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心理学史导论 >

第37部分

心理学史导论-第37部分

小说: 心理学史导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悲哀:悲哀是个体失去某种他所重视和追求的事物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失败、分离会引起悲哀。悲哀的强度取决于失去的事物对主体心理价值的大小,心理价值越大,引起的悲哀越强烈。亲人的去世使人产生极底的悲哀,这与失去一般朋友的悲哀有所不同。悲哀从强度上分为遗憾、失望、悲伤和哀痛。

    (二)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和情感

    与接近外界事物的愿望有关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有惊奇和兴趣,而厌恶则是与之相反的情绪体验。

    1、惊奇和兴趣:面对陌生、奇特但并未发现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事物时,个体会产生惊奇感,进而就产生探究该事物的兴趣。惊奇和兴趣这种有接近事物倾向的情绪体验的出发点是探究反射是对奇特事物的一种先天反应。人对奇特事物的反应往往要经历几个阶段,以婴儿照镜子为例。婴儿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首先是害怕,躲进母亲的怀里;逐渐熟悉了之后,不再害怕,对这个物体很惊奇;进而产生了兴趣,用手去触摸镜面,将镜面反过来看背后有什么。

    惊奇和兴趣是中等肯定程度的情绪体验,它导致个体对事物的主动探究、了解和学习。所以,惊奇和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心理动因,对文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厌恶:厌恶是指与恶心、呕吐等身体不适感相关联的,具有强烈躲避倾向的、否定的情绪体验。厌恶与惊奇和兴趣的作用相反,它使人远离引发的事物。厌恶和恐惧都将导致人的躲避行为,但厌恶不像恐惧那样是个体对事物的无能为力,而只是不喜欢,厌恶的对象不一定能对个体造成威胁。如人们厌恶沾滑的物体,但许多沾滑的物体并不对人有威胁。厌恶与个体的文化背景相关联,在一个民族是习以为常的事物,往往会引起另一个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的强烈厌恶。如,法国的视蜗扣为美味佳肴,但德车人对蜗牛十分厌恶。另外,一个人过去的特殊经验也决定了哪些事物会引志他的厌恶。

    (三)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

    自我评价是个体在社会中按照社会及个人的要求对自己及自己的行为进行的评价。害羞、骄傲与自罪是三种主要的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它们较为复杂且具有社会性。

    1、害羞:害羞是个体与周围人和环境的相处过程中对自己作不太肯定评价时的情绪体验。害羞常常伴随着特定的表情动作,如垂下眼睑、不敢直视他人、脸红、说话不流畅或根本不说话,甚至逃离使其害羞的环境等。害羞是个体性格的反映,也受以前经验的影响。

    2、骄傲与自罪:骄傲是个体在了解到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想自我要求时产生满足感、自我肯定的情绪体验。自罪是个体了解到自己达不到理想要求时所产生的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每个人在头脑中都有一个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的认识,称为理想的自我。人对自己现状的认识称为现实的自我。当现实的自我满足了理想自我的要求,个体就会对自己很满意,产生骄傲的情绪;如果现实自我不能满足理想自我的要求,则产生自罪的情绪。个体对自己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都会对骄傲和自罪的体验产生影响,而社会要求主要是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要求的形成来起作用的。骄傲与自罪对形成道德感有重要作用,影响个体的个性和认可风格。

    (四)与他人有关的情感体验

    爱和恨是两种极端的指向他人情感的基本体验。爱和恨源于对他人的好感与厌恶,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他人持久的情感倾向和态度。爱是肯定情感的极端,恨是否定情感的极端。

    1、爱:爱是对他人肯定的情感,它与喜欢相联系,是与受他们吸引有接受个体户相关联的情感。在爱的作用下,个体常常体验到一种献身感。爱有许多种,母爱、亲情之爱、恋人之爱、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等等。一般来说,爱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促使人们为所爱的对象工作、学习、献身。

