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人的管理能耐 >

第3部分

中国人的管理能耐-第3部分

小说: 中国人的管理能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制定一整套内部奖惩员工的标准;并以工作业绩为主适时晋升员工。孔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孟子也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把正直能干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人们就会服从;把不正直的人提拔到正直的人之上,人们就不会服从。若仅凭资历而不以事功对员工进行提拔,不但不能鼓励员工争创佳绩,反而会养成他们坐等观望的态度。员工一般来说在事业上都会有很多想做并能够做到的事,关键是要给他创造条件。如果企业能适时晋升正直(能视企业目标为自身目标)、能干(能为实现企业目标努力拼搏多做贡献)的人,那么其他的员工才能服气,并以之为榜样,进而形成人人奋发向上,企业生气蓬勃的生动局面。     
    (4)“推己及人,察己知人”,公司应了解员工的实际困难与个人需求并设法满足。要尽量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利益,承诺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强调工作保障问题最终取决于他们自己,公司总是愿意长期聘用愿与企业共图发展的员工。对于被管理者的劳动报酬问题,管理者亦应“推己及人,察己知人”。首先,应该确保员工的薪水竞争性;即依据员工的价值来定报酬;其次;福利方面也应当做得尽量地好,如对员工家属小孩的照顾等;再次,不妨在可能的情况下针对员工采用弹性作息制,努力使公司四处洋溢着积极的气氛等等。这些无疑都会大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第一部分  中国人的能耐溯源第5节 道家哲学的启迪(1)

