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说名道姓 >

第4部分

说名道姓-第4部分

小说: 说名道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歌唱家朱明瑛并不姓朱,而是姓张,她的祖父抗战时任国民党河北省主席,父亲曾任傅作义的少校军官,这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她家成了“文革”中清查的对象。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把朱明瑛送给姨妈抚养,她就随姨父姓了朱。粉碎“四人帮”后,朱明瑛向父母提出恢复原来的姓,父母不同意,说:“全国都知道有个朱明瑛,要是改了,大家还以为又出来一个张明瑛呢!这是给大家找麻烦。”    
    最感动人的是林伯渠、邓子恢两位革命老前辈的儿子改姓的故事。    
    1934年,红军开始了伟大的长征。战马上一位英姿飒爽的女红军,胸前背后是两个婴儿。她急匆匆赶到会昌城堂嫂家,她告诉堂嫂:“这个孩子姓林,刚生下来14天,是我的儿子;这个刚出生3天,姓邓,也是红军的后代……”这位女红军就是革命家林伯渠的夫人。1949年,组织上找到了那位“堂嫂”。两个孩子也已经长大成人,一个在烟厂当学徒,一个当了小裁缝。根据当事人的记忆,邓子恢认下了小裁缝,给他取名邓苏生;林老认下了另一个,取名林秉苏。过了不久,有人发现,林秉苏这孩子长得越来越像邓老。而邓苏生呢,怎么看怎么像已经牺牲了的林老的爱人。仔细一看,果然是搞错了。于是,两位革命老人更换了儿子。按理说人换了,姓也应该换,可是他们说:我们是革命后代,叫什么在哪家生活都是一样的,就不用再改了。最后谁也没有改姓。以后,邓子恢同志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处境十分困难。偏偏是在这时候,林秉苏把自己的名改成了邓瑞生,表示对父亲的崇敬与信任。而不是邓老亲生儿子的邓苏生,却坚持姓邓。    
    由于收养关系而改姓的就更多见了。    
    当年曹操大宴铜雀台时,令曹氏、夏侯氏的大将站在一边,身着红色战袍;其他姓的大将站在另一边,身着绿色战袍。双方来个大比武。有人问了,为什么姓夏侯的要与姓曹的归为一方呢?原来,曹操的父亲本不姓曹,而是姓夏侯。因为过继给了曹家,才姓了曹。曹操与夏侯诸将,本来是一家人。    
    宋庆龄的父亲原来也不姓宋,到了他的家乡海南省文昌县昌洒区古路园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原来,宋庆龄的父亲叫韩教准,他12岁时过继给了无子女的舅父,从而改变姓名为宋嘉树,别名耀如,因为是基督教徒,还有个英文名叫查理宋。他随舅父到美洲做生意,回国后成为上海有名的实业家。他与倪桂珍女士成婚后,生育子女六人:霭龄、庆龄、子文、美龄、子良、子安,这些子女都姓宋。    
    “活济公”游本昌说得更有意思:“现在人们叫我济公,尊敬一点儿叫我活佛,正经一点儿叫我游本昌。我都应了。可是冤枉了我,我本应该叫叶游本昌。叶游这个姓,您在《百家姓》里查不着,这是我父亲的专利。我爷爷入赘到游家,生下我父亲,但爷爷为了保持叶家血统,仍叫父亲姓叶。父亲给我取名时用的是叶游本昌,叶游这个姓既保住了本来的姓,又不断游家根脉。我的本昌,表示本来就吉祥昌盛,人丁兴旺的意思。”    
    像叶游本昌那样的两个姓一起用,其实古以有之。浙江省就有一个特别偏的姓——陆费,这个姓的来由是这样的:当地一个陆氏家族中从来没有人做过官,有人能在仕途上大有作为一直是这个家族的心愿。后来,这个家族的孩子被过继到费家。不久之后,这家孩子里果真出了一个当大官的。为了告慰先祖,他们就在费姓的前面加上了陆姓,从而改姓“陆费”。    
    皇帝家的人,也有改姓的。乾隆皇帝有个女儿,可惜这位公主脸上有块黑痣,据相面先生说,这块痣主灾,而破灾的惟一办法是将公主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这可就难办了,比王公大臣还要显贵的是谁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孔府。孔府衍圣公可以在皇帝面前不下跪,上殿可以跟皇帝平起平坐。可是问题又来了:当时满汉不能通婚。乾隆皇帝想了个招,将女儿寄养在中堂大人于敏中家,改个姓,以于家闺秀的名义嫁给了第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称为于夫人。    
    另外,有些偶然的原因也能使人改姓。    
    相传,黄帝死后葬于桥山,他的子孙中有的留下来守陵,就称为桥氏。南北朝时,西魏的丞相宇文泰有个属下,叫桥勤。一天宇文泰心血来潮,叫桥勤去掉桥姓的木字旁改成“乔”。说是取“乔”字的“高远”之义。桥勤不敢不从,只得姓乔。    
    汉字的读音、字形演变,也是造成姓氏改变的原因。    
    阎、闫本是两个姓,现在没有人区别了,姓阎的也常常写成“闫”,图的是省事。岳、原来也是两个姓,现在很少有人用“”,因为写这个字太麻烦,其实有些姓岳的本来是姓。由于汉字简化造成这种合二而一的姓,还有后、後,郁、鬱,钟、锺。    
    “费”作为姓原来有fèi、bì两个读音,来源自然也不相同。读fèi的出自嬴姓。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被封在费(现在山东省鱼台县西南),伯益的二儿子若木继承费国君位,若木的后代就以费为姓。读bì的费,源出姬姓,春秋时,鲁僖公为了奖励帮他上台的季友,把费邑(现在山东省费县北)赏给了他。季友的后人以邑为费氏。    
