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290-大国的兴衰 >

第30部分

4290-大国的兴衰-第30部分

小说: 4290-大国的兴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英国展开的经济战的,不仅仅是波尔多和南特,而且还有阿姆斯特丹、汉堡和里亚斯特,所以各地的人民都对大陆体系下日益加强的控制怨声载道。虽然很少有人敢于像西班牙人那样拿起武器公开反抗,或者像俄国人在1810年10月那样断然退出给他们带来极大损害的大陆体系,但是一旦拿破仑的大军在莫斯科战役惨遭失败,一旦法国的西班牙军团被赶回比利牛斯山以北,挣脱法国霸权枷锁的机会终于就要到来了。到了这种时候,普鲁士人、俄国人、瑞典人、奥地利人和其他民族所需要的就是步枪、皮靴和制服,当然还有金钱,这些都是英国人已经在向他们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盟友提供的东西。这样,一方面是不列颠群岛的安全和它的相对繁荣,另一方面是法国统治战线过长及其日益贪婪的性质,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终于开始推翻拿破仑帝国。    
    


《大国的兴衰》 第三部分赢得战争(1763—1815)(7)

    这种对经济和地理因素的概略分析,不可避免地要低估历史人物在这段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像拿破仑,他日益严重的怠倦心理、自欺欺人的幻觉就起了某种作用。直到战争的最后一年,军事平衡在本质上都是极不稳定的,上述分析可能对这一点强调不够。因为只要法国坚持不懈,它到最后一年还拥有可以建造一支庞大海军的资源。英国的出口经济也只是到1812年才受到最严峻的考验。而且直到莱比锡战役(1813年10月),还出现过拿破仑粉碎东方敌国之一、从而拆散反对他的联盟的良好前景。    
    但是,法国人的战线太长,这也反映出拿破仑过于自信,到这时法国的力量已经到了极限,因而任何一次大的挫折都必然会影响到这一体系中的其他各地区——因为要修补崩溃的防线,其他地区的军队就要抽调一空。到1811年,法军在西班牙有大约35。3万人。但是,正如威灵顿所看到的那样,在他们自己所在的地方以外,法军就没有权威,无所作为。法军为保卫其交通线耗掉了大部分的精力,使它在英…葡…西联军的进攻面前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因而下一年当拿破仑决定消灭俄国时,法国只能从西班牙战线抽调2。7万人参加向莫斯科的进军。在入侵俄国的60万以上的大军中,只有27万人是法国人,这一数字等于滞留在比利牛斯半岛上的法军人数。此外,由于“地道的”法国人现在包括已合并领土的比利时人、荷兰人和许多意大利人,因此,在俄国战役期间,从1789年以前的法国疆界内召集的士兵只占绝对少数。这一点在战争初期,即胜利的年代里也许无足轻重,但是在大溃退的时候,当士兵们拼命逃离严酷的气候,从劫掠成性的哥萨克马刀下逃生,逃回到他们家乡的时候,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法国大军在俄国战役中的伤亡是巨大的:大约27万人阵亡,20万人被俘,并损失了约一千门大炮和20万匹战马。与其他任何因素比较,东方战线都更严重地削弱了法军的实力。然而重要的是,还要理解东欧和比利牛斯半岛上的战役是如何从1813年起互相作用,最终造成了帝国的崩溃。因为到了那时,俄国军队几乎已经没有能力(它的许多将军也极少热情)跨过德国追击法国人了。而英国人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在美国的战争的牵制。在1813年初夏,拿破仑又重新征集了一支14。5万人的军队,这使拿破仑能够守住萨克森的防线,并可以通过谈判签订一个停战协定。