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33、[商战风云] 工业霸主 作者:齐橙(起点vip2013-01-01完结) >

第203部分

033、[商战风云] 工业霸主 作者:齐橙(起点vip2013-01-01完结)-第2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项目也陆续到来,形成了良性循环。

    业务繁多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销售处的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褚红阳和舒曼两口子成天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和各地客商签订合同,以至于连生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了。褚红阳的父母为这事,没少埋怨林振华。

    机床公司所生产的百余种机床附件目前在国际上已经颇有声誉,被列入了几十家知名机床企业的推荐附件名录。胡妫给机床公司搞了一套质量管理体系,使得机床附件的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废旧金属回收公司早已正式挂牌,乔海从德国弄来一大批废旧机床、电器,在废旧金属回收公司经过翻新改造后,重新进入了市场。这些几百美元一台买来的旧设备,稍加修复就能卖到几千甚至上万美元,利润率高得惊人。乔海本人也赚了个盆满钵满,没事就在心里偷着乐。

    业务不断发展的同时,汉华重工的队伍也在不断地扩大。

    项哲、胡妫等人的加盟,开启了海归进入汉华重工的大门。许多在单位上郁郁不得志的留学归来人才,受到项哲等人的示范效应影响,纷纷从原单位辞职或者停薪留职,来到浔阳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成为汉华重工的一员。

    这些人的学历是如此辉煌,你如果没个什么麻省或者耶鲁的双料硕士学位,都不好意思显摆。在汉华重工的厂区里,英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都能够听到,连省里搞外事接待的时候,都要跑来向林振华借几个小语种的人才去帮忙。

    国内高校的毕业生也大量地涌过来了,与前两年相比,如今的大学生思想更开放,对于编制之类的问题看得更淡了,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让他们发挥作用的天地,当然,汉华重工许下的优厚待遇,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随着技术人才的增加,林振华把韦东齐的技术处和卫景文的电子研究所合并,建立了汉华研究院,统一管理汉华重工的所有技术工作。韦东齐担任了院长,卫景文和范世斌担任副院长,马杰、方延武、许伟等人分别担任不同研究室的主任,麾下各有一个非常壮观的团队。

    40万吨大化肥设备、家用冰箱压缩机等几个主打产品的研发搞得轰轰烈烈,在若干个关键环节上都取得了突破。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也都做得有声有色,各种专利如雨后春笋一般在浔阳这片土地上萌发出来。继机械系之后,华青大学的化工系、精仪系、电子工程系等都将汉华重工列为自己学生的实习基地,双方的合作项目最远签到了10年以后。

    在管理方面,项哲、胡妫等人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带来了国际化的管理手段,为汉华重工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整个公司的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的管理都变得井井有条,不再是过去那种凭感觉管理的状态了。

    应当说,这支国际化管理团队的空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项哲等人刚刚开始进入管理团队的时候,他们的管理理念与谢春艳、朱铁军、郎冬这些老人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在公司的各种会议上,大家经常吵得面红耳赤。

    还好,在汉华重工有林振华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他已经得到了老一代的充分信任,同时又能够与年轻一代进行对等的沟通。每次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都是林振华出面调停,最终让双方互相理解对方的意见,以达到思想上的统一。

    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这样的碰撞,两代管理者的磨合已经初见成效了。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朱铁军的嘴里时不时也会蹦出“QC”、“PR”这种洋词,而项哲也开始使用朱铁军的口头禅,说出点诸如扯淡、乱弹琴之类的骂人话。还有一件事更为浪漫,那就是有人传说朱铁军的女儿朱霞和胡妫开始对上眼了,据说朱铁军对此事还颇为满意。

    用工荒的问题,随着大量农民工的加盟,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缓解。1000多名从各个穷山沟里招聘来的年轻姑娘、小伙,成为汉华重工的一支生力军。公司为他们安排了四人一间的宿舍,配备了食堂、浴室、文化活动室等各种设施。这些农家子弟觉得自己几乎是一步登上了天堂一般。

    所有的农民工首先是被安排在一些非技术的岗位上,例如搬运、包装、废旧设备处理等。他们每天上完班之后,还要再到汉华技校接受两个小时的技术培训,林振华向他们承诺,一年之后对他们进行定级,达到一定技术水平的将转为技工,届时他们的待遇和发展前途都是不可限量的。

    在汉华重工的周围,上百家配套企业已经落户,它们与汉华重工之间的协作关系已经稳定下来。在国内整个经济形势不够景气的大环境下,作为汉华重工的配套厂还是非常滋润的。汉华重工订货充足、付款及时,而且办事人员处事公正,这些都让配套企业的经营者们暗自庆幸自己走了一步正确的棋。