    2、恨:恨是对他人否定的情感,它与愤怒这一基本情绪相联系久而久之产生的情感体验。恨这种情感体验的结果是个体力求摧毁所恨的对象。不喜欢或厌恶等否定情感与恨不同,它们只导致个体远离对象。恨的消极作用在于它的破坏性,它导致个体报复恨的对象,甚至做出许多不理智的行为来摧毁对象。但是,恨也有积极的作用,如对敌人的仇恨可鼓舞将士奋勇杀敌。

    二、表情动作

    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表情动作主要有三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一)三种主要的表情动作

    1、面部表情: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面部表情。由于面部表情能精细、准确地反映人的情绪,它是人类表达情绪最主要的一种表情动作。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IZORD,C。E。)将人们面部分为额眉——鼻根区、眼——鼻颊区和口唇——下巴区三个区域,认为这三个区域的活动构成了不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着相应的情绪。比如,人愉快时,额眉——鼻根区放松,眉毛下降;眼——鼻颊区眼睛眯小,面颊上提,鼻面扩张;口唇——下巴区嘴角后收、上翘。这三个区域的肌肉运动组合起来就构成了笑的面部表情。在表现不同情绪的面部表情中,起主导作用的肌肉各有不同。如笑时嘴角上翘,惊奇时眼和嘴张大,悲哀时双眉和嘴角下垂。

    2、身段表情:身段表情是除面部之外身体其它部位的表情动作。头、手和脚是表达情绪的主要身体部位。例如,人在欢乐时手舞足蹈,悔恨时顿足捶胸,惧怕时手足无措,羞层时扭扭捏捏。舞蹈和哑剧是演员用身段表情和面部表情反映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3、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情绪在言语的声调、节速和速度上的表现。人在高兴时音调轻快,悲哀时音调低沉节奏缓慢,愤怒时音量大、急促而严厉。同样一句语用不同的方式讲出来则会表现出不同的含义。例如,“你干吗”用升调说出来时表示疑问;用降调则表示不耐烦;用感叹语气强调“吗”字则表示责备。

    表情动作与言语一样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但是在三种主要表情动作中面部表情起主要作用,而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往往是情绪表达的辅助手段。

    (二)表情的先天性和社会性

    人类的表情既有先天的生物适应性的一面,又有社会适应性的一面。

    1、表情的先天性

    表情具有先天性的程序化的模式。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对人和动物的表情作了详细描述和比较研究。他指出,人和动物的表情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根源。人类的原始表情具有生存适应的价值。例如,人愤怒时咬牙切齿、鼻孔和眼睛张大等反应是准备搏斗时适应性动作,这些动作通过遗传达室而得以延续保留下来。

    现代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也从以下三方面证明了表情的先天性。(1)先天盲婴的自发表情反应与正常婴儿的相一致,并不因为看不见别人的表情动作而“学不会”这些表情。(2)非洲前文化部落中的原始人的表情绝大多数能被现代人所理解;世界上不同种族与文化的人民对各种面部表情的判断也具有很高的一致性。(3)婴儿言语发生前的表情动作是先天的。

    2、表情的社会性

    人类表情是在社会环境中逐渐表现和得到发展的,它受环境的制约,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情绪表现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复杂性和强度逐渐增加并产生分化。这表现在二个方面:(1)表情的复杂性增加。在社会交往中,各种基本情绪在快感度、激动度、紧张水平和强度上的区分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人能够表达和区发越来越多在各维度上有细微差别的情绪。另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情绪复合而成的复杂表情也产生了。情绪与动机、认知因素或个性特质相结合,形成了人类复杂的表情系统。一定的表情要与相应的社会环境和主体的状态相联系方可得到准确的诠释。(2)表情的随意性在社会环境中学习、提高。随着个体社会化的不断深入,表情也逐渐发展与完善起来,表情产生和控制的随意性也得到了提高。人们逐渐学会根据需要来控制自己的表情动作,掩盖、修饰或夸张自己的情绪体验,以改变内心体验,直辖市人际关系。另外,一些复杂的表情,如痛苦,是在后天班干部习得的,是对自身不良状态的习得反应。作为基本情绪反应,痛苦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绪体验,但是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人具有不太相同的表达方式。有的表现比较外露,有的比较含蓄。文化发展的不同步性也带来了表情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不同程度和特征的反应形式。例如,鳊尼西来的爪哇部落要求部落成员控制自己的表情,不表露出来,并按此标准规范儿童的行为。因此,爪哇人的表情远没有其它各族的人丰富。

