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祭卢沟桥--七七事变-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平津近郊战斗演习。
6
月开始,以攻击卢沟桥,夺取宛平城为目标的昼夜演习。并且由驻屯
军大部幕僚聚集大枣园山(宛平城东约
1
公里),对演习部队进行检阅和现
场指导。
6
月21
日,华北驻屯军紧急成立临时作战科。
显然日本军方在积极备战。而三届内阁,又均伸出了橄榄枝,发出过
和平的保证。
如:
1
月25
日,日本“稳健派”主要代表,参谋本部第一部部长石原
莞尔以参谋本部的名义向政府提出:“。。应改变对华政策,即以互惠互荣
为目的。。”
2
月,广田内阁倒台,林铣十郎组阁,林铣内阁上台即标榜不
尚武的新政策。
3
月,以儿玉谦次为团长,由日本银行家和实业家组成的经济使节团来
华访问,称此行“只谈经济,不谈政治”。儿玉等人几次与蒋介石、张群、
吴鼎昂等头面人物数次接洽会晤,一改过去责问、刁难的神气,态度乐观、
气氛友好。儿玉表示,要调整两国邦交,改变对华政策,协助中国的统一和
复兴。
日本官方采取一系列措施:令蒙古军自动停战。示意德王发表通电,
拥护南京政策,并解散王英等部队。
日本外务省通过了《第三次处理华北纲要》,表示:“。。采用公正的
态度。。形成日中间的友好关系。”
4
月16
日,日四相会议,又强调“必须
以公正的态度”改善与华北当局的关系。
4
月间,华北驻屯军参谋和知鹰二邀请宋哲元、张自忠赴日参观陆海空
联合演习。表示亲善和友好。
宋哲元以不能分身为由,派张自忠率代表团前往。行前,田代司令官,
日驻天津总领事堀内干城、海军大佐久保田等,设宴为张自忠饯行。出发时,
田代与堀内又特派代表到车站送行。代表团分两路访日,访日期间,日顾问
笠井半藏,樱井德太郎亲自引路,形影不离,表示了高度友好。
除此之外,华北驻屯军还拨给二十九军
1
个营的三十八式野山炮。这
也是件空前绝后的事。
在这同时,日本也极力改善与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关系。
人们对这个宁静的春天感到惊异,许多人相信,中日两国已经共同度
过了严重的危机,所有悬而未决的纠葛与矛盾将会一一获得解决。
绝大部分的中国人对张自忠率军事代表团能够理解吗?张自忠率代表
团访日消息发出,全国上下,舆论哗然,一时间成了国内舆论关注的中心。
许多人不理解宋哲元为何在全国抗日气氛高涨之时,出此亲日之举,而中央
政府对此缄口不言,使人们疑心重重。全国上下质问宋哲元的信件如雪片飞
来。宋的故旧,甚至亲自乘火车北上,当面对宋诘责。
不久,斥责之声骤起,指斥宋在拥护中央同时,又背离中央。《中央周
报》在一篇题为《天津特函》的文章中指出:“(日本)军部之意,除使张
自忠等悚于日本之富强,自动彻底亲日外,则欲拉住冀察一部实力派头脑简
单分子,根本排除其抗日反日思想,而无形中做到破坏我收拾华北计划。”“实
力派头脑简单分子”显然是指宋哲元一伙。
人们还猜测宋等有政治企图,张自忠有重要而秘密的政治使命。外交
部驻北平特派员程锡庚在给外交部的报告中说:“宋哲元有通过张自忠访
日,绕过日本关东军和华北驻屯军,与日本政界商谈冀东、察北收回问题。”
另一方面,关东军与华北驻屯军对张自忠访日也非常警惕,在两军联席会议
上,决议反对张利用访日之机,和日外务当局商谈冀东和察北问题。
宋、张在日驻军的强烈反对下,为了缓和矛盾,不得不百般掩饰。在
回答英国驻天津总领事阿弗荣克的询问时,张自忠解释说:“这仅是一次礼
貌上的访问。”在启行前对新闻记者也强调:
“此次系旅行性质,并考察日本军政商航空等状况,俾作借镜,如有机
会,亦将与日本朝野人士一谈,但并无政治上使命。”
宋哲元也对新闻界表示:
“中日为远东大国,应对于远东事件,共同负责,否则他人获益,而中
日两国俱蒙不利,渠希望两国负责领袖,各了解其本国地位,而勉力消除现
有困难,并根据平等原则,以增进双方之繁荣与和平。”
诸位看到宋将军以上讲话也许会感到惊讶,话虽未讲到“中日提携”,
“东亚共荣”,话中实际内容已与其相同。把其讲成通俗的意思,即:中国
人和日本人应该团结起来对付英国和美国。
令人似乎很难理解当时的情况。日本人肆无忌惮地侵占中国东北又进
一步蚕食华北,中华民族已经到生死存亡关头,为什么中国的领袖们,尤其
如宋哲元这样的爱国将领,也不断地提出“对远东共同负责,否则他人(他
人显然主要指英美)获益,而中日两国俱蒙不利。”为什么要忍辱向侵略自
己的敌人靠拢,而眼睛警惕地球另一边的民族?
