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哈佛修炼 >

第2部分

哈佛修炼-第2部分

小说: 哈佛修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氖程谩狣udley House吃饭,但在那里每餐11美元,比自己做饭要贵多了。如果是自己做饭,3美元就能吃得挺不错,即使是在中餐馆定餐,也只需要5~6美元。KSG学生的另外一个主要的选择就是住在Peabody——那里是两室一厅或三室一厅公寓,一般带家属的人都住在那里,但也有不少学生两个人或三个人合住以减少费用。其实,不管什么事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在英文中叫tradeoff;你必须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然后权衡利弊去取舍。我最终还是选择了GSAS学生宿舍,最大的理由就是想真真正正地再做回学生。不过如果算经济账,住在GSAS学生宿舍和在Peabody合住的费用也差不多,而且到Dudly House吃饭也能节省出很多时间。    
    哈佛文理研究生院研究生活动中心    
    全面发展的哈佛学生    
    住在GSAS学生宿舍并在Dudly House吃饭的好处是我真正住进去以后才体会到的,而且是经过比较的,因为暑期的时候我曾在Peabody住过近2个月。Peabody所有的房间都是空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家具,比如说床和椅子等。如果住在Peabody;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买家具。很多学生刚到的时候不知道到哪里去买,只好睡在地下,或是买个床垫先凑合。我是很幸运的,因为我的一个朋友把她所有的东西都留给我了,包括床、被子、枕头等等,省了我很多的事,但最重要的是使我到了哈佛以后没有感到任何生活上的不方便。不过直到今天,我都没有找到机会好好谢谢我这位朋友,心里总感到很愧疚,要知道要购置那些东西也是一笔挺大的开销。在Peabody的两个月也是我最难忘的,因为从Peabody去上课,每天都要经过Charles河。Charles河,是我最喜欢的河,每时每刻都变换着色彩,在雨中、在风中、在清晨、在黄昏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神韵。我记得我曾经拍过一组关于Charles河的照片,那是雨后落日映照下的一条静谧的河,漂亮极了,同时也给人以深深的震撼。我爱Charles河,爱它的深邃、广博与丰富。8月底开学以后,我搬出了Peabody,把床无偿地转让给了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同学,因为刚到哈佛的时候他就盯上了那张大床,我不好意思不给他,毕竟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其实我内心里特别想把那张床贡献给我们的中国同学,但最后还是发扬了一下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搬到GSAS学生宿舍后,我又结识了一大堆新朋友,有了一番新天地,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了,为此我总结了三条住在GSAS学生宿舍的好处:    
      一是,可以认识更多的人,开拓视野。哈佛实行RA制度,也就是说学生宿舍的每一层都设有一个RA;这个RA不是research assistant;而是resident assistant。RA通常由高年级的学生担任,负责解决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说不小心把自己关到门外面了什么的;还负责公共设施的管理,比如说厨房的微波炉、冰箱等;此外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筹办每周一次的party,负责去买面包圈、水果、饮料什么的,为同学们布置一个优雅舒适的交流环境。在这个每周一次的party上,每层的同学边吃边聊天,可以充分地交流。当时,我住在法学院附近Child Hall的423房间,我们那层有24个房间,也就是说有24位同学,有医学院的、教育学院的、东亚研究中心的,历史系的、化学系的、物理系的等等。比如说我房间的斜对面住的是一个医学院的一个男同学,叫Mat,中文虽然不是他的专业,但他能讲很流利的中文,也曾在中国工作过几年。还有一个英国女同学叫Sarah;因为我曾经在英国学习过,所以觉得彼此很亲切,自然很快也就成了朋友。她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天赋,受过专业训练,是专业合唱团的。此外,还有几个很好的朋友,比如一个是祖籍柬埔寨、现居华盛顿州的教育学院的女孩,一个是来自新加坡的学习历史的男孩子。此外,不得不提到我们那层的RA;她是个来自波罗黎各的女孩,能歌善舞,15岁就是职业芭蕾舞演员,此外她还弹得一手好吉他。她在哈佛非常活跃,除了做RA,还在Dudley House教拉丁舞,此外还教西班牙语。她还教过我Salsa(一种拉丁舞)呢!总的说来,和这些同学接触给我的一个最深的感触就是哈佛的学生很多都是全面发展的,这可能和国外的教育体制有关,很难想象国内的专业舞蹈或歌唱演员能到哈佛去读非艺术类的文理博士。    
