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3-反思中国教育-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谁都知道,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尤其我们当老师的人感受最深。在人群中就是有聪明、普通、愚蠢之分,就是有天才和白痴。无视这种差别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就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但是,我们同样知道,天才和白痴毕竟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的,就算你比我聪明了些,那也只是一点点,绝对不会很多!而且往往是你在这方面强些,我在那方面强些。
现代社会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好的教育,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每一个家庭都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
在孩子刚会说话的时候,就教孩子背儿歌、背唐诗,就教孩子识字、数数、做算术,接着就是教孩子弹琴、学画、练书法,再后来就是英语、舞蹈、计算机……在家长耐心而且“科学”的教育下,确有个别聪明的孩子经受住了磨练和考验,从繁重的学习中冒了尖,一举成了神童,让家长惊喜,让邻居惊讶,让其他的小朋友敬慕!
于是,报纸宣传,杂志宣传,电视宣传,甚至在人们的茶余饭后都在宣传、议论有关神童的事迹和神童诞生的过程。发现一个神童,就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叫人激动,叫人感到新鲜,感到向往;于是,神童的父母被人们请去做经验介绍,在满足了自己虚荣心的同时也为自己捞到了实惠(作讲座是要报酬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提供了“先进”的教子方法为社会做了“贡献”;于是,有多少普通的父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着神童的父母对孩子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细致耐心的辅导,而那些可怜的孩子们,在遭受他们能力不能承受的学习压力的同时,还时不时地听到一句:“真笨,看××家的孩子多聪明”从而使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了不应该有的伤害。
这里我们暂且不说别的孩子,暂且不说神童的产生过程是否正常、自然。我们就单说神童吧!如果仅仅是在小时候会背好多诗词,会做好多算术,会讲流利的外语……就是神童的话,我们这个有着众多孩子的人口大国,神童岂不是漫天遍地?就算确实有那么几个真正的神童出现,在我们这样浮躁、这样急功近利的现实面前,他的生长空间有多大?他的神童寿命有多长?他的潜力挖掘有多深?他早被我们吹捧得晕头转向,被我们保护得手足无措,被我们照顾得分不清床单被套了!就这样,一个好不容易培养、发现的神童就在人们浮躁的喧哗中消失了,他不但变得普通,甚至连普通都算不上!在他的身上你可能再也找不到他小时候活泼、聪明、单纯的东西,站在你面前的,可能是一个骄傲、偏执、缺乏耐心、缺乏自理能力、有很大心理障碍的问题学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些别的事情,一些关于孩子早期教育的事情。自从小平同志说了:“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后,社会上就掀起了“从娃娃抓起”的浪潮。“从娃娃抓起”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在“从娃娃抓起”的浪潮中,孩子成了各种“先进教育理论和先进教育思想”的实验场,从开始说话到中学毕业,从星期一到星期七,从睁开眼睛到上床睡觉,孩子无时不受到学习的纠缠!在“从娃娃抓起”的浪潮中,孩子的学习负担急剧加重,不少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并不是什么教育都要“从娃娃抓起”,“从娃娃抓起”的教育并不都对孩子发展有益,只有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才不会起拔苗助长的作用!
在这里我要呼吁:我们的社会和所有家长,应该从神童消失的事件中醒悟过来,把心态放得平实些,不要再刻意地塑造神童,也不要再刻意地追捧神童!如果真的有神童出现,我们也要尽量地保护好他的心态和成长空间,让他能够正常、健康地发展,使其一直保持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将来为我们的国家建设做出超人的贡献,千万不要让其夭折在成长中!
《反思中国教育》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孩子给的,不渴也要喝,不饿也要吃
[资料]我的一位朋友他对孩子的教育很有一套,特别是在孩子品德教育方面,他总能抓住一些常人不太注意的东西。他在给父母寄钱的时候要带上孩子,他在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也让孩子跟爷爷奶奶讲话,在孩子喝饮料的时候,只要孩子给的,就是不渴、不喜欢他也要喝,在孩子吃东西的时候,只要孩子给的,就是不饿、不爱吃他也要吃……他的孩子在学习、礼貌、修养等各个方面都很好。
一个看似简单的做法,里面却有深刻的用意!
