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6039-一代名士张伯驹:文化高原上的奇峰(选载) >

第17部分

6039-一代名士张伯驹:文化高原上的奇峰(选载)-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这儿,不知不觉,脸上呈现出一种欣慰感。不过要和伴随自己生活足有20个春秋的珍品分离,感情不免起伏。张伯驹视古代珍贵书、画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1941年遭人绑架,即使生命危在旦夕时,也未曾萌生过变卖国宝的念头。这位书画鉴赏收藏家对书画的感情实在太深了。


《一代名士张伯驹》 第三部分《一代名士张伯驹》 诚献瑰宝世代流芳(2)

    1956年初的一天,张伯驹接到北京市民政局召开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的通知。他如约赴会。会上,民政局长希望大家能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全市人民购买公债。参加会议的各界知名人士积极发言,踊跃认购。张伯驹坐在一个角落里,清了清嗓子,真诚地说道:“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但是,我们的祖国要真正强盛起来,还需要加紧建设。支援祖国建设匹夫有责。我现手头无钱,但可以将一生珍藏的字画尽数卖给国家,所得款项全都购买公债。”这位文物收藏家终于做出了惊人的抉择。他的话音刚落,会场望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代表党和政府,感谢张先生的慷慨无私和一片真诚的爱国热情。”民政局长很激动。    
    “能为支援祖国建设尽点绵薄之力,是我应该做的,把所藏文物还珠于人民,是我的终生愿望。”张伯驹补充说道。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散会时,人们争相和张伯驹握手,纷纷表示要学习张先生的爱国精神。    
    丛碧山房的画室。张伯驹兴冲冲地跨进了门,正在挥毫作画的夫人抬头搭了一眼,径直问:“丛碧,今天有什么好事,这么兴奋?”    
    “有,有好事,也是大事。”    
    夫人放下画笔,在丈夫对面的藤椅上坐了下来。伯驹原原本本地把今天会议的情况讲述一遍,夫人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画室里静极了,只有挂钟“滴答滴答”地响个不停,保姆送来两杯煮好的咖啡。夫人揭开杯子,一缕热气从杯子里袅袅升起,慢慢消散在空中,她端起赭色杯子,又放回了原处。    
    伯驹眼睛直直地看着咖啡杯,他的记忆回到了15年以前:    
    1941年,张伯驹挥笔留下了这样的字句:    
    “自潘素(字慧素)嫁我以后,我未曾给过她一文钱。卢沟桥事变后,我的家境已经中落。”“民国三十年,我又突然遭到汪精卫伪军绑架,这时奉养我生母、营救我的都是潘素一人。”    
    “为了保存国家文物,潘素也变卖了自己的首饰。”“所以我把我的书画(名称列后)给予潘素。一、陆机《平复帖》卷;二、隋展子虔《游春图》卷;三、李白《上阳台帖》卷……共十八件。”当时的见证人有婶母崔氏、王冷斋和陶心如,他们三人签字并画押。    
    往事历历在目,夫人莫非是……伯驹猜疑着。    
    夫人站起来,走到丈夫身后,两只手搭在丈夫的肩上,温柔地说:“丛碧,我想……”    
    “我想,把所藏珍品卖给国家,购买公债,不如直接将全部珍品捐献给国家更好。”    
    伯驹回过头去,望着夫人温厚地笑了笑,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张伯驹何尝不想如此!但他存有一丝疑虑,慧素嫁他已20多年,自己已年近花甲,她还只有40岁,现在身无积蓄,而在自己身后,她的生活……    
    夫人的无私和深明大义深深地感动着伯驹。他起身走到画案前,挥毫几笔,一束飘香的幽兰跃然纸上,他工工整整地写道:“知我者,慧素也。”    
    初夏的阳光特别明媚。一个明丽清新的早晨,伯驹夫妇早早起来,再一次把选出的八件珍品,一件一件地展开。他们不停地用手抚摸着,目不转睛地看着。这将是他们最后一次欣赏这些字画的机会了。对于张伯驹夫妇来说,这些字画犹如即将离开父母去出嫁的女儿,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一阵爱抚之后,又悉心地包好。    
    夫妇俩携带珍品驱车去文化部。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等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我一生所藏真迹,今日尽数捐献国家。”这位海内外闻名的大收藏家,就这么一句极其普通的话。在场之人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紧紧握着才艺超群、道德高尚的两位艺术家的手,迟迟不肯放开。两颗赤诚的心,两颗爱国的心,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他们凝视着八件稀世珍品,思潮翻涌。


《一代名士张伯驹》 第三部分《一代名士张伯驹》 诚献瑰宝世代流芳(3)

