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人的管理能耐 >

第5部分

中国人的管理能耐-第5部分

小说: 中国人的管理能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具体到战术层面,中国的兵家就很讲究“出奇制胜”。可以说,中国谋略的关键在于一个“奇”字,用兵要奇正结合。孙武说:“战事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老子也说:“以正(光明正大的无为的方法)治国,以奇用兵”,“奇”字典型地反映了炎黄子孙重计谋的特点。“兵以诈立”是奇,出敌意外是奇,变幻莫测是奇,将计就计也是奇。当然;在实际作战中,“奇兵”要建立在合情合理的预测的基础上,不可一味出奇,否则,会被敌识破和利用。所以,正兵与奇兵要结合,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转化。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斗争实践中,不乏利用诡诈之术瞒天过海、出奇制胜的战例。大家经常听到的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之类的成语,便是出自这样的典故。例如韩信当年就使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迷惑了项羽在西川布下的耳目,终于兵出蜀道,与楚霸王争锋,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战国之时孙庞斗智,孙膑在佯装撤退以诱敌深入的时候,故意施行“减灶增兵”之计,使在后面穷追不舍的庞涓误以为齐国军心涣散、兵士逃亡,结果骄纵起来、轻率冒进,导致在马陵道被齐军全歼。这些都是“出奇制胜”的效果。


第一部分  中国人的能耐溯源第9节 兵家的斗争手法和能耐(2)

    因敌制胜,求之于势    
    孙子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应当“因敌而制胜”。所以真正有经验、有能耐的将帅,非常善于顺时应变、因地制宜、权衡大局、因势利导,从不墨守陈规、死抠教条。像赵括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带兵指挥打仗,只能传为千古笑柄。    
    在实际的作战中,理想的随机应变和用势之策应当考虑下面几点:    
    (1)组织好自己的队伍。队伍的编制要严密,指挥要统一,但在关键时刻又要授权部下,随机处置,灵活作战。孙子要求军队成为“实”的团体,步调整齐,军纪严明,遇乱不乱,遇敌不散,这样兵势才能操在统帅手里。    
    (2)鼓足士气。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见士气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必须想方设法笼络人心,鼓舞士气,使士兵“可以为之生,可以为之死”。为了达到鼓舞士气的目的,将帅们不妨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楚汉相争之际,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典型的激励士气的方法。兵书云,“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便是这个道理。然而三国时,那个志大才疏的蜀将马谡,在街亭要地也运用了这一军事指导方针,屯兵山顶绝地,而且还振振有词,谓之“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结果自绝粮道,兵败如山倒。这些经验和教训,既生动也深刻。    
    (3)杂于利害。因敌制胜,应当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决断,以免失之偏颇,反为敌人所迷惑。孙子说:“先知迂直之计者胜”,也就是说,要能从迂中见直,直中见迂,不利中见利,利中见不利,并且善于化弊为利。    
    攻守兼备,争取主动    
    打仗跟下棋是一个道理,都要争取主动。无论是下象棋还是围棋,先手往往会占有一定优势,因此在两军较量的时候,抢占先机格外重要。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就是要求人们牢牢把握先发优势。    
    然而中国人在斗争中崇尚争先的同时,也主张攻守转化;也就是说,既讲究先发制人、先声夺人,又讲究后发制人、以柔克刚。这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智慧,很多西方人却不曾有这样的观念。因为中国人很讲究以退为进,很善于迂回出击,杀回马枪更是拿手好戏。三国时关羽诛文丑;徐晃破关平;用的就是回马枪;俗称“拖刀计”。而在两军对垒时;更不会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往往通过预先示弱以诱敌深入,然后再出其不意地后发制人。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晋军就故意在楚军面前退避三舍,引得楚军大肆轻率冒进,最终在城濮受到晋军主力的攻击,大败而归。晋楚城濮之战,就是典型的后发制人的战例。    
    往往在敌强我弱的时候,采取这种作战方式最为有效。例如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游击战,就是后发制人、出其不意争取主动的经典。“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方针,处处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看似隐忍退让,却无时无刻不在争取着主动。其实不仅仅是军事斗争,我们在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都能看到这种战术的影子。哪怕是在绿茵场上,当弱旅碰到强队时,不就常常祭起“防守反击”的法宝吗?    
    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    
    只要战端一开,就意味着破坏,动辄生灵涂炭,遍地焦土。这绝不是战争的目的。因此对明智的军事统帅而言,“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如何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在尽量减少流血牺牲的情况下征服敌人,才是战争中“善之善者也”。    
    其实在战争中大量地杀伤敌人,恐怕并非好事,毕竟“杀人一万,自损三千”;战争是残酷的,其结果往往两败俱伤。杜甫的诗中说,“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如果在还未出征之时就能使敌人臣服,或者能迫使敌人全师归降,那无疑是战争最理想的结果,比全歼敌人的意义大得多。但是如何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这就需要运用威慑的力量,采取“攻心之战”。心理战的主要作用,在于动摇敌人的决心,瓦解敌人的斗志。当然首先要有实力作后盾,要具有足够的威慑力,而浩大的宣传攻势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当年诸葛亮出师南征,平定南蛮王孟获,就是用的典型的攻心之战。出征前,他采纳了参军马谡的建议,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指导方针,并没有简单地把孟获部众荡平了事,而是争取收服孟获的心,使他能心悦诚服。因此诸葛亮不惜七擒七纵,最终使得孟获诚心归降,再无反志。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攻心战”也随处可见。首先,管理者要笼络住下属的心,通过种种激励手段,使大家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做到人尽其力、人尽其才,共同把企业治理好。此外,很多企业为了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不惜花大价钱大作广告,其实也是重要的“攻心”措施,其目的在于赢得消费者的心,同时打压竞争对手。