虽然普鲁士已经谨慎地倒向俄国一边,梅特涅又威胁要派一支25万人的奥地利军队进行干涉,但是东欧各国仍然处于分裂状态,并犹豫不决。因此,威灵顿在维多利亚打垮了约瑟夫·波拿巴的军队(1813年6月),并将其赶回比利牛斯山的消息起了重要作用。它鼓励奥地利人向法国宣战,并且为了将法国人赶出德意志而同俄国、瑞典和普鲁士的军队进行联合。紧接着,10月份在莱比锡爆发了一场英军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激战,在4天战斗中,19。5万人的法国军队被36。5万人的盟军部队击溃。在这场战斗中,反法联盟的军队在经济上得到英国大量的金钱资助,英国向他们提供了12。5万支燧发枪、218门大炮以及从岛国来的其他大量军事装备。    
    反过来,法军在莱比锡的失败也促使在比利牛斯半岛北部的威灵顿向巴约讷和图卢兹挺进。1814年初,当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军队涌过莱茵河、哥萨克侵入荷兰的时候,拿破仑运用成功的战略战术,出色地保卫了法国东北部。但是现在他的军队精疲力竭而且新兵太多。此外,当战争推进到法国本土时,法国的平民百姓(正如威灵顿预言的那样)对战争已毫无热情可言了。英国极力说服各同盟国政府,一定要让法国回复到它原来的疆界,并在3月9日的《肖蒙条约》中向各国政府保证再提供500万英镑的援助。在这种情况下,同盟国政府一鼓作气,紧追拿破仑不舍。到1814年3月30日,甚至连拿破仑的元帅们也不愿再打下去了。一星期以后,法兰西皇帝宣告退位。    
    英美1812—1814年间的战争,同这些划时代的事件相比,不过是战略上的一种陪衬而已。但是如果这场战争不是与法国大陆体系崩溃的时间相吻合,如果不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英美贸易的新英格兰各州在战争中仍然表现冷淡的话(经常持中立态度),这场战争本来可以给英国的经济造成更严重的损失。美国军队宣称的“向加拿大进军”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不论是在海上还是在陆上,虽然有对约克城(多伦多)和华盛顿的袭击,有一些单枪匹马的护卫舰进行过令人瞩目的战斗,双方却都显露出,它们只能给双方造成损失,而不能打败对手。特别是对英国人来说,这场战争证明英国与美国的贸易是十分重要的。这场战争还暴露出,当欧洲战场急需军队的时候,英国要在海外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和海军,是非常困难的。如同印度的情况一样,英国在大洋彼岸的殖民地和贸易既加强了不列颠的实力地位,同时又对它造成了一种战略上的牵制。    
    虽然对这场欧洲大战来说,拿破仑在1815年3月至6月进行的最后一次战役当然不能说是一个插曲,但充其量也不过是战略上的回光返照而已。拿破仑从流放中突然重返法国,打断了胜利者们围绕波兰、萨克森及其他领土的前途问题进行的争吵。但是拿破仑并没有能够动摇反法同盟。即使匆忙集结起来的法国军队没有在滑铁卢被威灵顿和布吕歇尔打败,人们也很难看出它如何能抵挡住已经在向比利时推进的其他同盟国军队了,更难看出法国的经济如何能够维持这以后的一场长期大战。然而,拿破仑最后一次潜逃的政治意义却十分重大。它加强了英国在欧洲的地位,并加强了英国人这样一种论点,即法国在未来需要用一系列强大的“缓冲国家”把它四面围困起来。它还显示出,耶拿战役之后,普鲁士军队已经恢复元气,这就使东欧的均势部分地作了重新调整。而且它还迫使所有大国在维也纳把剩下来的所有分歧埋葬掉,以便取得一种奉行大国均势原则的和平。经过了20年烽火连天的战争,和一个多世纪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与冲突,欧洲各国的格局终于按照基本保持均势的原则确定下来。    
    


