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摩萨德秘史 >

第46部分

摩萨德秘史-第46部分

小说: 摩萨德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 .常规炸弹对核武器的攻击。

    以色列埃拉德港湾附近的月亮山谷中的齐埃拉翁机场。

    “巴比伦行动”现在开始!

    6 月7 日下午,中东,骄阳似火,热浪蒸腾。天上没有一丝云彩,空间没有一
丝微风。空气仿佛凝结。以色列8 架F16 和6 架F15 飞机在齐埃拉翁空军基地已做
好起飞准备,一字排列在跑道尽头。为了掩人耳目,这14架飞机的垂直尾翼上,全
部漆成了约旦空军黑白灰3 色军旗。而电子战王国的千里眼——E —2 。预警飞机
已经升空待命。耶路撒冷时间下午4 时,早已潜入伊拉克的摩萨德特工,从巴格达
发来了一切正常的密码电报。以色列各海、空军基地,各战区司令部,摩萨德驻海
外各情报站,担任奇袭任务的空军第二飞行大队,同时接到了空军司令艾弗里将军
下达的命令。14架世界最先进的喷气战斗机的28台涡轮发动机同时发动,整个机场
立时被震耳欲聋的巨响所笼罩,机尾喷射出的强烈气流使机场沙飞石走。

    作为第一梯队,6 架外挂导弹和副油箱的担任战斗掩护的F15 战斗机起飞了。

    接下来,8 架各载着一枚900 公斤激光制导穿甲爆破弹的F16 战斗轰炸机起飞
了。

    最后,满载高辛烷航空油的大型空中加油飞机K 。10A 如同一头不堪重负的老
牛一般,在4 台功率强劲的发动机的推动下,也升空了。

    8 架F16 战斗轰炸机升空之后,随即在空中再次加油。然后在空中绕场一周,
编队完毕后,保持着严整的攻击队型。他们先是紧贴着近千公里的以伊边界线南侧
低空飞行。沿边界飞了大约一半路程后,战斗机转向北方。此时,机群距离巴格达
东南32公里处的塔穆兹研究中心的乌西拉克核反应堆还不到400 公里。

    同时,一个精干的特别爆破小组正秘密向飞机所要轰炸的目标靠近。万一飞机
轰炸未能彻底摧毁伊拉克的核反应堆,那么剩下的活将由他们乘乱进行。

    天上,地下,一个密不透风的巨网已经织好,乌西拉克核反应堆在劫难逃。

    巴哈里上校开始率领这支可怕的战争机器,将从沙特阿拉伯与西奈半岛分开的
亚喀巴湾的最北端,沿着约旦一沙特的曲折边界,向沙特与伊拉克边界方向接近。

    由于实行全航程无线电静默,耳机里,只有在机群左侧2000米上空飞行的电子
干扰机发出的咝咝的电流声。它那功率强大的电子吊舱中发出的有源干扰信号,将
会使叙利亚和约旦所有的苏制雷达出现迟钝。此刻,他们的雷达即使对准以色列机
群,显示屏上所看到的也仅是一块带电的高空积雨云。

    但是,巴哈里知道,这些电子干扰只能蒙蔽约旦和叙利亚,而对于引进了美国
最先进雷达监测系统的沙特则无济于事。果然,不久就在国际通用的应答频道上,
出现了沙特空中管制官员的英语询问。

    “约旦空军。例行训练。”早有准备的巴哈里用流利的英语答道。

    沙特空中管制官员显然信以为真。沙约两国素来友好,军用飞机互人国境也是
常有的事情。当巴哈里确认沙特已不再注意他们时,便用“黄沙丘”这句暗语,向
总部发出了表示飞行顺利的密电。

    机群编队飞过沙特的图赖夫市上空后不久,前方将到达沙特与伊朗边境。巴哈
里驾机飞行在全队最前面,只见他一推操纵杆,飞机突然急速下降,整个机群紧随
其后骤然降低高度,进入伊拉克雷达盲区,紧贴着近千公里长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拉
克边界南侧低空飞行。

    他们沿沙伊边界飞行大约一半路程后,再次降低高度折转向北。随后,以60米
左右的树梢高度,进入伊拉克领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躲开伊拉克雷达,也
才能避开致命的苏制萨姆地对空导弹的攻击。

    当攻击机群正在隐蔽地接近目标的时候,三名摩萨德特工也正在一个隐蔽的制
高点上,通过一架西德蔡司公司制造的高倍望远镜,监视着乌西拉克核反应堆周围
的一切。特拉维夫收到的一切正常的密码电报正是由他们发出的。

    经过千里奔袭的以色列轰炸机群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尽管核设施进行了精心伪
装,但以色列飞行员凭借着准确的情报,一眼便认出了那个长32米、宽25米的大工
棚,“塔穆兹1 号”核反应堆就在里面。这个核反应堆三面被土质的马蹄型掩体包
围,并有高射炮和地对空导弹保护。

