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诺贝尔:谐趣科学-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新加坡的总理,在这个头衔之下,他不仅发起了反对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和喂养鸽子的运动,还禁止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他还强烈推广了几项他最为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
正式由于他在指导公众行为方面所做的指令性研究,李光耀获得了1994年搞笑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奖。
但是获奖者无法,也许也并不愿意出席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
心理学和智力第7节 无知者无畏
“我们认为如果人们对所采取的自以为能获得成功的策略一无所知的话,他们就承受了双重压力:他们不仅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做出了不幸的选择,同时他们的无知还让他们无法认识到这一点。
“1995年,麦克阿瑟•;惠勒走进两家匹兹堡的银行,光天化日之下实施抢劫,没有任何明显的伪装措施。当晚,银行的监视录像在11点新闻中播出后不到一小时内,他就被逮捕了。当警方向他显示监视录像时,惠勒瞪大眼镜,表示难以置信。“可是我往脸上抹了柠檬汁呀,”他喃喃道。显然惠勒以为在脸上涂了柠檬汁后,摄像镜头就看不到他了。”
——摘自唐宁和克鲁格的报告
官方文献
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授予
康奈尔大学的大卫•;唐宁和伊利诺依大学的贾斯廷•;克鲁格,他们严谨的研究报告名为《无能还意识不到: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无能是如何导致自我膨胀的》。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性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1999年12月,第77卷第6号,第1121-34页上。
每个人在某方面都是无知的。大卫•;唐宁和贾斯廷•;克鲁格收集了许多科学证据,证明人们会因为无知而自高自大。
唐宁和克鲁格希望能够研究出人类无知的深度与广度。他们在康奈尔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对象涉及几个群体。在开始实验之前,他们进行了一些预测,其中主要包括:
1.无知的人会在很大程度上过高估计其能力;并且
2.无知的人并不能意识到他自己的无能——无论是他们自己的无能或是其他人的无能。
在其中一个实验中,唐宁和克鲁格测试了实验对象能否辨别笑话是不是好笑——特别是他们能否辨别他人会不会对这个笑话发笑。
他们准备了一系列笑话。其中包括一般认为不太好笑的笑话(“问:什么和人一样大但是却没有份量?答:他的影子。”)和一般认为十分搞笑的笑话(“如果一个孩子问雨是从哪里来的,我也许会俏皮地回答说因为‘上帝在哭’,而如果他又继续问上帝为什么哭的话,我会俏皮地说‘也许是因为你做了什么事’。”)
唐宁和克鲁格要求65个被测主体衡量这些笑话的搞笑程度。他们将同样的笑话拿给由8位专业喜剧演员组成的评审组看,唐宁和克鲁格说,“这8个人的生活就是判断什么好笑,再把好笑的事情传达给观众。”然后他们将被测主体的结果同专业喜剧演员的结果进行比较。
有些人辨别其他人会觉得什么笑话好笑方面的能力很低——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很强。
唐宁和克鲁格意识到幽默感是很难衡量的,所以他们的下一个实验采取了相对较容易衡量的方式:法学院入学考试中的逻辑题。逻辑题的测试结果大致与笑话测试结果相同。那些逻辑能力较低的人反而比较容易认为自己和伯特兰•;罗素(著名哲学家)或者史伯克(著名教育家)一样聪明。
总的来说,研究结果显示无知的结果比人们想象的还要糟糕。无知的人不仅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他们同样不能辨别他人的无知。
大卫•;唐宁解释了他为什么会选择进行这样的研究:“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为什么人们会过高估什自己的能力、天赋和道德水平,而且这种高估又明显站不住脚呢?比如说,94%的大学教授都认为他们的工作表现是超乎平均水平的,但是我们知道从统计学上来说,不可能出现几乎所有人都超过平均水平的情况。”
