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向世界说明中国 >

第9部分

向世界说明中国-第9部分

小说: 向世界说明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会主席:能否解答一下?    
    赵: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中国是包括台湾在内的一个整体,犹如一个人。我当然不同意将我的胳膊砍掉,这是由我的大脑作出的决定。    
    1978年,邓小平先生说过,解放台湾要用两只手:和平和武力,但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不行才用左手。我的体会是右手是写字、握手、签约的手,但不承诺不用左手。    
    问:我是HB研究所的桥本。我想请您谈谈关于能源问题。我们担心,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与今天的日本相同,中国将从哪里进口,如以中东为主,原油用海运,亚洲的能源安全不只是中日问题。    
    赵:中国的能源政策首先是尽可能多地自给。好消息是中国西北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天然气,中国政府已决定从新疆到上海建设一条4000公里的天然气管道,也欢迎各国积极参与。中国还有一个困难是北煤南调,铁路的压力很大,污染也很大。中国必须发展少量的核电站,目前,核电只占中国总电量的1。2%。现在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数量不如日本。我们也考虑到中国能源利用率很低,仅是印度的二分之一,我们希望技术得到改善,这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国际合作。    
    问(日本共同社):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今早知道,在联合国对关于审讯红色高棉中国持反对意见,是真的吗?    
    赵:这事我第一次听说,不能证实,我想,主权国家的事由其自己决定为好。    
    深入浅出清新自然中国驻文莱大使杨燕怡讲话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外交工作中,讲话艺术尤其重要。高超的讲话艺术和辩论技巧,对外交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是必不可少的。    
    在运用讲话艺术进行国际交流方面,赵启正赢得交口称誉。我曾拜读赵启正不少演讲和接受境外媒体采访的问答,包括他在2000年6月8日在第六届“亚洲的未来”国际交流会议上题为《亚洲的发展与中国》的演讲。赵启正的演讲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简朴通俗、入情入理,在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方面,收到良好效果。我本人为他演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鲜明的风格所深深吸引。对从事外交工作的人员来说,赵启正的演讲对我们改进和提高对外宣传的质量和水平,是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以《亚洲的发展与中国》这篇演讲为例,赵启正从中展示了他演讲的风格和魅力。    
    第一,有的放矢。演讲包括对外演讲效果的大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目的明确。尤其是我们的对外演讲,不仅要关注我们想讲什么,更要关注外国人想了解什么。要针对国际社会普遍关心和特定外国受众头脑中的问题,阐述我们的看法和主张。我们有些演讲的毛病是,不注意也不下功夫了解问题、掌握受众心理,泛泛而谈,大而化之,让人如坠云雾,不得要领。    
    《亚洲的发展与中国》这篇演讲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演讲的大背景是,在千年交替、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际,国际社会对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亚洲十分关心,其中不乏对亚洲发展前景的悲观看法。此外,中国在新世纪,在亚洲乃至世界事务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这在这篇演讲的东道国——日本也受到高度关注。面对中国的迅速发展壮大,日本国内消极看法在上升,“中国威胁论”在抬头。此外,中日关系应如何发展,也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针对国际上和邻国的疑惑,赵启正在《亚洲的发展与中国》这篇演讲中,集中就亚洲在新世纪的发展前景、中国的发展与亚洲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国的发展方向和作用谈了他的看法。演讲给人们以十分强烈的印象:第一,亚洲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第二,中国与亚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第三,中国的发展、稳定、统一,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第四,中日关系要持久稳定发展,就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顺应历史潮流,排除各种干扰。可以说,演讲从大处入手,抓住要害,对症下药,篇幅不长,但答疑解惑,起到很好的收效。    
    第二,言之有物。外交演讲要抓得住人,不但要目的明确,还要言之有物,言之在理,否则,即使目的性很强,也难达到预期效果。目前,我们对外演讲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言之无物,死板生硬,空话、大话、套话多,很难吸引人、打动人。在这方面,应该说,赵启正的演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旁征博引,以理服人,是赵启正演讲的又一特点。在《亚洲的发展与中国》这篇演讲中,赵启正引用一些权威数字说明“亚洲的崛起更是不争的事实”,如1999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工业生产恢复的数据,以及今后的增长趋势等。在谈到中国与亚洲关系时,赵启正也引用大量数字和事实,如中国与东亚各国双边贸易额从70年代到90年代的变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在各个领域对外开放的情况。透过这些鲜活的材料,人们可以看到,中国作为亚洲的一员,同亚洲各国的经济关系和友谊十分密切。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而中国的发展也为亚洲诸国提供着更加广泛的市场,有力地促进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第三,语言简朴。对外演讲内容丰富、事实准确还不够,要取得最佳效果,还要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尤其是外交演讲,不但要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还要语言简朴,上口入耳。常常看到的现象是,许多演讲都似曾相识,老话多,新意少,不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特风格。还有,演讲也好,文章也好,形容词用得太多、太滥,翻译成外文后,尤其显得画蛇添足。    
    赵启正的演讲之所以受到欢迎,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是用自己的语言讲话,朴实无华,亲切自然。《亚洲的发展与中国》这篇演讲,没有重复别人讲的话,没有刻意罗列词句或华丽的辞藻,但思想和观点却在简洁朴实的语言中深刻地表达出来了。赵启正的语言风格,符合外国受众的文化和心理,让人感到亲近、实在、可信,起到了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作用。赵启正也经常在演讲中使用比喻。他说:“风暴之后必定是亮丽的晴空。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严重考验之后,在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中一定会出现更为璀璨的亚洲之光。”在谈到台湾问题时,他说:“中国是包括台湾在内的一个整体,犹如一个人。我当然不同意将我的胳膊砍掉,这是由我的大脑作出的决定。”这样的表述生动形象,增强了政策宣示效果,给人以深刻印象。    
    赵启正的演讲给人的启示是很多的。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综合素质。毕竟,高超的对外演讲艺术,是一个人思想理论修养、政策水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表达技巧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第一部分 演讲录第14节 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1)