    配套企业落户后,小商店、小饭馆、小菜场也随着出现了。从事这些小商业的,有的是周围的农民,有的则是企业里的家属。一到晚上,这片地处浔阳市郊的工业区竟然有了一些灯红酒绿的景象,这可是洪予安等浔阳市的领导们始料不及的。

    在林振华的推动下,在工业区里,还办起了几家私营的歌舞厅,引入了当时中国大陆还没有出现过的卡拉OK。这一来,不但浔阳市区的年轻人趋之若鹜,甚至有些南都的年轻人都搭火车前来感受这种流行时尚。那段时间里,在浔阳,接待客人的最尊贵的待遇,就是请客人去工业区唱卡拉OK。

    林振华自己对于这种业务没有什么兴趣,但他垫资帮浔阳公安局副局长韩涛的夫人开了一家歌厅。歌厅的生意异常火爆,韩夫人一年之内就把30多万的投资全部归还了。几年之后,韩夫人的娱乐城开到了武汉、南京、上海,成为一方娱乐霸主,这就是另外一本书要写的内容了。

    在这一年里,还有两件与林振华个人有关的事情。一是妹妹小芳大学毕业,在林振华的安排下,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去了。另一件则是未婚妻杨欣也从南都大学毕业,回到了汉华重工,被安排在生产处工作。她是企业管理的本科毕业,而且有过车间工作的经验,在生产处工作算是人尽其才。

    所有的事情都非常顺利,但林振华那不安分的心又萌动起来了。在接到一封来自于南部苏丹的来信之后,他带上项哲和韦东齐,踏上了北去的列车。

    南部苏丹锡雅部落的炼油厂项目,该要运作一番了。

279 三点理由

    279 三点理由

    机械工业委的司长朱晋文对于林振华是十分熟悉的了,去年在法兰克福装备展上,中国展台凭借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解决方案这样一个概念,狂揽了近4亿美元的订单,爆出一个大冷门。回国之后,朱晋文受到了中央领导的点名表扬,这让他对林振华一直有一种感谢之情。

    听说林振华找到自己门上,朱晋文专门推掉了一个小会,在办公室等待着林振华一行。

    “朱司长,冒昧打搅了。”林振华一进门便这样说道。

    “哎呀,小林,你可是稀客啊,快请坐,快请坐。”朱晋文亲自从办公桌后面走出来,与林振华握手,安顿他坐下,随后又向韦东齐和项哲打着招呼:“韦处长,咱们又见面了。这位是……”

    朱晋文在法兰克福与韦东齐打过交道,所以对他挺熟悉。但项哲是新到汉华重工的,朱晋文是完全不认识了。

    “项哲,林总的助理。”项哲本份地回答道。

    “项哲是沃顿的MBA。”林振华补充着项哲的身份。

    “这么厉害”朱晋文眼睛瞪得老大,他可不是没见识的人,沃顿的MBA意味着什么,他是非常清楚的,“小林,这样的人才你也能网罗到,真有你的。”

    林振华假装压低声音说道:“朱司长,你也知道我这个助理的背景硬啊,现在我有点镇不住他了,所以要跑到你这里,借你这张虎皮来撑撑腰呢。”

    他这番话,虽然貌似和朱晋文说的悄悄话,但音量却足以让韦东齐和项哲都听得清清楚楚。项哲知道林振华是要搞怪,也不申辩什么,只是微微笑着,看朱晋文的反应。

    “我就知道你小林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就说吧,别拿人家小伙子当挡箭牌。我看你们这位沃顿的MBA还是很朴实的嘛。”朱晋文呵呵笑着,点破了林振华的谎言。

    “他只是看起来朴实,肚子花花肠子多得很呢。如果我再不做出点成绩来,他就要夺我这个副总经理的位置了。”林振华笑着说道,“古语说得好啊,不想当总经理的MBA,不是好厨子。”

    大家哈哈笑了一通,便言归正传了。这一屋子的人都是聪明人,玩笑归玩笑,说正事的时候是不需要绕太多弯子的。林振华请朱晋文回到座位上坐好,然后说道:“朱司长,我现在的确是有一件事要求你帮忙,其实,这件事情你也是知道的,就是南部苏丹锡雅部落的那套炼油设备的事情。”