    二是,参加学生宿舍组织的各种活动,比如说在RA的带领下去参观哈佛的体育场馆、博物馆、去早市买东西、去参加pub tour等等。Pub tour最有意思了,一晚上去了5家酒吧,了解美国的酒吧文化。那是我第一次去酒吧喝酒,觉得很特别。在哈佛酒吧(John Harvards Brew Pub);我点了一个John Harvard Sampler;以为就一杯,结果给我上了5杯各具特色的啤酒,如单色啤酒(Pale Ale)、棕色啤酒(Nut Brown Ale)、黑啤酒(Porter),浓烈黑啤酒(Stout)和一种应季的特别风味的酒(One of Seasonal Specials)。我自然喝不了那么多,都便宜给那些男同学了。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去哈佛或是到美国其他的地方读书,千万别忘了光临酒吧,你会体验到强烈的欧美文化的氛围。学生宿舍还常组织看录像,比如说有一次组织看“Love Story”(爱情故事),这个影片很多年前我就看过,也读过英文原版的小说,但在哈佛看就有了别样的感觉,因为那个电影的一些场景就是在法学院拍的——一个我每天都要经过的地方。    
    三是,每天都可以穿过哈佛园(Harvard Yard)。哈佛园是哈佛最精华的地方,因此我觉得每天能看到哈佛的塑像和哈佛楼,每天在哈佛园内看着那些风华正茂的本科生就可以聚一些哈佛的灵气。我想我这样说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当你看到这些的时候,你就不得不努力、不得不奋进,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带狼狗去吃饭的女孩    
    此外,住在GSAS宿舍就一定不要错过参加Dudley  House的Meal Plan(晚餐计划)。Dudley House的饭虽然很贵,但就看你怎么计算了,我觉得还是很划算的。Dudley House不仅是吃饭的场所,还是学生社交的中心,每天吃饭的时候都是学生们一天最放松的时间、也是交际的时间,对外国学生来说也是学习英语的好时间,如果你把这些都算进去,你就不会觉得一餐11美元贵了。对于中国去哈佛学习的新生,我一向都鼓励他们到Dudley House吃饭,第二年以后再自己“开伙”也不迟。此外,Dudley House的饭也是很不错的,品种齐全,在营养方面肯定是没有问题,凉菜、热菜、汤、各色各样的蛋糕、饮料、水果、还有冰    
    淇淋,应有尽有,都是自助,随便吃。每年还有一次龙虾大餐,好多学生一次能吃3只大龙虾。不过,好吃的东西多了,又是不吃白不吃,一般的学生吃得都有些过量,对身体不好。在Dudley  House吃饭会碰到各色人等,有的时候和一些特别有趣的人一起聊天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比如说在那里我认识一个韩国的尼姑,她是神学院的学生,头发是剃了的,每天都穿着尼姑穿的衣服,显得非常特别,她给我讲了很多她正在做的研究。我还看到一个每天都牵着一条大狼狗去吃饭的华裔女孩,她长得非常漂亮,有一双大而漂亮的眼睛。开始我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她要带着狗吃饭,后来别人告诉我她是盲人,那条狗是导盲犬——于是我开始对那个女孩子肃然起敬。我还认识了一个加拿大籍的音乐系博士,他告诉我很多关于哈佛音乐系的事情,比如说哈佛音乐系是哈佛最小的系,才15个学生等等。他说他除了做论文还要给本科生们上音乐课等等,是廉价劳动力。我问他为什么是廉价的,他说在哈佛或是在美国其他的大学,做博士一般都是有奖学金的,因为学校或教授会常常给你派活,但相比起所做的工作,那点奖学金就显得少得可怜,所以好多学生都戏称自己是廉价劳动力。    
    Dudley House作为研究生活动中心,也有很多活动,比如说舞蹈培训班、合唱团排练、学生剧团的演出、经典影片回放、远足爬山等等。只要你有时间,你都可以参加,不过一般的学生似乎都没有那么多时间。至今,Dudley House的email list上还有我的名字,通知我Dudley House组织的各种活动。如果你对Dudley House感兴趣,可以参观他们的网页:    
      fas。harvard。edu/Edudley/    
    