他把培养孩子孝心、爱心的工作,通过简单的事情解决了,没有说教,不留痕迹。通过这样的例子,我们是否能够从中吸取一些关于孩子品德教育的经验?使我们的教育行为在具体的事件中得到落实,而且避免说教,不留痕迹?
现在,我们有好多家长(包括学校老师)在孩子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感到无从入手。他们往往会给孩子讲许多许多的大道理,就是没有具体的行动性教育途径。对于纯粹的大道理,教育意图过于明显,而且空洞、抽象,孩子大多比较反感,不愿意接受,甚至有逆反心理。而对于一些比较可行的,教育意图不很明显的事情,往往因为疏忽或者别的什么原因没有抓住或者不愿意去抓,从而导致了家庭(学校)教育工作的薄弱!可见,如何在教育工作中隐藏教育者的教育意图,通过具体的小事,来培养孩子们大的品德修养及习惯还是大有学问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可能对孩子品德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给父母寄钱的时候带上孩子,会让孩子知道,做子女的给父母寄钱,养活孝敬父母是自然的事情。等孩子长大了,他就会很自然地知道孝敬父母,如果他也远离父母,那他一定也会像自己的爸爸一样,定期地寄钱回家,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做法。
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让孩子跟爷爷奶奶说话,既加深了亲情,又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喝孩子给的饮料,吃孩子给的食品,并不是为了解渴,为了充饥,而是为了培养孩子与人分享、与人合作、培养孩子孝敬长辈的良好习惯。
现在有许多家长不注意这一点,有什么好吃的,先让孩子一个人吃;有什么好喝的,先让孩子一个人喝;有什么好穿的、好玩的,只要条件许可,第一个享受的必定是孩子!
这样做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大的不妥,孩子嘛毕竟要受到一些特殊优待的。但是,如果凡事都这样优待下去,就会娇惯了孩子,就会给孩子从小养成了自己优先、特殊、凡事都要受照顾的不正确思想,而且还养成了孩子孤傲、自私、不善于与人合作、不善于与人分享的坏习惯。当他带着这些缺点步入社会,在与自己家庭以外的人交往时,他的缺点就会表现出来,就会招人讨厌。而习惯了特殊照顾、特殊优待的他们怎么能够忍受这样低人一等的待遇!于是就会与人发生冲突,或者自己发生一些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走向极端,甚至精神分裂、自杀、伤害他人!
而所有这一切可怕的后果,最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小时候,受到的待遇太好、太特殊,就在于他们的家长没有能在一些小的问题上处理好,以至造成日后的悲剧。
我又想起了现在有许多父母,自己日子过得并不怎么好,甚至还有点贫困,因为觉得自己还不算老,还能自己养活自己,念起孩子也不是大款,也没有多少积蓄,在孩子给他们钱、物的时候,往往都拒绝了孩子的钱物,也拒绝了孩子的孝心。这个月给钱你不要,下个月给钱你还不要;今年给钱你说你有,明年给钱你又说你有。这样长此下去,孩子就知道反正给了你也不会要,于是就干脆不再给你。但是等你真的老了,真的需要孩子养活的时候,孩子可能早已忘记了他的责任,早已经不习惯给你给钱,早已经忘记了你也会需要他养活的事实。
所以,我有一个想法,等我的孩子工作后,只要他想起来给我什么孝敬我,我都会愉快接受,绝不做任何推辞,尽管我未必真的需要他的那些东西!我也许会替他积攒起来,在他需要的时候还给他。但是我绝对不会拒绝孩子任何一次给我东西的机会。因为我知道,我虽然不需要孩子物质上的给予,但是我很渴望孩子的爱!很想以爱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啊!
所以,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我们都应该学学我朋友的做法,只要是孩子给的,不渴也要喝、不饿也要吃!