唐宁和克鲁格两人也是大学教授(虽然说做实验的时候,克鲁格还只是唐宁的学生)。当他们公布最终的研究报告时,所用的结语是相当中肯的:“如果说这篇文章存在瑕疵的话,这也是我们无意识犯下的错。”
大卫•;唐宁和贾斯廷•;克鲁格获得了2000年搞笑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奖,也算是庆祝人们的无知和无意识吧。
获奖者无法,也许是不想——至少他们没有——出席颁奖典礼。直到现在人们仍然不清楚他们是不是故意这么做的。
搞笑诺贝尔奖一份可爱的礼物
如果你的同事也是无知而且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的话,你不妨试试唐宁和克鲁格的研究成果,这简单而有效。
我们建议你可以将这份报告复印一下,寄给你的同事们每人一份——必要的话以匿名方式投寄。如果确实必要,还可以重复投寄。
经济学第8节 智利经济与J·P·达维拉
“我不得不向你们介绍一个新词:达维拉尔。亲爱的读者,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完完全全、没有障碍地通过电脑将事情弄糟。这个词来源于胡安•;帕保罗•;达维拉,几天前在一系列不幸事件发生之后,他已在智利地圣地亚哥被逮捕。
——专栏作家查尔斯•;赖特发表在澳大利亚杂志《年代》上的文章
官方文献
搞笑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
胡安•;帕保罗•;达维拉,曾供职于智利国家科德拉科公司,是一位“孜孜不倦”的金融期货交易员,他在本来应该售出期货的时候却选择了“购入”按钮,之后为了弥补这一错误,他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交易却都以失败收场,这一行为最终导致智利的国民生产总值损失了0。5%。达维拉的这种“坚持不懈”的做法让智利人想到要发明一个新词:“达维拉尔”,意即“堂而皇之地将事情搞砸”。
胡安•;帕保罗•;达维拉使他的公司蒙受了损失。但是用达维拉自己话的来说,他不过是在电脑终端上按错了按钮,然后又惊惶失措地试图想要弥补这一损失,但是始终运气不佳罢了。
很快,智利国民经济增长就损失了一大块,于是整个智利乃至整个世界都牵连到了这宗经济犯罪的诉讼案中。
胡安•;帕保罗•;达维拉曾是智利国有公司——科德拉科的一名职员,资历不深。他的工作涉及买卖矿产期货合同,主要是伦敦矿产交易所的期货合同。凭着技巧和运气,人们可以从铜、金、银、铅及其他矿产的价格落差中获取巨额利润。但是达维拉从93年年末开始就运气不佳——非常非常倒霉。
在94年2月12日之前,可能没有一个智利以外地人听说过的达维拉这个名字,直到《经济学家》披露这个故事:
“胡安•;帕保罗•;达维拉声称去年九月他犯了一个错误。他在应该“购入”的时候向电脑输了几个“售出”指令,还有几次把售出当作购入。达维拉是科德拉科——智利的国有大型铜矿公司——一名相当年轻的执行官,但是他负责该公司所有的矿产期货合同。当达维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他已经损失了4000万美元。于是他接着进行交易:最终,1月份的时候,他的信用额度达到极限,而损失已达到2亿7千万美元。
这个数字——2亿7千万美元——差不多等于整个智利国民生产总值的0。5%。
一家报纸曾于94年3月撰文,把达维拉描述成一个“一个尽责尽职却疲惫不堪的34岁男子,主要的嗜好就是烟和黑咖啡。”但是之后这种调侃的口吻越来越少见诸报端了,因为有消息说这个事件其实是一场骗局,而不是什么粗心无疑犯下的错。
人们不再相信达维拉仅仅是个倒霉蛋了。最终政府以非法交易活动的罪名逮捕了他。据称,他不仅为科德拉科工作,同时也受雇于一家智利的私人铜矿公司,而两家公司互为竞争对手。科德拉科的交易损失都入了对手的帐。媒体还报道说达维拉从其他公司那里获得了高额回扣,其中包括总部在伦敦的Sogemin金属公司和德国冶金公司(MetageseschaftAG)。
之后的几个月里,大部分的新闻报道都在达维拉的名字前加了两个定语,“骗子交易者胡安•;帕保罗•;达维拉。”而在智利,“达维拉”这个名字则演变成了一个日常用语,“达维拉尔。”最初这个新词的意思是“堂而皇之且代价昂贵地搞砸事情。”过了几个月,这个词的意思进一步延伸,加上了狡诈、精明和老谋深算的味道。
胡安•;帕保罗•;达维拉因为其不断螺旋上升、扩大的损失而获得了1994年的搞笑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奖。
获奖者无法,也许是不愿意参加颁奖仪式。他当时正忙于应付法律的制裁。
