产出立体的产品。由于个体之间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个性的差异,每个人再造出来的形象各不相同。例如,我们想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舯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所描述的形象时,每个人再造出来的形象各不相同,都按各自的方式来构成新形象。可见,再造想象中也有创造性的成分。
再造想象是理解和掌握知识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接受间接经验时,概念停留在机械识记水平上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头脑里形成了与概念相应的形象,主体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概念只有作为事物原形的信息,代替物时才有实在的意义。因此,课堂教学的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图表、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和生动的语言,有利于想象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
再造想象对人格的塑也有重要作用。再造想象是榜样言行的内化过程的一种形式。儿童听了故事或看了电影或连环画后,往往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想象自己亲手身体验这些行为。这种想象甚至能指导他们的行为。如影片《少林寺》放映后,街上会出现一些模仿影视人物的小“十三棍僧”。所以,在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中,教师要用各种方式唤起学生正确的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