    (2000年8月30日在华盛顿全美新闻俱乐部的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    
    谢谢黑格曼先生的邀请,我很荣幸在这里发表演说。    
    我在这个新的工作岗位有两年多时间,从此开始注意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和美国人对中国人和中国的感受。我深感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大国之间需要加强沟通,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但首先是媒体要加强沟通,因为它往往引导人们的思想并影响人们的情绪。为了做这样一种交流,我首先在美国讲《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只是想直率地把中国人或者说大多数中国人对美国和美国人怎么看向大家作一介绍,以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中美两国开始交往到现在,大约有220年左右,一个初学中文的美国人会惊讶地发现,中文“美国”两个字的意思从字面上理解是“美丽的国家”。当然,我们不在这里讨论复杂的词源学。其实中国人刚刚知道太平洋彼岸的广袤之国TheUnitedStates时,有过几十种译法,但最终定为“美国”——一个最好的中国式名字,这会使一个不了解美国的中国人对她自然产生好感。    
    两国人的正式交往始于1784年。这一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从纽约港起航,穿过大西洋,绕过好望角,8月28日到达中国广州的黄埔港,揭开了中美关系的序幕。19世纪中叶之后,双方商业往来激增,由此开始了对于彼此都日益重要的相互了解的漫漫历程。    
    中国清朝以禁烟著名的重臣林则徐主持翻译了《四洲志》一书,首次比较具体地介绍了美国。但总体上看,19世纪末大多数中国人对“远在天边”的美国并不了解。1872年中国政府派遣的首批幼童赴美留学时感到既兴奋又新奇:穿着土著衣服的印第安人,就像中国京剧中的演员。    
    19世纪开始,中国文化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开始传入美国,对美国文学,主要是以爱默生和梭罗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者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现代诗歌之父华尔特·惠特曼在他所著的《只言片语》中就两次提及孔子。悠闲的中国老人的形象频频出现在美国现代诗人史蒂文斯的诗作中:“在中国,一位老人坐在松树的阴影里。他看到飞燕草,蓝的,白的,在树荫的边上,被风吹动。他的胡子也在风中飘动,松树也在风中舞动。”只是他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些中国老人,不是坐在山池边整理衣衫,就是在扬子江上仔细端详自己的胡子”?    
    文学是中国人民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与此同时,大量美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使我们听见了太平洋对岸的沉思共鸣和各种各样的声音。用惠特曼的话来说,我们“听见美利坚在歌唱,我们听见各种不同的欢歌,听见他们放开喉咙高唱有力而优美的歌曲”。是的,通过大量译作,中国读者听见了杰克·伦敦在《荒野中的呼唤》,听见了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听见了海明威的钟声——虽然他自己也不知道这《钟声为谁而鸣》。    
    我们还听见在密西西比河上领航员的呼唤(TwofathomsorMarkTwain)——后来它成了SamulClemens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笔名马克·吐温(MarkTwain),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书在中国广为流传。    
    通过这些作家,中国读者了解了美国民族乐观、务实、坚强的性格特点,这也许就是“美国”(America)的中文全称被译作了美(beautiful)、利(profit)、坚(solid)的原因,这三个字都有很好的含义。    
    18世纪一位美国船员第一次到中国,他说中国人当时这样区分美国人和英国人:他们都说英语,但做生意时盯着秤杆的一定是英国人。1900年发生过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事件,北京的皇家建筑圆明园再次被毁,珍宝文物被掳一空,中国还被迫签订了屈辱的条约。但是中国人对这八国中首先记住的是英国、法国和日本。因为此前不久他们都对中国进行过侵略战争,而美国后来又退还了中国部分赔款,中国人并没单独记恨美国。    
    清朝末年,许多优秀的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参考了美国。近代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逸仙博士,多次公开重申要以美国为师,他提出的“三民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影响。孙中山在1904年曾正式向美国政府和人民呼吁支持中国革命派,推倒满清,但是没有得到美国的回应。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在少年时代阅读过一本《世界英豪传》,被书中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事迹感染,他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    
    自从中国人知道华盛顿,他作为美利坚民族的象征,作为美国“国父”,无论中美关系如何变化,他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尊敬,受到这样尊敬的另一个美国人就是林肯。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战场吸引了大部分日本陆军,中国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罗斯福总统领导的美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的抗日战争给予了有力的支持。1942年日军切断中缅公路时,美国空军开辟了跨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1942年夏,日军切断了中缅公路这条盟军与中国联系的最后通道,一切物资运输被迫中断。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开通到中国的路线。由于海陆已无通道,只能开辟空中航线。“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进入中国云南省高原和四川省。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连绵起伏,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该航线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向中国供应抗日武器。由于山高路远,气候恶劣,不少飞机失事。据统计,当时共损失600多架C…46飞机。前几年,在中国的西藏、广西等地仍能发现“二战”期间美国飞机的残骸,1500多名中美飞行员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献出了生命。两国人民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战斗,结下了难忘的情谊。中国人民至今没有忘记这段历史。在中国的南京市,就有美国飞行员烈士墓。    
    中国现在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人自然会想到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众所周知,横贯美洲的中央太平洋铁路1863年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总统为了打通东西部,决定修筑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铁路。铁路工程极为艰巨,先后有1。5万华工参加筑路,“横贯美国东西部大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卧着一名华工的尸体”。工程完工后,负责铁路西段的总工程师朱达由衷地说:“这条铁路亏欠中国工人很多,那些值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