因为中日两个民族太相近了。不光地理位置相近,在文化习俗、政治
传统、面孔文字、繁文缛礼、心胸狭隘、思维方式、说话兜圈子、生活恶习、
官本位、窝里斗、告密、偶像崇拜等等,均能找到共同之处。不过,这些还
属次要。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和中国的社会情况几乎没有差别。明治维新
以后,日本开始强盛。日本貌似学习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而实际上仍是以
天皇为中心的国家主义的专制制度,天皇还是“现人神”,更加强了专制的
内容。其根本不同点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基于人权与民主思想,而日本的天
皇中心制度,基于东方式的专制制度。西方式的强盛是基于民主的强盛,日
本的强盛是基于专制独裁式的强盛。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的
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大有西方式的民主特征,后来蒋介石解释为“实行三
民主义,就是实行仁政。”“施仁政”是儒家建立政权的根本思想。仁政的行
为顺序是统治者向小民恩赐,并不是民主,而是主民。做民时希望民主,做
了领袖就开始惧怕起民主,而希望主民。中国人都想国家强盛,是欧美民主
式的强盛还是日本独裁式的强盛?所以,当时中国人被日本人打得焦头烂
额,中国的领袖们和日本的关系,也还是剪不断,理还乱。
话说回来,虽然当局感到两国大战难免,但也希望互相理解,开始缄
口,《中央周报》一发文章,这事儿就等于完全推给了宋哲元、张自忠。宋、
张有口难言。
当时,华北的形势,无论在“经济提携”的谈判桌上,还是在“烧饼
夹肉”式的军事演习上,都是处于僵局。可是同时,日本政府却派经济考察
团来华,受到蒋介石等头面人物多次接见和热情款待。华北驻屯军力图打开
与二十九军的僵局,所以策划宋哲元、张自忠等访日。
华北驻屯军为什么单单看中宋、张?将二十九军的高级将领分成两派,
即:亲日派和南京派,宋、张属亲日派,冯治安、秦德纯,佟麟阁属南京派。
邀请宋、张访日,既是反间活动,又是拉拢他们,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日本的
军事实力。鉴于华北的“抗日空气骎骎乎弥漫京津一带”而有必要采取新对
策。1937
年
3
月底,华北驻屯军司令部遂主动邀请宋哲元组团访日,费用
由日本退还庚子赔款中拨支。
宋哲元接到邀请后,真有点左右为难。鉴于到日本兵营吃饭而被迫签
订“经济协定”的教训,现在再深入敌国,再遇要挟,如何转圜?难道自己
去做现代的苏武?还没有苏武那样光采照人,恐怕更不会留名青史。但若拒
绝,又担心会使局势更加恶化,甚至有与日方立即决裂之险。宋与张自忠、
秦德纯等再三商议,宋决定以自己身体不适,改派张自忠代替自己访日,以
李代桃僵之计敷衍日方。
4
月中旬,组成了以张自忠为团长张允荣为副团长的“冀察赴日考察
团”。主要成员有:三十七师的何基沣旅长,三十八师的黄维纲旅长,一四
三师的田温其,一三二师参谋长徐廷玑,天津市政府交际主任兼中英文秘书
翟维祺,天津市政府参事徐维烈、边守靖,天津市商会会长王文典,原冀察
政委会外交委员会主任陈中妥等,加上随行家属共20
余人。赴日考察团启
程前,宋哲元特别约集刘汝明、冯治安等人为张自忠饯行,嘱咐要事。外人
不知,还以为像诸葛亮送刘备去江东相亲,亲授锦囊妙计,或是燕太子丹送
荆轲去刺秦王,击筑而歌。结果都不是。宋哲元只是对张自忠一再叮嘱:“要
为中国人争气,要住最好的旅馆,钱该花的不要小气,别叫小鬼子看不起我
们。”
张自忠率团于
4
月28
日抵东京,后分“内地组”和“青岛组”分别访
问东京、京都、奈良、大阪等地。宋哲元在全国舆论的压力之下,电催代表
团回国,代表团提前于
5
月23
日离日。
日方就此大造舆论,说他们在日“受到各方面的热烈的招待,满载而
归,每个人都满脸喜气,亲日气氛造成,已收到相当的效果。”
张自忠回到天津,在全国舆论压力之下,不得不向国人交待情况。不
得不在报纸上发表书面讲话,称“此行走马观花,没有什么心得。”张的讲
