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鬼子-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小鬼子回国,常常因为饮食健康给别人提意见,譬如儿童吸烟、喝酒。以前Kate回国,对社会问题还没有这么敏感。她说,那时她太年轻,缺乏思考。
在美国,各州对喝酒、吸烟有法律规定,吸烟是18岁以上,喝酒在我们住的华盛顿州是21岁以上,商店有责任和权力检查购买烟酒的人的年龄。我家附近有个警察给孩子开生日庆祝会,让不够年龄的儿子喝了啤酒,被人告了,说执法人员渎职,于是他被开除了职务。华盛顿州还有个“露天法案”,在露天公共场合(没有屋顶)禁止喝酒。
这次回国,Kate常跟妈妈参加朋友聚餐。一天,同桌的两个男孩向饭店招待要啤酒,一个妈妈无所谓,一个妈妈不太情愿,但都没有制止儿子们喝酒,小鬼子不好意思提出意见,只好离开饭桌。第二天,又有一个饭局,两个男孩又要喝酒,一个妈妈拒绝了,旁边的成年人反而说:“让他喝吧,一点啤酒伤不了人。”
小鬼子终于忍耐不住了,站起来说:“不能喝,啤酒有害健康。”所有的大人都愣住了,主人出来打圆场:“她是对的,不要喝。”
在美国,未成年人不得喝酒、抽烟的立法依据也许是孩子缺乏判断力,法律限制孩子们去做他们没有能力判断的事情。其实,不宣传喝酒、吸烟的害处,成年人也没法作出正确判断。美国人现在普遍选择了不吸烟,少喝酒,要归功于健康知识的传播。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自由的信息交流,聪明的成年人也不可能作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判断。
在美国,少年吸烟是个严重问题。这次回国,Kate发现中国少年吸烟也是个问题。一天在餐馆吃饭,看见邻桌有四五个漂亮少女在吸烟。与Kate同桌的一位妈妈问自己的女儿:“你的同学吸烟吗?”“当然。”问话的妈妈表情平静,不置一语。Kate有点吃惊,她吃惊的不是少年吸烟,而是父母的处之泰然。
一天,Kate在游泳池看见三个九到十岁的小孩在吸烟,人们经过也不干涉。Kate问表妹,可不可以叫警察来管?表妹说,警察不会管。
的确,中国当时没有立法禁止小孩吸烟,执法人员没有责任和权力来干涉小孩吸烟。表妹说,她班上大约有40%的人都吸过烟,只是父母不知道。说这话的表妹当时在读六年级。表妹现在上初中,同学们在学校的卫生间里吸烟,有个女同学每天吸一包烟。
Kate说,美国的吸烟小孩大都是问题少年,成绩差,家境不好。然而在中国则相反,吸烟的小孩常常是学生中的“精英”,是成绩好、体育好、同学关系好的学生。
其实,造成这个差别的也许是同一个动机:挑战成人世界。成熟被青少年认为是很拉风扮酷的事情,吸烟、喝酒是成年人的行为。对成绩不好的美国学生来说,吸烟也许是另一个出风头的机会;对被父母强迫学习的中国好学生来讲,做点父母反对的事情也许是一种报复。
在颐和园的饭馆里就餐时,邻桌有几个妇女在吸烟,Kate指着“禁止吸烟”的招牌,要招待去制止,招待很不情愿,恐怕影响生意。再说,谁会把“禁止吸烟”当真呢?Kate说,问题就是不当真,没有法律限制购买香烟和酒的年龄,没有成人去制止路边小孩吸烟。
小鬼子不理解,中国正在迅速迈入现代工业文明,有太多的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解决,有些问题没有恶化到引起人们的注意的程度,或者立法没有跟上,或者新的法律还需要时间才能成为大众的习惯。
譬如吸烟问题,当由此引起的平均寿命明显下降或健康成本消耗了大量的国民产出时,问题最终将被人们普遍关注。这也许需要牺牲一代人的健康来换取认识。如果对小孩吸烟不加约束的话,影响将超过一代人的付出。发展是有代价的,提高认识需要首先支付教训。
“人的正确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小鬼子的认识得益于美国学校里开展的反吸烟、反喝酒、反吸毒的教育。也许,中国的学校要加强反对吸烟、喝酒的教育。
另外一个现象也困惑着回国的小鬼子,许多中国人染成金头发。与一些美国人的看法相同,Kate认为黑头发配黄皮肤真是上天赐予中国人的美丽,纯黑、直直的头发,太招人妒嫉了。这么好的头发为什么要染色?