    直到这时,伊拉克防空部队才发现了敌情,并首先用高射炮发起攻击。以色列
的6 架F15 歼击机首先拉起,在目标与最近的伊拉克空军基地之间的空域执行警戒
任务。而8 架F16 轰炸机群则迅速爬升,爬高到大约610 米,迅速进入轰炸航路,
自西向东地用俯冲姿态进入目标区投弹轰炸。以色列飞行员们习惯地看了一眼手表
:17时37分。

    攻击的第一枚炸弹是由巴哈里上校驾驶的飞机投下的。这枚高爆激光制导的炸
弹,从距反应堆体550 米的高空飞速落下。由于重力加速度产生的巨大动能,使炸
弹垂直贯穿了反应堆体顶端数米厚的水泥隔层,引起了反应堆内部的猛烈爆炸。被
炸开的缺口,扩大了对反应堆核心部位的破坏效果。其余的7 架F16 战斗轰炸机紧
随队长之后,依次飞过轰炸带,将全部炸弹都准确地投向了目标。“塔穆兹1 号”
核反应堆已被完全炸毁,一个秘密的地下研究室也被高爆炸弹摧毁殆尽,另外两座
建筑物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名法国青年科学家当场被炸死。整个空袭过程用了
还不到2 分钟。与此同时,伊拉克防空火炮猛烈还击,苏制6 管速射高炮的串串火
舌,在空中交织成数道弹幕。硝烟和横飞的弹片充斥半边天空,但都未命中以色列
飞机。

    晚上7 点左右,夜幕徐徐降落在耶路撒冷。参战飞机全部安全返回以色列。整
个空袭行动完美无缺。以色列情报机构则为这一史无前例的袭击行动的成功,作出
了重要贡献。正在斯莫伦斯路总理私宅等待消息的贝京和他的内阁部长们终于接到
空军司令艾弗里将军打来的电话,“任务完成,所有飞机安全返回。”“耶和华保
佑!”贝京总理放下电话筒,欣慰地对站在身边的部长们说。

    6 月8 日早晨,摩萨特首脑霍菲将军将一叠照片送到了贝京总理的办公室。这
是昨天空袭行动的效果检查,刚刚由美国最尖端的KH—11卫星实时传输系统发来。
“整个行动十分成功。”霍菲不动声色地向贝京总理汇报。

    在巴格达,执政的伊拉克复兴社会党总部。政治局委员愤怒地向军队提出质问
:“我们的飞机,导弹干什么去了?这是情报部门的严重失职!”

    伊拉克将军们个个垂头丧气,无言以对。

    “巴比伦行动”为利库德集团赢得了宝贵的选票。1981年7 月5 日,利库德集
团在第十届议会大选中赢得胜利,贝京连任总理。

    虽然华盛顿事先没有同意这次行动,但当伊拉克人的核“巴比伦塔”被夷为平
地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却均未作出过于强烈的反应。或许它们对于意大利、法国
帮助伊拉克建设核反应堆早就暗中感到担忧,现在借以色列人之手除去这一隐患,
它们反倒可以放心了。空袭发生之后,法国新当选的社会党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
以这次袭击为借口,减少了同伊拉克的合作。法国政府已经决定不再帮助伊拉克重
新建造被以色列摧毁了的核反应堆。伊拉克原子弹的话题就此一笔勾销。

    以色列至今仍然是中东地区惟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忙碌了一通之后,他们终
于可以高枕无忧了。


 
         
            




          第十五章 甘美的陷阱——诱捕瓦努努

    以色列自从偷到铀以后,拥有核武器就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在80年代以前,
以色列官方从来就不对有关事项发表公开的声明,既不否认,也不作任何肯定的表
态,而国际社会、世界各大媒体也找不出具体的证据来证明以色列的确拥有原子武
器。如同有的评论说,在以色列,“原子”同“真相”永远不会连在一起。既然如
此,人们也就很少去谈论这一神秘的事情了。

    但是,1986年,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却刊登了一则确切惊人的消息:以
色列的武器库里有原子弹。消息旁边还配有清晰的照片。《星期日泰晤士报》刊载
新闻一向以真实、权威著称,那么是什么使得它得到这则消息的呢?原来,提供这
则消息的人正是以色列的前核物理学家瓦努努。他参加了以色列的核工程,后来他
离开了工作单位,出于出名与赚钱的目的,他透露了自己所熟知的秘密。

    消息传出,以色列十分尴尬。总理佩雷斯则震惊不已,下令务必逮捕瓦努努归
案。摩萨德在局长艾德莫尼的指挥下,再施美人计,把饥渴万分的瓦努努诱骗到罗
马,再把他击昏,使用偷运的办法把他绑架回了以色列。