    人们不会忘记,这珍品是当年这位阔公子不惜倾家荡产,才免于流失海外的,它凝结着赤子的多少热情和心血!    
    人们不会忘记,这珍品经历了战火硝烟和颠沛流离的考验,得以保存至今,记载了收藏家多少艰辛和劳累!    
    人们也不会忘记,这珍品陪伴着两位痴情的艺术家度过多么美好的时光,给了他们多少欢乐、启迪和智慧!    
    如今,他们只有寥寥数语,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厚爱。    
    后来,国家奖励张伯驹夫妇20万元人民币,但他们分文不取。他们所捐献的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无价之宝,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签发褒奖状:    
    张伯驹、潘素先生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等珍贵法书等共八件捐献国家,化私为公,足资楷式,特予褒扬。    
    部长沈雁冰    
    1956年7月    
    褒奖状中的“等”字所包含的另外三件是:宋吴琚杂书诗帖、元赵孟■章草千字文,元俞和楷书。    
    张伯驹、潘素先生无偿捐献国宝的消息见诸报端,人们无不赞赏两位爱国者的壮举。他们的行动也带动着他人捐献。这一消息不仅轰动了大陆,就连台湾各方人士都很关注,尤其为当时侨居法国巴黎的大画师张大千所瞩目。大千曾与朋友谈及,吾老友张伯驹兄日前捐赠故宫博物院的珍品价值连城,然他分文不取。    
    张大千所以如此系情,也是因为此事唤起了他的一件往事:    
    1951年盛夏,张大千移居南美。动身之前,他突然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三件墨宝: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董源《潇湘图》、五代从义《武夷山放棹图》以价值两万美金转让他喜爱收藏的一位好友。当时人们疑惑不解,“大千为什么仅以两万美金,卖了珍藏的稀世之宝?”    
    后来,张大千举家去南美不久,郑振铎专程从北京飞往香港,以原价从大千那位好友手中购得这三幅画,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当时,更加引起了一些人的猜疑:“莫非是与大陆的默契?”大千避而不谈。    
    当得知伯驹捐献后,大千心中似乎获得了某种慰藉:我虽居异国他乡,与君远隔千山万水,但是,我们珍藏的稀世国宝,终于聚首啦!    
    张大千此举的谜底是在他逝世一个月以后才揭晓的。我国的《瞭望》周刊载文:20世纪50年代,大千先生将他珍藏的三幅墨宝曲线卖给国内,现在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伯驹在向国家捐献《平复帖》等八件珍品的同时,还将另一件稀世珍品唐李白的《上阳台帖》赠送给毛主席。    
    伯驹非常喜爱此帖。李白狂放不羁,开一代浪漫主义的诗风,其书法被诗名所掩。《宣和画谱》载:“白尝作行书,字画尤飘逸。”他的这幅墨迹诗文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太白。”帖面苍劲雄伟之中,见姿媚挺秀,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真是诗如其人,书亦如其人。    
    伯驹割爱,通过统战部徐冰同志将此帖转呈毛主席,并在附信中写到:“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主席,仅供观赏……”


《一代名士张伯驹》 第三部分《一代名士张伯驹》 诚献瑰宝世代流芳(4)

    毛主席收到此帖,观赏数日,也十分爱惜,后嘱中共中央办公厅转交故宫博物院珍藏。    
    毛主席亲嘱中办给这位收藏家代写感谢信一封,并附寄一万元人民币。    
    张伯驹另一件珍宝《游春图》,早在1952年就献给了国家。    
    那是郑振铎亲自赴香港收取《韩熙载夜宴图》等三件珍品的第二年春天他又登门造访大收藏家、他的好友张伯驹。    
    著名学者、诗人、小说家郑振铎,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酷爱书法和绘画,对祖国的文物古迹也颇有研究。他与张伯驹常在一起谈书论画,共同的爱好使他们结为好友。这时的郑振铎正担任新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分管国家文物局和故宫博物院。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到处奔波,多方联系,广事收蓄。    
    他今天登门,也是为《游春图》一事。    
    在交谈中,伯驹夫妇获知郑振铎已亲自将一件一件的真迹收归故宫博物院,还未及郑振铎开口谈《游春图》一事,伯驹就先开口了:“老朋友,如今是人民的国家,我珍藏的《游春图》也该交回人民的手中啦!”    
    “好,好,我们商议一下这件事。”郑振铎微笑着点头。    
    “还有什么要商议的?”伯驹好生奇怪。    
    “世人皆知,《游春图》是您用一座豪华的住宅换来的,当年不是张先生收蓄下来,早就流落异邦了。它倾注了您大半生的心血。目前国家虽不富裕,但总要给些报酬吧!”    
    “东西在我的手里,就是在国家的手里,我怎么能和国家分你我,一定上交国家,无偿捐献。”    
    张伯驹强烈、真诚的报国之心感动了郑振铎,这位儒雅的学者,紧紧地握着张伯驹的手,两人都从对方的目光中读到了信任和理解,看到了晶莹而透明的泪花。    
    “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张伯驹将这封信及《游春图》,唐伯虎的《三美图》真迹和其他几幅清代山水画轴一起送到了文化部。    
    因张伯驹坚决不要报酬,文化部决定奖励其人民币三万元。    
    三万元人民币当时确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但有谁了解,张伯驹还了因购买字画而欠下的部分债务就所剩无几了。张伯驹虽出身于豪富之家,因他只要见到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倾家荡产,在所不惜。正如他自己所说:“貌如仓之鼠”,“等卧辙之鲋”。尽管如此,他也从不向人透露。    
    伯驹将全部珍品捐献国家以后,一方面夙愿得偿,甚是喜悦,另一方面也有一种骨肉离散般的痛楚和知交远别的失落感。    
    一次,伯驹静坐于书房,两眼直视前方。夫人几次唤他,都无任何反应。夫人也觉得空落落的,所以她十分理解丈夫此时的心情。她轻轻地推了推丈夫,温顺地说:“我们下一盘棋好吗?”丈夫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夫妇坐在棋桌前对弈。伯驹在棋道方面也称圣手。解放初期,李济深领导组织北京棋艺研究社,张伯驹任理事兼总干事。他平时常与夫人对弈。这次同往常一样,他执白棋。刚走了几步,伯驹由于思绪不集中,走了一步废棋。夫人心里不安,因为她知道,丈夫下棋从来都是很专注的,这次却不能了。又走了几步,结果有着好棋,伯驹又没能发现,夫人抓住了时机,在棋盘上放下了最后一颗子。    
    “真是大意失荆州啊!我怎么会输给你呢!”伯驹这时似乎才清醒过来。    
    接着,又下了第二盘,第三盘棋……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