《大国的兴衰》 第三部分赢得战争(1763—1815)(8)

    1815年维也纳的最后解决办法,并没有像普鲁士一度建议过的那样,瓜分法国。但是和约确实用许多国家把路易十八的法国包围起来:北面是荷兰王国,东南方是扩大了的萨丁王国(皮德蒙特),还有在莱茵兰的普鲁士。西班牙虽然重新回到了波旁王朝的统治之下,但是它的领土完整得到大国的保证。胜利者们经过激烈的争吵达成妥协,均势思想在法国的东方也得到贯彻。由于奥地利的反对,普鲁士吞并萨克森的企图未能如愿,作为代替办法,它接受了在波森和莱茵兰等地的补偿。由于奥地利在战争结束时仅保存了波兰的加里西亚地区,它在意大利和德意志的东南部得到补偿。俄国占据大部分波兰领土的要求虽然最终取得了列强的让步,但是它主宰萨克森未来命运的野心却遭到了列强有力的抵制。1815年初,英、法、奥三国为了反对俄国吞并萨克森,险些结成三国同盟,这使俄国大为震动,很快就从对抗中退缩回去。看来,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被允许再像拿破仑那样把其意志强加到欧洲其余部分的头上了。虽然1793—1815年间的事件并没有消除欧洲各国自私自利的观念,但是“遏制与相互补偿”的双重原则意味着任何国家想单方面独霸欧洲都不大可能。即使是小范围的领土调整,也要得到欧洲协调体多数成员国的赞同。    
    然而,在谈到欧洲“五角政治”的时候,应该牢记这五大国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同于1750年甚至1789年时的关系了。虽然俄国迅速崛起,但可以说拿破仑垮台后欧洲大陆仍然存在着基本上的均势。另一方面,在海洋上却无均势可言,英国近乎享有海军实力的垄断权。与此同时,英国取得的超越其所有竞争对手的领先地位,又加强并巩固了它的海上霸权。在许多地方,如印度,英国经济的领先地位是它逐步进行军事扩张和掠夺的结果。到18世纪末,英国的战争政策和牟取暴利的活动互相推动,终于把印度次大陆纳入了纯英国轨道。与此相似,法国大革命前,圣多明各在法国殖民地贸易中占3/4,英国对圣多明各的占领到18世纪90年代为英国的货物提供了一个重要市场,并为英国的转口贸易提供了重要来源。此外,北美、西印度群岛、拉丁美洲、印度和东方的海外市场不仅比欧洲的贸易市场增长迅速,而且同这些地区的长途贸易,还给航运、商品交易、海事保险、票据结算和银行活动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并刺激了这些行业的发展。伦敦也因此而提高了自己的地位,成为世界上新的金融中心。虽然近来有些文章对18世纪英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对外贸易在英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问题提出了疑问,但事实仍然是,海外扩张的确为英国攫取巨额新财富打开了可靠的通路,这是其他竞争者所享受不到的。到1815年,英国人控制了欧洲绝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控制着海上航路和利润丰厚的转口贸易,在工业化进程中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在人均收入方面,英国人现在是欧洲最富裕的民族了。读者在下一章中将会看到,在下半个世纪里,当不列颠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发展成为“超级优势经济”时,英国人将变得更加富有。虽然皮特和卡斯尔雷大肆鼓吹均势原则,但他们只在欧洲大陆领土的安排上运用这一原则,而不把这一原则用于殖民地和贸易领域。    
    这一点并没有使19世纪早期聪明的观察家们吃惊。尽管拿破仑自视甚高,但有些时候也被不列颠搅得心神不宁,被它坚不可摧的地位、海上霸权、银行和信贷系统所困扰,并渴望亲眼看到大英帝国土崩瓦解。毫无疑问,西班牙人、荷兰人和其他目睹英国独霸外部世界的人们,对英国都普遍怀有这种又妒忌又憎恨的感情。法国大军在1812年刚刚被赶出俄国,库图佐夫将军就想让他的大军停止西进。他曾说过,“取拿破仑而代之的不会是俄国或任何一个大陆国家,而将是已经控制了海洋的大国。这个大国的支配地位将令人不能容忍。”库图佐夫的这番话,不仅仅是说给他自己听的,因为他怀疑彻底打垮拿破仑的做法是否明智。但是,战争的结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这一结果:拿破仑的自高自大、拒绝妥协,不仅注定了他的垮台,也注定了他的头号敌人将从中取得最大的胜利。正如另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格纳森诺将军在他得出的苦涩结论中所说的那样:    
    大不列颠从这个暴徒(拿破仑)那里得到的好处要比它从其他地方得到的多得多。因为正是拿破仑的所作所为,使英国变得更强大,更繁荣,更富有。英国是海洋的主人。不论在这一领域还是在世界贸易领域里,现在都无人敢望其项背。    
    【注】    
    [1]例如,1860年后蒸汽机驱动战舰的出现,使英国(英国有大量的煤)占了法国(法国只有少许的煤)的上风。    
    [2]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1739—1749年)时,英国政府能够以3%或4%的利率,也就是马尔巴勒时期通行利率的一半,借到大批贷款。    
    [3]对比之下,在路易十四当政的早期,法国能以比斯图亚特王朝、甚至威廉三世还低的利率借到贷款。    
    [4]例如,在1689—1697年和1702—1714年战争期间,法国用于海军的拨款还不足其总支出的10%,而用于陆军的拨款则占57%—65%(英国的相应数字是35%用于海军,40%用于陆军)。1760年,法国海军得到的钱只及陆军经费的1/4。即使有了钱,法国的地理位置意味着它在战争时期常常难以从波罗的海搞到维持其舰队作战能力的军需品。    
    [5]这里原文是“1779”,但北美独立战争应为1776—1783年。——审校者注    
    [6]这里且不说皇家海军和商船赖以生存的波罗的海的造船用品的战略重要性了。这种依赖性反映在英国舰队经常受命前往波罗的海去维持该地的均势,并保障木材和桅杆的自由输出。    
    [7]阿喀琉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说他除脚踵外,全身刀枪不入。现西方人多以“阿喀琉斯之踵”形容一个人或国家的致命弱点。——审校者注    
    [8]原文为“1。67镑”,但从前后文看,显然是漏排了“million,百万”一字。故译为“167万镑”。——审校者注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