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最受读者喜爱的100篇情感文章 >

第48部分

最受读者喜爱的100篇情感文章-第48部分

小说: 最受读者喜爱的100篇情感文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秫米放在锅里煮粥。高梁米最难煮,要费很长时间,才可以煮稠。等我们起来的
时候,红红的秫米粥已经盛在乌亮的瓦盆里,炕桌上摆好自家腌的酱菜和卤鱼,
等着我们吃早饭了。
大妈和大爹不同。她总是笑脸迎人的。冬天,早上起来,她总是先问我们“夜里
冷不冷”,然后舀热水,让我们洗脸。我常常注意着她那鹅蛋形的素脸,梳着光
洁的发髻,她的眼睛很美,流溢着柔和的光,而她里里外外的张罗着全家的琐事,
决定着每天膳食的分配,四季衣裳的添制,记着每一房大人孩子的生日。到了那
天,一大早,就有烧饼油条和鸡蛋,表示庆祝。她把那一大堆煮熟的圆溜溜的鸡
蛋放在过生日的孩子的炕上滚着,使人觉得那真是一种快活健朗的祝福。她说烧
饼和油条是象征着腿的健康的。我很欣赏她这种祝福。她那明快、肯定而柔和的
动作使我对她有无限好感。我还敬佩她每天早晚,必定按规矩到祖母房里来问问
安,点烟倒茶,整理被褥,在门旁侍立一刻,闲谈几句,然后退出房门的那番礼
法——那已经被我们这维新的一代弃如敝屣的礼法。而祖母却说:“你大妈当这
个家,只会苦我们,她自己房里是富裕的,我才不稀罕她装模作样的来讨好我们!” 
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如此,我也不喜欢去深究这些。我并不关心老家财产的多少。
自幼,我就受了父亲的影响。他常说,“一个人靠祖产是没有出息的。我不在乎
家里的财产,人人该都自立谋生。” 
那正是那样一个转变的时代。许多读“洋学堂”的青年都丢下那旧得霉腐的老家,
去外面自立谋生。他们投入一种新的、工业化的生活里。他们用时钟代替了太阳。
他们过着连吃一根葱也要去买的日子。他们按月领薪水,而薪水总是不够开支。


但是,他们穿得一天比一天考究,妇女们慢慢的讲求时髦,而且学会了打牌。当
我们隔几年回一次老家时,老家的人们都带着敬羡的眼光看我们,而我们也为自
己能够自立谋生,和接触新的东西,学来新的“派头”而有点自豪。
但是,有一年,我们忽然不能自立谋生了!
那年,战争爆发,父亲忽然失业。小家庭的生活,怕的就是失业,我们没有积蓄,
兄弟姊妹又多。正在徬徨无主,忽然接到大爹的信。我们拆开那旧式的印着红框
的中国信封,看见大爹那朴拙的毛笔字。他写道:……小难逃城,大难逃乡。如
在外生活不易,可随时返家团聚。家中虽清苦,然粗茶淡饭,尚可无缺。……”
父亲一生好强,说,“如果我发财还乡,还有脸回去。如今落魄,情愿在外面流
落,也不回去丢脸。”倒是母亲看出家里实在无法维持,暗中写了一封信回家。
说,决定先让我带着两个妹妹回家,可以减轻一点负担,母亲和父亲带着弟弟则
暂时在外面看看情形。
不两日,大爹来了回信,信中详细说明火车开到的时刻,让我们务必搭某日某班
的火车回去。
那天,天气奇寒,风雪交加。十八岁的我,带着两个不满十岁的妹妹,上了火车。
火车在冰天雪地中奔驰。我们三人紧紧地挤在三等车厢里的一张椅子上坐着。茫
然的望着外面的风雪。那平原真是荒凉。火车奔驰好几里,也看不到一户人家。
只有冻僵的寒天、冻僵的河水、冻僵的平原、冻僵的枯树和颤抖的电线。那火车
窗棂上积着高高的一层雪。车中的暖气驱不走那从四面八方袭来的严寒。我们的
手和脚都冻得发痛。
那天,因为对面来的火车在路上出事误点,我们这班车在一个小站等着“错车”, 
等了好久,到达老家那小站时,已比平时晚了半小时余。冬天日短,车进站时,
但见暮色苍茫。我们三个提着简单的行囊下了火车,那狂风吹得我们站不住脚。
正在徬徨无主,却见大爹从那个写着站名的白色木牌后面跑过来。他脚下穿着大
毡窝,身上穿着羊皮袍,头上载着老毡帽。他跑的时候,那毡窝就陷在深深的雪
里,使他举步维艰。他跑得那样吃力,而又那样快,使我们几乎不相信那就是大
爹。我们从来也未见大爹跑过,他总是四平八稳的踱着方步的。而这次,他吃力
的跑到我们面前,嘴唇“嗦嗦”的抖着,用他冻僵的手把两个妹妹搂在他怀里,
说:
“好孩子!好孩子!冻坏了吧?孩子?”两个妹妹被西北风夹着鹅毛大雪灌得喘
不过气,扑在大爹怀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在旁边把背对着风,满眼都是冰
凉的泪,不顾得寒暄,是见大爹伸手接过我的箱子,说了一声:“走吧!还得过
天桥。” 
小站的天桥是露天的,很简陋。高外风欺雪虐,我们又是逆风,大爹走在最前面,
吩咐两个妹妹产:“拉紧我的袍子!别抬头!我给你们挡着风!”两个妹妹紧紧抓
住大爹的羊皮袍子后摆。我跟在最后,把围由紧紧的裹住头和嘴。而那大片的雪
和大股的风,“呼呼”的把我们一直往后推。我们边眼睛都睁不开,模模糊糊的
只见大爹在前面躬着身子和寒风抵抗。走到天桥中间,忽然一阵疾风,把三妹的
围巾吹飞,三妹被风吹得一个踉跄,险些从那稀疏简陋的栏杆下面掉下天桥去。
大爹回身一把拉住了三妹,把他自己的围巾解下来,给三妹系在头上。又返过手
垭紧紧的拉住她们,啃着天桥上冻硬溜滑的积雪,步履蹒跚的走过了这惊险的一
段。当我们下了天桥,走出站台之后,我才看见大爹的脸上冻得发紫,他嘴上花
白的短须,沾着白白亮亮的冰花。他的嘴里呵着白气,哆嗦的说:“来来!我已
经雇好了‘刘把式’的车。”“刘把式”的车在车站转角的地方等着,他是镇上一