    从上面看来,有许多同姓并不是出自同一血缘,可是不同姓的倒反而有是一家子的可能。也许你认为探究姓是否出自同一祖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并不正确,现在已经有遗传学家利用姓氏的变化,揭示了人类遗传的密码,也有历史学家在研究人类迁移的过程,这些研究将揭开许多人类未解之谜。为什么有的姓人多,有的姓人少?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为什么有的姓人多,有的姓人少?以前有“张王李赵遍地流(刘)”的说法,意思是说,张、王、李、赵、刘是人口最多的姓。最近统计与这种说法稍有出入,人口最多是李姓,占总人数的79%,将近1亿人,往后依次是王、张、刘、陈、杨、赵,这些姓的人口都接近亿。可有些姓人很少,如昃姓,仅见于山东淄博市的博山一地,《百家姓》中的墨、况、空、山、贡等姓,也极少遇到,《中国姓氏汇编》中共收入了单姓、复姓5730个,其中有3653个是罕见或消失的。姬、嬴、子、姒等姓在历史上都很有名,现在却不多见了。调查显示,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100个常见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3000多个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出现上面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呢?分析起来,觉出其间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现象与中国的政治、历史、人口增长特点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一般说来,现在人口多的姓,产生的历史都很早。    
    李姓是少昊时代皋陶的后代,在商朝就出现了李姓;赵姓出现于西周;张姓出现于少昊时代;刘姓出现于帝尧时代;陈姓是舜的后代,出现于西周初年。这些姓的历史都超过三千年。有些罕见的姓是因为出现较晚。如博山的昃姓是明亡后山东青州府的明王后代改姓而来,历史不过300多年;东方这个姓,始见于汉武帝时的东方朔;帅姓始见于晋武帝时,爱姓初见于唐。这些姓相对来说历史较短。    
    那些人口多的姓,不但历史长,且许多并非出自一支,而是有几个来源。    
    秦朝以前国王的子孙多称王子、王孙,他们的后代有不少取姓为王氏的,商末有王子比干、西周有王子晋,战国时有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等,他们的后人都是后来的王姓。张姓的祖先是少昊时代弓箭的造制者;春秋时晋国大夫解侯又称张侯,他的子孙也以张为氏;秦朝的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为避祸改韩为张姓;三国时大将张辽本是聂姓,也是因避祸改姓张。相传尧的后裔中有一支被封在刘国,以国为氏;刘姓另有一支出于姬姓,周匡王封小儿子王秀于刘邑,后来以刘为氏;还有一支刘氏,出于春秋时晋国的杜氏。    
    因为产生早,支源多,所以这些姓人口较多。元朝末年,大臣伯颜为维持蒙古贵族的统治,曾经提出杀尽张、王、刘、李、赵五个姓汉人的主张,可见元朝时,这些姓在全国人口中已占绝对优势,对蒙古统治者造成了重大威胁。    
    有些姓历史很长,原来人口也很多,可是现在却不多见了,这是因为什么呢?    
    姓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形态相适应的,西周到战国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许多古老的姓在这时候分化出许多氏,以后这些氏成为姓,那些古老的姓反而少见了。    
    姬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之一,起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代。姬姓是周朝的统治者,当时人口很多。但在西周初年,周王分封了许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大多以国名为氏,如,吴、卫、于、郑、蒋、曹、蔡、周等姓,而姬姓反而不多见了。    
    姜姓也是一个古老的姓,相传炎帝以姜为姓,也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时代。姜尚是西周的开国功臣,受封于齐。后来由姜姓分化出吕、丁、高、焦、洪、贺、纪、岳、晏、国、丘等姓。    
    嬴姓为帝舜所赐,曾由嬴姓分化出赵、黄、江、廉、梁等姓。嬴姓建立过强大的秦帝国,秦之后,嬴姓许多改为秦氏。    
    人口多的几个大姓氏,多曾在政治上得到过特殊的优越地位。李姓建立过唐、南唐、后唐。刘姓建立过汉、后汉、北汉。赵姓在春秋时是晋国的重臣,战国时是七雄之一赵国的统治者,以后建立过宋朝。王姓建立过短期的新朝,魏晋南北朝时的王姓与谢姓是兴盛的姓。魏晋南北朝的王、谢,唐朝的崔、卢、郑都被称为望族大姓。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人口增加创造了有利条件。古代帝王、权臣都是妻妾成群,其子孙也必然比平民百姓多。唐太宗有14个儿子;唐玄宗有子女59个,其中儿子30个;宋徽宗有子女65个,其中儿子31个;明太祖朱元璋有子孙42个,其中儿子24个;康熙皇帝有子女55个,其中儿子35个。朱元璋一个人的后代繁衍到明末,二百多年间,竟已达十万之多。    
    封建帝王还常把姓赐给有功的臣子,这样使许多人改为与帝王同姓。西汉初的娄敬,因助汉刘邦定都长安有功,被赐姓刘。燕王丹的玄孙嘉,曾被王莽赐姓王。    
    古代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采用汉姓时也多借用帝王与名门望族的姓。晋时刘渊本是匈奴人,率部族入中原时,采用刘姓。清皇室爱新觉罗氏在民国初年采用汉姓,大部分姓了赵。    
    封建社会的家臣、奴仆一般都随主人姓氏。    
    东汉后期,大地主中发展出一个特殊阶层:门阀大族,他们在中央和地方享有特殊地位,出现了以姓氏门第论人品的现象,只要出自名门贵姓就可以在做官、取仕上占优势,而孤门细族即使有才有德也只能为下品。这种现象在中国延续了几百年之久。中小地主为了得到升迁,多依附门阀大族,也有的人为提高社会地位变易姓氏。    
    