小鬼子说,下次你看见一个黑发飘飘的女孩在得意地傻笑,那就是我。
然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衣服、发式实在是个人的选择,有些人染金发就是好看。当然,Kate是从美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同把少年吸烟与喝酒只是看成健康问题一样。传统的社会用道德来判断行为,现代的社会用法律和利益来判断行为。
我高兴她不把染发现象归结到“崇洋媚外”的高度上。一个社会实在不该对普通大众的生活方式作太多的政治评判。中国人今天能够染金发,包括染金发的大学生出现在美国大使馆门前的抗议队伍里,也是中国社会的进步。退回到十年前、二十年前,染金发、嫁洋人(在思想开放的义和团员看来,娶洋妞是得分占便宜)这样的投“敌”变节行为,会为广大革命群众所不齿。美国也是经过了许多年的挣扎,才有了较大容忍和自信:批评美国的美国人不被当成“美奸”,在伊拉克电视台上被迫骂美国的美军俘虏,回国后仍受总统迎接,挂英雄勋章。
Kate说,她遇到的同龄国内女孩不像她那样对中国古典文学着迷,新一代似乎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甚至对中国历史也兴趣缺乏。她叹息道,她情愿放弃最珍惜的黑头发去交换在中国学习历史的机会。与中国相比,美国历史是微不足道的,乏味得要命。
这次经过北京,她坚决要去看长城、故宫、颐和园。早上进了故宫,下午五点才出来,她看得非常仔细,还大拍照片,虽然这些地方她4岁时都曾去过。那几天北京气温快40度,地面发烫,北京人都尽量待在家里避暑,老妈自告奋勇陪着Kate顶着太阳到处跑,惹得朋友们直夸母女俩:到底是吃美国伙食的,不怕中暑。
Kate想读一些英文版的中国历史书,妈妈带她去了北京和成都的外文书店、涉外宾馆,只发现了一本英文版的《中国历史》,是英国牛津出版社的。小鬼子的中文阅读能力几乎没有,算个文盲,为了能够了解中国历史,她打算今后改进中文能力,争取能够阅读中文的历史书籍。
Kate讲了朋友小罡的故事,说中国的小孩也开始崇尚自立精神。小罡跟Kate一般大,爸爸经商很有钱,小罡暑假时自己要去挣钱。每天早晨七点钟她就起床,出去替报纸拉订户。成都天气热到35度以上,她骑着自行车跑一整天,连续两个星期,不管多困、多热、多累,小罡还是热情地去做,连她妈妈都惊讶自己女儿的吃苦精神。Kate在家也是自己挣零花钱,所以她特别欣赏小罡的做法。
知道了钱来之不易,花钱就比较小气。有一天要到颐和园去玩,坐公共汽车是两元钱,坐出租车是30元,那几天北京气温约40度,公车没空调,出租车有。妈妈问坐什么车?小鬼子立刻说,坐公共汽车,省钱。
当然她也是该花就花。在参观故宫时,正碰上美术学院的师生在义卖字画筹款,卖画人是英语、法语都用上了,Kate正好在学法语,崇法媚外。卖画人说,我以后出了名,你就是美国收藏我的画的第一人。小鬼子糊里糊涂地就看上了两张人物工笔,标价350元。老妈刚要讲价,小鬼子下面悄悄踢了老妈一下,掏出钞票就原价买下了。老妈自己买了一幅裱好的山水条幅,从300元砍到150元。Kate在美国专挑降价货买,这次怎么如此痛快?也许是第一收藏人的头衔太令人冲动了?
写于2000年8月,2003年10月修订
后记:2003年,小罡高中毕业后去英国读大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