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办事恰到好处-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年前,史密斯先生的侄女约瑟芬离开她在美国加州的家,到纽约去做史密斯先生的秘书,那时她才19岁,刚高中毕业,对于商业常识和生意上的事一点儿也不了解。然而,她待人做事,却颇为老练。有一段时间,她经常犯一些错误。有一次,史密斯先生真想批评她几句,但再一想,她年纪轻,阅历浅,不可太苛求,于是改用和颜悦色的方法对她说:“现在你做错了事,自然是难免的,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做的错事比你多得多,所以我相信将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一定会增长才干的,现在你照着这样做不是好多了吗?”先承认自己有错,然后再指出别人的错误,令人易接受。
人们做错了事,或做了件吃亏的事,除非他自己主动告诉你时,才会坦白地承认错误,但如果是你主动指出他的错误,那么他一定找出种种理由加以辩解。你可以在周围的朋友或家人中试试看,无论是小疏忽或大错误,没有几个人能在别人指出后立即坦率地、不为自己解释地承认错误。所以,批评他人时,一定要讲究方法,态度要诚恳。
第三部分:多栽花 少栽刺 赞美与批评恰到好处批评不可一视同仁 全盘否定
不同的人由于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年龄等的不同,接受批评的承受力和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批评者根据不同批评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的批评,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因为不同的人,性格与修养及对问题的看法都是有区别的。
我们可以根据人们受到批评时不同反应,将人分为迟钝型反应者、敏感型反应者、理智型反应者和强个性型反应者。反应迟钝的人即使受到批评了也满不再乎;反应敏感的人,感情脆弱,脸皮薄,爱面子,受到斥责则难以承受,他们会脸色苍白,神志恍惚,甚至会从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具有理智的人在受到批评时会感到有很大的震动,能坦率的认错,从中汲取教训;具有较强个性的人,自尊心强,个性突出,“老虎屁股摸不得”,遇事好冲动,心胸狭窄,自我保护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差,明知有错,也死要面子,受不了当面批评,并且也不会轻易改正其缺点。
针对不同特点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对自觉性较高者,应采用启发做自我批评的方法;对于思想比较敏感的人,要采用暗喻批评法;对于性格耿直的人,采取直接批评法;对问题严重、影响较大的人,应采取公开批评法;对思想麻痹的人应采取警示批评法。在进行批评时切忌一视同仁,方法单一,死搬硬套,应灵活掌握批评的方法。
正确的批评要求细密周到,恰如其分,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当面进行批评,对于个别现象就应个别进行。另外,也可以事先与之沟通,帮他提高认识,启发他进行自我对照,使他产生“矛头不集中于‘我’”的感觉,主动在“大环境”中认错。
同时,批评不可全盘否定,别人犯的什么错误就应对其错误加以批评,使其及时改正,不可一概而论。
第三部分:多栽花 少栽刺 赞美与批评恰到好处道听途说 捕风捉影不可取
邓小平同志强调:“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可时下,批评在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领导人中却开展不起来,走过场,不愿批评,不能批评、不敢批评的观象较为普遍。造成批评难、难批评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批评的语言艺术不高,把握不住批评的事实根据,也可以说不善于批评。
一般说来,无论是批评还是被批评者,对批评都有一种戒备心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古人把“忠言”与“苦药”等同,足见批评的话确实不中听,通常是“逆耳”、“伤耳”、“刺耳”。批评者批评别人虽然是发自内心的,确实是出于“爱护、关心、保护”的目的,但因有时捕风捉影了,无事实根据,使被批评者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反戈一击。因此开展批评时,一定要讲究艺术,像药师把“良药”变成胶囊,外包糖衣,这样既易进口,又能利病一样。