二 极限生存:我的哈佛学习生活之一shopping days:不是购物,而是“购”课

    说起在哈佛最难的事,我觉得不是考试,而是选课。    
    在哈佛,我读的是肯尼迪学院(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KSG)一年期的公共管理硕士(MPA)课程。肯尼迪学院的学生通常有各种各样的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比如,在我们那届同学中就有议员、政府高官、电视节目主持人、电影电视导演、新闻记者、外交官、律师、医生、央行官员,甚至还有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国际刑警等。总之各类人都有,年龄也都不等,最小的20多岁,最大的50多岁,大多数人都有了一个硕士学位,有的甚至有博士学位。肯尼迪学院的性质以及学生的来源决定了其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每学年仅在肯尼迪学院就有300多门课程可以选择,此外作为肯尼迪学院的学生还可以到哈佛别的院系去选课,比如说商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公共健康学院、文理学院的经济系、政府系等;也可以到哈佛以外的麻省理工学院、Fletcher法律和外交学院去选课。正是这种选课的自由,使选课也变成了一种负担,让新生们无从下手。选课绝对是一门艺术,不仅要看上课、考试的时间是否冲突,还要结合学生自己的背景、基础和今后的长远目标去选。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背景、能力和人生的目标来重新评价并设计自己,然后围绕着自己设定的目标来选课——试想,要在开学后的短短几天来计划自己今后的一生该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我记得刚开学的那些日子是我在哈佛最痛苦的日子,我甚至觉得还是国内好,那个时候所有课程都是学校事先安排好的,学生根本就不用动什么脑筋,直接上课就可以了。但在哈佛,所有的决定都要由自己来做,也就是自己要对自己负责。    
    不过学校也对选课做一些指导,首先是帮助学生澄清人生和学习的目标。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在注册报到后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情形,座位上坐满了兴奋的同学,黑压压的一片、人声鼎沸,不过最让我吃惊的是教室四周的黑板上写满了人为什么活着和应该怎样活着的名人名言——原来哈佛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进到教室以后,每个学生都要到讲台上领一个本子和一个漂亮的纸夹子,然后随便找个座位坐下。MPA项目的负责人在简短地致辞以后便要我们拿出刚发的本子,让我们写下近期目标、5年目标和整个人生的目标。夹子里的东西更是有趣,有一些人生格言,也有一些关于哈佛和人生方面的短文,例如有一个著名的探险家列出的在一生中要做的127件事,还有童话故事《爱丽斯漫游仙境》中的对话。有些格言真是非常好,当沮丧或倦怠的时候绝对能催人奋进。后来,我也常反思为什么哈佛那么看重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的目标,其实反过来看这个问题就相对简单了,如果一个连生活目标都没有的人是绝对没有学习动力的,更谈不上成大事,也就是说不可能在毕业以后有所作为或成就。正过来看自然也很具体,一个人如果能明确地知道他毕业以后想做什么,他就会围绕着他的目标去选课,就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其次,哈佛也实行指导老师(Advisor)制,每个学生在一开学时就被指派一个指导老师。指导老师通常都是教授;他们会根据学生的能力、背景和目标等,指导学生选课。而且,如果没有指导老师的签字,学生自己选的课是无效的。在选课以前,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去找指导老师谈话。    
    最后就是shopping了。我记得当我在注册的时候,看到整个学期的日程安排,上面说前两天是shopping days;我觉得哈佛真好,还给我们两天时间去购物。后来我才知道shopping是去shopping课,也就是去听各门课的老师介绍课程的要求、安排等等,当然也是去看自己是否喜欢那个老师的讲课风格、是否能适应老师的口音什么的。两天的shopping days实在是太忙了,比一般的逛街购物累多了,因为要尽可能听更多的课,才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简而言之,选课绝对是门艺术,不仅要确立目标,还要懂得“运筹学”,因为并不是想上的课就一定能上成的,还要保证所选的课在上课时间、答疑时间和考试时间上不冲突;还要保证两门相连的课在地点上不能离得太远,否则就会迟到;此外对于一些热门的课,还要看能不能排上队,比如说一门课只录取40个人,但有100人报名,这个时候就要看运气了。选课也是痛苦的,因为哈佛好的、有用的课实在是太多了,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必须放弃一些自己很喜欢的课,集中精力上与自己目标最相关的课。    
    当然,不同的项目对课程要求和设置均不相同。其中,一年的MPA要求申请者有7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两年的MPA要求有4年以上的工作经历,MPA/ID和MPP项目不要求有工作经历,本科毕业的学生就可以申请。在选课方面,一年的MPA项目比其他的几个项目相对要自由的多,只需修满8个学分,一般地一门课一个学分,因此一般要上8门课,其中三门是必修课,从战略管理;政治与领导才能和政策分析三个方面各选一门,其余的5门课都是选修课,随便选什么都可以。不过,必修课也可视为“狭义”的选修课,因为每一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