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语文--超级讲解(人教版 七年级下)-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告罄(qìng)'指财物用完。,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 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段解]面对绝境,队员们毅然作出了选择:爬进睡袋,等待死神的来临。(12)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13)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遗孀(yíshuāng)'某人死后,他的妻子被称为他的遗孀。”。[段解(12)(13)]斯科特海军上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写书信。'(3)~(13)为第二部分,这些勇敢的探险家们在返程的路上遇到了可怕的不可逾越的困难,最后全军覆没。这部分作者以写实的手法,记叙了悲剧的发生,同时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14)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段解]南极春天到来的时候,营救队找到了英雄们的尸体。(15)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16)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段解(15)(16)]作者最后的议论。作者行文时无法压抑自己的感情,赞叹溢于言表。 '(14)~(16)为第三部分,基地的伙伴们寻找英雄的遗体以及他们的遗物。强调尽管他们失败了,但却是一个时代最伟大的悲剧。'
评点感知:
(1)开头概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一个“拽”字写出了人物梦想即将实现时的急切心理,与下文的失望形成反差,更有力的凸显人物的形象。“不安”“盯着”“战栗”“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像鲁滨孙……”这些动作、心理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惊恐之状。(2)极力渲染探险队员们的沮丧,心理描写极其传神。“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句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沮丧、悲哀的心情。其实作者本人并不这样认为,这一点从其为斯科特作传上就可以看出来。国旗不可能“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其实这都是人的主观感受,作者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及其同伴们的心情。在失败的斯科特的眼里,挪威国旗就是对手阿蒙森的代名词。这一处的细节描写再现了人物的形象:斯科特诚实、守信的品德使他不容拒绝。有这一细节,人物的人格魅力得以显现。(3)略写在极点的活动。一句“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进一步描述了人物的心情。“不祥的预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4)较为详细的交代困难,有利于读者认识后文中英雄牺牲的原因,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特别对体力消耗的介绍,更能反映他们的毅力。(5)抓住人物心理,“盼望回家”是对生命的热爱,“害怕回家”是失败后的沮丧。矛盾的斗争正是生活的真实,细腻、传神。(6)“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作者直接站出来议论,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对威尔逊博士的细节描写“……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活画出热爱科学,坚毅执著的形象。(7)“鲁莽大胆”贬义词褒用,极具赞美之情。“身强力壮”一词不能去掉,以此凸现环境的恶劣是常人无法承受的。由此可见他们内心的淳朴与善良,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8)“惟一”表明别无他法,燃料此时决定的是队员们的生命。“胆怯的睁着眼”“没有力气……翻过来”说明队员们的体力已经消耗得非常严重。由“失望”到“绝望”,情况已经非常危急,已经到了生死考验的时刻。(9)引述日记中的记载;进一步点明境况的危急。表明了他们坚毅执著;不言放弃的品格。 加线句是又一处细节描写:不幸的奥茨为了不拖累大家要求队友们抛下自己; 遭到了队友们的坚决反对。凸现了他们互相关怀,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10)“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从容的面对死亡,视死如归。人物此时的心情真实的流露:面对队友作出的选择除了感动外,还能说什么呢?(11)采用“典型环境”去写“典型人物”,从环境状况、身体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态等方面详写探险队员们最后的时刻。“疲惫、羸弱”“蹒跚的步履”等词极显身体的虚弱。“(天气)愈来愈可怕”、“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零下40摄氏度”表明环境的恶劣与艰难。而“极少的煤油”“燃料已经告罄”“(只能)饿死或冻死”表明英雄们已别无选择。不仅表现了英雄的性格,而且还显示了作者的赞美之情。(12)“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回忆的美好往事和他对祖国、亲人、 朋友的怀想。海市蜃楼是美好的,但也是无法实现的。这样写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以心灵冲击。(13)加线句子表明他已经完全作好了为科学献身的准备;也显示出他对世界、亲人的眷恋、关爱,进一步表现了其人格的魅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14)“他们曾……挡了回来”与上文的环境描写相照应,进一步表明英雄的牺牲是客观造成的。细节:“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再次突出了斯科特对战友们无私的爱。(15)他们其实是真正的英雄。(16)这句话在全文中是个主旨句,起到点题作用。“毁灭了自己”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失败了,肉体倒下了。“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指心灵受到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必将激励后人。
第五单元22 荒岛余生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在欧美的许多国家,有一部作品一直被当作青少年人的必读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它启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逆境中不悲观绝望,努力看到积极因素,去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它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这部小说的节选《荒岛余生》。
●作者简介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出生于伦敦。他的一生经历非常坎坷,经过商,当过政府的秘密情报员,还从事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大量的政治性小册子而几度入狱。笛福59岁开始写作小说。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发表,大受欢迎,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资产者形象,在欧洲小说史上是一项创举。1720年又写了《鲁滨孙的沉思集》。此后,他写了四部小说:《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罗克萨那》。但这些小说以《鲁滨孙漂流记》流传最广,被认为是其代表作。
●相关知识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梗概——鲁滨孙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商人家庭。由于他一心要遨游四海、了解世界,终于不听父亲的劝告而离家去做了船员。他在非洲海岸遭到海盗袭击成了奴隶,逃脱后在巴西开始经营种植业并发了财。为了补充庄园的劳动力他登上了去非洲的航海之途。途中突遇风暴,他只身一人漂流到无人荒岛上。他从遇难船上运出粮食、衣物、工具等物,开始了在岛上的独立生活。《圣经》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凭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不息的劳动,他盖起了房子,收获谷物,驯养山羊,用兽皮制作衣物。后来搭救了一个土人,把他收为仆人。一直到第28个年头,一艘英国船来到该岛附近,鲁滨孙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才返回英国。这时他父母双亡,鲁滨孙收回他巴西庄园的全部收益,并把一部分赠给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们。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小说除了精彩离奇的故事外,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鲁滨孙的性格。他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决不气馁。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生存条件的小岛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像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自己搭房子、打猎、种谷子、驯山羊、晒葡萄干、做桌子……在岛上的第24年,他还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个忠实的仆人。就这样鲁滨孙在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王国”。面对人生困境,鲁滨孙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与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现在,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文题资讯《荒岛余生》节选自《鲁滨孙漂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徐霞村译。题目就点明了故事的地点和内容,即写的是鲁滨孙初到荒岛面临怎样生存,度过余生的问题。
第五单元23 登上地球之巅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巍巍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被誉为“世界的第三极”,而其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米,是世界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然而,1960年,在这“死亡之路”上,我国登山队员们凭着顽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我们就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走近这些登上地球最高峰的勇士们。
●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曾任新华社社长。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相关知识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与尼泊尔的边界上,它是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海拔884813米,也是世界的最高峰,被称为“世界的屋脊”。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珠穆朗玛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背景介绍——1960年5月,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从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人,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为尽早征服顶峰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为确保登山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为四个“战役”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况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