批评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一定要抓住对方错误的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不能主观臆断、想当然,更不能听信谗言,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无中生有。不痛不痒的批评,点不到痛处的批评,含糊其辞的批评,莫名其妙的批评,是不会令人心服口服的。
有四个小孩放学回家,走在路上。有一个小孩发现路旁一户人家的桃树结满了红彤彤的桃子,便提议大家一起去偷摘,其中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当即劝阻他,说别人家的东西不要随便拿,可另外三人执意要去摘,结果被户主发现了,撵到了这四个小孩的家里指责其家人没有对小孩严加管教。
张斌的父母一听户主的指责,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张斌说:“我们几乎天天都教育你,不要拿别人的东西,你为什么不听话?”可此时,张斌纵有千张口也难以磨平父母的怨气。
上例中,张斌的父母就犯下了一个错误,他们没有了解情况,见人家说自己的小孩偷桃子,未经仔细询问、调查就给孩子当头一棒,这样的批评无疑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在实施批评之前,一定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症结,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作具体的分析,分清哪些是主观因素,哪些是客观因素,然后再进行批评。
只有了解了事实,你才能清楚地判断是否有必要提出批评,提出忠告的角度怎么选择;批评以后会有怎样的效果。如果你是凭借听到的信息忠告别人,容易引起误解。这时补救的办法是与他沟通,听听他怎么说,等了解清楚事实之后再想办法消除误解。
第四部分:该说“不”时莫迟疑 拒绝他人恰到好处把握说“不”的分寸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别人对我们提出了某个要求,出于理智的考虑应当拒绝,但出于某种感情的缘故,“不行”二字难以出口。怎么办?坦白直率地拒绝或严辞拒绝未尝不可,但这样往往使对方产生不快,以为我们不尽人情。其实,拒绝也是有一些技巧的,掌握了拒绝的技巧,并恰当运用,既可以达到拒绝的目的,又不使对方难堪。
把握说“不”的分寸
朋友、家人、亲戚找你办事,对于那些自己深感头痛又无能为力的事情,拒绝他人总是令人难以启齿,进而使自己处于两难境地,所以学会拒绝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对他人的一种交待表白。的确,否定别人的言语和行为,是件容易伤害感情,导致尴尬局面的事情,但在生活中如果注意话语的含蓄和否定的技巧,就可以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使生硬的否定也有一副可爱的面孔,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否定”的任务。
拒绝是有秘诀的。拒绝得法,对方便心悦诚服;如果拒绝不得法,一定会使人对你不满,甚至怀恨你、仇恨你。
一位朋友曾经告诉我一件事,他说:
“近来有许多推销员,登堂入室兜售物品。这些人口齿灵活,向你缠绕不休,一个个都有一套使你非买下他们东西不可的本领,我对这般人实在觉得应付不了。”
“你可以拒绝啊!”我插嘴说。
“拒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他说,“那些推销员全不把你的拒绝放在心上,他们有一套手腕激起你的兴趣,吸引你的注意,压服你反对,挑动你的欲望,你不买下他的东西他就不罢休,许多人因为不知道怎样拒绝而结果只好答应。”
这位朋友的话也许过分夸张了些。我想如果被那些推销员所困扰,你只要坚决地说个“不”字,他们就毫无办法。
这难道不是个简单的办法吗?
其实不然。虽然你硬着头皮说“不”字,有时你会有想不到的结果。有一次一个保险公司的所谓“访问员”到我办公室来兜生意,一上午整整谈了两个多钟头,结果我坚决用“不”字来拒绝,她只好怏怏退出了。
几天之后,有朋友来告诉我,一位胖胖的年轻女人在外面口口声声破坏我的声誉。我很惊奇;因为在私人方面或生意场中,我并无仇人,直到后来他说那青年女人下巴有颗痣,我才恍然大悟,她正是那天我所拒绝的保险公司推销员。
拒绝人家不得法,实在太危险了。例如一个品行不良的朋友来向你借钱,你知道如果借给他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一个相熟的商人向你推销物品,你明知买下就要亏本……诸如此类的事,你必定加以拒绝,可是拒绝之后,就要断交情,引人恶感,被人误会,甚至种下仇恨的种子。