    第三节:心境、激情和应激

    一般来说,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而且以不同的心情、激动和紧张状态表现出来,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人在一定时间里表现出的一定的情绪。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一、心境

    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得意、优虚、焦虑等。心境具有弥散性,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由一定情境唤起后在一段时间里影响主体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处在某种心境中的人,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心境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心情”比较一致。在舒畅的心情下,人们对事物产生欢快情绪体验,甚至连花草树木都在“微笑”、“点头”惹人喜爱。在消极的心境下,人们往往以不良情绪看待事物,做事枯燥乏味,容易激怒。中国古语:“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而喜”,说的就是对同样一件事具有不同心境的人体验各不相同。

    心境往往由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发产生。工作顺逆、事业成败、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环境的舒适与否都可能引起人的某种心境。当然,主观认识对心境的产生和持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心境持续的时间可以是几小时、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判别甚大。某种心境的持续时间依赖于引起这种心境的客观环境和个体的个性特点。在客观环境方面,影响心境持续时间的因素是事件对个体的重要性。事件越重大,引起的心境越持久。如失去至亲往往使人长时间地沉浸在悲伤和郁闷的心情中。一般来说,性格开朗、灵活的人受不良心境影响的时间少些;性格内向、沉闷的人心境持续时间可能长些。有的人甚至长期为某事耿耿于怀、郁郁寡欢。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积极、良好、乐观的心境会促进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活动效率,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有益于人的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则使人厌烦、意志消沉,降低人的活动效率,有碍于健康。学会对心境的调节控制,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十分重要。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激情往往由与人关系重大成功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沮丧和绝望、至亲突然逝世后的极度悲伤等,都是激情状态。另外,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分抑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例如,对某种痛苦忍耐过久、抑制过度,一旦爆发出来就会是强烈的激情状态,难以控制。

    激情的发展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1)由于意志办减弱,身体变化和表情动作越来越失去控制,高度紧张使细微的动作发生紊乱。这时人的行为受情绪体验的左右。(2)人失去意志的监督,发生了不可控制的动作和推动理智的行为。(3)激情爆发后的平息阶段。这时会出现平静和疲劳现象,严惩时甚至精力衰竭,对一切事物不关心,精神萎靡。

    激情发生有很明显的外部表现。如面红耳赤、咬牙切齿、哭泣呼号、手舞足蹈等,有时甚至出现痉挛性动作,言语过多或不流畅。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缩小,控制力减弱,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不能作出适当的估价。然而,控制激情是完全可能的,在激情发生的最初阶段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能将危害性减轻到最低限度。当然,激情也有积极的一面,有些激情状态也能推动人的活动,成为活动的强而有力的推动力。

    三、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例如,在紧急状态下(地震、火灾),人们迅速作出判断,使机体各部分动员起来处于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产生应激状态的原因有:(1I)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面临事件提出的新要求不一致,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参考,需要进入应激状态。(2)已有经验不足以应付当前的境遇而使人产生无能为力的失助感和紧张感。

    应激状态对人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有时应激引起身心紧张有利于主体全力解决紧急问题。维持一定的紧张度,保持高度警觉,有助于认知功能的发挥,使人作出平时所不能作出的大胆判断和动作。但是,有时应激所造成的高度紧张又会阻碍认知功能的正常发挥。紧张和惊恐也会导致人们感知、注意产生局限,思维迟滞,行动刻板,正常处理事件的能力反而大大削弱了。

    在应激状态下人的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物反应,如腺体和神经递质的活动使机体紧急动员起来,肌肉紧张,血压、心率、呼吸发生变化。这些活动有助于个体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但是,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也引起人体生物化学保护机制的溃退,从而导致某些疾病的出现

    应激能引起“一般适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