    儒家思想诚然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但总体来看;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多元的,一种儒道互补型的文化,因此我们也决不能忽视道家的影响。道家创始人是老子,他的代表作是《老子》;俗称《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堪称字字珠玑。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其最高范畴是“道”。“道”本义指道路,后来引申为法则、规律的意思。“无为”是《道德经》的宇宙法则。作为老子管理思想最高原则的“无为”,对今天的企业管理活动极富指导意义。它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绝不是要人们什么都不干,而是指人的行动及其指导思想必须顺应自然,必须符合自然的要求,而不是主观随意地蛮干和胡为。作为管理方法,“无为”就是要求管理者要善于抓大事,把具体的工作分配给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去做,毋须事必躬亲。今天;西方所谓的“领导艺术”和“祛除管理”等思想正试图回归到此种境界。    
    避免管理走向反面     
    道家认为,管理并不总是给社会带来利益,有时甚至会带来危害。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论管理手段多么严密细致;法令规章多么冷酷无情,总不可能永远消除一切不法行为,有时还往往适得其反。老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的时代。管理者把法令制定得明确具体、不胜其繁,而社会上的犯罪行为反而越来越多。这一现象直到今天仍然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如果法令制定太多,就会扰民不断;而有些人如果不接受这些规矩,他们就会铤而走险,走向对抗。     
    所以按照道家的观点,管理措施越是发达,对人性的摧残就越是厉害。今天的许多管理方法就像是给马和牛带上缰绳,使这些驯服的动物也感觉羁绊无穷。对人而言;其遗憾更甚。要知道;现代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以人为本”——人的创造力、想像力和主动性;如果管理过度;必定劳民伤财;如果制度太多;员工就会不堪其扰;长此以往;管理就会走向其反面;还谈何创新变革和发挥潜力呢?正因为道家的创立者看到了上面这些弊端,便渐渐产生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道家管理的策略,实际上是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通俗地讲;就是一种柔弱胜刚强的管理和以退为进的策略。它们都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把握的基础之上。一切事物都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原则;而且事物的好坏也随时可以转化;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因此在管理中不能单向思维,要有多向思维,不能简单地一味求进、以取求取,有时要以弃求取。    
    他们认为,事物的发展必然要走向反面,正所谓“物极必反”。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样呢?是天地;即宇宙间的规律使然。作为管理者来说,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事情都应从正反两方面衡量和思考。就像要达到一个目标,有时不妨背道而驰一下;兴许你会发现两点之间的距离;往往并非直线为最短。在这里,老子的大智慧无疑值得我们激赏:“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春秋时代,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的弟弟共叔段却十分桀骜不驯,既不听从兄长的号令,也不把君主放在眼里,并且时常有谋逆之心。庄公的臣僚们都劝说郑庄公及早除掉共叔段,免得将来迟早成为祸患。庄公非但不听,反而更加优抚自己的弟弟,更加纵容共叔段的恣意妄为。直到后来共叔段以为有机可乘,终于起兵谋反了,庄公才名正言顺地兴师问罪,在“鄢”这个地方,一举荡平了共叔段的势力。其实,庄公不是不想除掉段,而是一直在等待时机。最初共叔段虽然怙恶不悛,但他的作为并没有坏到该死的地步,如果当时就杀他,难免师出无名。因此不妨先纵容他一下,等他更多的恶行暴露出来以后,再收拾不迟,那时他也就无话可说了。可见,这一招杀手锏,体现了典型的传统思维和冷峻的智慧。    
    把这种欲抑先扬、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用在当今商界;同样是首屈一指的大智慧;中国古代就不乏成功的先例。战国时的白圭;就是一位商界奇才。他白手起家;短短几年就身家巨万。秘诀何在?其实很简单;就在于他的八字箴言:“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别人都不屑一顾的;我趁机大肆囤积;等到市场上需求旺季到来;自己就奇货可居了。相反;大家都趋之若鹜的行情;白圭却连正眼都不看一下。正是这种看似不合潮流、有悖常理的举动;帮白圭聚敛了大量财富。后世人不得不佩服白圭眼光独到、算度准确。今日股市上风云激荡;众炒家奉行“买跌不买涨”;恐怕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无为”与“有为”     
    在道家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奉行无为而治,这才是最好的管理状态。因此,管理应当不断减少对人的管制和束缚,使人返朴归真。对管理者而言,制定政策时不能政出频繁,更不能朝令夕改;应该“政简刑轻”才对。     
    在这里,道家哲学强调的是“君人南面之术”,即要有一点领导方法。管理应该是指挥下属而不是替代下属,高明的管理者从来不代替下属做事,不会越俎代庖。    
    管理者当然要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才能于己有利;同时对社会有益。然而道家也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即管理也可能走向它的反面。长期以来人们都有一个误区,总是认为只有有所作为才是有效的,因此管理者为了体现自己的奋发有为,总是喜欢发号施令,时常对下属飞扬跋扈、颐指气使,生怕旁人会忽视他的存在。但是他们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不要忘了,在很多时候“无为”状态往往是更有效的。正所谓“一动不如一静”。    
    中国的俗语里,有“一朝天子一朝臣”、“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样的说法,这就是因管理者的变动而导致制度更迭的真实写照。一旦领导层发生变动,为了体现“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任领导者总要把前任的既定措施都推倒重来,使得政策严重缺乏延续性;更有甚者,许多领导者仅凭自己一时心血来潮,拿制度当儿戏,朝令夕改,使下属无所适从,这些都是管理者应当避免的。    
    我国汉朝的时候有“萧规曹随”的佳话,足以使力图“奋发有为”的管理者引以为鉴。汉朝的第一位丞相萧何奉行道家的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萧何死后,他的继任者曹参几乎全盘沿袭了萧何在世时推行的所有政策;未加任何变动,他这个丞相当得倒也清闲。这样的举动很快招来不少同僚的非议,但曹参说,“论才干我比不上萧相国,他的那一套办法既然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况且时局也未曾变动,这些法令规章我沿袭照用就是了,何必一定要为了彰显个人的政绩而大动干戈呢。”看来一代名相曹参的气度和风范,值得后世管理者学习仿效。    
    很多人只要一朝权柄在手;就开始恣意妄为;生怕“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这样的人若当上领导;为了显示自己“有为”;肯定会以折腾下属为乐事。他们处处作威作福;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政绩。这样的管理;看似“有为”;实则“有害”;望读者诸君引以为戒。    
    管理的最高境界    
    其实,管理是崇尚简约的。什么时候;如果事情是越管越少而不是越管越多,那才算步入了管理的良性循环和最高境界。有一句名言说道,“最好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如果一切都能按部就班自然运转,每一位下属都能恪尽职守、发挥专长,那管理者还要为鸡毛蒜皮的事操什么心呢?所以按照《老子》的看法,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管理者未必是好的管理者,真正优秀的管理者,下属未必能体会到他的存在。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诸葛亮,诚然我们可以认为他是智慧的化身,是一个出色的谋略家,但却未必是一个卓越的管理者。原因就在于诸葛亮在知人善任方面有所欠缺,不能有效分权。在他的治理下,蜀中虽然呈现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但人才凋敝却是不争的事实。其根源在于他在位期间,无论军事政事、大事小事,一律事必躬亲,对下属多持不信任态度,例如对魏延这样有主见、有能力但多少有些桀骜不驯的将领,常常采取压制政策甚至必欲除之而后快;偶尔对下属信任一次,还错用了马谡,导致失了街亭。像孔明这样鞠躬尽瘁、事必躬亲,不累死才怪。而他死后;由于其生前并没有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蜀国再无可倚重的将佐之才;居然形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难堪局面;最终导致覆亡。