第四部分:该说“不”时莫迟疑 拒绝他人恰到好处找个依托的借口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拒绝与赞成之中度过的,就像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一样。但就拒绝行为的双方来说,主动采取拒绝行为的人是站在有利的立场上的,但如果拒绝未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相应的技巧,就容易造成对对方的伤害,引发怨恨和不满,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甚至引起各种难解的纠纷,让自己陷入非常被动的麻烦境地。即使不至于闹到很严重的地步,因拒绝而引起的疙瘩也将使对方不愉快而长时间耿耿于怀。不管怎么说,满怀希望去求别人,却遭受无情的拒绝,的确会令人十分难堪;自信十足地去说服别人,却遭到严厉的拒绝,更令人无法承受,而造成心理上无法治愈的伤痕。
“这件事恕我难以照办,”“我实在没有钱借给你,否则,我就不必如此地卖命了”,“我们每天都做一样的工作,凭什么要我帮你的忙”……在遭受这样的拒绝后,你会有怎样的反应,会很高兴很客气地说:“既然如此,那我就不打扰你了,对不起”吗?恐怕不会吧。你一定会恼羞成怒,用犀利的言词回击对方:“你这个人讲话怎么如此无礼呀!难道你一辈子就没求过人吗?”然后拂袖而去,对这一个屈辱记恨于心,伺机报复。
有时,对方与我们反目成仇,并非完全是由于我们拒绝了他,而更多的是我们拒绝的语言和方式伤害了他。人活一世,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需要别人施以援手,所以,多一个敌人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我们避免不了拒绝的发生,却可以在拒绝时采取适当的方法,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为拒绝而树敌。
把事情巧妙地一带而过比正面拒绝有效又不伤和气,惟有如此,对方才能把当初急迫的气焰降低。
第四部分:该说“不”时莫迟疑 拒绝他人恰到好处对死皮赖脸者态度要坚决
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大学教授,又是前清皇室的亲戚,是一位灸手可热的大名人。因此,登门造访的人总是络绎不绝,简直踏破了门坎。
直言不讳地说,到先生家的人虽多,但纯为探访而不有求于先生者,却是非常罕见的。求的内容,大致有二:一是举办某某活动,欲请先生光临、捧场;二是求先生挥毫写字,用先生自己的话说则是:“将白的写成黑的。”其实这都顺理成章,先生名头太大,在活动中一露脸,立即大群记者一拥而上,电视转播,报纸载文,举办者脸上添光,知名度鹊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而字,一则具有高度艺术价值,挂于客厅中可临摹,可欣赏,可炫耀,二则虽人人都不会公开承认,但私下里一致认同,可卖大价钱,是为可居的奇货,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试想,如果对这些人一一照顾,个个给面子,老先生岂不是要累死?那些人个个都有一套死缠硬泡、登鼻子上脸的功夫,委婉的拒绝是不顶用的。因此,老先生有时对他们毫不客气,干脆直爽地将其拒之门外。
一日,电话铃声忽然大作,启功先生正处理文稿,犹犹豫豫本不想接,但打电话的人极有耐心,先生又恐是老朋友或公家部门打来,接了,一问对方姓名,并不认识。问何事,对方称先生曾为某书题签,现该书已出,欲明日亲自送来。先生当即说:
“谢谢。不过这样的小事,你也不必跑了,通过邮局寄来即可。”
对方不干,非要前来,称为探望。先生解释道:
“我现在很忙,身体又不大好,你来我也无力接待,请原谅,书还是寄来吧。”
对方不肯,先生索性挑破窗户纸,单刀直入,问:
“你说你还有什么事吧。”
对方说:“没事,就是想看看您。”
先生答道:
“你既然那么想看我,也行。我给你寄张相片去,你可以从从容容地看。”
此人仍不罢休。几个回合之后,先生被逼到“墙角”,于是说:
“好吧,你明天何时来,说个点儿。认识不认识我这儿,就在大门口,你也不用进我的门口,你不是就为看我吗?咱俩就在门口对着看,你看我,我瞧你,你要近视,带上眼镜,我也带上花镜,好好瞧瞧你。看半个钟头,够不够,若不够,看两个钟头也行。”
对方听先生动怒,又拉开一张“虎皮”,说先生的某某老友也要同来。
先生再一细问,对方又说先生的这位老友前些日子出差在外,不知明天能否回来。
先生气得不得了,干脆挂上了电话。
启功先生这种果断拒绝的策略是非常值得赞赏和效仿的。固然,一开始即斩钉截铁地说“不”,委实不妥,然而,不要因此而放弃表示拒绝的权利。即使这样做会破坏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或好感也在所不惜,何必勉强自己成为偶像型的人物呢?毕竟,办不到的事终究还是办不到。先把这一点搞清楚,然后尽早设法向对方恳切地表白,才是真正的相处之道。
也许如此一来,请求你的人也能会暂时表现出失望,但总比中途反悔要好多了。所以在考虑答应对方的请求前,应先仔细盘算自己是否能及,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妨想想:一旦失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