    但是,关于以色列核武器的争论仍然在继续着。有人对摩萨德的具体绑架方式、
绑架时间、绑架地点等产生了怀疑,有人则认为这前前后后根本就是以色列愚弄舆
论的一场把戏。但不管怎么说,被以色列视为国家高级核心机密的核话题终于为人
们公开谈论了。


 
         
            




             一、瓦努努是何许人

    瓦努努于1954年出生在摩洛哥的一个犹太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行老二。60年
代初,在摩萨德向以色列偷运移民时,其一家从马拉喀什搬到了以色列,定居在贝
尔谢巴的一个贫民区。这个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圣经》中的亚伯拉罕时代,现
在却已成为沙漠中部的一个沙土飞扬的城市。瓦努努的父亲靠在贝尔谢巴市场上出
售宗教和圣礼服饰勉强维持全家的生计。

    瓦努努加入了以色列工兵部队,成了一名下士。后来,他就读于特拉维夫大学,
但因一年级物理考试不及格而退学。21岁时,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招收“受过训
练的技术员”的广告,并向“卡马格”——“迪莫纳核研究中心‘的希伯来文缩写
——呈交了求职报告。

    他于1976年11月被录用。迪莫纳中心让他进行了速成训练,两个月后,作为通
过考试的39名候选人之一,他被送到秘密工作地点——从贝尔谢巴来到了迪莫纳中
心。穿过戒备森严的大门,进入一栋教学大楼,瓦努努按要求在一份保密宣誓书上
签了名。该宣誓书的条文规定,凡向任何人——甚至同事——泄露其在迪莫纳工作
情况的人将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

    接着是一项核物理和化学短期课程,其中包括新来人员在将来的工作中必须熟
悉有关铀的知识。瓦努努和其他新来人员通过了体格检查,领到了安全通行证,并
在正式工作之前获得了10周时间来熟悉核设施及日常工作。

    瓦努努立刻意识到自己已成为社会的特殊成员,但他不能说明为什么。像其他
以色列青年一样,瓦努努应招来到军队服为期一个月的后备役。当其所在部队得知
他现在是某项敏感国防工程的雇员时,便立即把他送了回去。

    在迪莫纳中心,瓦努努本来会像别的工作人员那样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工作,
然而,性格上的突变使他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第一次变化是他与自己的宗教传统彻底决裂:出身于东正教家庭的瓦努努变成
了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断绝了与家人的一切联系。

    第二次变化,也是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1982年以色列血腥入侵黎巴嫩之后。
他与众多的摩洛哥移民一样,始终是一位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信
仰梅纳赫姆·贝京和他的利库德集团,主张对阿拉伯人采取强硬政策。但是,瓦努
努在政治上发生了变化,思想观点从根本上转到了另一个方向。他在贝尔谢巴大学
哲学系就读时结交了阿拉伯学生,并且成了大学附近的左翼团体的活跃分子。瓦努
努甚至曾经申请加入以色列共产党,但在申请表上的职业一栏里只字未填。他参加
了那场声势浩大的要求释放因拒绝去阿拉伯被占领土服役而遭受监禁的教师的运动,
并表现出一种愤世嫉俗的意识。

    瓦努努还是一位出名的怪诞人物。在一次校园晚会上,校友们拍了一张他跳音
乐喜剧脱衣舞的照片。他还给艺术专业的学生当过裸体模特。更有甚者,他与巴勒
斯坦学生一起打着标语牌,参加各种抗议活动。大学报纸援引瓦努努的话说:“停
止迫害阿拉伯人。”

    所有这些业余活动引起了国内情报机关人员的注意。1985年晚些时候,迪莫纳
的安全官员得知有一位雇员一一按要求应该保持沉默,至少不应抛头露面——在大
庭广众之下肆意生事。瓦努努受到了让他收敛的警告,但他却一意孤行,核中心当
局便决定开除他。为了避免事情被张扬出去甚至酿成丑闻,他们并没有正式宣布他
为危险分子。他们向瓦努努支付了解职费,于1985年的一次降低开支措施中将他与
另外180 名工作人员一起解雇了。

    瓦努努生活中的第三次转折发生在远东。在被解雇之后的一个月之内,瓦努努
卖掉了他的旧汽车和小公寓,长途跋涉来到了远东。与众不同的是,别人通常在异
国情调的东方游历数月就回国了,而瓦努努却在那里陷入了自我反省之中。

    他于1986年5 月抵达澳大利亚的悉尼。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恰巧是犹太教
的安息日——他信步向有灯光的地方走去,推开了圣·约翰的安利坎教堂的大门。
两个月之后,瓦努努迈出了与自己的整个少年时代以及出身彻底决裂的最后一步:
他皈依了天主教。这是与这个犹太国家彻底的决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