第二部分 中国人能耐面面观第10节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1)

    诚然,人们个体之间有着能耐大小的差异。但是就整体而言,特别是就全体中国人来说,他们针对具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能耐还是有一定的共性的。毕竟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浓郁的民族精神,使每一个中国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都会培养和锻炼出一定的能耐,有些几乎就是中国人的本能。加之中国人格外重视通过言传身教,进行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所以中国人的能耐,很容易定型并得以传承久远。    
    我们说;中国人的能耐主要来自祖辈智慧的传承以及生存环境的磨砺。环境决定着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决定着中国人的认识规律。中国人在了解世界;接近自然;认知自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乃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而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能耐。    
    中国人所具有的能耐,首先跟他们的思维方式、是非观念、行为习惯、成长环境有关。中国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又影响着中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对价值观的把握,对理想、信仰、人生的态度。自然,中国人的能耐,也是由他们自身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本章中,我们先分析一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是非观念是什么样的,然后再看看中国人的能耐表现出哪些方面的特色。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把握、评价客观事物的程序和方法,是人们观察、理解客体,并确定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主体、也就是人自身确立正确目标的根本出发点。每个人的行为都要受他的思想所控制,因此我们遇事所体现出的能耐,同样也跟自己的思维方式有关。一般来说人的行为总是受其动机支配的,他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身为中国人,处在中国这样一种社会人文环境中,他的思想和行为免不了打上中国人的痕迹,使得他的行为和能耐处处都体现出中国特色。    
    严格说来,人的思维方式具有多样性,这正是由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在多样的思维方式中,又必然有其最基本、最能体现民族特征的思维方式,通过种种途径表现出来。中国人的行为特征和能耐体现,其实也正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集中反映。    
    既然中国人的行为和能耐受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么大,那么我们还是来看看,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什么样的富有民族特征的思维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又有哪些特点和局限吧。    
    中国式思维方式的特色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概括地说,可以归纳为这么几个方面:偏向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有时思维简单化;但中国人同时具有辩证的思维方式,重联系、重整体,强调矛盾和谐,强调事物的辩证统一。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方式;导致中国人的思维有时不免简单化。这种简单化思维往往表现为以偏概全;或者把大概率的事件当作全概率的事件;即完全事件,从而对很多不常发生的事物表示不理解。例如对于平时一贯表现优秀的乖孩子为什么会突然走上犯罪道路,就让绝大多数中国人感到不可思议。总之;很少发生的事在一些中国人眼里就是一个奇迹。正常与不正常的区分就是大概率与小概率的问题。大概率的、经常发生的谓之正常;小概率的、很少发生的谓之不正常。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独身者、同性恋者、丁克(DINK)家庭是少数,所以通常被国人看作是不正常;而只有按常规结婚、生子、为人父母才算是正常的人生。    
    有时候;一些中国人喜欢以先入为主的观念审视人和事物;对事物的认识以我们所见的表象作为判断标准;通过一些外部特征或局部表现对一个人或一件事情的整体做出判断;其结果难免有失偏颇。以一个集体中的一份子的表现去评价这个集体;仅以一个人的经历或者年龄或者学识去综合地评价这个人的才能、品行和兴趣;因为一点错误而彻底地否定一个人或者因为一点成绩而全面地肯定一个人……这些都是简单思维的体现。    
    此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还表现出重联系、重整体、重辩证统一的特点。它们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那样的巨大和深远;以至于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就拿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包括吃饭、饮茶,以及中医的问诊特点来说,无一不体现了类似的思维特点。    
    吃饭饮茶是人的基本需求,功利性最强。中国的烹调无疑是一门变化万千、举世莫匹的艺术;强调色、香、味的三位一体;强调多种原料的有机配合。一根普通的萝卜或一棵白菜可以做成一道十分精美的名菜;但这里萝卜或白菜本身已经消失;消失在十几种或几十种原料所组成的整体之中。饮茶也是如此;不仅讲究茶的种类、粗细、时间;而且讲究水质;讲究茶炉、茶壶、茶杯的配备;甚至还讲究饮茶者的学识修养、气质风度、心态情绪、环境氛围,几乎处处都蕴含有科学的方法,极尽细致之能事。可以说,从中国人的“烹调之道”和“茶道”中,处处都体现着中国人注重整体协调、合理搭配的思维模式。