《反思中国教育》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会做事与会学习哪个更重要
[资料]去年假期我到老家的朋友家串门,快到吃晚饭的时候了,我的朋友问他刚刚小学毕业准备上初中的儿子:“今天叔叔来了,你怎么安排我们的生活?”孩子想了想说:“叔叔是远道而来的稀客,我们要好好招待,但是现在准备已经来不及了,我们还是到外面吃吧。”看着这对父子我很纳闷,经过他们的解释我才知道,孩子放假了,为了锻炼孩子,他们给了孩子一千块钱,由孩子管理家务,这一个月内的所有家庭开销都由孩子支付,一些基本的生活安排也由孩子决定,他们还让孩子专门用一个本子记录每天的生活开支情况,一个月以后写出一份当月家庭开支报告,及一份管理家庭事务的感受报告。
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不管教育专家怎样看待,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拔苗助长。但是比起那些整天叫孩子学习、参加这个班哪个班的做法来,这样的做法显然要好许多。
现代社会,决定人成功的因素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优劣,也不仅仅是智商的高低,顽强的毅力,与人合作的本领,处理随机事件的能力等因素对人的成功来说也许更加重要,而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商”。
现在的许多家长,也包括我们的学校,把孩子智商的开发,把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看得过于重要,而把孩子“情商”的开发,把培养孩子的毅力、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本领、以及处理随机事件的能力看得不是很重。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是必须纠正的认识,这种认识已经跟不上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了。
试想,如果我们过于重视智商的开发,而不注意“情商”开发的话,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尽管可能具有很好的学习成绩、很充足的知识储备,但是他们缺乏顽强的毅力、缺乏与人合作的本领、缺乏处理随机事件的能力,这样的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课堂、复杂的社会考试、残酷的社会竞争时,他们就会显得不太适应、不太聪明、甚至表现得比较弱智!
理论的东西可能抽象,但是在我们前面所讲的“神童”变成了问题儿童,最近又有报纸报道,一个智力超群的研究生,因为生活能力太差等方面问题而被退回,至今还闲呆在家的这样的事实面前,我们难道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相反,让孩子做事,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岂不比单纯的开发智力好许多?
让孩子做家长处理家庭事务的目的,并不是要让他长大后做国务院总理,或者财政部长什么的,而是要让孩子在做家长,在处理家庭日常事务的过程中,知道家庭的开支情况(因为孩子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他有必要知道自己家庭的日常开支情况,而这些往往被大多数家庭所忽略),知道平常父母为操持家务所付出的劳动和辛苦,让孩子在处理家庭日常事物的过程中懂得怎样面对问题,怎样处理问题,从而锻炼了孩子生活的本领。
试想,如果一个从中学开始就会管家,或者就学习过管家的人,在他成人后还有多少困难他不会克服?还有多少问题他不会解决?还有什么难于相处的人他不会相处的呢?
给孩子一次做家长的机会吧!不要再把眼光只盯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培养出一个会办事的孩子要比培养出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好得多!
《反思中国教育》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为什么骂你——爱你
[资料一]在学校大家——领导、同事、学生——都叫我“莫老爷”。学生虽然也这么叫我,但是他们根本就不怕我这个“老爷”尽管我还经常骂(准确地说是批评)他们!
有一次学校在开运动会,我准备参加100米赛跑路过学生营地(以班为单位的集中拉拉队)的时候,远远就有学生喊我,招手叫我过去。当我走近他们的时候,他们一个个笑眯眯地示意我看他们的黑板。我向黑板望去,见有两行大字,上面是:为什么骂你——爱你!下面是:莫老爷。看着黑板,我和学生都大声地笑了起来。
在我所教的班级里,经常能够听到学生们说“为什么骂你——爱你!”这样的话。
[资料二]“老师,还记得我是谁吗?我就是哪个曾经被您骂得抱头大哭的学生……我能够坐在重点大学的课堂里,是您那次骂出来的。您是我最感激的人!我时常回忆着那次挨骂的情景,真想找机会再叫您骂一次。……您的学生×××”
这是我的一个学生给我的来信。
这世界真怪,居然还有人喜欢挨骂!居然还有“为什么骂你——爱你!”的不是名人的名言!
我时常想这样的问题:作为老师和家长,究竟该不该“骂”学生、“骂”孩子?应该怎样去“骂”?是真“骂”还是假“骂”?在“骂”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按照教育原则,一般情况下是不应该也不允许骂孩子的。然而,孩子像小树,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