    说罢,他把一封信递到了朱晋文的桌上。朱晋文展开信,认真地看了一遍,眉头渐渐拧成了一个疙瘩。

    “从瓦希尔信中介绍的情况来看,南部苏丹的局势依然非常复杂,战争威胁时刻都存在。在这个时候与锡雅部落进行这种合作,风险太大了。”朱晋文说道。

    瓦希尔便是南部苏丹锡雅部落的工业部长,在去年的法兰克福装备展上,他与林振华谈起过引进一套50万吨炼油设备的项目。林振华回国后,将此事提交给外贸部进行审批,外贸部在与外交部进行协商后,否定了这个项目,原因就是南部苏丹的局势过于复杂,而且涉及到一些较为敏感的国际关系问题。在这样的事情上,我国一贯的作法都是尽可能回避的。

    林振华对于这个项目也有些不踏实,加上手头还有不少事情要忙,因此也没有继续去运作。他只是把外贸部的答复以信件方式通知了瓦希尔,然后就把这件事给置之脑后了。

    不曾想,瓦希尔是一个很执着的人,当然,也许是因为他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因此抱住林振华这根救命稻草就不肯放手了。他给林振华写来一封声情并貌的信,信中介绍了南部苏丹目前的困难局面,请求中国朋友务必伸出援手,救他部落的人民于水火之中。

    在瓦希尔的信中,林振华了解到,围绕着石油的纷争已经愈演愈烈。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都在当地发展自己的代理人,出钱出枪,让当地的部落互相残杀。锡雅部落的领导人看透了美苏的丑恶行径,不愿意成为他们的傀儡,因此始终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但这样的乱世之中,要想独善其身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瓦希尔告诉林振华,部落领导人对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信任,他相信,如果中国人要帮助他们,是绝对不会附带什么政治条件的,这有利于他们的独立与自由。部落领导人提出,希望中国朋友尽快为他们提供这套炼油设备,让他们能够把石油变成美元,从而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必要的武器装备,保卫自己的家园和财产。

    看完这封信,林振华就再也坐不住了,这才有了这一次的北京之行。

    “小林,你们汉华重工现在的规模也不小了,贪多嚼不烂,像锡雅部落这个项目,你们何必非要去促成不可呢?”朱晋文规劝道。

    林振华道:“朱司长,如果我说我是为了帮助非洲人民摆脱贫困,所以想促成这个项目,你相信不相信?”

    朱晋文迟疑了一下,笑着说道:“还真不好说。如果是别人说这话,我肯定觉得他是在说大话,做官样文章。可是你小林这样说嘛,我还真有几分相信。”

    “我看起来显得这么高尚吗?”林振华扭头看着韦东齐和项哲,郁闷地问道。

    项哲笑道:“振华,你有时候的确给人一种非常正直的感觉,所以朱司长这样说,也是有道理的。”

    “我本来就很正直的好不好?”林振华表白了一句,然后回过头来对朱晋文说道:“朱司长,我跟你说几个理由吧。首先,我是一个非常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人,所以,非洲人民的苦难,我是非常同情的,我也是非常愿意帮助他们的。”

    “嗯。”朱晋文点了点头,然后直接把林振华这个“首先”的原因给过滤掉了,他知道,林振华说的这个原因有可能是真实的,但绝对不会是首要的。

    “其次,这个项目的利润是非常可观的。我们最初给瓦希尔的报价是2。5亿美元,而成本还不到8000万人民币,这是几十倍的利润。按马克思的说法,利润达到10倍的时候,资本家就会发狂了。”林振华继续说道。

    朱晋文笑道:“所以你小林就发狂了,是不是这样?”

    林振华道:“我不否认。你知道,我们要卖多少石油、煤炭、稀土才能换来2。5亿美元,而这一套设备就能挣到2。5亿,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呢?更何况,这只是一套设备的金额,未来如果再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提供更多的设备,都会带来更大的收益。”

    朱晋文没有发表评论,只是问道:“你刚才说了两点理由,还有第三吗?”

    “有。”林振华道,“这第…理由,就是我觉得我们国家不能再这样事事都当和事佬。正如瓦希尔所说,美国、苏联都在当地谋求自己的利益,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去呢?咱们国家要发展,未来对于石油的需求绝对是非常大的。像这种盛产石油的地区,如果我们不提前布局,未来等其他国家都划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我们想插手也插不进去了。”

    “关于林总说的这个第…,我有同感。”项哲插话道,“朱司长,我在美国读硕士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觉。咱们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非常讲道理,讲原则,这当然也没错,这种态度使得我们在发展中国家获得了不少好评。然而,国际关系最终毕竟是靠实力说话的,美国人从来都不讲理,但在这个世界上,谁敢对它说个不字?在一个信奉强权的世界上,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