第二部分 中国人能耐面面观第11节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2)

    再来看中医的例子。本来医学是最严肃、最具体、最不带伦理色彩和模糊色彩的一门科学;但中医治病时照样把察言观色、望闻问切当成重要手段。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在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时;不须费力去弄清人体每一器官的具体形状、结构;而是要强调人体及其生理机能与天地间的对应关系;揭示心、脾、肺、肾、肝等脏器生理功能反馈调节的模糊化模型。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医学更接近于形象化的辩证思维;它使用的不是病名诊断而是直接疗法诊断;即根据身体外部表现的病症进行诊断而不去了解成为病因的局部状态。所以中医决不是那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标不治本的医术。外国人对此往往就不明白,难道只需要在后背上扎几根银针,就能治头疼?明明是肺部出了毛病,中医却偏要在脚上下功夫,进行“足疗”;真是匪夷所思。    
    除了上面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从中国人的很多日常习俗中领悟到中国式思维习惯的妙处。例如,中国人传统的姓氏排列;先是宗姓、辈份;然后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民族整体。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时间以年、月、日、时、分、秒为序;地址以国、省、县、乡、村为序;突出的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而西方人则不然,通常先突出的是自己,然后再一步一步向外延伸。中国人写文章,在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结构完整;描写人物;注重整体刻画;动辄采用类似“羞花闭月;沉鱼落雁”、“艳若桃李;倾城倾国”的字眼;而不具体描绘人家美在哪里;叙述故事;讲究来龙去脉;有始有终;就连描写爱情;也多注重作者主观的整体感受;缺少细致的心理分析。尤其是绘画讲究气韵生动;重气轻形;那些刻意模仿自然物象原色原貌的工笔画;常被人贬斥为“匠气”十足;不够高雅。至于中国的诗歌,也多以抒情为主;讲究意在言外、情景交融;因此像荷马史诗那样的煌煌巨篇很少产生。    
    就中国人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它不仅简洁,而且推崇无言、默契。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真理(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