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8-李敖这个人-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出。但这次应征对少年李敖又是那样充满诱惑力,怎么办?他从家中翻出在大陆时的一张旧照,用毛笔画上一顶帽子交差。谁想画好后,横看竖看都像戴着帽子照X光,帽里的脑袋发生排斥作用,老朝外透,跟帽子打架。他愈看愈不敢亲自去交,乃央求班长陈正澄代递。害得正澄和他的现代画,一律被王老师斥回。王老师说:“我一辈子也没见过这样的照片。”自然菲律宾是去不成了。于是,“别人在菲律宾菲律宾,我在家里菲律宾。”
由于经济困难,李鼎彝已把从大陆带来的一点黄金变卖光了,惟一的房产模范西巷的房子也不得不卖掉。好在台中一中分配给了他们半幢宿舍,是新北里存德巷13号一幢日本木屋的一半,只有八个榻榻米大,外加前后两个小玄关,破旧而狭窄。一家9口人挤进去,其拥挤可想而知。后来因为长久付不出薪水,随他们来台的女佣老吴也“跳槽”转到“立委”阎孟华家帮佣,李家有幸住到木屋的另一半(有十多个榻榻米大),住房才稍觉宽松。李敖一人分到两个榻榻米大的空间,是全家最幸运的一个。在这个独立天地里,他一桌一椅四壁书,坐拥书城,俯仰其间,自得其乐。这一段生活,奠定了他在知识思想上过人的基础。
读书是李敖最大的快乐。在一中的大部分时间,李敖都是在学校的图书馆中度过的。该校图书馆的藏书相当丰富,李敖以义务服务生的资格在书库中泡了四年之久,对一般书籍有了不少的常识。他曾回忆说:“最使图书管理员们惊讶的是,我甚至可以闭起眼睛,单用鼻子就可以鉴定一本书是上海哪个大书店印的,这是我最得意的一门绝技。”①
除了台中一中图书馆,李敖又向省立台中图书馆发展。
第一部分困学中的成绩(4)
台中图书馆位于台中公园(今中山公园)北侧,是台中市历史最悠久藏书最丰富的一座图书馆。他根据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开始埋头他的“学术研究”。在1952年8月2日到27日的18天中,他坐在图书馆的长板凳上,写成了约四万字篇幅的《四部备要暨四部丛刊书目对照表例》。《四部备要》和《四部丛刊》是泄两部学术精华大全。前者11000卷,后者8548卷。李敖做梦都想着拥有其中一套,然后把另一套中前套未收者购齐,但那丛书的天价使李敖的梦想不可能实现,于是他决定先做一些实现这一宏伟计划的准备工作,将两套大书对照,找出它们的书目差异,然后先购买两者皆未收入者,待条件成熟,再买其中的一套。这是他当初“研究”两书的主要动机。在这18天中,他几乎每天都跑图书馆,当时他刚念完高中一年级,17岁,已写了《李敖札记》四卷。可以看出,此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功力和用功。这与他30年后的智慧和成绩,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
在台中中学,给李敖影响较大的一位中文老师叫杨锦铨,27岁,学历不高,台湾海疆学校毕业,但书教得极好,又善于启迪学生。他任学校事务主任,有方便的条件为学生提供蜡纸、白报纸、油墨等等,鼓励学生办“初三上甲组报”,于是班长陈正澄任发行人,李敖做总编,赵天仪(后成为诗人)写钢板,他们办起了小报。一次还因为批评到了高班生,惹得众学兄来兴师问罪。这是李敖办刊物惹祸的开端。
在初二到高一这段时间,李敖由于中文程度好,经常参加各种演讲、辩论和论文比赛。初二时参加台中市第四届语文演说竞赛,得初中组第二名(第一名是四姊,她代表省立台中女中;第三名是张立纲,他代表台中二中。张的哥哥张立豫后来成了四姊的丈夫,张亦成为院士级的学者)。高一时,李敖参加台中市论文赛、本校论文赛,皆获第一名。高二时,他在《合作经济》第2卷第12期发表了《合作制度与节制资本》,这篇文章是李敖参加庆祝第30届国际合作节征文而作,获得全台湾第一名,并拿到他有生以来最大一笔数目的奖金。他用那笔钱买了中华书局版的《饮冰室合集》。
在参加各种比赛以外,李敖发表有《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他》、《〈英伦归来〉的启示》、《生也有涯知无涯》等文章;另外还写有《学习英语的目的》、《诸葛亮的军政》、《虚字的对联》、《字形的对联》、《“毋忘在莒”的出处》、《行李考》等十多篇短文。此时,他18岁。
第一部分困学中的成绩(5)
在台中的日子里,李敖的思想一度处于迷乱之中。