达维拉的律师将这一切都归咎于科德拉科的高级经理们。“是他们授权进行期货交易的,”他对智利当地的《时代报》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他们却与此事无关。这就好比本来是‘拿着这些钱去赌马吧’,而现在却成了‘拿着智利的薪水去赌吧,’这里的薪水指的就是铜,‘去赛道上赌一把’,而达维拉可能会赢,也可能会输。”
达维拉这宗错综复杂的案件涉及到智利、英格兰和美国三地的法院,并牵涉到一大批公司和个人。
从1997年开始,达维拉以逃税罪名服刑三年。他争取到了提前获释,之后一直保持低调。
经济学第9节 榨干了橙县/搞垮了巴林银行
“对于我所带给你们的困境,我由衷地表示道歉。”
——摘自尼克•;利森传真给巴林银行的辞职信
官方文献
搞笑诺贝尔经济学奖
联合授予尼克•;利森及其在巴黎银行的上级主管以及加州橙县的罗伯特•;塞琼,他们在衍生金融工具方面所进行的交易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不是无所不能的。
如果想对尼克•;利森及其后况有所了解,可参看《骗子交易者: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银行并震动整个金融世界的》皇椋峥恕だ琲tteBrown出版社,1996。
如果想了解罗伯特•;塞琼,则可参看《大额赌注的失败:橙县银行破产始末》一书,菲利普•;乔里昂著,学术出版社,1995。
1.风险会带来利润!
2。风险会带来刺激!
3。风险会带来危险!
。。。。。。
。。。。。。
86.风险会带来毁灭!
也许这就是罗伯特•;塞琼和尼克•;利森在监狱里打发时间时所得出来的一连串思路,基本上八九不离十。两个人都拿着别人的钱进行了一系列赌博游戏,也都最终发现幻想的背后就是毁灭。
这是两桩近乎不可思议的丑闻,一桩紧随另一桩之后。因为塞琼,橙县这个本来美国最富有的县城之一(如果把它当作一个国家来算的话,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30个国家之一),一夜之间就囊中空空。而因为利森,英格兰最古老的一家银行一夜之间即宣告破产。
罗伯特•;塞琼和尼克•;利森进行了大胆的投资,买卖一种叫做“金融衍生工具”的东西。
什么是衍生工具呢?其实,定义并不重要——因为无论是塞琼或是利森似乎都不完全明白到底什么是衍生工具。重要的是他们两个都无比自信——而无比自信正是金融天才的特点。两人也确曾被拥为天才,因为他们也曾一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罗伯特•;塞琼曾是加州橙县财政局的财务人员。他将橙县的钱投资(或者像某些人后来说的那样,下注)到股票和衍生工具中。起先他技巧高超(或者说运气颇佳),获得了巨额利润。
尼克•;利森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办事处的交易员,巴林银行是英国最负名望的银行之一。他将银行的钱“投资”到股票和衍生工具当中。最初他也是“技巧高超”,赚了一大笔钱。
1994年10月,塞琼的所有投资都陷入了困境。橙县宣告破产。
1995年2月,利森的所有投资都陷入了困境。巴林银行倒闭。
事件被披露之后,巴黎银行及橙县的高级官员都表示了极大的震惊。而金融媒体则乐于报道这两桩几乎同时的破产案件。布隆伯格商业新闻社96年的一份报道有力地评述说:
“对这两起相似的破产案进行了调查之后——尼克•;利森使得巴林银行损失了14亿美元而罗伯特•;塞琼则使橙县损失了17亿美元——有关官员说,两桩事件的后续结果也大致相同:机构将责任都归咎于交易员个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虽然我们可以说这些损失是由瞒天过海的个人所造成的,但也可以说由那些忽视交易风险的上级主管们所造成的。
“‘除非你开始输钱,要不然不会有人说你是个骗子交易者,’菲利普•;麦克布莱德•;约翰逊说,他曾于1981至1983年任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主席,现在是华盛顿的一名律师,他说‘只要人们能赚到钱,他们就会为所欲为,这一点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按照法律,橙县的高级官员应该负责监督该县的财政状况,但是他们说无法理解塞琼的投资策略,也不知道其中包含风险。巴林投资银行的高层彼得•;诺理斯说,事实上公司的高层经理没有一个真正了解错综复杂的衍生工具交易。:
在橙县申请破产几天前,塞琼被迫辞职。
在巴林银行崩溃的几小时前,利森从其位于新加坡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