第一部分政治地位低的姓氏

    政治地位低的姓氏,多处在偏僻地区,生活贫困,繁衍困难。政治上失败的人则常被灭族或改为他姓。明亡之后,许多朱姓为避杀身之祸改为姓李。韩信被吕后杀害后,其后代逃往南方,以“韩”字的一半为姓,改为姓韦。绝大多数人口相对很少的姓氏,往往显示出相对隔离的地域人群的特点,呈岛状分布,常常只存在于某一较封闭的地区。    
    古代复姓较现代多出许多,东汉时的《风俗通义》中收500个姓,复姓有150个,占了三分之一;宋初的《百家姓》收500多姓,复姓减少到60个,占十分之一;而现在的复姓仅占所有姓数目的3%,且人口都很少。复姓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简便,改复姓为单姓便于交际。闻人改为姓闻,第五改为姓第,东门,改为姓东,贾正改为姓贾,子张改为姓张,羊舌改为姓杨,有的欧阳改为姓欧。    
    姓氏人口的多少,还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人口可以呈指数增长,2变4,4变16,基数越大,增加越快。人口多的姓与人口少的相比,代数越多,绝对数字落差越悬殊。假如,一个村子有张姓10人,吴姓6人;100年后,张姓可以繁衍为1280人,而吴姓为768人,两姓人口绝对差距加大。人口少的姓更容易在某一地区绝嗣,而人口多的姓呈良性循环,人口越来越多。清朝中叶,中国人口一下子从1亿多猛增到4亿,原因是康熙五十一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税”的政策,由于这个政策的影响,原来基数大的姓,人口总数大大增加了。基数小的姓,人口总数相对则较少。    
    一个地区的人口,达到自然条件和生产力允许的饱和数量时,人口就不再增加了。当有外流条件时,接受移民地区人口急剧增加,而输入人口地区人口并不减少。清末我国山东向东北流出了大量人口,但山东人口还是很多。英国曾向美洲、大洋洲输出大量移民,现在受移民区人口是本土的几十倍,但英国人口并未减少。    
    我国明朝末年,福建、广东居民大量移居东南亚和台湾。因历史原因,福建、广东陈、林等姓就较多,由于移民,使这些姓氏的人口大大增加。清朝中叶以后,河北、山东居民大量迁往东北,张、王、李等姓,在河北、山东本来人口就很多,迁移之后,这些姓人口总数更加多了。    
    姓氏本来是从一个一个地区分别产生的,经过几千年的流动,现在还能看到姓氏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在福建、广东、台湾,陈、林、黄、詹较多;江浙一带,吴、顾、周、翁、童、茅较多;中原一带和东北,王、李、张、赵较多。    
    姓氏人口不均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确实繁杂纷复,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有许多谜等待解开。帮您寻寻根姓道名MINGSHUxingdao说    
    帮您寻寻根可能每个人都想过,我为什么偏偏姓这个姓?这个姓是怎么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