此时的台湾,正处于一个泛政治化时代。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设防,退守台岛的蒋介石如同注射了强心剂,又伺机欲动。他把“反攻大陆”作为国民党当局的基本方针,提出“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口号,确立了“反共抗俄”、“反攻复国”的基本对策。他把90%的财政收入都用于扩军备战,经济上无长远的建设规划,一切配合“中心”展开。在政治上,他通过“国民党改造运动”重组中央领导机构,培养自己的亲信入阁,使国民党真正成为“蒋公天下蒋家党”。为了有利于独裁统治,蒋介石在保留了含有民主成分的原“宪法”的同时,又保留了当年限制民主的《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一手举着“民主”大旗,一手握着“临时条款”的大棒,在台湾实行持续达38年之久的戒严状态。台湾成为双轨体制下的“白色恐怖岛”。
50年代的台湾,在文化思想领域,如果说还有一点自由与民主的声音的话,那就是《自由中国》半月刊。《自由中国》的传播是逃台的自由主义文人为理想奋斗的一大盛事,寄居海外的自由主义学人林毓生称之为“政府戒严令下,民间最主要的、站在推行自由与民主的立场批评蒋氏威权体制的言论机关”。①而江南则在《蒋经国传》中把它称作是荒漠中仅有的一片“清泉甘冽、棕榈婆娑”的“绿洲”。李敖的中学时代和大学时代,正好贯穿了《自由中国》由生到灭的全过程。他不仅与该刊的雷震有了直接的联系,而且也成为该刊物的一名撰稿人,他的思想与《自由中国》及其同仁如胡适、殷海光、毛子水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他是在胡适、雷震、殷海光等自由主义文人的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位新生代的典型。
第一部分困学中的成绩(6)
50年代的台湾就像一只黑夜中迷途的航船,颠簸、震荡、骚动不安。正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李敖带着迷惘和孤独走向了成熟。
在知识上,一方面,他能够博览群书,“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另一方面,台湾现代思潮的杂乱使他的思想一度处于迷离彷徨之中。老师和父母已很难在思想上“引导”他,书本已把他带入一种新的境界。早在六年级时,他的书架上已有了《中山全书》,也有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还有大量的左派书报,从《观察》、《新华日报》直到格拉特科夫的《士敏土》。他后来回忆说:“这些早慧的成绩虽然带给我那小头脑不少的骄傲,可是也带给我不少的迷乱。”
在进入台中后至高中二年级这一段时间里,李敖随着自己知识的增长,深感中学教育已难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对制式教育愈来愈感到不能容忍,他说:
就客观环境来说,我总觉得我所经验的中学教育赶不上我在北京时的残余记忆。在残余记忆里,我认为北京的中学生不像台湾这样呆板、肤浅、缺乏常识与性灵;就主观感受来说,我读的课外书愈多,我愈觉得中学教育不适合一般少年的个性发展,更不要提IQ较高的学生了。中学的教育制度、教授法、师资、课程分配等等都有着极严重的缺陷与流弊,我高一时候那篇四千字的文章——《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他》,就可看出我曾对杜威那种“进步教育”有着极强烈的憧憬。这种憧憬使我在有着强烈对比的中学里面非常痛苦,到了高三,我已经完全不能容忍,我决心不想拿这张中学文凭。①
第一部分困学中的成绩(7)
这种“知识上的傲慢”(intellectual arrogance),使他打定了休学自修的主意。
1953年,李敖升入高三学习。入学十几天,他就向父亲提出休学的请求,甘愿在家自学。父亲李鼎彝时任台中一中中文科主任,随其自然,轻松地说:“好!你小子要休学,就休吧!”他跑到学校,向教务主任说:“我那宝贝儿子不要念书啦!你们给他办休学手续吧!”于是,李敖回到了他那四面是书的两个榻榻米大的书房兼卧室,痛痛快快地养了一年“浩然之气”。
在这一段困学的日子里,李敖结交了一大批“够朋友的朋友”,他们在一起谈学论道,互相沟通,感觉受益匪浅。其中的许多人在走上社会以后,依然与李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如陈正澄、张育红、韩毅友、杨尔琳、张世民、李天培等等。
此外,李敖还跟一位老先生有忘年之交,此公即庄严先生。他是李鼎彝北大的同学,毕业后,终身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庄严的夫人是张桂贞在吉林女子师范时的高班同学,李敖与他们的四个儿子(庄申〈庄中庆〉、庄因、庄、庄灵)熟悉,并与庄因是台中同学,两人遂有交往。庄严的生活亦十分艰难,曾托李敖帮他卖书。他知道李敖喜爱文物,特意邀请李敖到北沟,“利用职权”,拿出王羲之《快雪时晴贴》和《四库全书》一函给李敖看,使李敖第一次欣赏到了这些国宝。他托李敖帮他找《元秘史》版本,李敖在中央书局为他借到。他知道李敖喜欢书法,特别请他的朋友董作宾先生用甲骨文抄写了一首词赠送李敖:“风片片,雨丝丝,一日相望十二时,奚事春来人不至,花前又见燕归迟。”在与庄严交往的过程中,李敖曾请他的大儿子庄申为他开列台湾大学历史系、考古系教授和所授课目的清单。此时的李敖已把读书视野投向了大学的殿堂。