话使国人不满,不得不调查其在日言行。
材料证明,他们在日确没有同日本谈判政治军事问题。仅有一次涉及
经济提携,张的表态和中央精神一致,即:经济提携的前提是消灭冀东伪组
织。
张等还有一次与日本少壮军人吃饭,日方挑衅,言称中国联合其他国
家反对日本。
何基沣致答词否定。
此外,张自忠还拒绝为名古屋国际博览会中国馆剪彩,迫使日方将展
览会对面的伪满洲国国旗撤除。
张自忠访日之事,风波略略平息,华北又回到往日的纠缠、对峙之中。
因宋哲元被迫在《华北经济提携》文书上签了字,日方加紧催逼兑现,
变本加厉不断提出层出不穷的要求。如:开发龙烟铁矿,必许以日人投资,
而以矿产为抵押;沧石铁路必须垄断井径煤产。凡此问题,宋哲元均不敢专
擅表态,而必须请示南京政府。在此期间,日人的胁迫又无所不至,不分昏
夜清晓都来拜访宋哲元,或到绥靖公署胶着纷扰,使得宋等要员没有片刻休
息洗浴时间。
当年宋哲元已经五十有二岁,长年征战已患高血压和胃病。宋本来话
少,现在更加沉默,有时脾气非常暴躁,无法忍受日方尽日骚扰。人在病中,
难以避免一种软弱者的心理:“眼不见,心不烦。”1937
年
2
月,宋哲元就
向秦德纯表示:日本种种无理要求,皆关系我国主权领土之完整,当然不能
接受,而日方复无理取闹,滋扰不休,确实使我痛苦万分。日方以我为交涉
对象,我暂离开平津,使日方失去纠缠目标,可以缓解日方胁迫之势。”并
告诉自己的想法:“准备请假数月,暂回山东乐陵原籍,为先父修墓。”
秦德纯和佟麟阁都不很同意,事情搁下。
3
月宋又提出:“本人原拟在
春节内返籍扫墓,惟以天寒不便,未成行,俟春暖后或仍将一行。”
5
月,宋哲元决意返鲁,经中央批准,成行。
宋哲元偕秘书长邓哲熙一行,从天津接了老母和全家老小,浩浩荡荡
地返回山东乐陵县后颜家村老家。自从投笔从戎以后,几十年间他很少回家
居住。此次宋已是国家上将军和雄踞一方的封疆大吏,衣锦还乡言之不过。
宋家老屋只是几间土坯房和一个小四合院,岂能容下全家20
几口和勤
务、秘书、幕僚及一个警卫连的居住。在来之前,宋已在后颜家村选购了宅
院地基,新建了前后两座二层楼的宋家大院,留给随员居住。
宋到家后,来访乡绅耆宿络绎不绝,宋与风水先生堪舆墓地。变得精
神松弛,露出了很久少见的笑容。
宋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非常重视家乡。
回乡几天,即在宋的主持下,成立了县公益事业促进委员会、县志局,
并聘请编撰人员数十人编写县志。组织修缮文庙,建设了图书馆等。此外,
他还选送家乡13— 16
岁子弟兵500
名,到二十九军当兵,编成学兵营,送
往南苑军事训练团训练。
宋返家乡,亦非完全休假,他随时通过携带的短波电台与平津保持联
系,并以幕僚戈定远、王式九等往返于南京、天津与乐陵之间,磋商各类要
事。
在这期间,各种迹象表明,战争可能一触即发。作为一个统帅此时离
开确实不妥,但无他策。
由于对敌人内情一无所知,长期胶着相处,摩擦——冲突——解决,
已使麻痹意识渐渐滋生,而且二十九军上下普遍有一种轻敌思想,认为:“天
时、地利、人和都对我们有利,日军劳师远侵,补给困难,语言不通,困难
重重,用不了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把日本军队打垮。”宋将军在鼓励士兵
时,经常这样讲:“真打起来,我们这个军毫不含糊,日军有飞机、坦克,
我们有大刀,手榴弹。在喜峰口和他们较量过,两军杀到一块,飞机、坦克
不如大刀顶用。。”大战临头,不光宋将军轻敌,
6
月22
日蒋介石派人给
宋送来的亲笔信中,也只是说宋含垢忍辱、苦撑精神,“久而弥笃”。未及一
语,提醒警惕。当事者迷,大将亦然,当局亦然。
第十三章 卢沟桥枪声
兵戎相见这个成语,是指两军发生武装冲突。语意内含丰富,词意文
雅,充分表现中国文字的特点。可是,若看华北军事形势,你会对兵戎相见
这个成语做更切实更准确的解释。
前面已经多处提到,日军不断在平津市区及近郊军事演习。例如:
在北平长安街举行的坦克步兵巷战演习。
在演习的街道两旁,中国军人的岗哨如同路边行树,一直伸延下去。
这些哨兵身着英式军服,手持上好枪刺的步枪。因二十九军非常重视士兵身
体素质的训练,所以,每个士兵身体精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