个熟识的马轿车夫。乡下知名人士赶车的叫“车把式”。
上了那挂着棉篷的马轿车,我们并没有停止抖颤。车被棉篷紧紧的围住,里面黑
洞洞的。风雪被阻挡在棉篷之外,而大爹却跨坐在外面的车辕上。旧时的规矩,
妇女才盘膝坐在车里,男子是要“跨辕”的。
我们不知道大爹有多冷。从车站到家,还有三里路,又是逆风。当我们好容易到
家时,已经掌灯了。
老家还是那样,天已全黑,只有有煤油灯的地方是红红亮亮的。大爹把我们带到
祖母房里,祖母房里升着炭火盆。大妈带着怜惜的笑容走过来,给我们打热水洗
脸,给我们用开水冲茶汤喝了,我们渐渐暖上来。大妈让我们坐在烧热的炕头上,
一面张罗给我们端饭,一面抱过簇新的棉被和枕头,问祖母,是让我们睡祖母的
套间,还是睡大妈的套间。“他二婶(指我母亲)那东厢房太冷了,还是孩子们
和我住在一起吧!”她建议着。祖母带着欣慰的心情答应着,一面向我们问长问
短。而大爹早又恢复了他那慢慢吞吞的踱方步,和那慢吞吞的说话的腔调。当我
们一面吃饭,一面激动的着外面的风雪时,他只“嗯嗯”的答应着,仿佛那是一
件很平常的事。
而一直到后来,我们才想起,那天火车误点,他在风雪中更多等了我们半个钟头。
老天!那样的风雪!
许多事都是这样的,在当时,觉得很平淡。也不知道究竟有多艰难,也不知究竟
有多温暖,也不知道究竟有多感激。我只记得从那以后,祖母没有再提大爹独享
我们财产的事,也不再提分家的事。
过了几年,战争完了,苦日子也过去了,我们才听说,大爹那些年省吃俭用,把
押给人家的庄子已经赎了回来。芦苇地也差不多都赎回来了。镇上以前一共有四
个有名的大户,后来都破落了。我们是其中之一。我们也是唯一留住祖产房屋,
而且赎回祖产田庄的一户。
我想,假如从那时候不再荒乱该多好!努力和节俭本来是最真实、最不会被否定
的东西。亲情也是最真实、最不会被否定的东西。而我们这一代就缺少那种福份,
家里刚刚振作,就又被变乱席卷了!
我到了台湾,要结婚的时候,收到大爹一封信。信里附着一个红包,里面是四千
万元的汇票。信上大意说:“家中年景不好。我原为各侄女每人积存一份妆奁,
但不幸,币值贬降,这数目大约也只能给你买双丝袜子,伯伯不才,未能克尽家
长之责,希吾侄谅之。” 
我岂能不“谅之”?我岂能不感激涕零?我岂能忘记那年的风雪,那北方古老的
家园!那凄寒如爝火般的光与热,那属于中华古国传统的含敛不露而真实无比的
亲情!

儿行千里/范春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
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
又一程。


在俄罗斯的一座乡村,失去丈夫的农妇与儿子相依为命,靠着勤劳的双手,日子
虽然不富足但幸福安宁。有一次,回乡度假的庄园主的女儿所乘的马车受惊,农
妇的儿子救了她一命,并且在四目相对的那一刻,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
单相思煎熬的他,为了争取和少女接近的机会,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
决定。

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朝远方
的庄园走去,她默默地注视着儿子执著的背影祈祷着:“孩子,你仿佛被一根施
了魔法的绳子牵着往前走,我只希望你回头看一眼母亲,哪怕一眼呢……”

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为了赢得庄园主女儿的爱情,年轻人视苦役为欢乐。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
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高傲
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
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
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
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
看过的这部反映俄罗斯生活的片子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
穿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
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
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
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
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
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
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
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
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
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
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
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
非国家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助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
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
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
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爆发之后,也门很快被美国宣布为空袭目标之一,
而它也恰好在我“重走郑和路”的路上。抵达也门时,我在深夜被爆竹般的响声
惊醒,趴到窗口一看,才知道附近发生了激烈的枪战。平生头一回离枪声如此之
近,只身住在一座小旅馆的我,产生从未有过的恐惧与紧张。不久,当地又发生
人质绑架事件,新闻很快传遍了世界,自然也会传到母亲身边。这些事件是我瞒
不住的,除非我能垄断世界媒体的信息源。

尾随在全副武装的军警身后,我穿过街头举刀持枪的游行队伍到邮电局给母亲报
平安。拿起电话筒之前,我一再告诫自己要平静,不能让母亲听出一丁点儿的慌
乱,让万里之外的她倍添不安。但是,当我听到从大海的那一端传来的母亲的声
音,无法忍住哽咽。

有时,再坚强的儿女在母亲面前也无法扮演坚强。因为,她是世界上最疼你的那
个人啊!母亲在电话那端没有落泪,她以超乎寻常的镇定提示我如何注意安全如
何寻求中国大使馆的支持。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
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
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
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
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
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帮老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