第二部分神交梁启超(1)
二、神交梁启超
在少年李敖眼中,梁启超是位隔世伟人,一位文化战士。他何时开始接触到梁启超的作品尚不可考,但最晚亦应在他17岁以前。在《李敖五十年表》“1952年”条中有如下自述:
8月1日在《合作经济》第2卷第12期发表《合作制度与节制资本》,这是参加庆祝第30届国际合作节征文而作,得了第一名,并拿到有生以来最大一笔数目的奖金,买梁启超《饮冰室合集》40册。①
李敖曾经说过,“我早在小学初中期间,就决定了我一生中想要做的一种人,今昔并无不同。我的志愿在用文字救世、鼓励风潮、关切苍生”。①他想要做的这种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梁启超也许是最好的楷模。
半个世纪之后,李敖出版了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梁启超是作品中重要人物之一。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杨澜采访了他,当问及他对作品中人物的选择态度时,他说“我会同梁启超一样”,因为他“走了以后,他用《新民晚报》发挥那么大的力量,最后把坏政府推翻。他不要做烈士,他要做个成功的人,做成功的人比做烈士应该更正确”。②由此可以看到他在斗争方式上对梁氏的认同。梁启超对少年李敖究竟有多大的影响,李敖在回忆录中并未直接谈到,但是就他把自己“有生以来最大一笔数目”的奖金拿出来购买《饮冰室合集》的行为,可以看出梁启超对李敖的强大吸引力。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14岁中举人,22岁随康有为参加“公车上书”,23岁参与策划“戊戌政变”,先拥袁后又讨袁,是近代史上知识界一位风云人物。他在从政之外,致力于学术研究,纵论古今中外,探测人生社会,知识广博,成果丰硕,新论迭出,自成一格,为人称道。曹聚仁说过:“过去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响。”③在少小年纪便读书广博且有良好家庭教育的李敖,对梁启超的崇拜亦在当然之中。
纵观梁的学术成果,无论是研究哲学、文学、佛学、教育学,还是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新闻学、图书文献学,其轴心都是历史学。即以史为经,广取博收。并且以求新为本,处处都要开辟一条新的理论体系和新的研究方法。《饮冰室合集》即是其学术研究的结晶。该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始印于1936年,重印于1941年,全书40册,分文集、专集两部分,其中文集16册,专集24册,共计149卷,是一部比较详备的梁启超著作集。李敖所购正是此书。
第二部分神交梁启超(2)
李敖读到梁启超作品的准确时间尽管难以确定,但从他高中阶段的成绩看,那略显幼稚的文章中已经透露出梁启超治学的影子。这些影响,既有人格与思想方面的,又有治学方面的,而影响最大的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他羡慕梁启超那丰富的藏书(“饮冰室”藏书达3470种,41819册,并有不少珍本、类书,另有《梁氏饮冰室藏书目录》存世),更羡慕梁启超那博览群书的功力,决心亦步亦趋、脚踏实地地去学,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去弥补梁启超之后的空白。
梁启超谈治学方法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这部书是他在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的治史方法,大胆借鉴西方近代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手段,中西结合、深入思考后逐步形成的。他认为,历史研究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即要为现实服务。目的正确而高尚,则事半功倍,于学术、于社会都有益;反之,则费力而无好效果。他明确指出:“无论研究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