第一部分  中国人的能耐溯源第6节 道家哲学的启迪(2)

    《山海经》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的是远古的中国,在尧帝的统治下,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祥和景象。这天尧帝出巡来到一个村落,只见两位老人在玩“击壤”之戏(古代一种类似于今天“保龄球”的游戏)。当时恰逢农闲季节,围观者还真不少,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这时人群中有人感慨道,“尧的功德真是伟大,在他的治理下,人们都能过上如此富足而悠闲的生活”。谁知这话被其中一位正在玩游戏的老者听到了,于是老人唱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尧听了以后,就默默地走开了。这首歌就是著名的《击壤歌》。    
    难道尧真的一点作用也没有吗?其实在我们看来,这正是尧作为领导者的高明之处:他从不居高临下擅作威福,也从不对百姓的日常生活横加干预,他的管理风格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几乎让人民感受不到他的存在。我们说,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在《老子》里有这么一句名言,“太上,民知有之,其下,亲而誉之,其下,惧之,其下,侮之。”就是说,最高明的统治者,人民仅仅知道他的存在罢了(甚至有可能还不知道);次一等的,下属会尊敬他、赞誉他;再次,会使人民因慑于他的威势而畏惧他;最差的,毫无威信可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只能使得下属瞧不起他、轻侮他。可见,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被管理者几乎察觉不到管理的存在,让他们感觉到现在的一切,似乎都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几乎没有管理者的功劳。不过;这种“太上”的境界,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    
    身为管理者,不能事事面面俱到、越具体越好,也不是力求管理的规章制度越精细越好,而应注意一切都要留有余地。但同时也要懂得细微之处;这样凡事才能掌握好恰当的火候,做到不温不火。    
    所以,《老子》里面有一句话说得相当精妙:“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条名言,曾被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他当年的国情咨文中引用过。它的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煎一条小鱼一样,一定要谨慎小心;切忌大肆炒作;政纲也不要频繁更迭。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煎鱼的时候,不要随便翻动,如果翻得太勤,鱼就容易碎;当然如果一动也不动,则难免把鱼煎糊。因此,只能将调料、火候掌握得适中,文火烹煮,不急切,不燥动;这样煮出的东西,才会色鲜味美;如果火候不对、调味不对,加之心烦气燥,下锅后急于翻动,东一下,西一下(看似“有为”),最后煮出的东西“一团糟”,色、香、味什么都没有了,肉也碎了(却没有绩效)。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寓意深刻而又简明扼要地向我们揭示出为政的关键之所在。要保证一个社会的平安和繁荣,治理者必须小心谨慎,认真严肃,要清净无为,不扰害百姓;否则,灾祸就要降临。如果为政者以个人的主观意愿,随心所欲地改变社会,朝令夕改,忽东忽西,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接着就是人心大乱;社会大乱。相反,如果为政者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一如既往得到坚定不移、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的话,就会收到国富民强之效,这样连外敌也会忌惮三分。结果就是达到了“无不为”和“无不治”。    
    管理企业亦是如此。对企业来说,宗旨性的规章制度和大原则不能变,只能因时间推移、市场演变和大小、软硬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企业只要抓住了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